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衝出逆境—主持人星路視點之五

逆境是每個人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個人的生活目標越高,就越容易受挫折,也越會體驗到世事艱難。逆境對弱者來說是人生的重大危機,而對強者來說則是獲得新生的絕好機會,恰似鳳凰沐火得以重生。如果說,生命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逆境與挫折則是一塊不可或缺的“砥石”。

明星主持人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遇到過大大小小的挫折,即使是克朗凱特,這位主持人泰鬥,在其節目主持人的生涯中也曾遭受挫折。他剛開始主持新聞節目的時候,他的收視率遠遠落後於NBC的《亨特利—布林克利報道》,甚至在1964年報道政黨年會期間,他還因此而被撤換下來。有人認為克朗凱特從此垮台了。但作為一個兢兢業業的新聞工作者,克朗凱特並不氣餒,他不發牢騷,在公開場合下還為公司有權選擇任何一個人來主持報道政黨年會而辯解。當然,在夜深人靜之時,他也在痛苦地反思,準備從失敗中崛起。不久,因為換用其他主持人後節目的收視率反而進一步下降,公司又重新啟用克朗凱特主持新聞節目。克朗凱特以自己紮實的新聞功底和厚實的鄭重其事的播音風格贏得了觀眾的信賴。1966年,他的節目的收視率開始在三大電視網中領先,但很快《亨特利—布林克利報道》又追了上來。克朗凱特毫不懈怠,在1967年再次領先,此後長期保持獨占鼇頭的局麵十多年,一直到他1981年從《晚間新聞》節目退休。

身處逆境,仍然充滿希望,熱情洋溢,沒有超常的勇氣和魄力是做不到的。而逆境之中,又能冷靜地分析形勢,理智地做出判斷則更加難能可貴,這正是克朗凱特的重新崛起直至取得偉大成就,給我們帶來的“勝不驕,敗不餒”的寶貴啟示。

“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是一首歌中的歌詞,它形象地道出了奮鬥者的心聲。

逆境隻是暫時的,漫漫長夜後,一定會是明媚的朝陽,這是無數成功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麵對逆境,是從中奮起,還是就此沉淪,是撥開烏雲見陽光,還是在烏雲下意誌潰敗,無所作為,明星主持人的無數曲折經曆都在向我們昭示一個正確的回答,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幾位明星主持人是怎樣衝出逆境,走向成功的光明之路的。

彼得·詹寧斯:三起三落 終成大器

彼得·詹寧斯,現在無疑是美國ABC新聞的象征,由於他,ABC新聞得到全國觀眾的承認:每晚吸引著:1000多萬觀眾。他的觀眾說,他溫文爾雅、老練沉著,是三大超級明星主持人中思想最深刻的一位主持人。他主持的《今晚國際新聞》被認為是報道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最佳節目;多年外交記者的經曆使他在國際新聞報道方麵占據獨特的優勢。

詹寧斯成為今日美國的超級新聞節目主持人,用了20多年時間,其間曆經艱難曲折,三起三落。

詹寧斯本是加拿大人,10歲時便主辦了自己的廣播節目——《彼得的節目》,由加拿大廣播公司定期播出。他隻在加拿大讀過10年書,中學學曆,其知識主要來自實踐——幾十年的記者經曆,成年後,他從廣播轉入電視,在加拿大商業電視網擔任主持人。

20世紀60年代初,他加入ABC,一度開辦了《彼得·詹寧斯與新聞》節目,自以為從此可以大展宏圖、青雲直上了。但同行及同事們對他的報道技巧和主持風格持批評態度,稱他不過是一個“男性模特兒”。這位在加拿大走紅的主持人在美國遭到當頭一棒,隻好退出主持人行列,回到記者隊伍中去鍛煉。

1963年,曾先後在NBC和CBS擔任過新聞部經理的埃爾默·洛阿來到ABC出任新聞部經理,公司指示他把ABC辦成有競爭力的新聞機構,他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建立編輯部。但很多人不願幹這吃力不討好、競爭性很強的工作。洛阿就隻有物色年輕人和單身漢。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洛阿派史密斯和摩根主持ABC的報道工作,給觀眾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但他們兩人報道1964年的兩黨代表大會時,顯得力不從心,不擅長現場報道。洛阿費盡心思,最後又看上了詹寧斯。洛阿認為詹寧斯有能力吸引青年觀眾。但馬上招致了惡評,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播音員”而已,根本沒什麼經驗,太懶,太年輕,還不知道新聞是怎麼一回事。詹寧斯被派到外地采訪、報道,但電視新聞撰稿人居然不買他的賬。詹寧斯也很苦惱,起初他並不情願,認為自己並不具備主持人的素質,但主持人史密斯勸他:“這就像被提名總統候選人一樣,你身不由己。”

詹寧斯26歲時,就這樣走上了《晚間新聞》主持人寶座。但同事們以冷淡的態度對他。一次在《問題與回答》談話節目中,老記者勞倫斯壟斷了所有的提問,詹寧斯隻是坐著、聽著,等提最後一個問題時,勞倫斯就此打斷他的話說:“那個問題問過了,也回答了。彼得,你問下一個問題。”詹寧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小,化妝師隻好把他化妝成年齡大一點,免得顯得“太嫩”。同事們都拿他不當回事,有時他提出了一個很不錯的建議,但大家都不采納,對他一點也不尊重。他的加拿大英語也不大受歡迎,他的發音與美式發音略有出入。他對美國文化的生疏,導致了一些差錯,有些差錯是過於緊張造成的。有時,為了發準一個音,他反複練習,可一到播音時又弄錯了。詹寧斯在聯盟台也沒有市場,許多聯盟台拒絕轉播他的節目。洛阿說,“無論我們怎樣努力,都改變不了他的形象。”詹寧斯這時六神無主,他後來回憶說:“一個26歲的年輕人試圖與克朗凱特、亨特利和布林克利這樣大名鼎鼎的主持人一比高低,我真不夠格。”

確實如此,新聞主持人這一行,不是年輕人成名的地方,像克朗凱特、華萊士等一幫大牌主持人都是近50歲才成名,他們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雨磨練才壓住陣腳,所以給人以信任感,才會成為道德、智慧、權威的象征。

詹寧斯有自知之明,當初就是勉強同意接受主持人職位的,結果遭受同事冷眼看待,不願與他好好合作。經過了痛苦的折磨,1967年年底,他再次回到了記者隊伍中。

詹寧斯經過了兩次挫折,他並未垂頭喪氣,而是再次開始了不懈的奮鬥。他拚命讀書以克服早期受教育的不足。他開始拚命工作,把工作置於一切之上。工作使他學到了許多學校學不到的東西。他自豪地說:“在我成年的歲月中,我沒有虛度每一天,我每天都在學一點東西。如果說,一個人的教育還可以在成年後獲得的話,那麼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詹寧斯從逆境中奮起,終於錘煉成了一位成熟而富有敏銳洞察力的記者。

70年代末,阿利奇出任新聞部經理後,將詹寧斯又調回了紐約總部,重新加入了主持人的行列。這次他是三位主持人中的一位,負責報道國際新聞。三位節目主持人合作不好,收視率沒有進展,不久,隻剩下他一人獨挑大梁。

自1983年詹寧斯接手《今晚國際新聞》三年後,節目收視率明顯上升,曾幾次躍居三大電視網新聞節目之首,成為ABC新聞部的支柱節目。

詹寧斯的經曆告訴我們,身處逆境並不可怕,“梅花香自苦寒來”,遭遇不幸的挫折,反為他日後大器晚成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詹寧斯終於磨練成熟,成了一流的主持人,他多次獲獎,功成名就。

趙忠祥:風雨過後見彩虹

1985年3月1日《新民晚報》刊登了一條消息報道說:“全國第一次電視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評選活動今天在上海揭曉,有五位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獲獎。”趙忠祥獲得了最佳播音員榜首的榮譽。盡管這次評獎規模不大,僅在《大眾電視》的十幾萬讀者中進行,但這確實是一次觀眾發自內心的評選,一次民意測驗。趙忠祥感到了極大的滿足,這驗證了他在觀眾中的影響,也是對他多年來為播音事業做出貢獻的一種最好獎勵。但與此同時,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得完獎回來,他卻身不由己地離開了奮鬥20多年的新聞播音崗位,沒有解釋,也沒有聲明。趙忠祥回憶說:“我當時的挫折感,那主要原因,可能就是風頭太勁才形成的……我們的個別同誌沾染了資本家的作風,根本不考慮工作的大局和同誌間的親情。”

獲得最高榮譽的同時,從播音員的位置上“下崗”,趙忠祥開始有些茫然了。在新聞播報過程中,遇有重大事件與突發事件,編輯、記者、播音員都會處於一種緊張、神聖、莊嚴的亢奮之中。一旦離開了這個崗位,就失去了仿佛在事件中心的感覺,趙忠祥這時真有點六神無主的感覺。盡管心有不甘,但去幹其他什麼工作,又心中無底。這時的他,正如他在《歲月隨想》中感歎的,“我很像一個斷了線的風箏,在空中飄搖,不知會落在哪一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