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每天進行一點創意訓練(2)(3 / 3)

其實現實生活中人們需要的正是這種不拘一格的創意行為,在遇到問題時,一種方法解決不了,就應當勇敢地去嚐試另一種方法。我們要相信,辦法一定會比困難多。

訓練五:位置互換思考法一位老教授曾經在好幾篇文章中痛斥自己的某個兒子,“我有子女4人,3個都不在北京。隻有一個兒子在北京工作,由於兒媳是獨生女,因此兒子婚後便倒插門到了女方家。開始每周回來看望一次,繼則不定期前來,一次,老妻突然腳腫不能沾地,我急以電話招兒子,盼他助自己一臂之力,可兒子卻沒能及時趕來。後來,兒子把電話打到家中,隻字不問父母,隻同剛從外地趕來的弟弟談生意。”教授終於忍無可忍,在電話中斥責他幾句,從此掛斷電話,父子一年半都沒有再聯係。

這位老教授站在“老子”的立場,大發感慨,字字動之以情,其實他如果能夠站在晚輩的立場看問題,或許就不會再這樣看待兒子的問題了。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兒子即使有孝心,恐怕也很難有時間有能力盡孝,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桶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的挑運之後,完好無缺的桶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桶到達主人家時,卻隻剩下半桶水。

兩年來,挑水夫就這樣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囉,好桶對自己能夠送滿整桶水很感自傲。破桶呢?對於自己的缺陷則非常羞愧,它為隻能負起責任的一半而感到非常難過。飽嚐了兩年失敗的苦楚,它終於忍不住,在小溪旁對挑水夫說:“我很慚愧,必須向你道歉。”挑水夫問道:“你為什麼覺得慚愧?”“過去兩年,因為水從我這邊漏了一路,我隻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卻隻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說。挑水夫替破桶感到難過,他很有愛心地說:“我們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開的花朵。”

果真,他們走在山坡上,破桶眼前一亮,看到繽紛的花朵開滿路的一旁,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這景象使它開心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盡頭,它又難受了,因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小路兩旁,隻有你的那一邊有花,好桶的那一邊卻沒有開花呢?”

“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邊的路旁撒了花種,每回我從溪邊來,你就替我一路澆了花!兩年來,這些美麗的花朵裝飾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這個樣子,主人的桌上也沒有這麼好看的花朵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看你如何看待它。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能將這些缺點轉化為優勢,將優勢好好地發揮出來。例如:有些人過於急躁,是不是因為他個性比較積極?有些人下決策比較慢,是否因為他比較謹慎?換個角度,也許我們會有不同的想法,就如同在文中的挑水夫一般,利用破水桶會漏水的特性,將它用來灌溉花草,使主人的餐桌上增添了色彩。

逆向思維有悖於通常人們的習慣,而正是這一特點,使得許多靠正常思維不能或是難於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一些正常思維雖能解決的問題,在它的參與下,過程可以大大簡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

思維風暴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一隻,請問還剩幾隻?

答案:不確定。

請看下麵的分析:

“是無聲手槍嗎?”

“不是”。

“槍聲有多大?”

“80~100分貝。”

“那就是說會振得耳朵疼?”

“是。”

“在這個城市裏打鳥犯不犯法?”

“不犯法。”

“你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了?”

“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托,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

“OK,樹上的鳥裏有沒有聾子?”

“沒有。”

“有沒有關在籠子裏的?”

“沒有。”

“邊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他鳥?”

“沒有。”

“有沒有殘疾或餓得飛不動的鳥?”

“沒有。”

“打鳥人的眼有沒有花?保證是看到了10隻?”

“沒有花,就10隻。”

老師已經滿頭大汗,且下課鈴響了,但學生還在問:“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鳥?”

“都怕死。”

“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

“不會。”

“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嗎?”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有掉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

第三十章每天訓練一點聯想思維

第一節 什麼是聯想思維法

聯想是什麼呢?普通心理學認為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不僅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回憶、推理、創意的過程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新的創意都來自於人們的聯想。

所謂聯想思維,就是人們通過一件事情的觸發而遷移(想)到另一件或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維。聯想能夠克服兩個概念在意義上的差距,並在另一種意義上把它們聯結起來,由此可以產生一種新穎的思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任何兩個毫不相幹的概念,一般最多經過4~5步的聯想即可將它們建立起聯係。比如“木質”與“皮球”這兩個離得很遠的概念,可以聯想為: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從“木質”到“皮球”的聯想,“皮球”就是聯想的終點,這是屬於一種定向聯想,它在創意發明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作為創意思維本身來說,它更加提倡思想奔放、毫無拘束地自由聯想。這樣的自由聯想,可以通過相似、對比和接近聯想的多次重複交叉而形成一係列的“連鎖反應”,繼而做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和觸類旁通。

第二節 聯想思維訓練

訓練一:概念聯想式訓練法概念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描述,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思維單元,而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反映了客觀事物之間的常見關係,這就為開展概念聯想法創造了條件。

訓練二:接近聯想法所謂接近聯想,就是指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接近的事物之間形成聯想。由於時間和空間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所以時間上接近的事物,總是和空間上接近的事物相互聯係著的,反之亦然。例如:

一提起火燒赤壁,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三國演義》、周瑜、曹操等。因為,他們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近因素。如果提起火燒圓明園,人們則會聯想到八國聯軍、慈禧太後等。門捷列夫也正是應用這種接近聯想,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並製成元素周期表。他認為,化學元素原子結構的特殊性可按一定次序排列,按次序排列的元素經過一定的間隔(周期),它們的某些主要屬性就會重複出現。而在每一間隔範圍內一定的屬性是逐漸變化的,如果這種逐漸性為突然的跳躍所中斷,那就一定應該有個未知的元素存在,來填補這個空位。門捷列夫靠上述接近聯想(空間接近),提出了關於元素周期的大膽設想。後來,經過實驗驗證和理論計算,證實了這種設想是正確的。

訓練三:對比聯想法即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具有相反特點的事物的感知的聯想方法。

例如:由黑想到白,由大想到小,由水想到火,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溫暖想到寒冷,等等。這裏列出的每對事物既有共性,又具有個性。比如黑與白是兩種相反的色彩,但它們的共性又都是顏色。

對比聯想又可分為下列幾種:

1.從屬性的對立角度進行對比聯想日本的中田藤三郎關於圓珠筆的改進就是從屬性對立的角度進行思考才獲得成功的。1945年圓珠筆問世,大約寫20萬字後就漏油,那麼改進後製成的圓珠筆,書寫20萬字後,恰好油被使用完,就可以把圓珠筆扔掉。這裏就運用了對比聯想法。

2.從優缺點角度進行對比聯想發明者在從事發明設計時,既看到優點、長處,又要想到缺點、短處,反之亦然。

銅的氫脆現象使銅器件產生縫隙,令人討厭。可是有人卻偏偏把它看成是優點加以利用,這就是製造銅粉技術的發明。用機械粉碎法製銅粉相當困難,在粉碎銅屑時,銅屑總是變成箔狀。而如果把銅置於氫氣流中,加熱到500℃~600℃,時間為1~2小時,使銅屑充分氫脆,再經球磨機粉碎,那麼,合格銅粉就製成了。

3.從結構顛倒角度進行對比聯想從空間考慮,對前後、左右、上下、大小的結構,顛倒著進行聯想。例如,中國的數學家史豐收就擅長運用此種對比聯想。一般人進行數學運算都是從右至左、從小到大進行運算,史豐收運用對比聯想,反其道而行之,從左至右、從大到小來進行運算,運算速度大大加快。

再比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工程師,運用對比聯想,由大彩電開始進行對比聯想,製成薄型袖珍電視機,顯像管隻有16.5毫米。

4.從物態變化角度進行對比聯想即看到從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時,聯想與之相反的變化。

18世紀,拉瓦把金剛石煆燒成二氧化碳的實驗,證明了金剛石的成分是碳。1799年,摩爾沃成功地把金剛石轉化為石墨。金剛石既然能夠轉變為石墨,用對比聯想來考慮,那麼反過來石墨能不能轉變成金剛石呢?後來終於用石墨製成了金剛石。

訓練四:相似聯想法相似聯想就是“在性質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間所形成的聯想”。又可稱類似聯想,這種聯想也可運用到創意發明過程中來。

1957年,蘇聯運用相似聯想法,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通訊衛星,這顆衛星就是世界上第一艘太空船。

我國著名思維學家張光鑒先生認為:“大至宇宙星係之間,小至每個原子運動形式都存在著大量的相似之處。”因此,相似思維是普遍存在的,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客觀世界到處是相似的痕跡和聯係。即使人類科學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都如同史學家驚歎的那樣,“呈現著驚人的相似”。比如,大多數的民族都不約而同地經曆過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社會形態都經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

此外,許多理論和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人們也常常使用相似聯想進行創意活動。例如,人們由於蒸汽推動壺蓋運動產生的相似聯想而發明了蒸汽機。人們又把蒸汽機裝在車上出現了火車,裝在船上出現了輪船,用蒸汽機帶動紡織機,出現了動力紡織機,裝在動力廠發出了強大的電力,使生產力為之飛躍發展,從而出現了文明史上最有意義上一次產業革命運動,等等。

訓練五:自由聯想法這是在人們的心理活動中,一種不受任何限製的聯想。這種聯想成功的概率比較低,大都能產生許多出奇的設想,但往往難以成功,可有時也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創意效果。

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就曾從自由聯想中,發現了微生物。

那是1675年的一天,天上下著細雨,列文虎克在顯微鏡下觀察了很長一段時間,眼睛累得酸痛,便走到屋簷下休息。他看著那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的雨,思考著剛才觀察的結果,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在這清潔透明的雨水裏,會不會有什麼東西呢?於是,他拿起滴管取來一些水,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沒想到,竟有許許多多的“小動物”在顯微鏡下遊動。他高興極了,但他並不輕信剛才看到的結果。過幾天後,他再接雨水觀察,又發現了許多“小動物”,於是,他又廣泛地觀察,發現“小動物”在地上有,空氣裏也有,到處都有,隻是不同的地方“小動物”的形狀不同。活動方式不同而已罷了。

列文虎克發現的這些“小動物”,就是微生物。這一發現,打開了自然界一扇神秘的窗戶,揭示了生命的新篇章。列文虎克正是通過自由聯想而獲得這一發現的。

訓練六:強製聯想法它是與自由聯想相對而言的,是對事物有限製的聯想。這限製包括同義、反義、部分和整體等規則。一般的創意活動,都鼓勵自由聯想,這樣可以引起聯想的連鎖反應,容易產生大量的創意設想。不過,具體要解決某一個問題,有目的地去發展某種產品,也可采用強製聯想,讓人們集中全部精力,在一定的控製範圍內去進行聯想,也能有所發明和創意。在創意活動中,這類創意發明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的。

以“什麼是創意思維”這個問題為例,我們用螺旋形貝殼來當做思考的相似物,做強製性的相似聯想。

上麵就是螺旋形貝殼的特性,引發我們對“什麼是創意思維”這個問題產生的一些新的領悟。從中可以看出哪些是明顯的,哪些是相似的,哪些是新觀念。

訓練七:焦點串想法還可圍繞“焦點”進行串想。所謂串想,就是按照某一種思路為“軸心”,將苦幹想象活動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有層次的,有過程的,並且是動態(發展)的思維活動。

在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時,可清楚地看到上述思維技法的應用。愛因斯坦在作了大量的基礎準備、理論積累之後,運用串想思維技巧進行了他的理論創意。他是這樣進行串想的:

首先,他想象在所有相互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坐標係中,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相同的(即光速的不變性)。接著,他又想象在所有相互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坐標係中,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於是,最後他就想象到光線在引力場中會發生彎曲。就這樣,在一係列豐富的聯想之後,愛因斯坦再把各種聯想有機地“串聯”起來,揭示出宇宙發展的最深刻的邏輯關係,並由此創立了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思維活動,正是表現了一個完整的聯想思維過程。

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隻有不斷使自己的思維從已存在的一點出發,或從已知事物的相似點、相近點或相反點出發,才能獲得對事物的新的看法,世界由此才會得以前進。

聯想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們還可以從對象的因果聯係上去進行聯想,也可依據事物的同類原則去進行聯想,還可以從事物之間的相關特性去進行聯想。各種各樣的聯想方法都是可以產生出創意設想的。

這裏的關鍵不是運用哪一種聯想方法,而是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需要進行什麼創意,要達到怎樣的目的?或者什麼樣的預期目的都沒有,隻是想有所創意發明。那麼,我們就應根據各自的不同要求和想法,有意地或無意地去進行聯想,從聯想產生的設想中去獲得創意成功。

思維風暴1.通過聯想把下列詞語聯係起來。

①鳥——書;②鐵——月餅;③紙——土;④樹——皮球;⑤戰爭——火星。

2.作一下這種練習。

在你每天坐車上班或回家的時候,坐在車裏,想象一下你回家的路線的平麵圖。在你的腦子裏出現一幅地圖。你還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時正在直升飛機裏,你在空中看到的這幅圖是什麼樣子的。在你的腦海中把這幅圖想象出來。注意方向的轉化和你所熟悉的路邊的沿標。到家或者到單位以後,把你頭腦中的這幅圖在紙上,然後把這幅圖和真正的地圖相比較,如果你的空間想象和思維能力好的話,你畫出來的圖應該和真正的地圖差不多。

第三十一章每天訓練一點歸納思維

第一節 什麼是歸納思維

奧地利醫生彼得在看兒子睡覺時,忽然發現兒子的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正做著一個夢。

彼得想,眼珠子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

於是,他把兒子當成了“試驗品”:每當兒子睡覺時,他便守在旁邊。一旦發現兒子的眼珠子轉動,就叫醒兒子,兒子總是說做了一個夢。

彼得又仔細地觀察他的妻子,後來又觀察了鄰居,觀察了他的病人,都發現同樣的情況。因此,他寫出了論文,指出人睡覺時眼珠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

他的論文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注意。

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的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這種用直接觀察所取得的結果和今天用腦電波的測試數據是相吻合的。

“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這個結論當時是怎樣得來的呢?是這位奧地利醫生觀察了兒子、妻子、鄰居及病人等個別現象後歸納分析得出來的:

兒子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在做夢;妻子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在做夢;鄰居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在做夢;病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在做夢;……所以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

“兒子……”“妻子……”“鄰居……”“病人……”等都是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所以,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是從這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中總結出的同一類事物的一般結論,這種由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推出同一類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思維方法,叫歸納分析法。這種方法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歸納推理是一種由特殊或個別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其推理的一般形式如下:

S1是P,S2是P,……Sn是P,S1,S2,…Sn是S類的全部對象,所以,所有S都是P。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省略成分,如上邊那種形式可變成:高爾基、華羅庚、張海迪不都是自學成才的嗎?

歸納推理可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又可分為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科學歸納推理、概率預測推理和統計推理。除完全歸納推理之外,其餘的全是前提與結論之間沒有蘊含關係的或然性推理。

第二節 歸納思維訓練

訓練一:完全歸納推理完全歸納推理,又稱完全歸納法。它是通過考察某一類事物中每一個對象的情況,從而概括出關於該類事物情況的一般性結論的推理。

德國數學家弗裏德裏希·高斯,在10歲時曾迅速而準確地得出老師出的一道算術題的答案。這道題是這樣的:

1+2+3+…+98+99+100=?

這道題如果用普通加法算,得好多時間,而且容易出錯。高斯發現,從1到100這些數,兩頭對稱的兩個數相加得數都是101。而兩頭對稱的數,在1到100中共有50對。於是他把101×50便得出5050這一答案。在這裏,高斯就是用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出“兩頭相加為101”這一結論的。

完全歸納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對一類事物的全部分子都進行考察,才能得以推出結論。

訓練二:不完全歸納推理亦稱“簡單歸納法”或“簡單枚舉歸納推理”。這是隻根據部分對象個體具有的某種屬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對某類事物部分對象的考察,以及列舉若幹經驗事例,發現某一屬性在一些同類對象中不斷重複,而又沒有遇到與此相矛盾的情況,從而得出該類事物都具有某種屬性的一般性結論。

簡單枚舉的特點是沒有列舉全部或無法列舉全部事例,把僅屬於部分對象個體的性質當做全體對象一般屬性作出判斷,而且又未通過理論證明,因此結論不一定是可靠的,是非確定性的結論,也就是說,結論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雖然如此,它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因為它可以對事物進行初步的概括,提出尚待進一步證實的假設,為人們的科學研究活動指出了一定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線索,促進人們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或者充實初步的假設或者推翻它,這對每一門科學的研究和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結論的可靠程度的重要方法,就是要搜集大量的能夠證實這一結論的事實材料。事實越多,根據越充分,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19世紀,人們注意到銅、鐵、錫、鉛等一些金屬能導電,而在實踐中又未發現不導電的金屬,於是,人們便得出了結論:所有金屬都能導電。這一結論就是用簡單枚舉法推出的。

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得出的結論具有或然性。因此,在應用簡單枚舉法時,要注意尋找反麵事例。如果發現有與所得結論相矛盾的事例,結論就要被推翻。例如,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看到的天鵝是白色的,魚是用鰓呼吸的,金屬是沉於水的,於是通過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得出結論:“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魚都是用鰓呼吸的”“金屬都沉於水”。後來,人們在澳洲發現了黑色的天鵝,在南美洲發現了不用鰓呼吸的肺魚,在科學實驗中發現了不沉於水的金屬(鈉、鋰),因而,上述結論就被否定了。

訓練三:科學歸納推理科學歸納推理,又叫科學歸納法。它是通過考察某類事物中的部分對象,並掌握對象和某種屬性的必然聯係,特別是事物之間的因果聯係,從而概括出關於該類事物一般性結論的不完全歸納推理。

金雞納霜的發明就是科學歸納推理的結果。

當年在厄瓜多爾居住的印第安人中流行一種叫瘧疾的急性傳染病。患者感覺一陣冷一陣熱,熱後大量出汗,頭痛、口渴,全身無力。當時無藥可用。有一天,一位患者在路上發病,因為口渴難挨,便爬到一個死水坑邊喝了那裏的水,結果病奇跡般地好了。於是他把經曆告訴別人,其他患者也都去那裏喝水,病也紛紛好了。後來經科學家考察發現,那水坑的水中含有奎寧。原來在那水坑邊上長有金雞納樹,有的樹傾覆在水坑裏,樹皮裏含的奎寧溶解在水中了。正是奎寧殺死了患者體內的瘧原蟲,治好了他們的病。明白了這一科學道理之後,科學家們便發明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將其命名為金雞納霜。

科學歸納推理是在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學歸納推理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而科學歸納推理比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可靠性大一些。

科學歸納推理是以發現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係為依據的。因果聯係是客觀世界普遍聯係的一種重要形式,因而,在進行科學歸納推理時,常常要通過確定事物或現象間的因果聯係來實現。

思維風暴1.miscalculate算錯misunderstanding誤解misleading誤導misdescription錯誤報道misread讀錯mistake弄錯mistaught教錯misrepresent誤傳“mis”是什麼意思?

答案:錯誤2.一位老師傅帶著兩個徒弟,他想考考他們,看看誰更聰明一些。他把兩個徒弟叫到麵前說:“給你倆每人一笸籮花生去剝皮,看看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著,看誰能先回答我的問題。”

大徒弟一聽,端起笸籮就快步流星地往家跑,到家後飯也沒顧不得吃,連忙剝起來,急得出了一身汗。

二徒弟卻不慌不忙地端著笸籮走回家去,他先對著花生端詳了一陣,思索了一下,然後把肥的、瘦的、熟了的、沒有熟的,一個仁兒的、兩個仁兒的、三個仁兒的都打開,結果發現都有粉衣包著。他想:不用全剝了,我都知道了。

大徒弟從早晨一直剝到傍晚,才把一笸籮花生剝完。他急忙去向師傅報告。到那裏一看,師弟早已在那裏了。

師傅見兩個徒弟都來了,就說:“二徒弟先到的,先回答我的問題吧!”

二徒弟回答說:“我剝了幾粒花生,就知道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衣包著。”

大徒弟聽了,恍然大悟地說:“還是師弟比我聰明呀。”

請問:這兩個徒弟各用什麼思維方法獲得結論的呢?

答案:在上述練習中,大徒弟使用的是完全歸納推理,他剝了一笸籮裏的每一顆花生,才得出“所有花生仁都有粉衣包著”的結論。二徒弟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推理中的科學歸納推理,他隻剝了一小部分花生就得出了同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