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3 / 3)

廣博的文化知識

主持人在報道時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在采訪時的言談得體,不卑不亢;在串聯詞中的連珠妙語,風趣幽默,這些外在的表現主要來自他的內才——聰穎、智慧和廣博的知識。節目主持人的工作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隻有掌握了廣博的知識,才能具有駕馭節目的信心和能力,也才能在遇到各種意外緊急情況時仍然應對自若、從容鎮定。節目主持人既是“雜家”,又要對自己主持的專業知識有更多的研究,成為這一節目知識的專家。下麵就來介紹幾位具有廣博文化知識的明星主持人。

伯納德·皮沃特:《書林漫談》獨占鼇頭

法國電視二台有個《書林漫談》節目,每周五晚上9點30分播出。在約90分鍾的時間裏,既不插入影片,也不播送音樂,全部是主持人與被評書的作者或讀者侃侃而談。談鋒或機智、或幽默、或詰難、或褒貶……這個節目不僅在全法國收視率排行榜上經常名列前茅,而且其主持人伯納德·皮沃特亦成為法國的超級電視明星。一個星期五晚上,法國某大學的學生正在興高采烈地收看國家劇院芭蕾舞演出的現場直播,到了9點30分,一名學生旋即把頻道調到電視二台,並激動地說:“你們怎麼不看《書林漫談》?那還讀什麼大學、修什麼博士?”當時大家非但沒有異議,甚至認為不看或不了解這個節目,則不屬“知識分子”。

一經《書林漫談》播出的書刊,立即成為暢銷書;出版商得知自己有書入選,即瘋狂加印。《書林漫談》儼然成了“書刊”的評審機構。這個節目不但在法國有影響,而且在加拿大、紐約也按時轉播。紐約的《新聞周刊》、倫敦的《時報》還有專文推薦。《書林漫談》甚至還引起了一場政治風波:1982年10月8日,法國總統顧問德佩耶出訪加拿大,在魁北克一次作家聚會上回答一位法裔加籍作家的問題時,提到這個節目說:“我們有計劃地要破除諸位所說的這個節目係由一人(即主持人)專斷對書目和作者的取舍,更是那種在書市上造成霸權的現場。”不料他的話第二天見諸法國各大報,不但激怒了無數《書林漫談》的觀眾,而且還犯了政府意圖幹預傳播業的禁忌。10月11日密特朗總統自非洲訪問歸來,記者首先要總統就此表態。密特朗本人還在當在野黨領袖時就上過這個《書林漫談》節目,他的形象也由此獲益頗多。他在回答記者時和稀泥道:“總統府裏就同別的地方一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德佩耶或許不喜歡《書林漫談》,但我本人是非常喜歡的。”一場政治風波最後隻能由總統的美言來平息。此外,像基辛格、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前總理巴爾、美國著名影星簡·芳達等都上過這個節目,並引以為榮。簡·芳達撰寫的關於女人健身的《簡·芳達健身之道》剛剛出版,即被邀坐飛機前往法國,在《書林漫談》亮相。

為什麼一個僅僅屬於書刊類的“清談”節目競能如此走紅,以至還引來那麼多權貴人物的光顧?為什麼它在知識界被引為良師益友,就是在一般的公眾中也有極大吸引力?《書林漫談》的播出時間,正值法國各電視台娛樂節目的黃金時段,但它非但沒有被“淹沒”,相反地壓倒群雄並經常獨占鼇頭。個中的原因,可說正是因為節目主持人身上所獨具的魅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由於伯納德·皮沃特那不同凡響的“素質”,他出類拔萃的文化知識修養。

皮沃特作為《書林漫談》的節目主持人,不但熟諳法國文學史上諸如莫泊桑、巴爾紮克、福樓拜等大師的名作,而且本人就是一位出手不凡的評論家。作為一個主持人,他及時了解出版業的各方麵狀況,善於從文學以外的各個領域去掃描、捕捉對象。一旦有書刊被選中,他必下苦功去讀,去研究。他本人還是位文學碩士,每天花十至十二小時來閱讀各種書刊雜誌,對參加各種座談會的客人熱情大方、彬彬有禮。一旦上了熒屏,他廣博的文化知識、深厚的修養便表現在能“口若懸河”地征引書中某頁某行的話,指出這些話跟哪些地方存在著矛盾,以至常使原作者驚訝不已。他的“慧眼”卓識尤其表現在能及時把握法國乃至世界出版市場上的“熱”點,如在我國“文革”期間,皮沃特把兩本新書的作者馬喬琪、李克曼請到節目中:一位是為江青作傳的女作家,另一位係批判中國“文革”的漢學家。兩者相遇,立場迥異,觀點不同,使《書林漫談》撞擊出耀眼的火花,引得觀眾讚歎不已。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皮沃特駕馭起現場來十分嫻熟、巧妙。如對欲評論的書刊,他一向不跟作者事先見麵,甚至不通電話,隻是告之節目的主題以及有關被邀請的人。鏡頭中一律排斥演說、獨白、念文稿,完全要求以日常口語來交流。也不要求坐成一排把自己展覽給攝像機,而是反過來讓攝像機自行捕捉、掃描。節目開始,主持人陸續引出各人著作中的重點、特色,接著將作者——帶進主題,然後在眾人之間穿梭,使話題、談鋒來去自如。遇到雙方辯論,對於口拙者,他會幫上幾句,有時說得原作者也連連點頭。皮沃特還能即時把握現場出現的冷場,及時提出需要的興奮點,如提出:“我說書裏這個人物有您自己的影子,沒錯吧?”在窮追不舍之際,作者往往俯首供認不諱,並詳述其中有關章節。對這類提問,觀眾一般樂此不疲。

正是由於伯納德·皮沃特的高深的文化知識修養,才使得《書林漫談》取得了無比成功。

趙忠祥:文化功力深厚的儒雅之士

提起趙忠祥,這位中國資深的著名主持人,人們無不為他功力深厚的儒雅風度所折服。一位老教授在深入研究了趙忠祥後說:“博大精深的文化積累成全了他。”

趙忠祥曾強調說過,主持人技巧之類的本領並不難掌握,隻要肯幹,有個三年五載可以熟練,而文化素養決非一朝一夕能夠得到。

一個成功的人總是處在不斷的學習之中。周圍的環境在變,新事物不斷湧現,隻有勤奮學習鑽研,才能最終把握成功的金鑰匙。

趙忠祥高中一畢業就當了播音員,他看到他的同學大多上了大學,他也決心一邊工作,一邊加強學習。那時,一本《唐詩三百首》被他翻爛了,詩句爛熟於胸。他特別喜歡南唐二主的詞,尤其喜愛“雖蓬頭垢麵不掩天姿國色”的李煜的詞,對李後主的詞能倒背如流。從詞句感受到的美,浸透了他的身心。

趙忠祥抓住各種空餘時間,到中央電視台圖書館去,看各種報刊雜誌,充實自己的知識麵。在圖書館,他如魚得水,法國的巴爾紮克、福樓拜、雨果、司湯達、喬治桑、莫泊桑、梅裏美這幾位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他都仔細閱過。他讀了圖書館所藏的近30本巴爾紮克的作品,卻遺憾隻讀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間喜劇》。在浩如煙海的書海裏,他最喜歡的外國作品是《紅與黑》,最喜歡的中國作品是《聊齋誌異》。他從《聊齋誌異》中感受到動物的靈性,這種感受被他融彙到了《動物世界》的解說之中,受到了大家的喜愛。

讀書給了趙忠祥精神上極大的慰藉,他一天沒有書看,就感到不堪忍受。書使他所在的狹小天地變得寬闊而深遠,使他寂寞的生活變得生機勃勃,讀書充實了他的內心,也給他的播音創作注入了營養。

在幹校幹農活和喂豬期間,有位老同誌帶來一套《魯迅全集》,趙忠祥如獲至寶,他一本本借來看,前後讀過兩遍。讀了魯迅先生的雜文,他的內心也由軟弱變得堅強了一些,也樂觀了許多。有天深夜,他的鄰床的一位廣播學院的老師還在夜讀,趙忠祥悄悄拉他一下,示意請他遞過來看看。出於信任,這位老師將包著書皮的書送了過來。趙忠祥翻開一看,是《詩韻合璧》,他特別高興,真是天上掉下來塊餡餅。他借來看了好多天,也想趁勞其筋骨時,增添點文化營養。

從幹校回到中央電視台後,趙忠祥在緊張的工作中,重新拾起高中的數理化,在40歲之後,冒著被人取笑的尷尬,和一些比他年輕10歲、20歲的年輕人坐在中學教室,參加成人高考,居然以不低的學分,先進入了師院中文函授,後轉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編采一期。在工作日益繁重的情況下,硬是堅持了三年,風雨無阻地定時聽課,按期考試。教他課的老師,許多是他幹校說說笑笑的戰友,有些老師比他年輕許多。趙忠祥回想時說:“30多年來,在任何節目中,我不敢稍有疏忽,也沒有一天不在認真地讀書,寫點文字。在工作崗位上,我上過4次業餘大學。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所取得的成績不是僥幸獲得的,而是對我多年來付出的汗水的回報。”

趙忠祥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讀書對他毫無疑問是一種終生的“享受”方式。

趙忠祥的文學深厚功力,可以從他的散文集《歲月隨想》中的文采文思中略見大概。他的文章洗練,流暢。真是文如其人,在趙忠祥的文章裏你看不到矯飾與矯揉。唐詩宋詞的名句佳句,不僅豐富了他的語言表達,簡直像溶入了他的思維之中。出現在他筆下的詩句詞句,都是經過了經年累月的儲備,而決非是筆到滯處現翻典籍的應急摘抄。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深厚的文學修養和生活的磨練洗禮,才鑄就了趙忠祥儒雅豁達、平易風趣的氣質與主持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