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波斯軍隊鋪滿高山,遮蔽海洋,擁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他們像洶湧的浪潮一樣衝向愛琴海。他們衝過了溫泉關,衝過了月神岬,最終在薩拉米斯的岩石上撞得粉身碎骨。

此後的戰事,隻是這場浪潮的碎波餘痕。

一年後(公元前479年),希臘人發起了兩場戰役。在普拉蒂亞,十萬名希臘步兵走上戰場,徹底粉碎了留在希臘的波斯部隊。在米卡裏,希臘人一舉殲滅了整支波斯艦隊,解放了伊奧尼亞。

波斯帝國退回了陸地,從此再也沒有進攻過希臘本土。

薛西斯放棄了擴張帝國的雄心壯誌。他身上的精力與鬥誌慢慢地消失了,昔日渴望橫掃希臘的霸主,如今隻知道沉溺於後宮的享樂。薛西斯成了一個平庸的東方帝王,凶殘、倦怠、無聊,在感官刺激與殺人遊戲中消磨時光。十五年後,薛西斯死於宮廷的政變。他的宰相阿爾達班謀殺了他,並擁立阿爾塔薛西斯一世為王。

至於薩拉米斯的另一位主角——地米斯托克利,他的晚年也充滿了黑暗與苦澀。薩拉米斯戰役之後,他走向了人生的巔峰。聯盟公認他是戰鬥中的頭號英雄。斯巴達人把他接到自己的城市,給他戴上橄欖花冠,送給他最好的戰車,讚美他的偉大功勳。當他觀看奧林匹亞運動會的時候,成了所有人注目的焦點。比賽不再有人關心,所有人都不停地注視著他,向他歡呼致意。

但是他性格中黑暗的一麵很快暴露無遺。他的貪汙、傲慢和弄權,引起了希臘人的憤怒。最終,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被迫到波斯人那裏尋求庇護。這真是具有諷刺性的轉變。後來,他成為波斯大王的顧問、寵臣和奴隸,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六十五歲的時候,他自殺身亡。其原因則說法不一。

薩拉米斯之戰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成就。這場戰役在最危急的時候拯救了希臘,也拯救了一個文明的未來。

當薛西斯開始遠征的時候,希臘文明正在醞釀巨大的變革。一些空前偉大的事物,正在它體內孕育成形。這個時候,東方的暴風雨幾乎吞沒了這個文明。

沒有薩拉米斯的勝利,希臘城邦就會淪為波斯屬地。偉大的悲劇也許再也沒有機會上演;充滿哲思的對話也許再也沒有機會進行;希羅多德也許再也沒有機會寫下他的輝煌作品——希臘文明會就此枯萎、夭折。

沒有薩拉米斯的勝利,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曆史將會不同。無數光輝燦爛的名字都藏在未來的黑暗中,等待著噴薄而出的機會。是薩拉米斯的戰鬥,撕裂了未知的黑暗,把它們帶到陽光普照的大地上。

波斯人撤退後,短短的一個時期裏,希臘就湧現出了無數偉大的人物,用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藝術照亮了世界——不是照亮了一個時代,而是照亮了永恒。

福勒在他的《西洋軍事史》裏說道:“隨著這一戰,我們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門檻上。在曆史上,再也沒有比它更偉大的了。它就好像擎天柱,負起整個西方曆史的責任。”

正是從薩拉米斯的海峽裏,西方文明開始了它偉大的征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薩拉米斯戰役後,希臘城邦進入了黃金時代,雅典則成為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

在其後的一百多年裏,雅典出現了一批文化巨人。文學、哲學、邏輯學、藝術的發展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創作出世界上最完美的悲劇,它培育出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①這些哲學大師,它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帕特農神廟。

雅典還發展出了極端的民主製。

它和現代民主國家不同。現代國家實行的是代議製。比如在美國,公民可以選舉總統、議員,但他們本身並不直接參政。雅典不是這樣,它的所有公民都可以幹預國家政策,也都可能擔任官職。

這裏可以舉個例子。雅典最高行政機構叫五百人會議。它負責審查議案、執行決策、接待使節等等。所有行政組織都要聽其指揮。如此重要的一個機構,它的五百個成員居然不是選舉出來的,而是全體公民抽簽抽出來的!五百人會議設有一個常委會,由五十人組成,負責日常事務。五百人會議每年都要換屆,常委會則每月都要換屆!

在我們看來,這個製度似乎不可能運轉起來。因為雅典不是一個粗糙的部落,而是強大的海上霸主。它怎麼能用這樣的方式運作?交接這麼頻繁又如何做長期決策?這不亂套了嗎?

但奇怪的是,它居然運作起來了,而且很長一段時間裏,都運轉良好。

雅典的民主、開明、繁榮,使它成了古典世界的典範。但它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無法擴展。——這也是城邦文明共同的致命傷。

雅典的政治體製隻能在一個城邦裏運行。它無法擴展成為領土國家。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雅典接管了波斯帝國,它怎麼讓上千萬公民都來參加公民大會?怎麼讓他們輪流擔任國家公職?這根本就不可能。

民主是非常精細的東西,需要一係列條件。而古代大國根本不具備這些條件。在雅典這樣的城邦裏,民主是可能的。但波斯帝國要想搞民主,它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民主覺悟”,它還需要鐵路、報紙、代議製、文化普及等等。這些條件在當時根本就不具備。因此它隻能選擇最粗糙、但組織成本也最低的體製——獨裁。

雅典還麵臨著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它能支配很大的一片地區,卻沒法消化。那些地方隻能是它的屬國,而不是雅典本身。雅典的結構是不可擴展的,它始終隻能是一個小小的城邦。

其他的希臘城邦多多少少也都麵臨同樣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一個辦法:放棄城邦體製,而這意味著和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一刀兩斷。

沒有哪個希臘城邦願意這麼做。

這導致了悲劇性結果:希臘長期內戰,但誰也不能勝出。

公元前431到公元前404年,雅典和斯巴達爆發了戰爭,整個希臘都卷了進去。雅典控製著海洋,斯巴達則稱霸陸地。雙方幾度停戰,又幾度激戰。在膠著時刻,雅典實行了一個龐大的冒險計劃。它出兵遠征西西裏,準備征服全島後,用那裏的資源轉過來對付斯巴達。結果遠征軍全部覆滅。這個打擊太大了,雅典再也沒能恢複過來。它又支撐了幾年,最後被誘入圈套,海軍徹底潰敗。斯巴達人包圍了雅典,雅典投降了。

雅典的失敗預示了城邦文明的衰落。最優秀的城邦也無法統一希臘,希臘隻能留給外來征服者統一。

不久,希臘內戰再度爆發。雅典重新崛起,底比斯也成了一方霸主。三個最大城邦——雅典、斯巴達、底比斯,戰爭頻繁。公元前362年,底比斯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無論是斯巴達,還是底比斯,都無法統一希臘。這個任務落到了馬其頓的頭上。

馬其頓位於北方,是希臘文明圈的邊緣成員。當它開始登上舞台的時候,早已被希臘化了。但馬其頓不是一個城邦,而是領土型國家,它的統治者是國王。不過,馬其頓國王跟大流士、薛西斯無法相比。他不是神王,而是一個貴族首領。

馬其頓從希臘學來了重裝步兵,又從波斯學來了騎兵戰術。它把二者結合起來,加以改進,創建了馬其頓方陣。該方陣的戰鬥力在當時可能是最高的。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用馬匹擊敗了希臘聯軍,控製了整個希臘,希臘內戰結束。

但是,希臘文明並沒有終結。馬其頓取代雅典,成了希臘文明的新代表。雅典無法擴張,但貴族化的馬其頓可以。腓力準備遠征東方,但就在此時,他忽然駕崩。腓力的兒子接替王位,他就是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是一個傳奇人物。在古代西方史上,有三個軍事天才:亞曆山大、漢尼拔和愷撒。其中,亞曆山大功業最顯赫。亞曆山大不殘忍,不粗俗,有相當高的文化水平。亞裏士多德曾長期擔任他的老師。可是,亞曆山大的性格很有問題。他真誠地自戀,狂熱地虛榮,腦子裏充滿幻想。連他的性取向和一般人也不一樣:他是個雙性戀者。

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渡海東征。此時距薛西斯的西征一百四十六年。

三年後,他在高加米拉戰役中摧毀了波斯主力軍,波斯帝國就此滅亡。這一年,亞曆山大隻有二十五歲。但他還不肯就此罷手。亞曆山大相信自己是神,不是人。沒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到的。此後六年間,他繼續遠征,一直攻到了阿富汗和印度。他征服的許多地方,希臘人以前都沒聽過。如果不是士兵們激烈反對,亞曆山大還會繼續遠征。公元前323年,他率軍回到了巴比倫。十天後,他忽然暴斃身亡。

亞曆山大把希臘文明一直擴展到了阿富汗,但在另一方麵,他也使希臘文明變質。

亞曆山大引入了波斯的神王傾向,開創了希臘化的專製帝國。希臘文明的自由精神喪失了。希臘文明雖然獲得了一個龐大的世界,卻喪失了自己的靈魂。它的創造力開始萎縮。

亞曆山大的帝國極不穩定,全靠他本人的威名才得以維係。亞曆山大死後,帝國迅速崩潰。幾個將領瓜分了帝國。在它的廢墟上,成立了三個王國——亞洲的塞琉古王國、歐洲的安提柯王國、北非的托勒密王國。它們的曆史被稱為“希臘化時代”。

這是希臘人的白銀時代。

太陽雖然消失了,但溫暖的餘暉仍在。在希臘文明即將夭亡之際,它創造了燦爛的科學。在牛頓之前,整個人類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科學大爆炸。歐幾裏得幾何就產生在這個時代。它美輪美奐,堪稱完美無瑕。埃拉托色尼測量過地球的周長,他得出的數字是四萬公裏,和實際數字幾乎完全吻合。

但是,燦爛的科學並不能挽救希臘文明的命運。它逐漸走向衰落,終結它的是西方的強者——羅馬。

據說,羅馬建城於公元前753年,大約相當於中國春秋的最早期。最初,羅馬受外族國王統治。在大約公元前500年左右,羅馬人驅逐了國王,建立了共和國。

羅馬也屬於城邦文明,但與雅典不同。羅馬采用共和製,並非雅典的民主製。在這個城市裏,有平民,也有貴族。

羅馬人有一種罕見的才能,那就是妥協與均衡。比如,羅馬共和國初年,貴族把持國家權力。但平民也找到了辦法去爭取權力。他們不革命,不暴動,而是和平撤離。平民說如果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撤出羅馬,自己組建一個新城市。麵對這種威脅,貴族們也沒有訴諸暴力,雙方最終坐下來談判,達成妥協。

天長日久,羅馬政治產生了一種平衡。其架構非常複雜,關於選舉、任期、資格、權力劃分都有明確的規定。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均衡。沒有哪個人、哪個階層可以獨斷專行,不受牽製。

政權的核心是元老院。它之所以能成為核心,並不是因為它法定權力最大。相反,元老院法定權力很有限,但在羅馬政治結構裏,它是任期最長,人員最穩定的一個。

總體來說,羅馬體製是民主製和貴族製的混合。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變數:這個政權可能蛻變成民主製,也可能蛻變成貴族製。這個變數的存在,對它的未來至關重要。

羅馬人性格很堅強,也很頑固,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他們非常實際,對科學藝術這些東西比較遲鈍。希臘人那種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早期的羅馬人也完全沒有。

從一開始,羅馬就卷入了和鄰邦的戰爭。羅馬遭到過許多慘敗,也獲得了許多勝利,最終,它成了意大利的霸主。雅典人沒有做到的擴張,羅馬人卻做到了。這要歸功於他們的務實、他們的善戰以及他們的混合性政體。

羅馬有一個死敵,那就是迦太基。迦太基位於現在的突尼斯,它以貿易立國,擁有龐大的財富以及一支強大的海軍。它擴展到除埃及外的整個北非,後來又控製了大部分西班牙。羅馬和迦太基這兩股力量一北一南,都在擴張。於是,它們的交手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公元前264年,第一次迦太基戰爭爆發。雙方爭奪的目標是西西裏島。這場戰爭的進程讓人大吃一驚。本來迦太基以海軍見長,羅馬以陸軍稱雄。但在這場戰爭裏,情形發生了逆轉。開始的時候,迦太基艦隊大占上風,但是之後的戰情出人意料。羅馬人發明了一種器械,叫“烏鴉”。它是個帶鉤子的小型吊橋,當與敵船接近的時候放下來,鉤住對方,然後海戰就變成了陸戰。說來好笑,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器械,迦太基人完全對付不了。結果七次海戰中,羅馬居然勝了六次。迦太基海軍幾乎被消滅殆盡。

但是在陸戰中,羅馬人也吃了大虧。五萬羅馬軍團遠征迦太基,結果被敵方圍殲。無數軍人被戰象趕下大海,偌大一支軍隊幾乎盡數覆沒。

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二十三年。最後,迦太基認輸。羅馬獲得勝利,取得了西西裏島,還得到了一大筆賠款。

公元前218年(即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第三年),第二次迦太基戰爭爆發。對雙方來說,這是一場生死決戰。迦太基人的統帥是漢尼拔。他是個不世出的天才,軍事能力可能還在後來的愷撒之上。他率軍從西班牙出發,遠征羅馬。等他進入意大利的時候,手中的軍隊大約有四五萬,其中一半是迦太基軍隊,一半是盟軍。除此之外,他還有少量戰象。就靠這樣一支部隊,他接連獲得三次大勝,一口氣殲滅十多萬羅馬軍隊。其中的坎尼戰役更是戰爭史上的經典。在那裏,漢尼拔幾乎全殲羅馬參戰部隊。

羅馬的主力軍被摧毀了。這個城市覆滅在即,但是它奇跡般地挺過來了。

羅馬賭上了所有的資源,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羅馬人不敢跟漢尼拔做大規模野戰,因為漢尼拔在戰場上幾乎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羅馬死死地纏住他,和他拚消耗。漢尼拔不斷打勝仗,但始終不能打破僵局。他的致命問題在於手中的資源不夠,離本土基地又太遠。最終,漢尼拔被困在了意大利,一打就是十五年。

羅馬人一邊把漢尼拔拖在意大利,一邊進攻迦太基的海外領土。最後,羅馬派出了遠征軍,直接進攻迦太基城,漢尼拔被匆匆召回。公元前202年,兩國在紮馬作了最後決戰。這是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戰場上遭到慘敗。紮馬戰役決定了一切,迦太基向羅馬投降。它失去了所有的海外領土,解散了海軍。漢尼拔後來亡命天涯,最終自盡於小亞細亞。

從此,整個地中海再沒有羅馬的對手。羅馬人順利地開始征服之旅。西班牙、希臘、馬其頓、敘利亞、小亞細亞……依次淪陷。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也被徹底摧毀。羅馬成了地中海世界的絕對霸主。

雅典堅守城邦文化,最終沒能進化為大國。羅馬進化成了大國,但也漸漸喪失原有的城邦文化。迦太基戰爭終結了羅馬的城邦時代。

它的混合政體也開始向貴族製蛻變。

這種蛻變無法避免。在那個時代,民主製和大國是不兼容的。城邦可以采用民主製度,但一個大國必須解決組織成本問題。它隻能選擇更簡單、效率更高的政治製度。這種製度下,政府可以控製更廣的領土,但它和人民的關係則更加疏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統治的廣度與交融的深度不可兼得。

但是貴族統治還是太過複雜,組織成本還是太高。它還需要再簡化——簡化成獨裁。此後的羅馬史就是這樣的進程:從混合政體變成貴族製,由貴族製變成軍閥混戰,再由軍閥混戰變成帝製。

這是羅馬共和國的征服史,也是羅馬共和國的衰亡史。

征服外邦之後,內戰也隨之開始。一群群野心家們互相殺戮,戰爭規模之大超過了迦太基戰爭。羅馬是世界的主人,也是軍閥的獵物。

愷撒最終勝出。他消滅群雄,成為羅馬的獨裁者。公元前44年,他被人刺殺,但此時,獨裁已成大趨勢,一次暗殺扭轉不了時代潮流。十七年後,愷撒的養子屋大維戰勝了競爭者,開創了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覆蓋六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囊括現在的英國、法國、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埃及、土耳其、希臘、敘利亞、以色列、羅馬尼亞等幾十個國家。它的人口可能超過一億。西方從沒有過這樣龐大的帝國。它神話般地矗立在西方史上,顯得分外光輝燦爛。

從薩拉米斯戰役到羅馬帝國建立,大約有四百五十年的間隔。這四百五十年是西方古典文明的輝煌歲月。它是城邦的時代,它是創造的時代,它是希臘與羅馬的時代。

事實上,古典文明已經走向了終點。羅馬帝國是它最後的回光返照。羅馬帝國不過是它的雕像,它的屍體。

這時候,一個偉大的人物出現了。

羅馬帝國將與一個人狹路相逢。這個人隻活了三十多歲,但卻比羅馬帝國更長久。他給西方帶來一樣東西——信仰。

他就是耶穌。

第二部 各各他的玫瑰

整個世界越來越暗,也越來越冷。黑暗的背景上,散落著一個個斑駁的紅點,像是鮮血,又像是玫瑰。

耶穌低聲說:“我渴了。”

一個羅馬士兵拿海綿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嘴邊。耶穌貪婪地吸吮了幾口海綿。瞬間,世界似乎明亮了幾分,但很快又歸於暗淡。

士兵放下海綿,又坐回到一塊石頭上。他們開始漫不經心地聊天,商量怎麼分這些犯人的衣服。這時候,十字架上忽然傳來一聲撕心裂肺的喊叫。

“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

這個充滿了痛苦的聲音,在各各他的山崖間回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