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每天實踐一點創意技巧(1)(1 / 3)

引子:創意的落腳點——實踐

我們的頭腦經過一番努力,獲得了一些好的創意,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還有更為重要的“運用”問題。從實踐上看,想點子是一回事,用點子是另外一回事。我們要學會想點子,還要學會用點子,特別要善於想出“用點子”的點子。

創意思維的關鍵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同樣的一項發明成果,隻是由於運用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使用的地點和範圍不同,便會產生反差巨大的結果:或者造福千年,或者貽害無窮。思想觀念方麵的創意同樣如此。

我們以上學會了一些創意思維的方法,那麼,如何把這些方法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呢?隻有在各種場合下,都能夠得心應手地綜合運用各類創新思維方法,並取得預想中的成果,我們才算真正學會了創意思維。

波利亞是一個數學家,他對解決問題的創意程序興趣甚濃。他認為實踐中的創意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一是了解問題;二是設計方案;三是執行方案。任何一個創意過程幾乎都要經過以上三個階段,其中最困難的常常是第二個階段,而最關鍵的則總是第三個階段。

實施創意的秘訣是什麼?很簡單,那就是:現在就去做。“種下行動就會收獲習慣;種下習慣便會收獲性格;種下性格便會收獲命運”,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士這麼說。他的意思是——習慣造就一個人,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習慣,在使用這句話作為座右銘時,你可以養成自己希望的任何習慣。在說過“現在就去做”以後,隻要一息尚存,就必須身體力行。無論何時必須行動,“現在就去做”的觀念從你的潛意識閃現到意識裏時,你就要立刻行動!

因為創意的要害就在於“新”,如果動作太慢,你的“新”就會變成“舊”,就失去了它本來應有的價值。先從小事上練習“現在就去做”,這樣你很快便會養成一種強有力的行動習慣,在緊要關頭或有機會時便會“立刻行動”。

第三十二章每天運用一點頭腦創意

第一節 提出好問題,找到好方法

創意思維是創意的核心,而提出問題是判斷思維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創意的一個重要依據。縱觀科學發展的曆史,不難發現科學進步的曆程就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解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提出問題對創意思維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而在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一個好問題之後,能夠為其找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也同樣是一個關鍵所在。但是隻有在提出了一個好的問題之後,我們才會有目標,才知道去哪個方麵尋找好的方法,去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去實現自己的創意,因而可以說提出一個好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說過:“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隻有在提出一個好問題之後,我們才可以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會有一個好的創意。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是科學探索的發端。古往今來,有許多發明創意,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進而在解決問題中獲取成功的。愛迪生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發明的東西有1600多種。有人不無誇張地說:“如果人類沒有了愛迪生,人類文明史至少要往後推遲200年。”那麼愛迪生的發明天賦從何而來呢?對他一生進行長期研究的專家指出,愛迪生的發明很多來自提問。

正是愛迪生這種凡事都愛問個“為什麼”的思維方式,才為他以後的各種發明創意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對於科學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麵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美軍之所以難以戰勝,從某種程度上講,與他們一些高級將領善於檢討和總結問題有很大關係。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獲得勝後,並沒有盲目地沾沾自喜,而是進行了反思。他們對地麵部隊部署過慢、反水雷戰能力不足、反彈道導彈能力有限等問題進行反思改進,並提出了聯軍作戰和聯合作戰的新理論。

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靠空中精確打擊取得勝利,卻在總結中發現激光製導武器在複雜地形和惡劣氣候條件下的不足,決心下大力氣發展GPS製導武器。

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速勝,戰後總結認為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特種部隊與航空兵有效結合,於是在隨之進行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投入的特種兵從數百增至上萬。

可見,正是美軍具有這種“雞蛋裏麵挑骨頭”的精神,而非陶醉在“勝利之師”的光環之下,才使其成為新軍事變革的“領頭羊”。這種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精神,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由此可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很多關於提出好問題,同時對這些問題進行很好解決的人的話,這個國家必然會有很多創意意識。其結果是這個國家將可能一舉成為世界強國,並不斷地發展。

善於提出問題,是以對客觀情況的了解為基礎,以對我們所提出問題的領域有著深刻的了解為前提,是建立在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的基礎上的。在平時和工作中,主動地、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習慣,不僅是克服思維惰性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自己創意能力的重要途徑。

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的創意中發展的。一旦麵臨危機,人類就會提出問題,然後積極地探索,想辦法來解決。因為隻有這樣,人類社會才可以不斷地發展,才不會走向滅亡。僅以企業的發展為例來說明此問題。對於企業而言,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的話,這個企業才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創意,是深化改革、改進管理、充分發揮企業資源優勢的有效方法,是把握改革主動權、推動企業向前進的正確途徑。我國著名的礦業公司首鋼礦業公司正是牢牢地抓住了這一點,才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的。在創意的路子上他們並不是坐在屋子裏空想,漫無目標地摸索,而是針對經營生產建設的實際進行。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有的放矢,從而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和事半功倍的效果。該公司在遇到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時,提出了資源有限,創意無限的理念,大膽創意,轉變辦礦模式。通過股份合作、承包經營、技術輸出等多種方式辦礦,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開采鐵礦,擴大資源掌控量等一係列新措施,做強了遷安礦區原料基地,增強了主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企業煥發了生機。正是在這種想法下,該公司不斷發現運行中的問題,不斷解決運行中的問題,形成了“運用、完善、成效、創意”的局麵,使礦業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成為全國冶金企業中的佼佼者。

提出好問題最棒、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緊接著前一個問題提出之後,或者跟在前一個問題的答複之後提出來。仔細傾聽,然後提出一個開放性、有創意的問題,是一門藝術,也是科學,這個方式可以很快、很有效率地促使人們采取更有遠見、更有效率地行動。

我們知道,問題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最後的解決方案及最後的結果。問題問得越好,就越能看得透徹,也越能獲得更好的解決方案,為發展帶來更優異的結果。而我們要想問出比較高質量的問題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事都要問個為什麼,不放過任何疑點,養成愛琢磨、愛鑽研、勤學好問的習慣。

發明創意始於問題,問題就是矛盾,人們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才需要思考,學習才有主動性。思維是由矛盾引起的,問題是矛盾的表現形式,學習中提不出問題,是學習不深入的表現。能提出問題是肯於動腦的結果。現實生活中許多現象人們熟視無睹,而有人卻善於觀察,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而發現問題,有所創意:

蘋果落地,誰也不在意,牛頓卻從中發現了萬有引力;水開了壺蓋被頂起,大家司空見慣,瓦特卻因此發明了蒸汽機;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觸,隻有馬克思把它當做問題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如果我們處處留心,像那些偉人一樣凡事能問個為什麼,那麼我們也就必然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意。

朱熹在《朱子讀書法》中說得好:“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一番後,疑漸漸解,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雖然這裏講的是懷疑,但我們都知道,有了懷疑之後,自然問題也就浮現出來了。而這時所提出的問題,基本上都應該是有針對性的,那麼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好的問題,然後通過自己的想法去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法的話,這就成為了一個有創意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去提出問題,找出矛盾,然後再去解決這些問題、矛盾的話,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社會而言,都會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尤其是對於個人而言,它會讓我們離成功之峰越來越近,讓我們的價值空間更大。

第二節 做一個思想的偏執狂

一本名為《隻有偏執狂才能成功》的書,同《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樣是風靡全世界,讓我們更深一步地了解了Intel公司創始人安德魯·格魯夫及該公司的企業文化。

在Intel公司有一個非常流行的魚缸理論:當你把魚放在一個方形的容器裏,因為有死角,魚就會待在角落裏呆滯不動。但當你把魚放在一個圓形的容器裏的時候,魚會感到壓力,就會不停遊動,直到筋疲力盡。這個理論正是“隻有偏執狂才能成功”的真實寫照。

正是格魯夫,多次帶領著Intel走出困境,創造了每年給投資者平均44%以上的回報率。他重新定義了Intel,使之從製造商轉變為業界領袖。

格魯夫的巨大成就離不開他追求成功的偏執個性,更可貴的是他對待工作的嚴謹求實的作風。他認為很多人都善於說得頭頭是道,但身體力行者卻寥寥無幾,很多人總是自以為是地把新問題當做老問題來解決,不調查、不了解,忽視了問題的變化。因此,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要求企業內各部門經理不要怕瑣碎和麻煩,要對外界的情況變化“了解、再了解”。他給人留下的印象始終是非常的執著,越是困難的問題,他越是努力尋找答案。

對於他所指的偏執,並不是一種怪誕的行為。他隻是想告訴世界,但凡追求成功的人,都必須要具有兩個必備的特質,那就是對正確理念的不懈堅持,對完美的不斷追求。這需要極大的勇氣,需要執行者堅持地執著。

格魯夫用自己親身的經曆來告訴我們,隻要去做到他所說的偏執,我們就必然可以如他一樣成功。而一個人一旦成為了思想上的偏執者,一旦對正確理念堅持不懈,執著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的話,他就必然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對社會而言將會有所創意,但對他個人而言則是成功。

有一個雕刻家,自從愛上這一行後,從來就沒有好好睡過一次覺。

每當有作品需要創作的時候,他的一日三餐僅是幾片麵包。清晨他從麵包鋪裏買來麵包,吃一個當早餐,剩下的就揣在懷裏。他爬到高高的梯子上工作,餓了便啃麵包充饑。

他本來並不是一個孤僻的人,但隨著從事雕刻工作的時間越長,他越來越無法跟人溝通。在創作的時候,隻要有一個人在場,就能完全擾亂他的情緒。他必須要有一種與世隔絕之感,方能得心應手地工作。

他最大的痛苦不是創作不出滿意的作品,而是需要為生活瑣事忙碌。

他以前並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但到後來,他無法容忍自己的作品出現微瑕。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發現有錯,就會放棄整個作品,轉向另雕一塊石頭。

所以,他留給這個世界的作品很少。

他的名字叫米開朗基羅,一位天才的雕刻藝術家。

幾百年前一個下著雪的早晨,名聲威震歐洲的米開朗基羅很早就出門了。他在鬥獸場附近碰見了城裏教堂中的主教。主教驚訝地問他:“在這樣的鬼天氣裏,這樣的高齡,你還出門上哪裏去?”

“上學院去。想再努一把力,學點東西。”他回答。

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想象,在那一天,他所在學院的學生們還在有火爐的房間酣睡,而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卻“吱呀”一聲打開了結著冰花的工作室的門。

人們常在問:“成功是什麼?成功有無止境?”也許從米開朗基羅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成功有時是一種偏執狀態的果實。引用馬克·吐溫的話:偏執者與神離得最近。對於我們而言,做什麼事情如果都能達到癡迷忘我的程度、達到偏執狂的地步,那我們必然會有創意的思維,離成功也就不會太遠了。

大凡世界上的偉人們,在當時無不被人視為偏執狂,無不被人另眼相看,但他們卻同樣都是憑著自己的執著及決心,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取得了自己的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林肯。在一本書上記載了關於他的故事,大致內容如下:

他是一位相貌醜陋,有著蹩腳南方口音的美國人,有過短暫的婚姻,最後又死於非命。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他隻有過一次成功,但是這一次的成功讓他幫助了好些人。

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21歲做生意失敗;22歲角逐州議員失敗;24歲做生意再度失敗;26歲愛侶去世;27歲一度精神崩潰;34歲角逐聯邦眾議員落選;36歲角逐聯邦眾議員再度落選;45歲角逐聯邦參議員落選;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49歲角逐聯邦參議員再度落選;52歲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現在想想,也許正是因為他經曆了如此多的挫折之後,仍然能夠堅持下來,最終成為美國史上少有的受人尊敬的總統,並為大家做了很多好事,所以他才會家喻戶曉吧。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麵對困境的時候,不要被困難打倒,堅持下來,最後肯定可以大有作為,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同樣有許多人說過這樣的話:“為了成功,我曾試了不下上千次,可就是不見成效。”但這句話是真的嗎?值得我們去相信嗎?也許他們並沒有試過上千次。或許有些人曾試過八次、九次,乃至十次,但因為不見成效,結果就放棄了再試的念頭。那結果當然是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沒有流芳百世。

正如葛洛夫所說的“我篤信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句格言,而他所說的這句話不光適用於他的企業管理,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偏執造成了不平衡。人類的發展過程總是在一個平衡被打破後形成一個新平衡的過程中完成的,如果這種過程完成的次數越多,人的成長也就越快。而一個偏執的人就難於在某個平衡狀態中保持下去,因而他在連續不斷地打破舊平衡,形成新平衡,又打破舊平衡,又形成新平衡……如此不斷去進步,不斷去創意,從而不斷地走向成功。

第三節 超前意識帶來偉大創意

中國有句古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在做任何事時,事先具有準備和預見是成敗的關鍵。而要具有正確的預見,就必須具備超前的思維,也可以說是超前意識。所謂超前思維,就是運用一種高智能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曆史和現狀,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獲得常人不能得知的信息,從而提前作出正確決策,取得事業成功的思維活動。有了超前意識,就能有所創意,創意出現在沒有的東西,讓思想突破現有的牢籠。

有人說,能預知3天之後發展變化的人,是聰明的人;而能預知三年之後發展變化的人就是偉大的人。隻有想在他人前麵,才能做在他人前麵。在充滿競爭的當代社會裏,隻有“超前”,才能把握時機;隻有超前,才能獲得發展;隻有超前,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有一家規模不大的縫紉機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意蕭條,工廠主傑克看到戰時百業俱凋,隻有軍火是個熱門,而自己卻與它無緣。於是,他把目光轉向未來市場,他告訴兒子,縫紉機廠需要轉產改行。

兒子問他:“改成什麼?”

傑克說:“改成生產殘廢人用的小輪椅。”

兒子當時大惑不解,不過還是遵照父親的意思辦了。經過一番設備改造後,一批批小輪椅麵世了。隨著戰爭的結束,許多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士兵和平民,紛紛購買小輪椅。傑克工廠的定貨者盈門,該產品不但在本國暢銷,連國外也來購買。

傑克的兒子看到工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財源滾滾,在滿心歡喜之餘,不禁又向其父請教:“戰爭即將結束,小輪椅如果繼續大量生產,需要量可能已經不多。未來的幾十年裏,市場又會有什麼需要呢?”

老傑克成竹在胸,反問兒子:“戰爭結束了,人們的想法是什麼呢?”

“人們對戰爭已經厭惡透了,希望戰後能過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傑克進一步指點兒子:“那麼,美好的生活靠什麼呢?要靠健康的身體。將來人們會把身體健康作為重要的追求目標。所以,我們要為生產健身器做好準備。”

於是,生產小輪椅的機械流水線,又被改造為生產健身器。最初幾年,銷售情況並不太好。這時老傑克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兒子堅信父親的超前意識,仍然繼續生產健身器。結果就在戰後10多年左右,健身器開始走俏,不久便成為熱門貨。當時傑克健身器在美國隻此一家,獨領風騷。老傑克之子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產品的品種和產量,擴大企業規模,終於使傑克之子進入到億萬富翁的行列。

一個規模不大的縫紉機廠,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就躋身進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而從這個工廠的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知道,正是由於傑克有著超前意識,在超前意識的引導下,不斷地進行創意,從而也為他帶來了利益。

不僅是在企業的發展中,需要有著超前意識,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中都需要我們有著超前意識,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擺脫如今的思維定勢,去有所創意。而這種超前意識,在科技領域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們曾幻想能夠插上翅膀飛上藍天,根據這種超前思維,美國的萊特兄弟努力觀察研究,終於創意出了雖然簡單但能夠飛上天的第一架飛機。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在他的科幻小說中描述出當時還沒有出現的潛水艇、導彈、霓虹燈、電視等,這些在不久以後都逐漸成為現實。“嫦娥奔月”是中國古代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古今中外還有許多作家都創作出了以人類飛向月球為題材的故事,這個人類的夢想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末被實現了,美國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兩名宇航員登上了月球。美國工業設計師諾曼·貝爾·蓋茨在1940年的“建設明天的世界”博覽會中,代表通用汽車公司設計了“未來世界”展台,為未來的美國設計出環繞交錯、貫穿大陸的高速公路,並預言:“美國將會被高速公路所貫穿,駕駛員不用在交通信號前停車,而可以一鼓作氣地飛速穿越這個國家。”

盡管當時有許多人對此表示懷疑,甚至提出反對意見,但這一預言現在已變成現實。高速公路以其安全、快速、實用的功能和美觀的造型遍布全世界,為大自然增添了一道獨特的景觀……這些我們身邊所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把他們歸結為什麼呢?毫無疑問,肯定是由於我們所具有的超前意識,讓我們去想象當今世界上所沒有的東西。人是一個好奇的動物,當有了想象之後,就會努力去把它們實現,而這也就成為了我們人類社會不斷有所創意的根源。

人類社會五光十色的科研成果,無疑都是超前思維的偉大豐碑。齊奧爾科夫·斯基從當時的氣球飛行前瞻未來,以超前思維譜寫了“星際航行三部曲”,提出了多級火箭宇宙空間飛行的設想,為世界航空航天事業的突飛猛進的發展架構了橋梁;盧瑟福超越研究放射性原理,探索出了原子分裂的過程和基本結論,為後人順利邁進核門檻奠定了基礎;貝爾德出於對電子技術的好奇,著魔似的迷上了電視發明,終於使人們的視線迎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回顧世界科技發展史,牛頓的經典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理論,孟德爾的遺傳學說,李政道、楊振寧的“宇宙不守恒假說”,等等,這些都是超前思維的碩果。上述事例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超前思維往往能使創意和先進性實現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