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奧尼達回答說:“我寧願為希臘而死,也不願成為一個君王來統治我的同胞。”
使節要求斯巴達人交出武器。
列奧尼達說:“有本事,就過來拿吧!”
四天焦急的等待。
薛西斯在等待希臘人撤退,希臘人在等待戰鬥和死亡。
在不安的等待中,有一個希臘人對斯巴達朋友說:“波斯人這麼多,他們發射的箭羽,甚至可以遮蔽太陽。”斯巴達人回答說:“那我們就在陰影下作戰吧!”
第五天,薛西斯喪失了耐心,波斯的箭羽終於發出。
溫泉關之戰爆發了。
曆史沒有如果
溫泉關的中門有一道曆史悠久的防禦陣地——福西斯之牆,同盟軍就鎮守在那裏。
戰鬥的第一天,薛西斯派出了米地人的部隊。米地人和波斯人非常相似,是帝國忠誠的臣屬。他們曾一度建立龐大的米地帝國,波斯帝國就是在它的廢墟上成立的。這些人是波斯軍中的精銳部隊。
兩支部隊隔著一箭之地彼此審視著。
斯巴達人留著濃密的長發,肌肉發達。他們赤著雙腳,手舉長矛,兩隻眼睛透過頭盔閃著冷酷剛毅的光芒。
對麵的米地人則一身鮮豔的長袍,外麵套著盔甲,下身穿著繡花的褲子、鞋子。和斯巴達人比起來,他們就像華麗的孔雀。但這些用矛和箭武裝起來的“孔雀”,也是勇敢的戰士。他們曾經橫掃西亞,創建帝國。在米地人身後,薛西斯坐在寶座之上,觀察著戰鬥。
一陣箭雨之後,米地人呼嘯著衝向希臘陣地。
他們對麵是一道盾牌形成的銅牆,長矛從銅牆中伸出。刹那間,人浪撞擊上銅牆,鮮血四處噴濺。
由於米地人的盾牌小,長矛短,也沒有密集作戰的經驗。在希臘銅牆前,他們被撞得粉身碎骨。盾牌後,希臘長矛有節奏地揮出、收回。每次揮出都有米地人倒下。屍體很快堆積了起來。
米地人被殺戮得如此慘重,薛西斯感到無比震驚,他激動地三次從寶座上站起來。他從沒有見過這樣的戰鬥,更沒有見過如此勇猛的步兵。
進攻被粉碎了。第一天就在這樣的殺戮中結束了。
第二天,薛西斯決定派出自己的近衛軍——“不死隊”。
“不死隊”由一萬人組成。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的名額始終保持一萬這個數字。一人死亡或者退役,就會馬上補充進一人。這些武士一身花衣、手拿皮製的盾牌,長矛的槍柄上飾有金子做的蘋果、石榴。他們是整個波斯軍隊最寶貴的精華兵力,平時一直隨侍國王,隻有在最危急的時候才會出戰。
但是即便他們,也在銅牆麵前敗下陣來。他們在狹窄的陸上作戰,人數上的優勢無法發揮,而希臘人的戰術又遠比他們優越。波斯人不敢進攻的時候,斯巴達人就常常佯裝逃走。波斯人呼嘯著揮動武器追趕上來,斯巴達人就忽然回身,揮出長矛,把他們刺死在地上。萬人隊成群地倒下,就像麥地裏收割的莊稼。
他們嚐試了各種陣列,各種方法,卻無法撼動希臘人的陣地。
“不死隊”隻好退了回去,在戰場上留下了大片屍體。
薛西斯感到手足無措了。
箭雨無法傷害陣地之後的青銅武士,衝鋒無法突破嚴密堅固的青銅牆壁。他已經打出了王牌,卻毫無效果。幾十萬大軍被七千人困在隘路之中,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個轉機,使薛西斯一下子擺脫了困境。
一個希臘人的出現,把他的目光從溫泉關帶到了南麵的高山。這個希臘人叫埃菲亞特斯,這個名字注定要成為叛徒的代名詞。他是當地人,就生活在溫泉關附近,熟悉周圍的每條道路。為了得到薛西斯的賞金,他向波斯人泄露了溫泉關的軟肋——那條山間小道。
薛西斯一下子從失望上升到狂喜。他馬上命令不死隊連夜向那條小道進發。星光中,波斯近衛軍向山穀間走去……
他們在槲樹叢中跋涉了一夜,終於在黎明登上了高山。此時,他們已經成功在望。隻要再走下山脊,他們就會出現在希臘人背後,溫泉關覆滅在即。
就在這時,對麵忽然爆發出了戰鬥的呐喊。
希臘人出現在前麵!矛與盾遮蔽了通路。
列奧尼達並不愚笨,他已經預測到這個危險,事先已經派出一支部隊扼守這個小道。他沒有失策。
唯一的錯誤在於整個的戰略:溫泉關的希臘軍隊太少了。
列奧尼達的部隊隻有七千人,他派不出足夠的士兵去同時扼守中門和小道。為了這條小道,他隻能派出一千福西亞重裝步兵。這已經是極限。
而一千人是不夠的。十倍於它的波斯人發起了進攻。
福西亞人的陣線崩潰了,斯巴達人向山頂跑去,準備戰死在那裏。但波斯人並沒有追擊,而是全速向山下奔去。
如果當初斯巴達人沒有堅持留下希臘主力部隊,一切都將不同。哪怕希臘人派出的不是七千人,而是一萬四千人,一切也將不同。也許希臘人將會固守溫泉關,也許波斯的遠征就將終結,也許以後的災難就不會發生。
但是曆史沒有如果。
是無情還是無畏
溫泉關的希臘人和波斯人一樣,也度過了難眠的一夜。
入夜時分,希臘人舉行了占卜。占卜師檢查了祭物的內髒,宣布希臘人將會在黎明迎來死亡。這個可怕的預言讓他們心情沉重。深夜,他們又從投誠者那裏得到消息,波斯人將要從小道迂回溫泉關。希臘人還沒有來得及作出反應,偵察兵又帶著壞消息匆匆趕來:山道已經失守了。
希臘人陷入了驚恐。他們馬上召開作戰會議,商討應對方案。
列奧尼達做了決定:同盟軍撤出溫泉關,而斯巴達人將固守陣地。
這是一個自殺式的決定。但是列奧尼達決定作出這個犧牲。撤退將導致波斯人的追擊,必須有人殿後。那麼,斯巴達作為同盟領袖,又怎麼能要求用別人的死換回自己的生?斯巴達勇士從沒有在戰場上退縮過,這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光榮。這次也不會例外。
在列奧尼達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那則神諭是否縈繞在他心頭?是否他的死能使斯巴達得救?如果是那樣,死亡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斯巴達人的勇氣感染了他們的夥伴。一千一百名同盟軍願意和他們並肩作戰。他們是七百鐵斯匹亞人和四百底比斯人。14①
黎明時分,同盟軍主力撤出了溫泉關。在海霧彌漫的晨曦中,離開的人和留下的人作了最後的訣別。前者將去求生,後者將去赴死。
盟友離開後,列奧尼達讓士兵們吃了最後一頓飯。他說:“好好吃頓早飯,今晚我們將在地府聚餐。”
飯後,列奧尼達下令出擊。既然他們已經腹背受敵,扼守中門已經毫無意義。希臘人於是前進到西門,和波斯主力一決死戰。
十點鍾左右,溫泉關的最後一戰開始了。
列奧尼達率領一千四百名戰士衝向波斯人的陣地。他的目的在於殲滅敵人,最好能夠殺死薛西斯本人,那將意味著戰爭的終結。
當希臘人吼叫著衝來時,波斯人驚呆了。他們本打算從兩麵夾擊,殲滅希臘軍隊,現在他們卻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在他們眼裏,這是一群喪失了理智的瘋子。當年在馬拉鬆,他們也是這麼看待雅典人的。
希臘人已知必死,現在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殺戮。發紅的雙眼,撕裂的喉嚨,燃燒的生命之火……屍體,屍體,更多的屍體。波斯大軍一片一片地倒下。陣地陷入了混亂,敵友已經混成一片。在恐懼與紛亂中,波斯人彼此殺戮、彼此踐踏,場麵一片狼藉。無人顧及死者的呻吟,很多人被戰友踏成肉泥。不少士兵開始逃散,波斯人的軍官用皮鞭抽打他們,逼他們向前。張皇失措中,許多波斯士兵被擠到了海裏,在那裏活活淹死。
希臘人像一陣風暴一樣闖入了敵營,到處散發著死亡的味道。列奧尼達的士兵衝入了波斯國王的營帳。一劍下去,也許就可以永遠結束戰爭!但是薛西斯不在那裏。在混亂一開始,波斯國王就離開前線的營帳,轉移到安全地帶。但是混戰中,薛西斯的兩個兄弟都被殺死了。
這些是全希臘最優秀的戰士,他們的衝擊,幾乎無人可以抵擋。但時間一長,希臘人數量上的劣勢開始逐漸顯露。麵對幾十倍於他們的敵人,他們隻能製造一場混亂,卻沒有取勝的任何希望。波斯人從初期的震驚中恢複過來,開始逼近希臘武士。已經戰鬥得太久,已經殺戮得太多,希臘人的長矛多半都折斷了,他們就抽出短劍來作戰。
在這場慘烈的近身肉搏中,列奧尼達倒下了。
失去了統帥的希臘人加倍猛烈地作戰。他們向波斯人發起了四次進攻,終於搶回斯巴達王的屍體。
但這已是此戰最後的輝煌。
迂回到希臘人背後的波斯軍趕來了。希臘人已經筋疲力盡,現在又腹背受敵。在東方軍隊的汪洋大海中,他們就像孤舟一樣在苦苦掙紮。而再堅實的小船也闖不過這片海水,戰鬥接近了尾聲。
希臘人雖然筋疲力盡,但依舊陣形不亂。他們撤向了西門附近的小山上。波斯人向他們發起最後的進攻,希臘人進行了絕望而慘烈的抵抗。手裏還有劍的就用劍拚殺,沒有武器的就用雙手。最後,箭的洪流向他們射來,希臘人一個個倒下了。
直到最後一人。
薛西斯在布滿屍體的戰場上巡視。
他對損失感到震驚:兩萬名波斯士兵捐軀沙場,受傷者還沒有計算在內。為了不影響士氣,薛西斯下令把這些屍體就地掩埋。按照波斯宗教禁忌,死者應該火化,但薛西斯已經顧不得這些了。
看著被血染紅的沙場,薛西斯怒火在燃燒。他把列奧尼達的頭顱砍下,掛在旗杆上,展示給所有的臣屬。斯巴達王的長發垂在耳旁,臉上布滿了幹血和蛆蟲,一雙眼睛從眼窩裏凸了出來。他是在望著地上自己的軀體?還是在望著曾為之奉獻生命的隘道?
如今,隘道上擠滿了波斯人。他們的眼睛都仰望著那顆懸掛的頭顱。
在列奧尼達的頭顱下,波斯人穿過了溫泉關。
溫泉關的戰鬥結束了。但關於它,還留下了諸多傳說。
那位給波斯人做引導的叛徒,在戰爭結束後被希臘人通緝。他朝不保夕地躲避了十年,最後被人殺死。
至於斯巴達人,據說,在戰鬥初期,有兩名斯巴達人由於嚴重的眼病,撤到了後方。當他們知道希臘人已經被迂回,最後的戰鬥即將打響時,他們做了不同的選擇。其中的一個人讓別人牽著他走向溫泉關。在那裏,他目不能視,隻能揮舞著武器盲目地衝向敵陣。最後他死了。另一人則返回了斯巴達,在那裏,所有人都恥笑他,沒有一個人願意和他交談。他在恥辱中生活了一年。公元前479年,在戰場上,他義無反顧地衝向了波斯人的陣地,用生命洗刷了自己的恥辱。
這是不公道的。他是病人,而不是逃兵。希羅多德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充滿了困惑與不解。但這就是斯巴達人,像鐵一樣堅強,也像鐵一樣冷峻。我們應該怎麼評論他們啊?一個無情的城邦,一個無畏的城邦;一群蔑視死亡威脅的人,一群蔑視溫柔情感的人。
三百名斯巴達勇士就這樣死去了。對他們最好的紀念是刻在溫泉關的墓碑。一座石獅子守衛著下麵的文字:
過客啊,去告訴斯巴達人,
我們遵從他們的命令,長眠於此。
但是在溫泉關犧牲的,不僅僅是三百名斯巴達人。在後世,他們的名聲像太陽一樣光焰萬丈,以至那些和他們同死的人在陰影裏被人淡忘。
七百名鐵斯匹亞人、四百名底比斯人曾和他們一起衝向波斯人。在那個慘淡的早晨,他們和斯巴達人一起壯烈赴死。為了自由,為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