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SQ3R五步讀書法(1 / 3)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和效率研究專家萊利博士的研究,人能夠集中精力的限度是25分鍾,如果超過25分鍾,就要分散精力。

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們在25分鍾的時間裏,一般的書可以讀20頁,約15000字。如果每天堅持,一個月就是600頁,一年的閱讀量當於讀24本300頁的書。

“SQ3R”五步讀書法,最早是由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羅賓森提出來的,後來,美、英和歐洲各國都普遍采用。國外一些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讀書法符合人們讀書中的一般思維規律,有助於理解書本內容和增強個人記憶力。據了解,這種方法也頗受我國學生的喜愛,他們覺得這種方法人人都可以試用,都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五步讀書法過程包括五步,即S-Q-R-R-R,代表“概覽—提問—閱讀—複述—溫習”。

概覽材料,獲得大的印象

第一步:Survey,概覽。也就是通過閱讀你要學習的材料的部分章節,比如章節要點、概要、學習目的列表、序言、結語等,對整個資料作個概覽,來獲得對整個材料的總體的把握。概覽階段可以在多個不同的閱讀層次上使用,比如可以用在整本書或整章或一章中的一節。閱讀整本書有時候稱之為總覽(overview),閱讀一章有時候稱預覽或者稱概覽(survey)。我們這裏統稱為概覽,如果是瀏覽一本百科全書或雜誌中的一篇文章道理也是一樣的。

(1)開始瀏覽一章(或一節)時,你應注意要讀的那一章是怎樣與全書的整個主題(plan)相配合的。例如,它是不是整本書中跟其他幾章相提並論的主題中的一個?它是不是為以後幾章提供一個背景知識?它是不是對前麵幾章介紹過的知識作進一步的闡述?

(2)翻看一下這一章有多少頁碼,對閱讀這一章一共所需的時間作大致的估計,決定你想在這一章上花多少時間。

(3)注意一下這一章分成幾個主要部分或者幾個論題,決定你眼下打算讀多少內容,是把整章的主要觀點都了解呢,還是完整地先讀完第一節?

(4)研究一下章名,把章的名稱轉換成問題形式,考慮一下:

——這個題目談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這方麵的內容你已經知道了什麼。

(5)閱讀本章第一頁主要標題和次標題,這些標題會告訴你一些有關本章的關鍵詞、重要觀點以及它們是如何組織安排的,然後把主要的小標題轉換成問題。

(6)閱讀一下引言和小結(或者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如果章的末尾附有一些思考題,也讀一讀。

(7)把標有黑體字或斜體字的句子、短語或詞彙也讀一讀。

(8)看看使用了哪些直觀的呈現方法,例如,圖表、圖片、曲線等等,讀一讀這些圖表的標題。

(9)如果有必要,再對所需花費的時間或你打算閱讀的數量作進一步估計。

(10)停下來,想一下在瀏覽階段提出的各種問題。

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第二步:Question,問題。在正式開始詳細閱讀資料片斷之前,要有明確而簡潔的問題,最好是寫下來。這個步驟,能夠幫助人們在閱讀的時候集中於章節的關鍵部分,當然僅有問題還不夠,最好是還能同時刨根問底。

提問階段有三類基本的問題。由這些基本問題再引出其他所有的具體問題。

第一類問題:我已經知道了什麼?

例如:

章名說的是什麼意思?

我已經掌握了有關這方麵的什麼信息?

主標題和次標題說明了什麼問題?(或者這一章有哪些關鍵詞?)

主標題和章名的關係如何?

主標題和次標題的關係如何?

我以前在哪裏聽到過這種觀點或這種詞彙呢?

這個觀點(詞彙)是不是同以前其他學科中的某一觀點相像?

哪一小節對我來說最難(或花費時間最多)?

考慮到我已經知道的東西,我現在有多大可能合理達到目的?

第二類問題:作者想告訴我什麼?

例如:

他想回答的可能是什麼問題?

我能否預測他將提供的一些事實、觀點或例子?

他將告訴我哪些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作者將如何證明他的看法?

他能通過舉例來證實他的觀點嗎?

作者的觀點與我的老師講課的觀點一致嗎?哪一個更合理些?

對於今天我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概念作者是否解釋清楚了?

第三類問題:我想要得到什麼?

例如:

教師在講課中已經作過哪些指導?

我的目的是:①獲得理解下一次講課的背景(經曆)?②在這本書歸還圖書館之前做些筆記以供複習之用?③準備下一次考試?④記住某一部分所有內容?⑤為一篇論文作業搜尋材料?

這一章結束還有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