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最優秀的團隊選手—主持人星路視點之三
廣播電視藝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一個節目從孕育到形成,要經曆一個複雜的創作過程。特別是電視節目,要經過選題、采訪、寫作、攝錄、編輯、配音、配樂、製作等許多環節,牽扯到各個方麵的創作人員,使其創作過程更加複雜。即使再高級的主持人,也不可能“獨軍奮戰”,“包打天下”,獨立把節目完成。所以,節目主持人必須有良好的合作意識,積極主動地與參與節目創作的各方人員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才有可能創作出優秀的節目。
首先,節目主持人要正確認識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積極主動與人合作。主持人節目的創作人員是個群體,主持人無疑是這個群體的核心人物。但是,素質再高,能力再強的主持人,也僅僅是創作群體中的一員,其所能完成的任務,也不過是節目合作中有限的一部分。節目主持人要想完成工作,也離不開別人的智慧和勞動,就像在一條生產流水線上作業一樣,節目主持人完成的隻是一道工序,而要想得到成品必須有其他工序的配合才行。在這種社會化生產方式中,即使像克朗凱特那樣的“大師”,也不能失去他手下那些助手的支持和幫助,正所謂“紅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所以,節目主持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合作群體中的位置和能量,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和整個合作集體的力量,出色地完成節目的創作任務。
其次,節目主持人要尊重、信任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基礎。尊重和信任他人,是與人合作的基本前提。在節目整個創作過程中,節目主持人要經常與合作夥伴溝通交流,增進雙方相互之間的了解,要謙虛待人,誠實處事,尊重信任別人的勞動,真正與其他創作人員成為誌同道合者,萬萬不能“自恃”主持,以為高人一等,動輒居高臨下,發號施令,或冷嘲熱諷、說三道四。如果連尊重信任別人都做不到,就談不上與人共事,更談不上與人成功地共事。另外,節目的創作涉及到許多學問和技術問題,主持人不是“百事通”,不可能全懂。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應該多向人請教,免得惹出笑話,給工作帶來損失。謙虛謹慎,多向他人請教,不僅能使自己獲得知識,也能表現為對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時也能換來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節目主持人還要富有人情味,要有一顆愛心,善於理解關心他人。節目的創作,是一項非常艱苦的集體勞動,在合作過程中,節目主持人要注意從各方麵關心愛護自己的合作夥伴,並要善於理解他人,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人與人心靈的默契與情感呼應,使人人都各盡所能,各盡其才。沒有好的“人緣”,合作也不會是一種令人愉快的事,節目的質量也會大受影響。
合作是電視節目創作的重要生產方式,也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在廣播電視創作過程中的反映。它對節目主持人的成功有著重大影響。在自身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合作程度如何,決定了節目主持人成功的大小。強烈的合作意識對於節目主持人來說是事關重大的。
精誠合作的團隊意識是現代社會人普遍推崇的觀念,也是節目主持人的必備的專業意識。明星主持人的成功更是合作意識的閃亮結晶,他們的例證足以說明,合作是成功的保證,對抗則是失敗的禍根。但願以下的幾個正反兩方麵的例子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深思和啟迪。
趙忠祥與楊瀾:老少搭檔,雙星交輝
趙忠祥與楊瀾這一對老少搭檔主持人,在《正大綜藝》的三年時間中,精誠合作,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互補型風格,贏得了日益增多的收視率。在第200期裏,他們由於各自的原因,淡淡地宣布了告別《正大綜藝》,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告別了合作三年的各位節目製作組成員。至今,趙忠祥和楊瀾都懷念這個欄目,懷念在主持這個欄目時得到的來自創作集體和來自觀眾的溫暖,懷念他們為之盡心盡力的合作歲月。而廣大觀眾同樣也懷念這對在《正大綜藝》中給大家帶來無盡歡樂的老少搭檔。
搭檔的由來
這對老少搭檔的組合還有一段小插曲。楊瀾被選中步入熒屏時,她的搭檔是著名相聲演員薑昆。薑昆與楊瀾愉快合作屆滿一年後,退出了《正大綜藝》。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正大綜藝》又開始物色新的主持人。這無疑使剛剛走紅的楊瀾受到冷落。正巧,楊瀾和趙忠祥同在一間大辦公室,一天,她來到趙忠祥的辦公桌前,將自己心中的委屈說給了這位她尊敬的“大叔”聽。楊瀾這時第一次提出希望趙老師和她合作。飽經人世滄桑的趙忠祥指點她說,楊瀾,你有所不明,第一,境外合作方,是不中意我的,否則還用請薑昆嗎?第二,自己也不喜歡為他們出力,中央台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節目源也夠充足,為什麼非得與他們合作。趙忠祥勸楊瀾不妨順應形勢,下來修整一段時間,前途仍是一片光明。他對楊瀾說,你不要看不到自己的優勢,順利時要多找不足,不順時要多想想自己的長處。並且,萬一被換下來,也不要埋怨,尤其不能埋怨本台工作人員。他希望楊瀾不要忘記,是中央台把你調來工作的,是電視台給了你成功的開端。至於他自己,並不是不願幫她,實在也不一定有成功的把握。這是趙忠祥少有的一次與楊瀾推心置腹的交談。
有關方麵決定用方舒姐妹一對搭檔,楊瀾和她的一位老師一對搭檔,輪流主持。《正大綜藝》由較為火紅的局麵轉入了低潮。一個本來有聲有色的欄目,主持人忽然調換,會使外界的欣賞定式一下難以重新適應,影響節目的質量和收視率。幾位主持人都已努力了,但情況仍難以有很大起色。這時,方舒出車禍要住院養傷,這個不利局麵就非重新調整不可。情急之下,《正大綜藝》決定請趙忠祥出山,解救危局。
於是國際部領導找趙忠祥談了幾次,要他接手。可他周圍的親朋好友向他直言,你大可不必接這個攤子,萬一失手,二三十年的努力工作前功盡棄。
最後一次領導找趙忠祥談話:“我們請你出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憑你在觀眾中的人緣和多年經驗,應該有把握。如果你也拿不下來,我們總算想盡辦法,那也就沒辦法了。”話已至此,還說什麼呢?趙忠祥本來就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他想,找了我不上就是服輸,誰管你有什麼堂而皇之的理由。“人憑一句話,佛受一爐香。”再說,自己還得聽從組織安排。於是,他隻說了一句:“那就試試吧。”《北京晚報》透露《正大綜藝》主持人是趙忠祥後,有觀眾來信勸他別上。於是在並無把握的情況下,在眾人的一片擔心中,趙忠祥與楊瀾成了罕見的“老少搭檔”。
精誠合作
趙忠祥終於出山了。他與楊瀾首先達成了共識,在今後的合作中,要想方設法發揮各自的優勢,並使自己場上的調度目的明確,言行舉止互相讓位與補充,以特性的反差,形成協調統一的風格,串聯詞由兩人共同創作,至少合作一年時間。
達成了共識,他們開始了艱辛的跋涉。楊瀾的角色是一位討人喜歡的清純少女,熱情如一條歡樂的小溪;趙忠祥的角色是一位和善的大叔,具有山嶽般的氣度。在場上,一老一少;一個沉穩,一個熱情;一個充滿了洞察世態的滄桑感,一個因涉世未深而理想單純。
楊瀾思路敏捷,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她的快,不因趙忠祥的參與而放慢;輪到“趙大叔”,就緩下她剛才的節奏,細說端詳,大叔的慢,不因她的輕快而變換。再輪到楊瀾又揚起基調。這樣有快攻,有穩守。
他們兩人從未指責過對方,或許你嫌我拖遝,我嫌你急躁,但他們兩人的修養,使雙方既有寬容亦有諒解。他們明白兩人的合作就如同雙打選手,任何一方的失手,都是共同的失敗。因此,誰都不希望對方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