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機甲與本土決戰
所以,從這層意思來看,日本人之所以在動漫中喜歡搭配巨型機甲,能給出的一個答案就是島國“本土決戰”的心態使然。因為是島國,空間的有限性、資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思維發散的有限性,使得日本人不得不轉向隻要專注和持久便能出結果的所謂技術。技術之花在本土開放,本土也就成了與他人(國)決戰的一個場所。如本田開發的“ASIMO”人形機器人在2000年發表,震驚了世界,因為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形自律二足步行的機器人,預示了任何可能性的發生。於是本土決戰與精神勝利就成了日本人的絕配。戰後日本迷信科技萬能,迷信科技立國,就是這種島國心態的最好表現。
而動漫中出現的巨型機甲,照動畫家押井守的說法,這是日本式原始情結的一個使然。日本民族總是相信,某種單一而強悍的物品,才是日本的希望和救星。這種崇拜物的最好偶像便是1941年建造的超級戰艦大和號。大和號是日本巨大化的一個精神符號,也是日本動漫背後的原動力。從阿童木到鐵人28號,從高達到福音戰士,那些巨大的人形兵器不就是大和號一代又一代的靈魂轉世?
最近媒體炒作美日巨型機甲對決的新聞。美國的MegaBots2重型機器人對決日本的Kuratas機器人。前者高4.5米,重5.4噸,被稱為冷麵殺手。後者高4米,重4噸,被稱為微笑殺手。鹿死誰手現在還不知道,但這就是典型的本土決戰的意味,為日本人所樂道。美國人的兩顆原子彈,一個叫小男孩,一個叫小胖子。一個扔在廣島,一個炸在長崎。而阿童木和鐵人28號,是否就是兩顆原子彈的隱喻?是否就是對加害者的一個影射?是否就是再度擺出本土決戰的一個架勢?就看各位的想象力了。反正日本人在某個場合某個時點的想象力絕對不差的。如曾經關押過甲級戰犯的巢鴨監獄,多少年前被推倒重建成了“太陽城”。太陽的象征是什麼?永不落。你看,日本人從來不缺乏想象力。
本質上看機甲是鎧甲的延伸,是抵擋攻擊的外骨骼。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發現曆史上的日本武士不就是家臣們的鎧甲?不就是抵擋外來攻擊的外骨骼?那麼巨大的機甲是否就象征了巨大的武士?日本人對機甲的愛不釋手,是否就是根植於對武士崇拜的傳統文化上?這其實也是探討的一個思路。但這個思路會碰到一個問題:以小為美、以縮為誌向的日本人,為什麼在動漫機甲上著眼於大,著眼於擴?筆者以為這裏有個精神心向的轉換問題。作為人的肉體之延伸,作為人的自我意識擴大化的一個結果,在超越地球的星球大戰中,在征服宇宙的開發中,18米高、40噸重的機甲就一定是巨大化了?恐怕未必。看似巨型但已經是非常的小了,已經是非常的縮了。以浩浩渺渺為參照係,動漫中的機甲已經是如同桃太郎一樣被嚴重地縮小了。
美少女與機甲的視覺組合
當然,我們在討論動漫與機甲視覺組合的問題時,不能忽視的是另一個有日本特色的視覺組合——美少女與機甲的視覺組合。如果說從80年代到90年代,在日本後現代語境下的美少女與禦宅族是一種橫斷構造的話,那麼美少女與機甲則是這個對置的縱斷構造。在美少女的風潮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宮崎駿總是用美少女與機甲的模式,去完成他拯救公主的責任與願望。
美少女與機甲搭配,為的是讓美少女擁有強大的戰鬥力與邪惡勢力鬥爭。這裏首先想到的就是“反差萌”。日本亞文化學者東浩紀在《動物化的後現代》(講談社,2001年)中對日本動畫的觀察,得出萌的要素是動畫人物在發色、瞳孔、嘴巴、乳房或其他外在特征的動物化形象。如《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主角綾波零,其形象就是小口、藍發、紅眼與白皮膚。而另一日本學者齊藤環在《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太田出版,2000年)中,認為萌的典型是動畫《美少女戰士》中的土星水手“土萌熒”和《風之穀》中的娜烏西卡。她們具有清純和楚楚可憐的處女性,並且具有很好地維持這種完整性的狀態。
雖然一般認為手塚治蟲在1953年的連載作品《緞帶騎士》,是日本漫畫史上第一部少女漫畫,但從精神分析理論中的“菲勒斯母親”(phallic,源於希臘語phallus,指勃起男性生殖器圖騰,引申為陰莖或生殖器崇拜,或者父權)用語來看,字麵的意思就是“有著陰莖的母親”,一般指握有權威的女性,是一種萬能和完全性的象征。而日本型的戰鬥美少女則是“菲勒斯女孩”。女孩(girl)和女人(woman)的分化與迥別,是戰鬥美少女動漫的一個特點。動漫中女孩不再溫柔服從乖順,被動地等待崇高的拯救,而是擁有高強度的意誌力和行動力。在好勇鬥狠的困境中,又流露出豐富的女性美情緒,以及親密的同性情誼(百合),給人一種清新卻又濃醇的觀感,以及超越物種本能的形而上的純粹性。雖然這種清純美少女為世界、為正義戰鬥或犧牲的原型,來自於藝文界流行的“母親”角色和戰爭期間被征召從軍的女學生。但這一切都在美少女和機甲令人亮眼的組合中被隱藏或被閹割了。斷裂的曆史和文化通過動漫大師們的再創作,戰鬥美少女的表象在當今日本社會不斷地被消費被擴張。美少女充滿強氣和正義的主體存在,淩駕了沒有臉孔沒有主體性的禦宅族。日本語中的所謂“二次元”,就是指對漫畫中的主角或者熒幕(動畫,電玩遊戲)上的人物,產生迷戀、傾慕的感情,甚至有性的衝動。他們對真實世界(三次元)反而沒有任何興趣。
1988年庵野秀明的處女作《飛躍巔峰》上市。美少女與機甲的組合,這部作品不算第一,但美少女典子親自操縱叫作GunBuster的巨型機甲,這部作品是第一。禦宅族為此興奮不已。當最後的女主們犧牲自己打敗宇宙怪獸的時候,由於時間膨脹效應,她們在宇宙上漂流了一萬二千年。最後回到地球時,總以為地球的人都死光了。但寂靜的地球突然亮起的燈光拚成一句話:歡迎回家,令眾人淚散。人類可以光速在宇宙穿梭,但一萬多年的寂寞,是個怎樣的滋味?應該是人類最深重的孤獨了吧。這種孤獨和寂寞,讓美少女來承擔,在殘酷的同時,亮出的是一種萌,一種處女性的萌。這裏,她們為什麼要強大,為什麼要戰鬥,沒有人知道。但也沒有人感到奇怪。照齊藤環的說法,這就是一種“內破”。要麼抵抗要麼全盤接受,但抵抗的理由一條也沒有。她們大眼睛小嘴巴,又性感又柔情,為什麼要抵抗?性與暴力的組合,美與機甲的組合,恰恰是戰鬥美少女的精神病理。而恰恰是這種精神病理,使她們升華到了想象域的最高處。拉康說所有人都瘋了。實際上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是瘋掉的所有人在戰鬥美少女精神病理上找到了投影。
動漫與機甲搭配的最終美學思路
當然,從終極意義上說,動漫與機甲的搭配,留給人們的一個巨大精神盛宴就是在血色黃昏之下的戰鬥幻想和太空之夢。在這一人類共同思路的歡場上,沒有先後高低之分。每個男兒女將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機甲,每一個男兒女將的情懷,都為機甲燃燒過一次,這就夠了。可不,去年隨著騰訊推出手遊《雷霆戰機》機甲戰神新模式之後,機甲這一概念在生命與倫理的邊緣又一次被人們追問。對於中國的80後90後來說,機甲意味著什麼?雖然千人千說,但有一點恐怕是共同的,機甲是人的夢幻,一個不滅的夢幻。這次騰訊遊戲又推出2015飛行射擊手遊最新力作《星河戰神》,更是給夢幻插上了更為先端的機甲,帶著我們飛往億萬斯年間。
《星河戰神》首先有個心馳神往的故事。在遙遠的宇宙深處,有兩個相隔遙遠的星係:奧林匹克星係與世界樹星係。前者的守護女神是雅典娜,後者的統治者為雷神托爾。有一天,星河之間開了一個蟲洞,將兩個星係連接起來。與此同時,兩個星係也爆發了戰爭。就在和平談判期間,雷神突襲了女神。雅典娜臨危召喚星河中的6位戰神前往守護。而你,就是被選中的其中一位戰神。有趣性就在這裏,可看性和可操作性也在這裏。想知道這場銀河大戰背後的策劃者是誰嗎?雷神為何失去心智突襲雅典娜?邪惡的洛基和海皇波塞在謀劃什麼?趕緊穿上機甲踏上征途,拯救女神,維護星際和平吧。
《星河戰神》設定的機甲戰神有鋼鐵騎士,暴風女妖,火焰將軍,閃電爵士,沙暴領主和寒冰刺客等。這裏,暴風與閃電、火焰與寒冰、沙暴與鋼鐵,硬是將一個全新的世界圖式構造,輸入了你的血肉之軀的生命圈內,這個衝擊這個震撼這個驚豔顯然是巨大的、從未有過的。這是《星河戰神》的新意之處,更是有別於市麵上其他遊戲的傲人之處。全3D機甲酷炫十足,在手機上體驗一把機甲情懷,打造自己的超人之路,或許你就是女神雅典娜的化身,世界乃至全宇宙,都在你的掌玩之中。
這是否就是動漫與機甲搭配的最終美學思路:在夢幻中覺醒,在夢幻中爆發,在夢幻中重生?
這,是否就是本文開首所設定的謎之底?
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