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圓柱的體積》教學設計(2 / 3)

(3)學生按照自己所設想的方案動手實驗,並記錄有關數據,填入實驗報告2中。(課件出示)

(4)實驗後讓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用實驗的方法得出的數據與實驗前假想計算的數據進行比較,你發現了什麼?

(5)學生彙報:實驗的結果與猜想的結果基本相同。

(6)教師用課件演示將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向學生明確圓柱的體積確實可以像計算長方體體積那樣,用底麵積乘以高。(課件出示)

(7)小結:

要想求出一個圓柱的體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

(8)學生自學第8頁例4上麵的一段話:用字母表示公式。

【設計意圖】這部分教學采用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數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完成從操作→觀察、比較→歸納推理的認知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得到結論。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和自主實驗探究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鞏固發展

1.課件出示例4,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說說這樣列式的依據是什麼。

【設計意圖】使學生注意解題格式,注意體積的單位為三次方。

2.鞏固反饋,求下麵各圓柱的體積:

(1)底麵半徑是2分米,高是3分米。

(2)底麵直徑是6厘米,高是1分米。

(3)底麵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9分米。

【設計意圖】設計練習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從而訓練學生的技能。這是第一層基本練習,通過這道題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重點,夯實基礎知識。

3.完成第9頁的“試一試”和“練一練”中的兩道題。

(“練一練”隻列式,不計算)

集體訂正,說一說圓柱體的體積還可以怎樣算?

【設計意圖】這是第二層變式練習。是讓學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礎上理解公式,學會靈活運用公式的訓練題。通過對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柱體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一個圓柱形水杯的底麵直徑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體積是整個水杯體積的2/3,計算水杯中水的體積?

【設計意圖】這是第三層發展性練習,安排了密切聯係生活實際的習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問題,切實體驗到數學就存在於自己的身邊。

5.拓展練習

(1)一個長方形的紙片長是6分米,寬4分米。用它分別圍成兩個圓柱體,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們的體積大小一樣嗎?請你計算說明理由。(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2)一個底麵直徑是20厘米的圓柱形容器裏,放進一個不規則的鑄鐵零件後,容器裏的水麵升高4厘米,求這鑄鐵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安排了密切聯係生活實際的習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數學對於了解周圍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有作用的;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四)全課小結

談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小結,學會了什麼?怎樣求圓柱的體積?這樣起到了強化重點的目的。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體積=底麵積×高

↓ ↓ ↓

圓柱的體積=底麵積×高

V = s h

《折紙》教學設計

本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66頁。

二、教材分析

教育不隻是一種簡單的“告訴”。學生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水平和認知係統。當他們遇到一個新的待解決的問題情境時,他們會自覺而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知識架構和認知經驗中摸索、收集、調動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三年級下學期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在本冊教材中,學生又學習了倍數與因數以及分數的再認識等,這些知識為學習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整數加減法相比,分數加減法是一種較為抽象的運算,學生在理解運算的意義掌握運算的方法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教材上安排了“折紙”活動,通過折紙,提出兩個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幾分之幾的問題。隨後,教材又安排了一組對兩部分進行拚圖的活動,使學生清晰地看到兩部分是如何拚合起來的,從而借助直觀形象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加減法的意義。

三、學情分析

在三年級時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有關知識,在本冊又學習了分數的再認識。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對於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但由於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對於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很有困難的。他們需要借助更多的直觀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及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