第八章 山水同源鄰邦——老撾(3 / 3)

同時,老撾黨九大政治報告中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全麵而有原則的革新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完成“四大突破”,即:思維要突破、管理體製和機製要突破、人力資源要突破和扶貧要突破,實現2015年基本解決貧困問題和2020年擺脫最不發達國家狀態的發展目標。

2. 積極倡導黨內民主

在朱馬利的主導下,黨的“九大”修改了黨章部分內容,首次把第一代領導人凱山·豐威漢的豐功偉績寫入黨章,同時增加了“黨的總書記不得連任兩屆”這一條,從而以法規的形式正式廢除領導職務終身製。另外,新修改的黨章也多次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製原則,說明朱馬利加強黨內民主的意識增強。雖然“九大”中央委員沒有競選產生,但也多方征求意見,代表們投票時享有充分自主權。朱馬利作為黨內一號人物,鐵定要再任一屆的,即便在形勢十分明朗的情況下,代表們本應一致投他的票,結果卻有20多名代表沒有支持他。會上,前總理波鬆·布帕放棄候選人資格,前中央書記處書記、萬象市委書記宋巴落選,均可證明老撾黨的“九大”選舉是相當民主的。

3. 大力推進透明化

經過一個任期之後,朱馬利的地位已經穩固,開始公開推行黨內的公開化和透明化。“九大”召開前,會議秘書長宋沙瓦·倫沙瓦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前並較為詳細地公布大會議程,這是老撾曆屆黨代會上所沒有過的。大會期間,老撾官方媒體將“九大”政治報告、軍隊總政治局主任、治安部長、財政部長等重點人物的發言,全文或摘要進行載轉,並在官方網站公布,會議期間恰逢周末,依然對網站內容及時更新,比以前公開、透明很多,也比越南的黨代會做得透明。

4. 發展對華友好關係

朱馬利·賽雅貢當選總書記後,於2006年6月、2009年9月來華訪問。2011年3月再次當選後,於同年9月再次率團訪華,雙方簽署了聯合新聞公報,朱馬利表示,希望中國發揮雲南等中國沿邊省份和老撾地方省份的比較優勢,加強雙方經貿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把發展潛力變為增長現實,同時發揮兩黨交流合作對黨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兩國傳統友好的積極促進作用,繼續舉辦好兩黨理論研討會,相互學習借鑒治黨治國經驗,擴大黨政幹部交流,提升合作水平。

老撾建國之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一直處於自然經濟狀態,國家的經濟建設嚴重依賴外國的工業品、貸款、資金和技術援助。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建立後,經濟有所發展,但由於基礎薄弱,加之有一段時期政策失誤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衝擊,其貧困落後的經濟狀況至今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工業發展仍在低水平徘徊,幾乎沒有大的企業,旅遊等第三產業也發展緩慢。從總體上說,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至今還有不少民族仍處在半原始狀態,其生產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種,以種植瓜果、旱稻、玉米和打獵為生,目前仍是東亞和太平洋區域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2006年,老撾製訂第六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指出:“老撾是次區域內GDP最低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與東南亞其他國家人均GDP的差距仍在擴大。”根據東盟秘書處統計,老撾在東盟10國中GDP最低,人均GDP倒數第三。2010年,老撾經濟發展指標在30個亞洲國家中排列第26位,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標中列第133位,3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老撾國家計劃和投資委員會分析認為:“2010年老撾的經濟水平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越南,80年代的中國,70年代的亞洲發達國家”。據預測,在20~30年內老撾仍低於區域內其他國家的發展水平。

2006年老撾人民革命黨“八大”提出“力爭到2020年走出不發達國家行列”,2011年老撾黨“九大”再次提出“實現2015年基本解決貧困問題和2020年擺脫最不發達國家狀態”的奮鬥目標,加快經濟發展已經成為老撾黨和政府的當務之急。

2. 有限的軍事力量

老撾人民軍是在反對法國殖民主義者和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戰鬥過程中誕生並逐步成長壯大起來的。1949年1月20日,老撾人民軍的前身“拉薩翁”部隊在桑怒省(今華潘省)香科縣老洪鄉正式創建。印度支那共產黨老撾支部成員凱山·豐威漢為最高指揮官。當時,這支部隊隻有22人,3支步槍,9支火槍。但它標誌著老撾人民武裝力量的誕生,1月20日因此而成為老撾人民軍的建軍節。

建國幾十年來,老撾人民民主政權逐步得到鞏固,社會趨於安定。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主流的國際形勢下,老撾政府認為當前不存在迫在眉睫的戰爭威脅。老撾是內陸國,沒有海上防衛任務。當前最直接的不安定因素是反政府武裝的破壞活動。因此,加強陸軍防衛力量是老撾防務的重點,兵力主要布防在湄公河沿岸一線。老撾主要是謀求與中國、印度和越南的防務合作,一方麵尋求多方援助,另一方麵也利用這幾個周邊大國相互製衡,從而保障老撾的獨立和安全。同時積極加入東盟和東盟地區論壇,進行安全合作,以努力創造一個穩定、可靠的周邊環境。

老撾武裝力量主要由陸軍正規部隊、防空部隊、空軍部隊和地方部隊組成,總兵力為5.5萬人,另外還有預備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等準軍事部隊1l萬人。陸軍正規部隊在老撾各軍種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兵力總共有25000人,編成5個步兵師及其他部隊。防空部隊是老軍重點建設發展的一支技術部隊,編製實力僅次於陸軍,共約4000餘人,編成5個防空團等部隊。空軍約有2000餘人,編成2個飛行團,裝備各型飛機60餘架。

五 老撾與中國的關係

中老兩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具有悠久曆史。早在三國時期,老撾地區出現過叫堂明的國家,堂明國王派遣使者來到吳國,這是中老兩國最早開始的邦交。公元6世紀的文單國,9紀時的南掌國,14世紀的老告等,所有這些名稱,都是老撾過去的國名。當時文單國已形成典型的封建領主經濟,和中國唐王朝的關係十分友好,派使節多次出訪中國。

在我國明、清兩朝,中老兩國使節往返頻繁,關係密切。明成祖即位(1403年)以後,老撾國王3次派使節前來“朝貢”。清朝中葉的70年間,老撾使節十幾次來北京,兩國的友好關係更加密切。多少世紀以來,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絡繹不絕。在湄公河沿岸,老撾人常唱著這樣一首歌:“看湄公河洶湧奔流,孕育著老撾的國土,在那遙遠的年代,你帶著光榮和友誼,來自中國。”

老撾是中國南方的一個鄰國,中國雲南省南部和老撾接壤,中老之間沒有邊界糾紛和領土問題。1961年4月25日,老撾與中國正式建交,雙邊關係進入一個全新時期。21世紀以來,老撾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國際化進程,爭取獲得更多國際援助和投資,重點發展同中國等周邊鄰國的關係。目前,在老撾的中國人已經達到15萬,中國是老撾的第八大投資國和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的零售品占老撾進口零售品的70%以上。學習、借鑒中國的經驗,以更好地發展自己,已經成為老撾執政黨的共識。

老撾政府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中老關係各個領域的交往與合作不斷擴大。2011年老撾黨召開“九大”以後,中老兩國的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兩國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中老傳統友誼和全麵合作關係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專家點評]

自1975年10月老撾人民革命黨和平奪取政權後,新生的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由於長期處於東南亞局勢的動蕩中,加上國內奉行“左”的經濟政策,一直沒能擺脫經濟徘徊不前和依賴外援的局麵。盡管自1986年以來老撾一直推行人民革命黨“四大”確立的經濟革新路線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然而經濟基礎設施的落後和國家建設人才的匱乏,還是沒能使這個僅500多萬人口的國家走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的行列。東南亞金融危機給老撾維持了近25年的國內穩定帶來了極大衝擊,安定的政治局麵和良好的社會治安狀況開始被打破,人民因政府在發展國家經濟方麵的無能為力而產生的不滿情緒不斷高漲,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日益暴露出來。

隨著近年來中國、泰國等開始同越南爭奪對老撾的影響力,老撾在地區事務中更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區域合作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長期生活在萬象市的一名中國商人說:“老撾和柬埔寨的越南色彩正在褪去,新添加的經濟元素中,中國最為顯眼。”老撾在1997年正式加入東盟後,除繼續加強同越南的傳統合作外,開始注重同中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旅遊、文教、衛生等方麵的交流與合作,可以預見,加強與中國的全方位合作尤其是經貿合作,將是老撾對外關係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