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是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的國民性SF漫畫作品,講的是一個來自22世紀的貓型機器人,受原主人野比世修的托付,回到21世紀,幫助世修的高祖父野比大雄的故事。原作從1969年到1996年在小學館的雜誌上連載。秘密道具據說有1800件以上。而熱線槍是哆啦A夢最強的武器之一,一發子彈可以摧毀一座建築物,熔化其鋼筋。在《老鼠和炸彈》一集中,因害怕老鼠過度而精神失常的哆啦A夢,就是借這個強力武器給大雄母親對付老鼠。據說攻擊力比空氣炮還強。此外還有謊言800、宇宙救生艇、時光機、時間布、任意門、竹蜻蜓等道具。而這些科幻式的道具,在今天多數得到了實現。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思考的幻想與人的智能結合得最好的機甲動漫。雖然暗示了人的智能宛如四次元口袋,空間無限,但與此同時也是對人的意誌瘋狂性的一個佐證:蚯蚓變蜻蜓,汽車變飛機,討厭的人也能變天使吧。
日本動畫史上的三大動漫
論及機甲動漫,不能不提及“日本動畫史上的三大動漫”。《宇宙戰艦大和號》(1974年)、《機動戰士高達》(1979年)和《新世紀福音戰士》(1995年)。其作者分別是鬆本零士、富野由悠季和庵野秀明。
地球遭遇外襲(加米拉斯帝國),處在危機之中。地球軍在交戰中失利,開始尋找人類在宇宙中新的居住地。“再見了,地球——”1974年10月6日,一艘深藍色的巨大戰艦在宇宙和地球的襯托下,緩緩地駛向畫麵深處,宇宙遠方。SF版的挪亞方舟——《宇宙戰艦大和號》。動漫版的大和號性能為:全長265.8米,全幅34.6米,全高77.0米,基準排水量6.2萬噸。艦載武器:核心武器,艦首波動炮;主炮,48cm三連裝衝擊炮3門;艦載戰機和飛船,cosmozero戰鬥機,bkacktiger量產戰鬥機,cosmohuntt探測飛船,大氣圈內外兩用運輸船和各種探索艇等。《宇宙戰艦大和號》使日本人第一次意識到動畫可以將曆史再度從深河浪海中吊浮起來,經過精心改裝和重新配置,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因為從曆史看,大和號原本就是被美軍擊沉的一艘戰艦。現在改裝成宇宙戰艦,大和號全體成員踏上新的征途,就將擊沉的曆史在深睡中喚醒。從地球到宇宙,著眼點是日本人的抱負和野心。由此《宇宙戰艦大和號》也可稱為是日本第一部以宇宙為背景的機器人動畫。
《機動戰士高達》是1974年的動畫。新型兵器被命名為機動戰士——MOBILE SUIT(簡稱MS)。動畫講述少年阿姆羅在吉恩軍攻擊其居住的宇宙都市時,為了保衛同胞而登上了聯邦第一台實戰用高達而卷入了戰爭。經過激戰,聯邦與吉恩終於在月麵的某基地締結了停戰協定。一年戰爭結束了。但是阿姆羅與夏亞心中留下的創傷,以及戰爭留給所有人的遺憾,恐怕永遠也消不去。
由地球聯邦軍製作的一台泛用多目的試作型MS,全高18.5米,本體重量43.4噸,全備重量60噸,發動機功率1380KW,地上速度165千米/時。傳感器探測有效半徑為5700米,姿勢變換所需時間僅需1.5秒。固定武器有頭部60mm火神炮2門,光束軍刀2把。選用手部武器有專用光束步槍,超級火箭筒,超級錘,專用盾牌等。操作機械師是阿姆羅。有日本評論家說,高達係列是座高山,不可逾越的高山,它開啟了從超級係時代到真實係時代之門。因為這裏麵機甲的設定都有一套專門的物理法則,而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機器人不再是超人,而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武器。這是《機動戰士高達》給予我們的啟示。
《新世紀福音戰士》,簡稱《EVA》,誕生於1995年。它的震撼程度是日本動漫史上少有的。因為它啟迪了日本人一個思路:神不為者,人為之。隱喻為日本人沒有任何負罪感,什麼都能為之。所以日本人說出了這樣的話——在第12話中啶元渡與東月在南極的對話(此時兩人在空母上):
東月:不允許任何生命的存在,死亡的世界——南極,不也應該成為地獄吧。
啶元渡:但我們人類卻站在這裏,以生物的樣子活得好好的。
東月:因為被科學的力量保護嗎?
啶元渡:科學的力量就是人的力量。
冬月:就是這樣的傲慢心態才會引起第二次衝擊,其結果就是這樣的慘狀。這樣的懲罰實在也太大了,簡直就是死亡之海呀。
啶元渡:但現在世界已經得到了淨化。
冬月:即使是滿身罪惡,我也還是期待人類生存的世界存在。
這樣來看,《EVA》和一般機甲動漫大量表現戰爭和機器人搏鬥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前者側重於宗教思想的交鋒和心理、哲學、倫理的討論。就像對話所說的人類滿足於自己的科學力量,導致了上帝對人類的懲罰。這裏,啶元渡代表的是人類,無所不能的開發和毫無敬畏的科研;冬月代表的是上帝,在向人類發出有限度的警告。引人注目的是《EVA》中的機甲“初號機”,給人以非真實非超級的“人造人”的感覺,甚至因其生命體的特征而很難納入機器人的框架內,使其成了一個“靈魂的容器”。這是否就是《EVA》的最大看點?
為什麼會有機器人三法則?
1942年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三法則:
1.機器人不得加害人類。
2.除非違反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3.在不違反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日本人說這個三法則,鐵臂阿童木是遵守的典型。大手電機企業的開發者們,在製作機器人的時候,被命令閱讀阿童木和鐵人28號的漫畫。但人氣更高的還是阿童木,因為它反映了人道主義者手塚治蟲的思想,得到了日本技術工作者們壓倒性的支持。繼索尼的犬形機器人“AIBO”之後,本田的人形機器人“ASIMO”,NEC的寵物機器人“RI00”同時誕生。這些都是學阿童木的結果。在歐美,人形機器人之所以很難一般化,有其宗教上的理由,有避免觸發神怒的考慮。但宣稱自己屬於多神教的日本人,則沒有這方麵的憂慮。造物是他們對神的一個奉仕(服務)。萬物有靈的邏輯結果就是讓靈魂宿營在萬物中。這是日本人的一個基本發想。他們對機甲和機器人的喜好,就是將其人格化的一個結果。
問題是機器人最終會有靈魂嗎?
如果沒有,為什麼會有三法則?
這個法則讓被創造者必須保護創造者,看上去非常霸道。除了遵從人類的命令,機器人別無選擇,甚至連自殺都不可以(因為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如果有的話,這個靈魂會加快驅動機器人的人格化嗎?實際上目前為止的好多動漫和科幻都強力地敘述了有人格的機器人。機器人有了人格,那人類呢?是否意味著死期的到來?是否就是外星人統治地球的那一天的到來?是否就是一切無解的正解?人類會死,但機器人會死嗎?照無常論哲學來看,最終一切人格化的東西都會死去。那麼機器人也會死去。從這點來說,機器人也應該有人類的情懷,如有分別後的傷感,如對時間不可複現的惆悵。脫去人類的尊貴外衣,人或許能學會與機器人的對話。但人還有一種感情叫自私叫妒忌。三法則本質上就是人類自私和妒忌的法則。那麼機器人會嗎?
最近一條爆眼的新聞稱,德國大眾汽車製造廠裏的一個機器人殺死了一名人類工作者。當時這名21歲的工人正在安裝和調試機器人,後者突然出手擊中工人的胸部,並將其碾壓在金屬板上。這名工人當場死亡。調查人員正對案件進行調查。但已有網民在互聯網上宣稱,這是機器人殺人案。這固然是機器人人格化的一個表征,但同時人類殘暴與自私的基因是否也遺傳給了機器人?
本來,機械是人製造的一個裝置,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通過對象化,將人不能為之的能量和力量傳送到另一處需要的地方,以表現人的征服欲。反過來,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一個結果,就是機械同時也成了人類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機械美學在這個時點上,借助邏輯和思辨的力量,戲劇性地異化成了人的意識的一部分,審美的一部分。特別是18、19世紀蒸汽機、火車和巨輪的出現,機器主宰的時代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而來。與此相連,現當代影視作品中的巨型機甲的出現,更是將善與惡、理性與非理性、正義與非正義放置在了一個與人既相容又相克的水平麵上。在伸張正義與追討罪惡的集合點上,人以從未有的熱情將龐然大物視為這個地球的朋友。
但問題的另一麵是作為人造物的機甲,在還沒有思維和意識之前,也就是說在還沒有人格化之前,又是一個任何人都可操縱的危險物。就看落入何人手中為誰而用。《鐵人28號》的情節中就有這樣的困境。總之,最終在是人主宰機甲還是機甲主宰人的問題上,我們隻能重複著康德的話:因果律隻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裏,但人類沒有把握來規定在我們以外宇宙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