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2 / 3)

徐霞客不僅具有不避艱險、不辭勞苦的求實精神,而且遇事一絲不苟,探索真理有著嚴肅認真的精神。他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實地調查,直至完全弄清楚為止。他三遊雁蕩山,對雁蕩山的地貌有科學細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對福建漳平一帶的河流進行實地考察,並作了合乎科學的推論。他每考察一個問題,總是有記述、有分析、有創見,從不盲目迷信書本知識或者人雲亦雲。

學習的目的在於分析、解決問題,通過對物理實驗的親身參與,在細微的觀察中,我們會感覺到複雜的物理知識的應用變得簡單了。因為,觀察實驗,往往能創設我們所需要了解的物理環境,使問題變得明顯、直觀。有時,實驗能告訴我們直接的答案。

所以,要深入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就必須親身實踐一下。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極洲進行科學實地考察。在這次考察中,科技人員登上了南設得蘭群島中的喬治島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實地研究基地——中國“長城”考察站。這次考察的收獲單是地質礦產一項,就取回上百件的實物標本,以及一大批珍貴的反映南極過去地質演變痕跡的錄像圖片,為探索漫長的南極史,開發和利用南極資源,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又如,1986年我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測隊,經過179天的漂流生活,克服江源地區低溫缺氧和暴風雪等惡劣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穿越無數峽穀險灘,創造了全程漂流長江6300公裏、落差5400米的紀錄,帶回了開發和利用長江水利資源的第一手資料,開始了長江實地研究的新紀元。

對於那些考察員來說是艱辛的,但它卻又是最富探索性的活動,是其他任何學習所無法代替的。

與實驗相比,實地考察無事先做好的“框架”,因此,有時得到的結果會比實驗更豐富,更具有開創性。

實地考察告訴我們:第一,隻有深入實地考察,才能獲取第一手豐富的、真實的、最具有研究價值的觀察資料,否則,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所得的資料隻能是虛設的、蒼白的、毫無價值的。第二,隻有具備堅韌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探索精神,才有可能獲得始料不及的新發現。

在生活中體驗書籍

讀書是為了運用,不能被運用的知識毫無價值可言。要學會在生活中體驗書籍,把讀書和實際聯係起來,不能讀了書之後反而成為不切實際的空想家。

前蘇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出生於木工家庭,做過許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憑自學成為傑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詳細記載了他的讀書生活。書籍在他的成長道路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他對書籍產生了一種由衷的感激和讚美之情。

他提倡一邊重視讀書,一邊也要重視生活,並主張對讀過的書最好再回複到生活中去檢驗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確和有用的,哪些是錯誤和無用的。這樣讀書,對書本知識或生活認識都是大有益處的,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他們采用什麼方法,最後都歸結到一點:回到實踐,用實踐來檢驗,通過實踐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緊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隻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隻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了。”所以,我們不僅要能夠記住和了解書中的內容,更要結合實際,有自己的看法,學以致用。

能入能出讀書法就是深入到書本知識中去,把書本知識和自己的知識經驗相結合的讀書法。這個方法最初由南宋學者陳善提出。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入,終當求所出。”清代著名學者惠周惕又進行了深入闡釋,他說:“初讀貴能入,既讀貴能出。”讀書既要博聞強記,又要不守章句,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隻有經過博聞強記,把前後內容貫穿起來,達到十分熟悉的地步,才能進一步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這就是“能入”。讀完書後不被書本上的具體字句所束縛,而要深入思考,領會精神實質,把書本上的死文字變成自己的活知識,這就是“能出”。

“能入能出”還包含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能入,即深入到書本知識——前人知識經驗的結晶中去;能出,就是要把書本知識和自己的知識經驗相結合,和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相結合。

李公樸先生曾講過便於從書中跳出來的“三條路”。一條叫“讀活書”,讀有實際內容、有生氣的書。一條叫“活讀書”,方法靈活、動腦筋多思考。一條叫“讀書活”,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用得透脫”。能入能出讀書法,既能“讀活書”入得進,得其深味,又能密切聯係實際,采取靈活的方法,從書中跳得出。

魯迅主張讀書“自己有主意”

魯迅先生也談過對讀書能入能出的看法。有的人讀的書也不算少,如魯迅所說,他們“從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讀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駁雜,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一通之後,弄得亂七八糟,但蹄跡當然是有些存留的,這就是所謂有所得”。還有一些“潦倒而至於昏聵的人,凡是好的,他終歸得不到”。前者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讀書處於一種完全被動的全盤接受狀態;後者則存在著“有色眼鏡”的偏見,他隻能接受那些與他的得益和偏見一致的東西;這樣的態度最多隻能做書籍的“俘虜”,是無法從書中真正得到益處的。

魯迅主張“自己有主意”,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選擇、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他強調“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變成“書櫥”;如果“隻能看別人的思想藝術”,就無異於“腦子裏給別人跑馬”,就會導致思想的“硬化”,使讀書的效果走向反麵。思索並不是一種苦思冥想的內心反省活動,它以社會現實為根據,還必須同時“自己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的一部活書”;這也就是聯係實際,因此他強調“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這其實就是魯迅自己讀書的態度和方法,他從來不盲從書本,而是把書的內容同社會實際聯係起來加以觀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弘,從常見的書籍中得出人們沒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

比如對於《二十四史》,他既不像傳統學者那樣把這些所謂正史視為信史,也不是如“五四”時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書”“獨夫的家譜”,而是在同野史和雜說的比較中,在同現實中“古已有之”的許多現象的觀察中,經過認真的思考,認為隻要善於清除曆來史官那種“裝腔作勢”的塗飾,這些史書是寫出了“中國的靈魂”的。他說:“隻因為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正如通過密葉投射在莓苔上麵的月光,隻看見點點的碎影。”所以要從書中獲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識,就必須能夠撥開遮掩月光的密葉,使“碎影”成為普照的清輝。

對文學作品也是這樣,魯迅先生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紅樓夢》的“正因寫實,轉成新鮮”的傑出成就,也尖銳地指出了許多舊小說的掩蓋矛盾、粉飾現實的“瞞”和“騙”的實質。他強調要“睜大眼看”,就是細心觀察曆史和社會的實際,認真思索,看這些文藝作品究竟是否正視和反映了現實與人生。隻有這樣,才能認識文藝作品的價值並從中獲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