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暫時的思想障礙,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仍不得要領時,可及時地改變一下思考問題的角度,脫離原來的思路,另辟蹊徑。甚至把自己設想成一個帶有懷疑眼光的挑剔者,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契機。
(2)檢驗問題答案的可靠程度時,可從不同方麵對照檢查。有時,從一個角度來看是對的答案,換一個角度則可能是錯誤的答案或不甚精確的答案。因此,當得出初步結論之後,若進一步從其他角度思考問題,則可以對答案或結論加以必要的檢驗。
(3)為了發展多維型思維可以有意設置矛盾情境,以引發多向地思考問題。例如,選擇一些與教材內容緊密聯係且有代表性的問題,使問題本身有較多的能夠做多角度思考的因素。
角度變換法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經常獲得一種茅塞頓開的體驗,同時對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也極為有效。
測測你的學習方法正確嗎
對下列各題作出“√”或“×”的回答。
(1)準備考試時,我先寫好各道複習題的答案全文(或抄別人的),然後把它背熟,以便考試時能全部默寫出來。
(2)在某些主要學科或某一門學科中,我認為特別重要的或特別難學的章節,總爭取先作預習(在課前或前一個晚上)。
(3)我平時沒有訂什麼學習計劃,即使是寒暑假期間或複習迎考階段也是這樣。
(4)閱讀課本或其他讀物時,我自己很少用紅藍筆或其他筆畫線、做記號。
(5)每天晚上我複習當天功課並完成當天作業都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第二天的功課我一般都不作預習。
(6)在寒暑假期間,我常常要製訂一個學習計劃並努力按計劃去學點新知識。
(7)要背誦課文時,我常常在誦讀幾遍之後就開始試背,然後再打開書誦讀幾遍,再試背,也就是讓誦讀和嚐試背誦交替進行。
(8)我常常把一些我認為寫得好的文章(包括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反複誦讀。
(9)學習時,我時常把教材內容分解為若幹部分或若幹要點。
(10)上課時,我盡力想象老師所講的某些內容。
(11)我一般是沒有先複習功課,就動手做作業。
(12)學習時,我偏重於理解,不大重視記憶,以致有些重要的定義、定理、公式、結論,我能理解卻記不熟。
(13)做作業時碰到難題,我常常找其他人幫助解決,免得自己花太多時間去琢磨。
(14)寫文章或做問答題時,我常常先列出大綱或要點(同時還對列出的要點進行增刪),然後才下筆。
(15)我盡量做到當天的功課當天複習並做完作業。
(16)我重在平時複習,考試前夕倒不怎麼緊張,有時反而去玩一玩,讓頭腦休息休息。
(17)我平時沒有時間去複習每門功課,一般都是老師要考哪一科時我才去複習哪一科。
(18)我喜歡獨立學習、獨立思考,但遇到問題時也喜歡和同學一起討論。
(19)聽老師講解一種知識時,我自己往往聯想起與此有關的一些知識或事例。
(20)讀物理、化學時,我很重視書上說的各種實驗,盡力想象實驗進行的實際情景。
(21)學習時,我經常把新材料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係起來。
(22)學習比較抽象的材料時,我總是努力聯係實際,或舉出一些具體的例子去說明它。
(23)聽課時,我往往把不理解的問題或聯想起來的問題記下,以便課後進一步思考、弄清。
(24)由於種種原因,我很難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開始做功課。
(25)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我不單用頭腦想,隻要可能,我總是動手去試做一下。
(26)聽老師講課時,我總喜歡動筆記一些要點、綱要。
(27)在回答問題時,我喜歡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去回答,很少硬背課本上的字句。
(28)我認為學習時能記住定理、公式、定義、結論就可以了,至於它們是怎麼產生的,我往往不夠重視。
(29)考試時,我總是先把考題看一遍,把容易做的或得分多的題目先做了,把難做的題留到最後去想。
(30)在準備考試時,我常常根據教科書寫出各道複習題的答案要點(不是全文)。
(31)發回的卷子或作業,如果有做錯的,我總要弄清楚為什麼錯了,怎樣做才對。
(32)我極少運用參考書和辭典。
(33)在複習功課時,我喜歡把詳盡的材料變成簡要的提綱,以便更好地記住。
(34)我常常把學到的各種知識進行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和聯係。
(35)在準備考試時,我不是係統、全麵地複習,而是猜想老師可能出什麼題,然後有重點地複習一些內容。
(36)複習功課時,我常常把學過的知識列成表或畫成圖,借以揭示各種知識(如各種概念、定理、公式、事物的特性等)的區別和聯係。
分數分配
題目分兩種類型:一種從正麵闡述問題,一種從反麵闡述問題。第(3)、(4)、(5)、(11)、(12)、(17)、(24)、(28)、(32)、(35)題為反向題目,這些題目選擇“√”記0分,選擇“×”記1分;剩下的題目為正向題目,這些題目選擇“√”記1分,選擇“×”記0分。將各題得分相加,算出總分。
你的得分
得分分析
總分在0~36分之間,分數越高說明你的學習方法越好,反之是表示你的學習方法不夠正確,適當的調整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