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講,開發區“管委會”製定的這個三年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是宏偉的,但更是艱巨的。那是因為,在這個發展規劃麵世時,開發區的地麵還是活脫脫一個爛泥塘。
這是源於,開發區派出的先遣隊伍抵達施工現場後,首先必須將4.2平方公裏的起步區裏齊腰深的海水排幹,原計劃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滿打滿算還不到100天,要排除4.2平方公裏的海水,談何容易嗬!然而,先遣隊是能吃苦和敢打硬仗的隊伍,個個爭當開發人,日夜打樁定位,一天24小時餐風露宿,僅用了20天時間,4.2平方公裏的地域便水退人進。
這是何等的精神!
這是何等的氣概呀!
然而,海水是逃之夭夭,溜之乎也了,但裸露在地麵的卻是黑糊糊的泥漿。一腳下去,“撲哧”一聲,陷過踝骨,要是再動彈幾下身子,稀泥就多情地吞沒了你的腿肚子。
可是,先遣隊從“管委會”領受的指令是,必須要在三個月之內修出一條高質量的3.5公裏的進場路,屆時將有眾多的國內外企業到開發區來做投資辦廠前的考察。
這可是一項如同下達戰鬥命令一樣的硬性的指示嗬!
這也是關係到開發區能否出師告捷的決定性的一步呀!
但是,擺在先遣隊麵前的是這種漿糊狀稀軟的地基,用什麼辦法才能使其成為堅如盤石的路麵呢?
困難麵前,先遣隊指揮部的指揮官們開動腦筋,集思廣義,大膽設想,勇於實踐,終於想出了一個“軋石擠壓法”,即在軟基上鋪一層石料,用軋路機輾軋一遍,上麵覆一層細砂;再鋪一層石料,再用軋路機輾軋一遍,上麵再覆一層細砂。如此幾個輪番之後,軟基下的稀泥便統統被擠壓出去,代之而來的是平坦堅固的砂石路麵,然後再鋪上柏油,一條油光閃亮的黑鍛子般的柏油路麵的進場路就呈現在了眼前。
於是,敢打硬仗的先遣隊的施工隊伍揮汗如雨,晝夜奮戰,餐風飲露,濕衣自幹。如果照此進度,再用不了20天時間,3.5公裏的進場路將會宣告竣工。
這是怎樣的膽魄和情懷啊!
張萬鈞兩條腿木樁子似地禊在原地,兩眼久久地凝視著像一具烏黑鋥亮的犁鏵一樣的進場路,劐開充滿稀泥的地麵,直直地往前衝刺,心頭不由“叭”地一爆,如電光石火,刹那間照亮了整個胸臆。
這是昭示。
這是啟迪。
張萬鈞真切地感到,這不斷掙脫羈絆和戰勝阻力而勇於進取的進場路,不正如同自己曾經跋涉過的四十餘載的人生軌跡麼?
4、生命裏程回眸
張萬鈞的祖籍,在位於河北省撫寧縣東部的陳各莊村。
據《河北》1934年第5期載王紹年撰《各縣調查》稱:“唐武徳二年置撫寧縣,地居邊徼,故以輯綏為名。”按,撫寧地處唐王朝的東北部,臨近契丹,故以撫寧名。撫寧北倚燕山山脈,山巔逶迤雄偉的長城宛如虎踞龍盤;南朝自秦始皇、漢武帝至唐太宗李世民等曆代皇帝東巡登臨的碣石山,並以曹操一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篇》揚名天下;西攬波浪漣漣的灤河;東挽享有“陪都”之譽的“暮卷濤聲望海浴,朝飛霞翠挹山妍,東山月出西山雨,士女嬉遊化樂天”的海濱避暑聖地北戴河。撫寧置身其中,掬英擷華,納青吮翠,不失為草木暢茂,禾粟豐盈之地。
陳各莊在撫寧縣城東,是附近一帶的一個大村落。這個村莊有兩個大戶人家,一個大戶為吳姓,張萬鈞向其掌門人稱呼為表叔,另一個大戶則是張萬鈞所屬的家族。
在張萬鈞的爺爺之前,依然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稼穡五穀。可是到了他爺爺這一輩兒,門額上方卻懸掛上了“西義堂”的牌匾,變成了生意人家。那時,張氏家族雖然算不上巨賈豪商,但較之其他鄰裏還算是“鍾鳴鼎食”之家,圈有豬羊,廄有騾馬,地有阡陌,宿有瓦舍。可是,到了張萬鈞的父親張維新頂門立戶時,卻又變成了書香門第。張維新自幼苦讀,弱冠之年便及第秀才。但他不慕仕途,不尚官宦,也未承襲其父衣體,而是投身杏林,懸壺濟世,療疾祛恙,造福桑梓。那年月,傷寒病為不治之症,凡染上者十有八九不愈而終。張維新為攻克傷寒頑症潛心攻讀中醫理論,結合治療,探賾索隱,勾玄提要,終於研究出治愈傷寒病的妙方,使許許多多傷寒病患者起死回生。鄉親們給他送匾,稱他為“華佗再世”。他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也是有口皆碑。他惜老憐貧,經常賑窮助弱,有的鄉親本來就窮困潦倒,一貧如洗,又染上重屙,豈不是如同雪上加霜?張維新不但診病分文不收,還慷慨賜藥,深得百姓欽敬。解放初期土改劃分階級成分時,張維新雖然定為地主,但他一沒有被遊街,二沒有遭批鬥。鄉親們怕他身遭不測,還暗地裏套上馬車把他送到離陳各莊比較遠的宗楊村,投靠在這個村莊教書的張萬鈞的大哥張萬祥。據說,當時張維新的家境已經大不如前,僅僅相當於今日的“溫飽型”,但是根據那時劃分階級成分的條條杠杠,由於張萬鈞的爺爺去世不夠規定的年限,隻得定為地主。
張萬鈞呱呱墜地時,體重足有10斤。故而,他父親給他起了個萬鈞的名字。30斤為一鈞,萬鈞將有多麼重的份量呀!顯然他父親希望他將來力大無比,堅韌不拔,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張萬鈞出生前,他爺爺已與世長辭。張萬鈞出生後沒有幾年,他父親也撒手人寰。
張萬鈞所繼承的他父親的唯一遺產,是張維新用蠅頭小楷書寫的九卷本的《傷寒總論》。他後來重新裝裱,放在精致的盒內,至今保存得完好無損。
張萬鈞姊妹五個,大哥張萬祥,二哥張萬選,大姐張顯榮,二姐張向榮,他排行老麼,是父母膝下最小的兒子。所以,在張萬鈞小的時候,身上穿著補釘連補釘的衣服,腦後留著一條小辮子,即“萬年蒿兒”,他外祖母叫他為“老萬”。
張萬鈞的父親辭世後,家中失去了依靠,母親便帶著他到他大姐張顯榮嫁到的本縣留守營村居住。
張萬鈞的母親出身貧寒,可謂目不識丁,但是心地十分善良。不論是娘家姨舅,還是街坊鄰裏,實在有困難找上門來,她都救濟一升半鬥。而且,她更懂得“地乏種鬆柏,家貧子讀書”的古箴,生活再拮據也咬牙供子女讀書。在張萬鈞他們姊妹五個中,就有兩個大學畢業生,除張萬鈞和他大姐外其餘三個都是人民教師。
可是,張萬鈞小時候長得比同年齡的孩子高大,自然就成了孩子頭兒。少不更事的他非常貪玩,摸魚,捕雀,養狗,養貓,養鳥,隻要能捕到的鳥他都養,連烏鴉他都喂養過。
貪玩的孩子往往對學習都不上心。那時候的張萬鈞豈止是對學習不上心,簡直就是拒之千裏。從事教師工作的大哥張萬祥為他的學習沒少費口舌,不厭其煩地給他灌輸“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但卻如同對牛彈琴,他這個耳朵眼兒聽了,那個耳朵眼兒裏早跑了。尤其是他二姐張向榮,對他更是言傳身教。張萬鈞的父親張維新雖說是個秀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腦子裏傳統的重男輕女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舊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從內心裏不主張讓兩個女兒讀書。張萬鈞的大姐張顯榮循規蹈矩,就沒有念多少書。可是性格倔強而又乖巧的張向榮卻設法討得父親的歡心,從小學一直讀完師範學校,最後成了一名中學的老師。當然,張萬鈞的二哥張萬選也是張萬鈞的榜樣。張萬選從小讀書就很努力,後來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之後又到北京石油學院攻讀研究生,其導師是前蘇聯有名的學者紮巴托夫,並深得紮巴托夫的賞識和青睞,特地推薦他一個人到前蘇聯深造了一年,回國後留在北京石油學院任教,接著又被提升為教研室主任,在我國的石油勘探等知識領域頗有造詣,著作甚豐。
按說,張萬鈞有母親的冀寄,有大哥的教誨,有二姐和二哥的榜樣,他應該童蒙早啟,卷不釋手,可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他仍冥蒙不開。他大姐張顯榮常常是左說右勸,拉著他從前門進了學堂,可是張顯榮還沒有到家,他早已從學堂後門溜出來跑回家裏了,氣的張顯榮覺得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沒少為他掉眼淚。
“萬鈞呀,你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讀書呢?唉!”母親沒少為他唉聲歎息。
張萬鈞回憶說,等到他長大一些了,覺得父親不在了,跟著母親有時候住在大姐家,有時候住在二姐家,慢慢產生一種說不很清楚的向住,即要自立。這絕不是說他大姐和他二姐對他不好,也並非他大姐夫和他二姐夫自覺或不自覺地有嫌棄他的言行,實事求是地講,無論是他大姐一家還是他二姐一家,對他都關愛有加,他也並沒有因住在他大姐家和住在他二姐家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而是男孩子大了不知不覺間升出一種掙脫卵翼的渴求,具有了一種自強的雄性青春質。
這種潛意識的渴求,這種青春質的希索,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壓力。
有壓力才有動力。
動力是壓力的過程。
張萬鈞從他大姐張顯榮住的留守營村到他二姐張向榮任教的彙文中學讀小學。由於他二姐和二姐夫都是本校的教師,幾乎每天學生放學後,他二姐和二姐夫都還留在教室判卷子和備課,常常很晚才回家。張萬鈞在學校吃住。晚飯後,他就到他二姐家幫助生爐子燒開水,擦桌子掃地,幹完活後,就在一個木桌子上做作業和複習功課,根本不再需要任何人催促和監督。所以,他的學習成績如同加熱的水銀柱,直線上升。
張萬鈞在由小學升人中學時,首先報考的是當地的重點學校海陽中學。同時,他又獨自報考了山海關橋梁學校,並且成為在與他一起報考的十幾個同學中唯一一個被該校錄取的考生。他之所以要自作主張地報考山海關橋梁學校,是基於這個學校四年學滿後可以直接分配工作,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可是,他那已經移到太和寨中學任教的大哥張萬祥對他勸說道:“你不是向往像你二哥一樣將來上大學嗎?不正式讀中學怎麼行。你就放心讀你的書吧,哥哥就是再困難,也會供你。”中國的倫理講究“有父從父,無父從兄”,張萬鈞不敢忤逆兄長的心意,便放棄了到山海關橋梁學校上學的想法。
不料,當張萬鈞在海陽中學讀初中二年級時,他那年僅57歲的母親被肝癌奪去了生命。時值1957年12月9日。
張萬鈞在母親病重住院期間,專門向學校請了三個月的假陪床照料,買飯打水,給母親擦臉洗腳,照顧得無微不至。與他母親同病房的病人,交口稱讚張萬鈞是個孝順的兒子。
母親怕耽誤張萬鈞的學業,多次催促他:“鈞兒,我身邊有你大姐他們照料就行了,你快回學校吧,啊?”
張萬鈞告訴他媽:“媽,我已經給學校請好假了,您不用擔心,我回學校後會把落下的功課補上的。”
就在張萬鈞的母親彌留之際,兩眼直瞪瞪地看著他,艱難地呶動著嘴唇,說出了對張萬鈞的最後叮囑:“鈞兒,可、可一定要好生讀書哇。”
“嗯。”兩眼噙滿淚水的張萬鈞,抑止悲痛地死死咬著下嘴唇,哽咽地說,“媽,您的話我記住了,您就放心吧,我一定會好好讀書的。”
張萬鈞的母親用枯瘦的手抓住他的手:“鈞兒,媽要是不在了,你可要聽你哥哥和姐姐們的話呀!”
張萬鈞強忍嗚咽一點頭:“嗯。”
張萬鈞的母親又上氣不接下氣地叮囑道:“鈞兒,媽不在了,你不要總指望你哥哥姐姐們的照顧,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呀,啊!”
張萬鈞的淚水再也忍不住了,隨著一聲“嗯”,成串的淚滴撲簌簌滾落而下。
張萬鈞的母親雖然拋下他大行西去,但母親那勤儉持家、好善樂施和忍屈要強的品德,在他心靈深處打下了永不磨滅的烙印。
已經年滿16歲的張萬鈞,自從母親溘然長辭那時起,便覺得自己幾乎刹那間長大了。
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孩子也缺少了孩子氣。
何況已經不算是孩子了的他,失去母親後那孩子氣就倏地無影無蹤了。
父愛和母愛像幼鳥之暖巢,似船舶之港灣,如旱禾之甘霖,抑或是遭到蟲噬的草木之敵殺死。因而,父愛和母愛之於子女,是無私、寬容、慷慨和神聖的。
曾過早失去父愛和又不算晚地失去母愛之於張萬鈞,是殘酷而又屬於災難性的。
但是,災難對於直麵人生者,又是一種堅強的形成和鍛造。
自此,張萬鈞胸懷“男兒當自強”之誌,發奮讀書,在學業上突飛猛進,並且一步一個台階。
張萬鈞先於1959年以秦皇島市第一名、整個唐山地區第四名的驕人成績考人河北省重點學校唐山市第一中學,後又在1962年如願以償地步人大學的門坎,成為南開大學化學係的一名優秀學生。
可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張萬鈞在1967年大學畢業分配時,正趕上被稱之為“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風起雲湧和“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階段,作為上海筆杆子的姚文元在江青的授意下炮製出被譽為“拉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序幕”的超重量級炸彈《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的大批判文章,階級鬥爭的陰霾驟然而至。由於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被稱頌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的毛澤東主席向中華大地的芸芸眾生發出聲震九皋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習解放軍”的號召,解放軍在全國人民心目中像一座雄奇的豐碑,高山仰止,令國人羨慕不已。根據張萬鈞的品學,學校在初步決定分配方案時,將他的去向定為國防科工委所屬的七院,具體地點在山東省的青島,所從事的專業是搞塗料。搞塗料與張萬鈞所學的化學很接近。張萬鈞呢,他覺得到國防科工委七院可以戎裝在身,因此非常渴望將學到的知識貢獻給祖國的國防事業。誰知,國防科工委有關部門來人到學校一審查張萬鈞的檔案,立刻把他打入了另冊。理由是他的家庭成分是地主。那時候,雖然在理論上說“講成分,但不唯成分論”,可是在實際中卻因襲的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的血統論,隻要一提地主,人們馬上在大腦屏幕上映現出來的是逼死楊白勞、並要霸占喜兒的黃世仁,是紙醉金迷和作惡多端的南霸天,是敲榨農民骨髓的劉文彩,是奸汙雷鋒母親的惡棍。解放軍被稱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柱石,焉能容納張萬鈞這樣的“地主崽子”?!
可是,張萬鈞卻想不通。
當他得知不能去國防科工委的因由時,像兜頭一盆冷水,頓時全身冰涼,而且這種冰涼不是從外到裏,而是由裏至外,所以是寒徹肺腑的涼,是浸透全身每一個毛孔的冷。這涼,這冷,這寒徹,較之患重傷風感冒打擺子還令人難以忍受。以至於從來沒有吸過一支煙的張萬鈞居然毫不顧及囊中羞澀地買了一包永紅牌香煙,神色恍惚地走回宿舍,獨自一人仰麵朝天地躺在床板上,一支接一支地吸煙。灰白色的煙霧攪拌著他那困惑、迷惘、艾怨、不解和無助的愁懷苦緒,在黃裱紙般渾黃的燈光中頗有質量地升騰。這種特有的霧靄,先是雲似的在屋頂集結,待彙聚到一定濃度後,豁地成條成縷地往下垂掛,如挽幛般冷森森的,使人驚駭和壓抑得胸口感到窒息。
使張萬鈞最難以理解的是,他的命運到底與他那被定為地主成分的爺爺之間究竟有什麼須臾不可剝離的關係。
他認為,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見到過爺爺是個什麼樣子。既沒有享受過他的恩澤,也沒有受到過他的教化。退一步講,如果因為自己的父親是爺爺的兒子,父親又是自己的老子,自己生命的染色體裏有爺爺的遺傳基因,或者講自己的血脈裏有爺爺的骨血,但是連孔老夫子都講“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的品德優劣是後天造就的。實事求是地講,對自己的人生觀真正起潛移默化作用的,一個是母親,再有就是哥哥姐姐們。母親勤勞善良,是名符其實的賢妻良母;哥哥姐姐們大都是共產黨員和人民教師,是被譽為給祖國培養人才的辛勤園丁。母親和哥哥姐姐的榜樣是無字的書籍,是有形的映像,讀得懂,看得清,並且深深印在腦海裏,又化作支配行動的力量。而自己從中學到大學所以品學兼優,除了老師的教誨,就是母親和哥哥姐姐們身教重於言教的結果。
那麼,在大學畢業後的分配上,為什麼卻唯心和教條地隻是注重早已離開這個世界的爺爺的地主成分,而不具體地看本人的品行以及對其真正起到影響作用的家庭成員的政治麵貌和表現呢?如果爺爺的地主成分永遠成為桎梏自己命運的符篆咒語,那麼自己無疑將成為古希臘神話中被主宰萬物的宙斯罰為苦役的西西弗,終日裏將煉獄般從山頂“轟隆隆”滾落而下的巨石推到山頂,當他剛剛返回原地,殊不知山頂的巨石又“轟隆隆”滾落而下,然後再推到山頂,循環往複,無窮無盡,永無出頭之日。
這天晚上,張萬鈞究竟吸了多少煙,已經不得而知了。但他吸剩下的煙蒂,卻狼藉地扔了一地。
他醉了。
人說,吸醉煙比喝醉酒還要難受。
張萬鈞一連到廁所跑了幾趟,隻覺得翻腸攪肚,嘔吐不止,額頭一層一層地冒冷汗,兩條腿一邁步就像踩在棉絮上一樣,酥軟無力,走路踉踉蹌蹌,還酷似吞了煙袋油一樣的蜥蜴,渾身瑟瑟抖動不已。
翌日清晨,悶悶不樂的張萬鈞早飯也沒有吃,用冷水擦了把臉,來到學校院裏,圍著馬蹄湖和新開湖轉了一圈又一圈。清澈的湖水在朝陽的映照下,抖金亮銀,燦若彩霞,嫵媚動人。涼爽的風帶著湖水的濕潤和清新,舔在人臉上分外愜意。可是,張萬鈞卻鬱鬱寡歡,心裏的疙瘩還是解不開。他想來想去,決定找進駐學校幫助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工人宣傳隊的負責人問個究竟。
“工宣隊”的負責人告訴他,他的去向決定於用人單位。
接著,他又找到學校有關部門,學校有關部門的答複與“工宣隊”負責人講的話如出一轍。
“你們想把我分配到什麼單位呢?”張萬鈞抑製住不悅問道。
學校有關部門告訴他,鑒於他已經在天津交了女朋友,隻要他願意,就可以留在天津當教師。
“不,不不,我還是去當工人吧。”張萬鈞回答得很果斷,仿佛他早已謀劃好了似的。
“你可要想好,不然後悔就晚了!”學校有關部門提醒他。
“我已經想好了,不會後悔的。”張萬鈞果斷地回答。那麼,張萬鈞的哥哥和姐姐以及他們的孩子大多都是教師,他怎麼對當教師視為瘟疫一樣急忙躲避呢?
因為,在“文革”初期,教師幾乎統統被學校的“紅衛兵”和“造反派”打成了牛鬼蛇神以及執行資產階級教育路線的反動學術權威,或遭到殘酷的批鬥,或受到野蠻的折磨,或淪為罪犯一樣被押送到農場以及荒漠的邊陲接受脫胎換骨似的改造。張萬鈞當教師的哥哥和姐姐無一幸免。你想,他焉能不談“教”色變?
張萬鈞之所以提出要去當工人,因為這時的工人階級作為領導階級,已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上層建築的曆史舞台,所派出的“工宣隊”又是抓學校的“鬥、批、改”,又是引導“造反派”複課鬧革命,可謂威風八麵。
學校有關部門見張萬鈞要當工人的口吻字錚語鏦,擲地有聲,便告訴他可以去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的遼寧撫順電瓷廠。
“好吧。”張萬鈞一聽,馬上表示同意。
當張萬鈞走出學校辦公樓,信馬由韁地行走在校園風光秀麗的湖畔,湖岸垂柳依依,湖中碧波粼粼,使人頓覺心舒氣爽,他那緊鎖的眉頭也隨之被大自然熱情地親吻熨平了。
張萬鈞貪婪地吮吸著水天一色的明媚,心頭驀地一亮,立刻想起上高中時語文老師特意贈送給他的一條座右銘:
路窄側身過,山高徐步行。
是呀,在人生的旅途中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阻力,甚至是災難,但隻要敢於麵對,並且要肯於付出較之常人要昂貴得多的代價,依然會天高地闊,大道行遠。
從此,步入社會的張萬鈞立刻駛向不平凡的生命裏程的快車道。
他在到遼寧撫順電瓷廠報到之前,先在海軍一個位於廣東白藤島的部隊下放鍛煉,接受再教育。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起床作息是軍事化的,而勞作又是像民工一樣插秧、修渠和收割。酷夏,氣候奇熱無比,蚊叮蟲咬,人人胯間因潮濕溽熱睾丸外的包皮爛得直冒血津兒,晚上睡覺不得不把生殖器用繩子吊起來,平時走路雙腿岔巴著,一跛一跛地像個鴨子。但是,隻要出操和排隊上工,張萬鈞挺胸抬頭,雙腿走在一條線上,盡管磨得大腿根兒刀割一般疼痛,他硬是咬牙堅持住。還有,那裏的天氣像個被打哭的孩子,整天哭哭咧咧地說下雨就下雨,因此隻能打赤腳。起初,張萬鈞覺得兩個腳底板一沾地就像踩在針毯上似的,疼得齜牙咧嘴直“噝噝”的吸涼氣。可是,他為了嚴格地改造自己,越痛越使勁往地麵上踏,沒多久腳底板就長出一層硬皮。
第一次離家出遠門的張萬鈞,想念在北方的哥哥姐姐,也想念未婚妻井樹庚,一天黃昏時刻獨自坐在池塘邊,愁緒滿懷,浮想聯翩,情不自禁地做了一首詩:
站在珠江小橋頭,
祖國大地任我走。
回首遙看萬重山,
尤見海河急水流。
這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詩作,傾訴了他渴望回到親人身邊的急切心情。
張萬鈞在廣東白藤島種了一年的水稻,又到湖南洞庭湖修了三個月的大堤,每次評先進他都是積極分子。
張萬鈞自1970年4月到遼寧撫順電瓷廠報到後,心靈受到很大慰藉。不論是廠裏幹部科的王永清科長,還是被稱為“李大胡子”的車間主任,對出身不好的張萬鈞這個大學生,不但不歧視,還格外關心和重用。當時,正值這個廠倒數第二道工序的電鍍遇到技術難點,直接影響著廠裏的產品質量。廠裏有關部門便派張萬鈞去攻關。
張萬鈞來到車間一看,車間已經處於半停工狀態。他當晚就投入了工作。他先把狼藉不堪的試驗室清掃幹淨,並整理好化學藥劑,將缺少的化學藥劑拉出清單,轉天一大早便乘坐火車到沈陽市去購買。他當天晚上趕回來以後,又馬不停蹄地到試驗室配製標準溶液,取樣滴定。待分析結果出來後,發現原來是電鍍溶液化學藥劑成分比例失調。接著,他按照正確比例調整電鍍槽裏的化學溶劑,然後沉澱了一日,第二天再進行電鍍,結果電鍍出來的機件鋥光耀眼,件件達優。從此,廠裏有關部門和車間領導對張萬鈞更是刮目相看,不但叫他全權負責試驗室的工作,還管理藥庫和工藝,並且提升為工藝技術員。深感自豪的張萬鈞擔任工藝技術員後,充滿自信地施展自己的才華,為消除電鍍對人體的有害氣體氰化物,大膽地改革創新,全麵采用無氰電鍍工藝,不但清除了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氰化物,而且電鍍出來的機件從亮度到硬度都比原來有所提高。之後,他又改革了電鍍滾筒,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廠裏有關部門和車間領導直豎大拇指:“新來的張大學,就是有學問!”
1972年9月,張萬鈞為解決夫妻兩地生活,由撫順電瓷廠對調到天津堿廠工作。因為當時明文規定幹部之間不能對調,他隻得以工人身分被分配到天津堿廠防腐車間電鍍班。但是,正如民諺所說,是金子總是要閃光的。這天,不知是班長真的遇到了難啃的骨頭還是借以考驗一下張萬鈞這個大學畢業生是不是屬於“繡花枕頭”一類的知識分子,金於其表而敗絮其中,便把一件難幹的活兒交給了他。結果,張萬鈞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得到了班長的賞識。接著,張萬鈞又攻克了超厚鍍硬鉻和無氰鍍銅等幾個技術難關,使電鍍班當年就獲得全廠技術革新先進班組。
之後,張萬鈞發現堿廠盛放鹽水的直徑15米、高7米的大罐腐蝕嚴重。這種腐蝕屬於電化學腐蝕,表現為點蝕,很容易出現罐體穿孔和鹽水外流,很難防止。以往,天津堿廠采取的防腐辦法是在大罐內壁先抹上一層塗料,再複上玻璃鋼。使用這種工藝,不僅操作起來困難大,成本高,工人操作的環境差,容易得硒肺病,而且從防腐效果上也很容易出現蝕點,所以最多能夠使用三到五年。於是,敢於一展抱負的張萬鈞提出,采用電化學保護的辦法,即在罐體內掛四個鍍鉑鈦球,通上電流,控製平衡電位,起到陰極保護作用,使罐內徹底清除點蝕隱患,實現減緩鹽水大罐點蝕的最佳效果。當張萬鈞這個開創性的工藝被工廠采納後,他和工人一起,奮戰了三百多個宵衣旰食的日日夜夜。白天,他在大罐內與工人一起作業;當燈火闌珊時,他又置身於作為其辦公室的一間低矮潮濕的平房內研究作業中遇到的難關和解決的辦法。那時,擔任廠長兼總工程師、後來擔任天津市副市長的劉增坤經常在夜半更深時來到張萬鈞的實驗室“微服私訪”,每每看到他廢寢忘食和疲憊不堪的樣子,感動得連連拍著他的肩膀,讚揚的話語使張萬鈞聽了心裏滾燙滾燙的周身發熱。這項科技項目的創新,被列入天津堿廠建廠二十八年以來的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張萬鈞也被評為天津市化工行業的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