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但趙忠祥並沒一味怨天由人,他在搞好《動物世界》與許多專題片的解說工作時,不甘心過一種閑適的職業生活,他要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價值,能幹出點什麼名堂來,“免得人家說,‘你除了念稿子,還會幹什麼?’”他這時想到了去做新聞專題特別節目。他分析了一下做節目的條件,除了經費短缺,其他條件都還可以創造,選題可以自己把握,攝像器材找其他同誌借來可臨時使用,再加上有一批的同事、好朋友,他們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都肯無償幫助他做許多有益工作。當時節目源也比較少,副台長楊偉光多次對他講,你們去做節目,做完以後我來看看,好的就可以播。

經費短缺,就從北京做起吧,北京近在身旁,變化也是日新月異。趙忠祥就與對外部的曹興成、韓青蘭兩同誌一起策劃,做了一個節目叫《看北京》,講的是北京郊區農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貧窮到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的事例。這個節目播出後,得到了大家好評,出師報捷,趙忠祥獲得了信心。在緊張的工作中,忘記了一切的不愉快。

於是他又投入了第二個節目《看寶鋼》。這期的選題源於在經濟部聽同事們聊天,說的是一個寶鋼工程師回西安休假,用答疑的方式勸阻了大學生們因對寶鋼產生誤解而要上街遊行的故事。趙忠祥立即意識到這可是一個好選題,他立即請教這位工程師是誰,家住哪裏,能否找到,並問在座的幾位可不可以幫個忙,去一趟寶鋼搞一個節目。幾位同事熱情很高,當即表示願意一塊做這個節目。

趙忠祥和三位同誌帶著一台機器,飛到上海,乘車來到了寶鋼。針對社會上流傳的對寶鋼的各種懷疑論調,趙忠祥一行搜集了比較典型的十餘個問題,請有關人員回答。問題提得尖銳,回答得心平氣和、有理有力。趙忠祥在寶鋼邊采訪、邊用當地設備編輯,拿回來已是成品。回到北京後就請有關部門領導審看,大家一致說好。節目播出之後,還接到不少來信,觀念也說很受教益。自從這個節目在中央台向全國播出後,再也沒有聽到過有什麼對寶鋼質詢的疑問了。

趙忠祥在1985年最後一天的下午5點鍾出發,從采訪拍攝北京西單菜市場開始,到采訪清潔工人裝運垃圾,到拍攝交通值勤警察,拍攝石景山電廠,拍攝首鋼工人,拍攝婦產醫院,到采訪掃街清潔工,到公共汽車站采訪首班車的售票員,一路馬不停蹄,連飯也顧不上吃,停下來休息時,已是1986年元旦淩晨4點了。整整12個小時過去了,趙忠祥他們徹夜未眠,捕捉了新年在崗人員的動人鏡頭,又馬上製作成節目,安排在元旦當天播放,這個節目叫《十二小時即時采訪》,並獲得當年專題新聞節目一等獎。

1985年,趙忠祥還參與拍攝了《撞擊與反射》,報道石家莊的改革思路。又去自貢拍了《逛燈會》,讓觀眾如身臨其境地領略“銀河落九天”的迷人仙境。

辛勤的汗水,洗刷了命運的不公與苦澀滋味,換來的是心情的愉悅和走出人生低穀的雄心,獲得的是重新迎來第二次事業輝煌的重大機遇。1986年,趙忠祥調往國際部,開始了他主持人的職業生涯,辛勞的1985年,為趙忠祥向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過渡奠定了基礎。

趙忠祥主持了十多屆《春節聯歡晚會》,主持的其他大小節目和娛樂晚會更是不計其數。其中,和楊瀾“老少搭檔”主持的《正大綜藝》,是趙忠祥最有影響力的代表欄目,“主持《正大綜藝》的成功,是我獲得1994年政府獎的原因之一”,趙忠祥後來自豪地回憶說。在主持《正大綜藝》期間,趙忠祥和楊瀾被媒體評為最佳搭檔。

還是用趙忠祥自己的話來結束這一節吧:“無論遇到怎樣的大起大落,無論受到什麼樣的委屈,無論曆經怎樣的艱難痛苦、坎坷、曲折,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也不可能動搖我的信念。”

竇文濤:你可以執生了

竇文濤主持的節目好看,《鏘鏘三人行》更是風靡港台、大陸,情迷男女老幼。可是,他初到香港,卻因不適應傳媒角色變化而遇到了十分的困惑和尷尬,差點走了麥城。

來香港之前,文濤什麼類型的節目都主持過,但比較被圈內人熟知的是新聞性、社會類的談話節目,但到了香港後,拿過“金話筒”獎的文濤簽約鳳凰衛視中文台,主持一個娛樂資訊節目《相聚鳳凰台》,算作是一個“簽約藝員”。

既然是簽約藝員,當然要像一個演員一樣,要會表演。但文濤對表演還是不太在行,沒有經過這方麵的訓練,他從武漢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後,就一直在做節目主持人,跟“藝員”有很大不同。

有一次,在拍一個節目的主持人外景串場時,文濤拍得十分不順利。

“再來一次!”

已經是第六次了,導演歎氣,他的汗下來了,化妝師在他臉上趕忙補粉。

“你一路走過來,很失望的樣子,到這個位置停住,靈機一動,好像突然醒覺,再講這句台詞,一定要顯得奸滑一點!”導演剛口幹舌燥地說完戲,攝像師又急著幫導演給他說戲:“你平時講鹹濕(黃色)笑話的表情多鬼,怎麼這個時候不行?”

這一次文濤更努力擠眉弄眼,表情肌已經酸麻,不再聽腦使喚。做完又瞧著導演臉色,“金話筒”自信心崩潰了。

“算了,就這樣吧,”導演可憐他道。

“我原來沒有表演這方麵的訓練。”文濤十分委屈地解釋道。

這時隻有節目選擇他,他不能選擇節目,對文濤來說,做不好藝員,很可能就要打道回府了。

於是,文濤開始琢磨本不擅長的事情,看電影、看任何帶表演成分的節目,再對著鏡子模仿,拚命地裝瘋賣傻,當然到最後鏡中的臉依然充滿困惑。但藝員主持節目所需的表演功力畢竟還是很淺顯的,經過了艱苦努力,港方經理拍著他的肩膀說:“進步好大,你可以執生啦!”“執生”是粵語“勝任節目”的意思。導演也拍著他的肩膀說:“你是行的!”攝像師拍著他的肩膀:“恭喜,你今會笑了!”

文濤終於戰勝了不利因素,走出了逆境,最終成了鳳凰衛視中文台的當家男主持人。

倪萍:不該搶話筒

失敗、錯誤是每個人都想竭力避免的,但當它們降臨時,是推諉、逃避,還是以百倍的勇氣去挑戰失敗,主動承擔造成這種錯誤的責任,這恰是體現一個人是否具備真誠的人格魅力的最好時機。我們應努力追根溯源,找出失敗的原因和錯誤的緣由:工作能力不足?準備不充分?客觀條件不成熟?等等,隻有把類似的問題弄懂弄透,在今後的工作中才可能對症下藥,避免重蹈覆轍。

失敗之時,也最容易找到事物轉變的切入點,這是發現自身不足的絕佳機會,成功者往往把失敗與挫折當做了人生的另一種財富,明星主持人倪萍就正是這樣,通過對“搶話筒事件”的反省總結,倪萍逐漸養成了一種習慣,無論是誰做嘉賓,隻要在她的節目中出現,她都會提前到他們的住處進行采訪,了解一些背景資料,相互溝通情感,在以後的主持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使自己的主持技藝更加爐火純青。

那還是1993年倪萍專門為幾對金婚的老年朋友舉辦的一期《綜藝大觀》,這幾位嘉賓都是我國各行各業的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其中一位是我國第一代氣象專家,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在現場直播中,主持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要麵對許多意外情況及突發事件,如果不能從容應對,出現束手無策的情形,那種尷尬、那份無奈會令主持人真正難堪。

當倪萍將話筒伸到這位女氣象專家的麵前時,她順勢就接了過去。對於直播中的主持人來說,如果把話筒交給采訪對象,就意味著工作失職,現場的局麵你就無法掌握,更嚴重的是,對方如果說了不應該說的話,後果會不堪設想!在眾目睽睽之下,倪萍又不能把話筒要回來。

“我首先感謝今天我能來到你們中央氣象台。”這位老專家第一句話就說錯了,全場觀眾大笑。倪萍見機行事,伸手去接話筒,她卻躲開了,倪萍隻好追上話筒伸長脖子:“阿姨,這裏是中央電視台。”

“是啊,我感謝你們中央氣象台。”這一下全場觀眾更樂了。倪萍想打個圓場,可手中沒有話筒,隻好又伸手去搶,那位老專家推開倪萍的手,倪萍隻好再次伸長脖子:“今天阿姨金婚,在這幸福的日子裏她太激動了,對氣象台太有感情了。”

誰知這位老太太並未領情,而是自顧說下去:“我當年在蘇聯、日本留學,都比中國……”倪萍隻得強行搶下了話筒,擔心她說話不慎,造成嚴重後果。這位老專家個性極強,愣是又第三次奪去了話筒。現場出現她們兩人來回爭奪話筒的不正常情形。原來規定隻講30秒鍾,結果老專家講了近5分鍾。台下的導演急得向倪萍做停的手勢,領導也向倪萍揮手,倪萍更是急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