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在作戰時缺一不可,同樣,在進行創意活動中,這三者也不可或缺,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需要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夠得到最正確的結果。
我們知道,生存的價值和品質是由我們所做的事情決定的,要成為幸運的人,就要看此時此刻我們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我們是否能把握曆史和空間的交會點,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提高我們生命的品質。此時此刻我們所做的事,就決定了我們的生命是留在原地還是邁向未來。
舉個例子,現在是2011年。從曆史的軸線上看,假設2005年的經營失誤造成了事業上的失敗。但是當社會已經進入到2011年了,如果我們的經營意識、生產設備還停留在2011年的狀態,那就說明我們的思想仍然是停留在2005年。6年間我們的事業和生活沒有獲得任何的改善,沒有取得任何大的進步,那麼即使我們生存在2011年的現在,我們的生命實際上還是停在2005年,可以說我們浪費了6年的生命。許多人內心的矛盾就在於,雖然了解到時間在往前邁進,卻讓自己活在過去,因而一直受到過去的挫敗和麻煩的束縛。這往往成為一個人追求新的成功的最大障礙。
相反地,如果有人已經在思維的模式和行動上超過了現在,那麼他就將取得超越其他人的巨大成就。比如,索尼公司的市場營銷計劃已經做到了2050年。我們可以想見,屆時世界上的很多科技進步和先進的娛樂產品都會出自索尼公司。
所以,對每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現在處身於何處,而是我們的想法在哪裏,我們生活方向在哪裏。隻要我們有了超前意識和思維,我們才會有所創意,才能帶來更大的利益。以上兩種思維上的無形的差距將導致完全不同的現實結果。超前意識和思維使我們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前驅和帶領者,所以我們不要讓時間成為競爭的界限或者是障礙,必須要超越時間獲得更大的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所以每個人都該記住,麵對生活,我們要讓自己擁有最開闊的心胸、最長遠的眼光、最超前的行動力。具有超前意識,我們才可以讓自己的人生不斷邁向更高的人生階梯。
第四節 創意能力的培養
在科技水平飛速發展的時代,創造力正成為人的首要素質和核心能力。每個人不僅僅隻須具有創意意識,還必須得具有這方麵的實實在在的能力,創意意識與創意能力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創意能力是滿足主體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總和,主要包括敏銳的觀察力、發散思維能力、複合思維能力等。沒有創意能力就隻能跟在別人後麵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發展的權利。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曾提出:創造力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要培養全球性、進攻性的創造型人才。
那麼,如何開發、培養人的創造力呢?要做好這一工作必須對創造力有些基本的認識。經過漫長的探索,人們對智力與創造力的複雜關係的認識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現在,心理學界多數人認為,低智商者創造力必定不高。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都擁有中等以上的智商。但智商並不等於創造力,有較高的智商並不能保證有高的創造力。因為許多非智力因素(如對事業的熱愛、執著和矢誌不渝地追求既定目標的個性品質等)對創造活動的最終結果有著深刻的製約作用。“情感智力”學說就是對非智力因素重要性的理論概括。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的研究表明:智商與創造力之間不存在簡單的相關關係,創造力高的人智商不至於太低,但高智商的人創造力並不一定都高。有些智力超群的人終身未能有任何創造性的成果的現象並不少見。所以說,僅僅有高智力是不夠的,還必須遵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去自覺開發、培養和增強創造力。
我們已經知道,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綜合能力,構成其心理學基礎的主要包括適宜的知識結構、創造性思維和適宜於創造的優良個性品質。這項原理告訴我們要開發、培養、增強自己的創造能力,就要從以上三個方麵入手。
(一)要打下紮實寬闊的知識基礎,重視知識更新和優化知識結構科學的創新來不得半點虛假,除了憑真正的成果取勝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知識基礎是對前人智慧成果的繼承,是形成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離開了紮實寬闊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順利地開展創造性活動。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掌握一些知識就會多一條思路。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個人不能隻擁有單一的學科知識,而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如此,我們才會多一種專業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會比知識結構單一的人更容易產生豐富的聯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維。美國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格拉曾說:“涉獵多門學科可以開闊思路。”寬闊、跨學科的綜合知識背景還可以使人克服困難、閉塞,變得更加樂於接受新觀點,思路更靈活多變,從而考慮問題時更加具有多樣性和變通性。世界上有許多重要的學術成果正是依賴於相關學科之間研究思路的相互啟發與研究視角的相互補充。例如,1953年DNA雙螺旋分子結構模型的建立便是跨學科智慧的結晶。在該模型建立前的約100年時間裏,美國的鮑林、英國的弗蘭克林等許多科學家由於局限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研究,思路單一,故沒能建立DNA模型。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裏克則不同。1951年,他們從弗蘭克林關於DNA的報告中接受了從結晶學角度的研究思路,使他們立意建立分子模型。他們從生物遺傳學裏推定生物大分子模型應是一個雙鏈模型。他們又吸收了分子生物學家關於生物繁殖過程中的“信息複製”概念,進而提出了DNA“自我複製”的假說,建立了DNA雙螺旋分子模型,開創了生物學史的新紀元。社會學領域也有類似的例子:社會交換理論就是在綜合吸收了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功利主義的經濟學和功能學派的文化人類學理論成分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用來解釋人類社會生活的構成原理的新學說。
人類社會分工的深化必須以社會協作能力的加強為前提,分工與協作深化是同步發展的。同樣的道理,現代科學的分化與整合過程也總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地發展的。現代科學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的這一趨勢要求人們在成為專才的同時努力成為“通才”。
除了上文提到的例子外,美國對1300多名科學家的跟蹤研究證實,有成就的科學家絕大多數是靠通才取勝的。通才在解決問題時不會被束縛在狹隘的直線思維當中,並能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找到靈感。再比如,富有創造力的政治家往往也具有通才型的知識基礎,如毛澤東、鄧小平等。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有很多也是出色的社會學家、數理分析專家、心理學家、曆史學家,等等。所以,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更新知識、優化知識結構在未來顯得更加重要,一旦停止知識更新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有可能變成明天的“學生”、後天的“門外漢”。
(二)要積極開發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人的思維有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直覺(靈感)思維三種基本形式。與直接和具體反映客觀事物的感覺和知覺不同,作為人類認識的最高形式的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從思維活動結果來看,上述三類思維活動又可以分為“再現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兩大類。學界目前對創造性思維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有創見、有意義的思維活動,每個正常人都有這種創造性思維。狹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在發明創造中直接導致創新方式的思維活動形式。與“再現性思維”不同,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
思維狀態的主動性、思維方向的求異性、思維路徑的綜合性和變通性、思維進程的突變性和頓悟性、思維成果的新穎性和獨創性,等等。
對於我們來說,培養求異的思維方式意義重大。現實中的絕大多數人在沒有什麼利害攸關的事情相逼時,很容易陷入到一種惰性思維模式之中。常識和前人的經驗是這種惰性思維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維持的原因。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依賴於前人的經驗,不敢、不願越雷池一步的思維方式不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人類是不會飛的,但人類若永遠不敢想象自己能飛在空中,則飛機是不可能造出來的。鋼鐵的密度比水大,在水上必然是往下沉的,但如果人類不敢求異,不敢設想讓鋼鐵浮在水上,恐怕到今天我們也隻能靠劃幾隻木船來航行。400多年以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他並沒有觀察到地球在繞著太陽轉,他隻是覺得地心說太複雜了,有80多個圓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圍繞來繞去。他就假想將那些複雜的圓球統統簡化掉,地球在自轉著,並繞著太陽轉,完全與當時的地心說相異。哥白尼的這一求異,求出了近代科學的開端。在現代社會中,求異思維更為重要。傳統的企業成本核算都是從前往後,從原料到最後的產品及銷售,而我國的邯鄲鋼鐵公司就打破常規,創立了“成本倒逼法”,從後往前算,此舉對企業扭虧為盈、發展壯大起了重要作用。
要求異,還要善於聯想。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觀念裏,無限製的聯想與幻想常被當成“無稽之談”“荒誕之舉”,被老師、同學及周圍人當做笑料,常與“不務正業”“不安分守己”之類的詞聯係起來。但是,如果“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沒有豐富的聯想,人類能將堆積如山的書本上的東西濃縮在手掌大小的一張薄片上嗎?之所以要進行“無限製”的聯想與幻想,是因為在無限製的情形下,人腦的活力將得到最大的加強,也最容易閃現出新的火花。譬如,如果我們看到一條菜青蟲蜷曲身軀從斜麵上滾下去,放開聯想,我們會想到輪子的功能;人類可以利用一個充氣囊從高處往下跳;菜青蟲往下滾動同重力的關係,等等。當然,聯想和幻想可以無邊無際,但最終都要回到正在學習的內容或正待解決的問題上來,即必須從無限製走回到實際上來。而無論我們的想象是多麼的荒誕與不可理喻,如果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或產生絕妙的創意,那麼我們就是成功的。當愛因斯坦思考相對論時,他正在做著白日夢,幻想著自己正騎在一束光上進行太空旅行,然後思考:如果這時在出發地有一座鍾,從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時間會怎樣流逝呢?對我們個人來說,時常來點奇思怪想並不是什麼煩心的事兒。
以上所說的聯想、幻想、逆向等思維隻是創造性思維的幾種形式。理論研究及實踐都證明,在創造性思維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維形式有聯想思維、幻想思維、靈感思維、直覺思維、發散式思維、收斂式思維、逆向思維等。它們都是非邏輯性思維,主要由人的右腦控製,因此,開發右腦是增強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所在。沒有這些非邏輯性思維就不可能有現實思維的突破,但沒有嚴格的邏輯思維,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科學的結論。正因為如此,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是任何高功能的計算機都無法替代的,創造性思維不僅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產物,而且也是潛意識和顯意識相結合的產物。弗洛伊德認為,迄今為止人類隻認識了腦的一小部分功能,就像冰山之一角,人腦的大部分功能就像潛藏在海麵下的巨大冰山一樣,潛藏著非意識、無意識的更多功能——潛意識。因此,不斷開發人腦的功能,對提高和增強我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進而增強我們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要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個人性格品質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創新能力的強弱。如自信、勤奮、進取心強、濃厚的認知興趣、對模糊的容忍度、富有幽默感、頑強的毅力、敢冒風險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等。它們往往通過為創造力的發揮提供心理狀態和背景情境,通過引發、促進、調節和監控創造力以及與創造力協調配合來發揮作用。
適宜於創造的個性品質特征主要是:
(1)獨立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說,人要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見與認識理解,有自己的觀點,不人雲亦雲;自信自尊,不盲目服從,不輕信他人;要勇於向常規發出挑戰,不滿足於已有的結論,善於並敢於懷疑權威的東西。
(2)具有優良的意誌品質。要有不服輸的勁頭,任何創新的過程都包含著對舊東西的“破壞”,期間必定充滿著坎坷、阻礙以及各種艱辛,這就需要有一種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能夠在挫折麵前堅持既定的目標,堅忍不拔、百折不回、永不低頭。
(3)要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對自己不知的、知之不多、知之不明的東西有一種旺盛的欲望,就是一定要獲取它、求得它。
(4)具有冒險、進取和獻身的精神以及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這是一個創造型人才應當具有的事業心,表明了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決定著一個人在挫折麵前能否保持住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人的個性品質對創造力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蓋哈德·卜思帕爾教授認為:未來的高等院校應是研究密集型大學,必須精心培養學生具有富於批評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
有些創造力研究者將個性品質作為創造力研究的重要方麵。認為如果把創造力看做一維的智力(認知)結構,而忽視創造力的整體性和影響因素,特別是個性特征的作用,就很難全麵地、係統地把握創造力的結構,也就很難開發、培養、增強我們的創造力。
第三十三章每天發明一點實物創意
實物創意就是創意出一個世界上原先並不存在的事物,這種形式的創意是曆史上出現最多的創意,它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 自粘性便條紙的發明
自粘性便條紙是由3M公司的研究員史爾華所發明的。他在1964年,參加該公司為期4年的“聚合粘膠研究計劃”。該計劃主要目的在研究出黏度超強的粘膠。結果,史爾華非但沒有研究出黏度超強的粘膠,反而研究出一種黏度超弱的粘膠。由於它的“內聚性”較強,而“附著性”較弱,所以它能把兩種物體的表麵粘在一起,但粘不緊。這種不黏的粘膠絲毫不受公司的重視,因為研究部門所追求的一向是黏性更強的,而不是黏性更差的東西。因此,大家都說:“這種不黏的粘膠有什麼用呢。”
隻有史爾華不死心,他雖然說不出它的好處,但他逢人便說:“這種不黏的粘膠一定對某些東西有幫助。是否有不需永久粘著,隻需粘一陣子的東西呢?是否能把它變成新產品,滿足人們愛粘多久就粘多久,想撕掉又可隨時撕掉的欲望呢?”沒有人知道此種超弱的粘膠有什麼用途。一直到了1974年,史爾華的同事亞瑟·佛萊在美國聖保羅的教堂裏,發現了它的用途,它才被正式賦予了新生命。
佛萊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經常參加教堂的唱詩班。為了便於迅速找到所要唱的詩,事前他都會用小紙條把所要的那幾頁標示出來。可是,在正式獻唱之時,由於小紙條常從歌本中掉出來,弄得他老是找不到所要唱的詩。有一次,小紙條又掉落地上,佛萊靈機一動,想到了史爾華的超弱粘膠——如果在小紙條上沾點超弱粘膠,不但可用來當不會掉落的書箋,而且撕開時既不會傷害歌本,也不會留下粘膠。
佛萊很快做出自粘書箋。接著他發現,書箋僅僅是超弱粘膠的小用途,將它做成備忘的字條,更能發揮它的用途。佛萊把這些自粘性便條紙的樣本送給3M的同事使用。人們一旦用上它,就不再回頭去使用圖釘與回形針,永遠愛上它了。
這個小發明在1978年上市之後,立刻席卷整個美國市場。有人形容自粘性便條紙銷售的速度與拓展的廣度有如老鼠的繁殖一般,就在短短的期間內,布告欄、牆壁、打字機、電話筒、書架、相簿、影印機、籃子、咖啡杯甚至鞋底,到處可以看得到它。這也難怪3M公司副總裁哈斯特說:“自從本公司推出透明膠帶之後,20多年來,沒有一項產品那麼簡單,用途卻那麼廣。”
第二節 剃須刀的發明
金·吉列是一個發明家,他眼睛盯著全世界男人的胡子,發明了剃須刀並投入生產取得成功。
1895年,40歲的吉列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職業的需要使他十分注意儀表的修飾。一天早上,當吉列刮胡子的時候,由於刀磨得不好,不僅刮起來費勁而且還在臉上劃了幾道口子。懊喪的吉列眼盯著刮胡刀突然產生了創意新型剃刀的靈感,於是他辭去了推銷員的職務,專心研製新型剃須刀。新發明的基本要點是安全保險、使用方便、刀片隨時可換。由於沒能衝破傳統習慣的束縛,新發明的基本構造總是擺脫不了老式長把剃刀的局限,盡管他一次又一次地改進設計,其結果卻不能令他滿意。幾年過去了,吉列仍是空懷雄心,希望渺茫。一天,他兩眼茫然地望著一片剛收割完的田地,一個農民正在用耙子修整田地。吉列看到農民輕鬆自如地揮動著耙子,一個嶄新的思路出現了,新剃須刀的基本構造應該同這個耙子一樣,簡單、方便、運用自如。苦苦鑽研了8年後,吉列終於成功了。
1903年,他創建了吉列保安剃須刀公司,開始批量生產新發明的剃須刀片和刀架。經過潛心經營了8年,吉列保安剃須刀不僅打開了市場,而且還把銷量擴展到了整個美國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吉列公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時機,吉列對此緊抓不放,他以成本價格把大批保安剃須刀賣給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則以士兵應保持軍容的整潔為由,給美國士兵每人發一支保安剃須刀。就這樣,赴歐洲戰場作戰的美國士兵把保安剃須刀的影響擴展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吉列的這種策略表麵上一文未賺,實際上卻產生了任何廣告難以達到的效果。1917年,吉列保安剃須刀銷售了13億支刀片,是吉列公司初創那一年(1903年)銷量的近80萬倍。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金·吉列去世,但吉列公司仍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做法,把數量巨大的保安剃須刀作為軍用品供應給美軍,隨美軍走遍世界各地,由此,吉列公司獲得了戰後的巨大發展。吉列公司並未就此止步,在世界經營剃須刀片的企業日益增多、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吉列公司為保護自己的優勢地位堅持產品創意,於1959年推出了新產品——超級藍色刀片,稱為藍色吉列,深受消費者的歡迎,連續創下了吉列曆史上銷售新紀錄。1962年,吉列公司銷售收入達到2.76億美元,利潤達0.45億美元,市場占有率高達90%,利潤率達到了16.4%,尤其令人震驚的是吉列公司以高達40%的投資收益率在當時的500家大企業中名列榜首。到1968年,吉列公司創下了銷售保安剃須刀片1110億支的紀錄。
但是,麵對世界各國同行業的激烈競爭,吉列想一統天下實在很難。意大利不鏽鋼刀片研製成功並投放市場,給了吉列公司一個沉重的打擊,使他們措手不及。吉列公司在意大利的一統市場一下子被不鏽鋼刀片搶走了80%。隨後,不鏽鋼刀片又進入美國。吉列公司因拿不出和不鏽鋼刀片抗衡的新產品而節節敗退。麵對這一嚴峻的競爭,吉列公司迅速組織技術力量,投入大量資金全力開發研製不鏽鋼刀片。在意大利不鏽鋼刀片問世一年零六個月後的1963年9月,吉列公司把自己的新產品——吉列不鏽鋼刀片投放市場,竭力和意大利刀片抗衡。兩年後,吉列公司又推出第二代超級吉列不鏽鋼刀片並且以新產品為依托,采取大規模廣告宣傳和降低價格策略,不久就把意大利刀片趕出了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