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誰先發現了這個“小竅門”:比如在開學典禮,遊園,逛街時,隻要你穿上這套不倫不類的苗族服飾,就會有人把你安排到最佳位置,攝像,攝影的記者都會捕捉,聚焦到你那張燦爛的笑臉上。
這份優遇不亞於一張特別通行證,當然從沒離開寨子的村民,不會知道他們視為不正宗的服裝廠產品,還有這麼多魔力,用場。
盡管楊楓母親對領導們拿給女兒的服飾一直搖頭,不滿意,她認為既然給北京專家展示苗寨本色舞蹈,從頭到腳就應該原汁原味,這種非手工流水線的服裝,根本是在糟踐“苗服”。
“大姐,來的專家是采風咱們苗家舞蹈的,不是研究苗家服飾的。”文化局長給楊楓母親做工作,說“你們娘幾個把舞跳好了就OK,再說了,這幾套服裝外觀也大差不差,外人哪知道這和你們苗家人的衣服有啥區別?這您就將就吧!”
領導小組又輪番做了楊楓母親的工作,讓她以大局為重,不要拘泥於這些無足輕重,雞毛蒜皮的小細節。
領導如是說,楊楓母親也隻有服從的份兒。
楊楓記憶中,專家們來的那天,可能是他們苗寨有史以來最隆重,最熱鬧的時刻。
按照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在山寨寨門,縣裏麵請來了縣劇團的一眾女演員,替代了村寨裏高矮胖瘦,長相參差不齊的女人們。
作為迎賓人員。她們穿戴的正是縣服裝廠統一製作的苗服。但個個青春靚麗,十分養眼。連楊楓都覺得,因為這些濃妝豔抹的女演員站在寨口,自己的村寨都變得光彩了起來。
這些替代村民的演員敬給客人的迎賓酒,口中哼唱的迎賓曲,全是縣裏麵精心準備,排練,布置好的,村寨百姓都成了圍觀群眾。
為了顧及北京專家的入口食品安全;原本準備敬的村民自釀的米酒作為迎賓酒,被領導小組否掉了。
“村民自釀的酒很難保證細菌不超標,一旦領導,專家喝壞了身體,誰負得起這個責任?”文化局長在縣委,縣政府接待專家專項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擔心。
書記,縣長聽後不住地點頭稱是,都意識到了這是迎賓環節中的一大隱患,漏洞。
會議經過反複討論,最終還是書記拍板,責成“領導小組”到市裏釀酒廠采購幾箱“特釀酒”,確保來自北京的領導,專家喝下後健康,無恙。
其實縣領導多慮了,楊楓記得當女演員雙手捧著銀燦燦的酒碗,唱著悅耳的迎賓曲,給專家們敬酒時,來賓們要麼小呡了一口,要麼學著藏民的習俗,手指沾上酒敬天,敬地,敬鄉親,根本就沒喝進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