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映一行向飛機舷梯彎走了過來,記者區裏閃光燈、照相機、攝像機劈啪亂作一團。代表團主要成員一一和鐵映同誌握手,登上了舷梯,回身向送行的人群招手致意。同時,李鐵映正在頻頻向舷梯上的人們招手。他背衝著水均益這個方向,離他們有十幾米遠。
“鐵映同誌,您好!”水均益大叫一聲。
李鐵映果然本能地回過頭來。
“我是中央電視台記者。”
鐵映同誌點點頭,衝他這個方向笑笑。
這時水均益拽了一把自己手中連接話筒和攝像機的話筒線,肩扛著攝像機正在拍攝的攝像師一個機靈,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水均益毫不猶豫,一步跨過隔離繩,攝像師也跨了過來,扛著機器跟在後麵。
水均益手拿話筒,一邊快速向李鐵映靠攏,一邊繼續他的提問:“鐵映同誌,請問你在20日奧委會宣布的時候會看電視轉播嗎?”
在李鐵映笑容可掬地回答問題時,水均益和攝像師已經及時站在了他的麵前,就像經過了排練一樣,非常準確。記者區外的警衛和李鐵映身邊的警衛剛開始聽到水均益高呼“鐵映同誌”時都是微微一震,而在看到首長的反應後,他們也就默許了這個“犯規”行動。
這次采訪可以說很完美,隻是水均益出了一點小問題。回到電視台,把錄像帶放進機器裏一看,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原來,由於緊張,在他高呼“鐵映同誌”後,在說“我是中央電視台記者”時,出現口誤,說成了“我是中央電視台台長”!
水均益至今也沒弄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口誤,因為他壓根兒沒想到去篡台長的權。
精妙的出口成章
大家都知道曹植七步成詩的典故吧,他在短短的七步時間之內,吟成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佳句。而明星主持人,也個個如同曹植一般,出口成章,秀口吐珠的本領確令觀眾讚歎不已。
從一定意義上說,節目主持人的藝術就是“說”的藝術。口頭語言的現場表達在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構成中占據著關鍵性地位。但是,值得強調的是,節目主持人的口頭語言與生活的日常口語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是在加工過的書麵語言基礎上形成的高級口頭語言,或者說是口語化了的書麵語言。與生活中的口頭語言相比,它要求更精練、更簡潔、更生動、更形象。比如倪萍在《綜藝大觀》節目中常有大段聲情並茂的解說,她充分利用了曾當過話劇演員的念白功夫,她的詞語決非日常口語,卻又文采飛揚,用詞十分講究,但誰也沒覺得她是在念一篇文章,而是在很自然地向觀眾“說出來”,確實是主持人語言藝術的一個典範。
主持人的“談話”中好多語言並不是按事先寫好的稿子照本宣科,而是根據談話時的話題、情緒、氣氛、感覺等具體情況,脫口而出,即興表達的。在主持人現場采訪或現場直播節目中,這種語言的即興式表現就更加明顯,運用得當,會使節目更加輕鬆、親切、自然、順暢。從某種意義上說,即興式語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節目主持人是否出色的主要標誌之一。如果在節目中主持人隻能照稿說話,沒有一句即興式語言,那麼這位節目主持人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優秀的。著名主持人葉惠賢就是一位有相當的即興語言功力的節目主持人。在1995年的“五一歌會”上,群眾第一輪拉歌結束以後,他接連用“激情”、“戀情”、“鄉情”等各種“情”點評了各隊的演唱,活躍了場內氣氛;第二輪拉歌結束,女主持人便問他又有什麼新的感受,他說,有,覺得他們唱得這麼好,因為他們不僅用嘴在唱,而且用心在唱,接著,說出了一連串的“決心”、“愛心”、“紅心”、“責任心”,此時,四處掌聲響起,而當女主持人問:“那麼,聽了房產工人的唱呢?”全場突然鴉雀無聲,觀眾似乎在等待一種更大的衝擊力。當時葉惠賢激動地說:“我想,聽了房產工人的唱,電視機前的觀眾,收音機前的聽眾,每個上海市民都會增強住進新房的‘信心’!”這時,整個現場笑聲、掌聲、歡呼聲彙成一片,主席台上有的領導甚至欠起身來。可見成功的“即興語言”將在整台晚會或節目中扮演一個怎樣重要的角色。
談話類節目《實話實說》的節目主持人崔永元,就有很強的“脫口秀”功夫。這是一個談話類節目,節目主持人要帶頭侃,更要啟發嘉賓和觀眾的精思妙語,達到說透話題的目的。否則,激發不出交談雙方的興致,談話內容會空洞,語言寡淡,做節目和看節目的人都會因無聊而痛苦。崔永元在節目中,他的主持語言的最大魅力源於他剔透的智慧和恰到好處的幽默。我們不妨來欣賞一段《鳥與我們》這期中的一段對話:
崔永元:我們在座的人中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養鳥的經驗和經曆,您能不能給我們談談養鳥有什麼樂趣?
嘉賓:就是聽它的叫聲。它叫出來的聲,用我們的土話說叫“音兒”,實際上就是語言,各不相同。像內蒙的百靈鳥,它原先叫聲非常難聽,通過人工飼養、馴化,它可以叫出8套來。這8套就是鶯、貓、燕、狗、家喜鵲、灰喜鵲、黃雀、麻雀,還有母雞下蛋、公雞打鳴,它都可以學。
崔永元:你養了一隻百靈,雞鴨貓狗兔全都不用養了。
崔永元在每期節目的結尾有個即興的總結,總結得很到位,達到了對談話內容的補充、總結和對談話主題的升華,非常精彩。我們不妨再來欣賞他在《誰來保護消費者》中的總結:
在我們今天的討論就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先請王海退場。(掌聲歡送)王海談到他是出於安全的考慮,才化裝成了一個老人的樣子,我們也尊重他的這種考慮。我們希望有一天,王海可以像所有的消費者一樣,揭掉自己的麵具,邁步在大街上,他可以舒心地選擇商品,可以做一個合格的消費者,我想那一天將是所有消費者的節日。……
《東方時空》的總主持人白岩鬆,也是一位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的明星主持人。他認為出口成章最後的“章”字,道出了口才功夫的個中奧妙。他說:“古人用出口成章這個詞來形容某人口才之好,並不是偶然的,我一直不認為口才隻是和嘴有關的技巧,而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因此口才的訓練並不是天天練繞口令和猛背字詞發音就能夠大功告成的。也許每一個以嘴為生的人,都應該在訓練舌頭的同時,更加注重心靈、大腦和手的訓練,多用心靈感悟,多用大腦思考,多用手寫文章,時間久了,如有一定語言發聲的基礎,那才可以把口才當成一個目標。”
白岩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努力去做的。
他的解說詞形象生動,具有極強的思辨色彩,這也與他的個性和對生活的感悟難以分開。中國與美國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成功在1999年11月15日下午簽約後,當晚的《焦點訪談》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內容。從下午5點他在演播室采訪專家到節目最後播出,隻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但最後節目還是及時成功地播出了。
在這期節目的開場白中,他感慨地說道:“13年的中國複關這一棋局正式進入官子階段。”
想必白岩鬆十分喜愛圍棋,他將中國複關比作一盤正在進行的棋局,恐怕再恰當不過了。中國和有關國家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前後已達13年之久,其中內情曲曲折折,起伏跌宕,恰似一局圍棋,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難以謙和相讓,棋局的發展扣人心弦。現在與美國簽約,已是中國入世將要接近成功的一個重大步驟,所以以“正式進入官子階段”來形容比喻是十分準確和生動的。這個例子對白岩鬆關於“出口成章”的一番高論,確實是一個活生生的闡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