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本書來說,目錄好比是一幅地圖,或者是一個羅盤針。欲航海時,沒有人會胡亂開船。他們必須事先研究航線,為了抵達目的地,應該朝哪一個方向行進,以及應該停泊在什麼港口。閱讀一本書也是如此。
序文、凡例是指寫在一本書正文前麵的文字,主要介紹該書的讀者對象、主要內容及作者寫書的緣由、意圖、經過、體例等內容的文字。有的序文還要介紹作者情況、有關背景材料以及對該書的評論分析等。
讀序的好處很多:
①明了對象,利於選書。先讀序文弄清讀者對象,不至於耗費很大精力去讀與自己不適合的書。
②了解背景,便於入門。
③知其人,更知其書。
④得向導,不迷路。
⑤抓要點,理解深。
序文中一般都能指出該書的要點,使讀者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先讀序文的好處
一本散溢著油墨清香的新書,一般讀者拿到手,往往迫不及待地跳過目錄,直接讀起正文來。可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力卻不是這樣,他拿到一本書後總是一絲不苟地先讀序言和凡例。
王力教授為何如此看重讀序呢?在一次與北京大學研究生的談話中,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譬如研讀我國第一部用近代理論研究古漢語規律的著作《馬氏文通》,如果不讀序,用傳統漢字學的眼光看正文,就很費力,甚至不知所雲。反之,如果我們先讀序,則序裏的一句話“會集眾字以成文,其道終不變”就會使我們明白,許多單詞集合起來組成文章,語法有其穩定性。序裏還說:“字之部分類別,與夫字與字本配成句之義。”意思就是研究語法,首先要分清詞類,然後再看這些詞跟其他詞怎麼搭配成句子。了解了這些,讀正文時就會得到指導,感到方便。
因此,王力教授特地強調說:“序例常常講到寫書的綱領、目的,替別人作序的,還講書的優點。凡例是作者認為應該注意的地方,這些我們切勿忽略。”他要求研究生們重視閱讀序文和凡例。這樣往往能首先在總體上把握全書的特點和大致內容。此後,再去具體閱讀各個章節。
先讀序文的幾種情況
無獨有偶,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總結出的“一總、二分、三合”讀書法,也是這樣一種提倡先讀序文的學習習慣。具體來說,步驟是這樣的:
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後記、序等總述性部分,然後認真地讀目錄,以便概括地了解全書的結構、內容、要點和體係等,這樣便可對全書有個總體印象。
二分:在讀了目錄後,先略讀正文,這不需要逐字讀,要著重對那些大小標題、畫線、加點、黑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進行閱讀,這些往往是每節的關鍵所在。你可以根據這些來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來細讀。
三合:就是在翻閱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已有個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一遍目錄和全書內容,並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係統化,以弄清其內在聯係,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進一步深入領會初讀時所不能領會的許多東西。這一步很重要,人們往往在這一步不得要領時,看過書一扔,便算了事。
先讀序文法實際上是一種探測性閱讀。探測性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通常指為了搜尋某種資料或確定讀物是否具有閱讀價值的閱讀。這是具有獨立學習習慣的人經常進行的一種閱讀方法。
這種閱讀有三種不同情況:
(1)為了掌握一本書的總觀點,要經過以下一些步驟:
注意書的標題和副標題,作者和出版者;
閱讀導言和序言;
瀏覽目錄,檢驗參考書目;
閱讀出版者有關的話或關於作者的說明;
選擇一兩個包含主要論題的中心章節,閱讀它開始的一、二段和結束段。
在迅速閱讀完後,就可以確定這本書是否包含了探測者所需要的資料,是否需要進一步深入或全麵閱讀了。
(2)為了掌握一個章節或文章出現在哪一類書籍或報刊上,知道所讀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關係,尋找出概括介紹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3)為了尋找某種特殊的資料,就要學會瀏覽。瀏覽時,要把尋找的問題牢記在心間,盡快地移動眼睛,掃視閱讀材料,並且運用標題、提示等幫助搜尋所需資料。
運用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盡快地分辨一本書的好壞,盡快地掌握大意,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