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不斷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在“自己觀察”“自己思索”的過程中,麵對眾說紛紜的各種書籍,也常常感到有許多“糾纏不清的疑問”。到後期,在他讀了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以後,經常思索的許多問題就豁然開朗了;思想得到了飛躍,觀察也就更加敏銳和深刻。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他更感到聯係實際的重要性。他說:“倘若不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單關在玻璃窗內做文章、研究問題,那是無論怎樣的激烈、‘左’,都是容易辦到的;然而一碰到實際便即刻要撞碎了。”從魯迅的大量雜文中可以看到,他確實把“所讀的書活起來”了,因此常常能夠提示要害、看出實質。例如曆來被認為是田園詩人的陶淵明,當有的文章宣揚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泯化一切憂喜”的“靜穆”,並且舉出陶淵明“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的時候,魯迅針鋒相對地指出:“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而且說明“曆來的偉大的作者,是沒有‘渾身是靜穆’的”。陶淵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書籍,魯迅之所以能夠正確理解它的內容實質,並及時對錯誤論調給以批駁,就因為他與那些關在“象牙之塔”裏死讀書的學究們對書的態度不同。他在讀書的同時,始終把社會實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對待書籍的態度上,我們首先應該向魯迅學習。
名人活讀書、讀活書的故事
具體地來說,能入能出的學習方法有多種表現形式,下麵給大家介紹一些偉人的方法,以供參考。
1?郾 陳用之“活筆來”
宋代的陳用之住在小窯村,擅長畫山水。畫家宋複古看了他的畫說:“畫得確實精密細致,隻是缺少天然情趣,你應當先找一堵斷牆,把白絹蒙在牆上,從早到晚地觀察它,時間長了,就可以隔著白絹看到斷牆上麵高高低低、曲曲折折,都成了山水的形勢。心裏有了山水,就能看到斷牆上高處是山、低處是水、窪地是山穀、牆豁口是山澗、清楚的地方是近景、模糊的地方是遠景。這樣,就可以心領神會地想象出牆上麵有人物、飛禽、草木、天上飛的、地下跑的來來往往的景象。於是,你信筆畫來,畫出的景物當然就是渾然天成的,近似鬼斧神工,超人想象。這就叫做‘活筆來’。”陳用之由此受到啟發,繪畫水平大大提高。
2?郾 陳洪綬繪畫先入後出
明末畫家陳洪綬從小學繪畫就不恪守死規則。有一次,他到杭州府學去拓印李公麟所繪的七十二賢人石刻,他關起門來臨摹了十幾天,把石刻全部畫下來請別人看,並問:“畫得怎麼樣?”那人說:“畫得很像了。”他聽了很高興。又臨摹了十多天,再拿去給別人看,又問:“畫得怎麼樣?”別人回答說:“不像了。”他卻更加高興。這是因為經過多次臨摹,他已經改變了傳統的畫法:把圓的變成了方的,把整的畫成了散的,人們辨認不出來了。
陳洪綬學畫經曆了兩個互相聯係的階段:第一階段為模仿,第二階段為創造。沒有繼承便沒有發展,為了繼承前代寶貴經驗,模仿是很必要的。但第二階段更重要,如果僅停止在模仿階段不前進,模仿得再好也是沒有出息的。很多人辛苦學習一生,成績卻十分平庸,其原因正在於隻會模仿而缺乏創造。
3?郾 列寧的批注出入讀書法
列寧則采用了作批注的方法,以磨煉自己的思想。酷愛讀書的列寧,在緊張的革命鬥爭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釋卷。他讀書時很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隨手寫下內容豐富的評論、注釋和心得體會。有時還在書的封麵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一旦讀到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還在書的扉頁上或封麵上寫下書目索引,特別注明書中的好見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錯誤論斷的所在頁碼。列寧把作批注視為一種創造性勞動,非常認真地加以對待,從不馬虎草率。他一般使用鉛筆批注,很少用鋼筆。他寫批注的過程,可以說是與書的作者探討甚至激烈爭論的過程。每當讀到精辟處,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機智靈活”“妙不可言”等;讀到謬誤處,就批上“廢話!”“莫名其妙!”等;有的地方則幹脆寫上“哦,哦”“嗯,是嗎?”“哈哈!”“原來如此!”等。更有價值的是,列寧的重要著作《哲學筆記》就是在讀哲學書籍時寫的批注和筆記彙編而成的。它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之一。認真寫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讀書時開動腦筋,認真鑽研,把握書的主要內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動手筆錄,記下某些感受、某個思想火花。
4?郾 司馬遷行萬裏路,著絕代書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尊為“史家之絕唱”。他把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寫得如此有聲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19歲時的一次全國大遊曆。遊淮陰他追蹤韓信早年的足跡;訪齊魯他瞻仰孔廟,觀察儒風習俗;到彭城,他聽取漢高祖劉邦的傳說故事;達大梁,他憑吊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門……可以說司馬遷因為青年時有了行萬裏路的親身實踐,才能著出不朽的史書。
5?郾 李時珍訪采四方,終成巨著
為了完成《本草綱目》的著述,李時珍遠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藥和拜訪有實際經驗的人。他曆盡千難萬險,中草藥藥材豐富的崇山峻嶺都留下他的腳印。白天深山采藥,晚上對每一顆藥草從產地、栽培到苗、莖、葉、根、花果以及形態氣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細致。李時珍辛勤勞動了19年多,記下了數百萬字的筆記,經過幾十遍的反複修改,終於在60歲時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分為16部62卷,共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96個,並附圖1160幅,而且價值極高。
6?郾 陸遊教兒學詩
宋詩人陸遊在教他兒子寫詩時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在另一處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訴人們要注意深入現實,體驗生活,收集素材。
能力須從實踐中來
有則故事很能說明實踐的重要。從前,有個富豪人家的兒子,能夠非常流利地背誦航海時的方法,大家都很信服他。後來他們一起航海,船老大突然病死了。大家自然就請富豪的兒子了。他也義不容辭,當起了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的地方,他高聲背誦駕船的口訣,可是船就是怎麼也穩不住,最後終於翻了,全船人都淹死在海水裏。
實踐——人非生則知之者(韓愈《師說》),要求得知識,一靠學習,二靠實踐,離開了實踐,學習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數的客觀事實證明,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隻有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的理性認識,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實踐離不開正確理論的指導,否則在實踐中就會彷徨、猶豫、無所適從;懂得了書本知識,有了理論,不付諸實踐,知識、理論就又成了裝飾門麵的東西。實踐,還得放下架子,並且準備吃苦。用出勁來,紮紮實實地做事;靜下心來,仔仔細細地琢磨。實踐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如果通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實踐,證明我們為之追求的東西卻是錯誤的,那麼應該堅決拋棄。實踐是科學,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