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3 / 3)

倪萍後來冷靜下來反省自己,麵對上億觀眾,絕對不應該再搶話筒,而且不應該隨便打斷別人講話,更何況是年輕人對長者。但節目直播一分一秒都是事先周密安排的,如果老專家占了太長時間,後麵的節目就得刪掉了,所以這是自己作為節目主持人的失職。

問題發生後,倪萍沒有刻意去推托責任,反而主動承擔了這次失誤的責任。這對於剛進台不久的她來說,該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人不怕犯錯誤,就怕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她經過反複的思考和總結,得出了這樣的體會:如果自己在直播前,能和這位長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個性,掌握她的說話方式,那天就不會出現這類尷尬的場麵。

在直播結束後,不少觀眾來信批評倪萍:“不應該和老科學家搶話筒,要懂得尊重別人……”倪萍接受了觀眾的批評,她沒有一味深陷苦惱,而是將批評化作了重新贏得成功的動力。

倪萍當時如果隻是一味推托責任,沒有勇氣挑戰失敗,不主動地從主觀上找出問題的根源,那她就不會從“搶話筒事件”中獲得啟示,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還會手足無措,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觀眾的信任與認可,也不可能在失敗中增長才幹,逐漸走向成熟並獲得今天的成功。

方靜:找到感覺

很多人早已熟悉,中央電視台對海外播出的《中國新聞》節目,有一位年輕的女主持人,一頭長發披落肩後,清麗的麵龐透著機敏,神情中帶著一種超乎年齡的成熟與沉穩,語調明快,不溫不火,那形象會在不知不覺中印入你的腦海。就是這位貌不驚人、質樸自然的女新聞主持人,榮獲了包括國際華語十佳主持人獎和中國新聞播音最高獎在內的一連串光可耀人的大獎。

這就是方靜,她一次次以堅韌勤奮將逆境和挑戰變為了機遇,最終收獲了甜蜜的果實。

方靜在準備畢業實習時,就受到了命運的捉弄,差點打碎了她對播音事業的憧憬。

各地電視台走馬燈似的到她們班上挑人,相中了這個又相中了那個,就是沒有一個台相中方靜。這種伯樂相馬式的選人,憑的就是一盤錄像帶。偏偏帶子裏的方靜形象不美,聲音又弱,她自己看了都歎氣,又怎麼讓人家滿意哪!她自薦了幾家電視台,自己也記不清了,反正北京的、外地的她都不在乎;不能正式出鏡,做做幕後的編輯、配音也行,隻要能接收她實習。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確定了實習單位也就差不多確定了工作單位,換了誰能不著急呢!忽然間成了備受冷落的“醜小鴨”,方靜心裏真不知是滋味。

幸而天無絕人之路,恰巧中央電視台海外專題部急於擴大業務,人手正缺,方靜意外地在這裏獲得了一個實習的位置,懸著的心總算有了著落。

這份實習的工作來之不易,方靜備加珍惜。可是一晃3個月過去了,沒人給她分配正事幹,每天除了自己看書沒人管,就是坐冷板凳了,周圍忙忙碌碌的人們似乎忘了這個來幫忙救急的姑娘。方靜是個有心人,她知道坐以待斃的道理,機會是等不來的,要靠自己去創造、去爭取。於是她開始頻頻“求戰”,人家出采訪她跟著一起去,人家編輯配音她湊上去專心學習。另一方麵,她也想方設法尋找能夠施展才華的機會,要幹出點樣來給大家瞧瞧。在好友的幫助下,方靜采訪了當時正備受全國球迷矚目的國家足球隊主教練施拉普納。當方靜操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與施拉普納談笑風生時,人們第一次發現這個並不出眾的女孩身上,蘊含著一種以前不曾發現的特質。

機會被她創造爭取了出來,不久,專題部領導把“美國吉普在北京”的采訪任務交給了方靜。在這部後來獲獎的專題片中,方靜紮實的英語功底,豐富的知識儲備,揮灑自如的氣質,得以盡情發揮。當台領導得知這位能講流利英語的女主持人,氣質脫俗,竟是一位初出茅廬的實習生,愛才之心油然而生。數日之後,方靜正式被招進了中央電視台,成了一名真正的節目主持人。

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這一連串不幸中的萬幸浸透著多少汗水和艱辛,隻有方靜自己才知道。

1994年5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被從專題部調到新聞部,擔任《中國新聞》主持人。在別人看來,從業不足一年就坐上這把交椅,方靜真是太幸運了!可方靜心裏明白,這對她不啻是一個新的挑戰:“坐在這個位置上,我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方靜的播音條件並不好,發音偏弱,尾音還略略發顫,這在傳統的新聞播音規範來說是一大忌。還在上大學時,她就被認定“不適合播新聞”,這相當於給她的新聞播音判了“死刑”。

她的另一個弱點是太年輕。對於新聞節目來說,新聞的權威性和信任感會因主持人的年輕而受到損害,國外的新聞主持人多為資深記者,《中國新聞》的另外兩位播音員也是成熟的中年人。何況方靜在此之前對於新聞編播還是一片空白。

命運似乎又在捉弄她了。

果然,挺長一段時間方靜找不到感覺,不知道究竟怎樣才能像個“播新聞的”。一向有主見的方靜,不喜歡簡單模仿,她要弄個明白。經過對實踐的體味和沉思,她開始刨根問底。她想,為什麼許多成功的新聞主持人並非出自科班播音?他們有的是記者,有的是某一方麵的專家。他們從幕後走到前台,讓觀眾認可和歡迎,憑借的不是相貌,不是語音訓練,而是他們對新聞事件本身的見解,是他們思維的敏銳性和深厚的文化素養,是他們與觀眾之間樸實的交流。

方靜終於有一天忽然頓悟:新聞其實就是與人們相關的具體事情,就發生在每個人身邊,普通得如同穿衣吃飯。播新聞其實就是實實在在地把這些具體事件告訴每個人,原本不需要刻意尋找什麼“感覺”。真正該找的,是對新聞事件本身的開掘。播音不講技巧不行,過分追求技巧也會弄巧成拙,技巧隻是幫助表達的手段。

“不找感覺”的感覺找到了,方靜如釋重負,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麵對鏡頭,她仿佛是在與觀眾麵對麵交談,語調平實,語流貫通,語速也快起來了。她有了一種內在的衝動,一種強烈的欲望要把自己知道的事情準確、快捷地告訴觀眾。沒有刻意的抑揚頓挫,卻能直人人心。沒有把笑總掛在臉上,觀眾來信卻說她“親切”。在不知不覺中,方靜嚐試了一種轉換:沒有“演”,隻有“播”,用心播講,用心交流。她的全部注意力都聚集在了新聞的內容上,幾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位專家感慨地說,看方靜播新聞,你能感到一種“難得的職業真誠”。

方靜一次次麵對不利於自己事業前進發展的逆境,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展現自己的過人才華,不在逆境中顧影自憐,自我消沉,而是將逆境看成是對自己的磨礪和機遇。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她時常遊曆於自己的內心世界中,修煉著一種“靜的智慧”,以此來自我審視,也審視周圍事物,在逆境中保持著一份清醒,對自己保持著一份信心,所有辛勞的努力,終使她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和讚譽,她以年輕人的勇氣和實力,在工作的短短幾年,已經在播音、主持、采訪等多重領域,展露了自己的才華。

1996年6月27日晚,江澤民主席在人民大會堂為美國總統克林頓舉行歡迎酒會。席間為美國客人安排了一台文藝演出,用中英文雙語主持這台演出的就是方靜。她那典雅的氣質和流利的英語,給兩位大國元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演出結束,江主席和克林頓走上舞台。江澤民主席對方靜說:“你的英文很標準,發音純正。”克林頓總統對方靜說:“非常感謝你的主持。”方靜微笑著告訴總統先生:“我是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希望能為中美友好做點事情。”總統先生露出讚許的目光,輕輕點頭:“你今天已經做了很多,今後會做得更多,一定!”

瓊·蘭丹:減肥苦旅

在最近美國出版的《電視指南》上,有這麼一則關於瓊·蘭丹的辭條:

瓊·蘭丹,1950年9月19日出生於加利福利亞,ABC《早安,美利堅》節目主持人。……她演過電影,1986年先後與丈夫合作出版《瓊·蘭丹的母親時段》,與另一人合作出版《早安,我是瓊·蘭丹》。近年又出版新著《瓊·蘭丹的健康烹調》和《瓊·蘭丹的健康生活》。

這麼幹巴巴的語言當然沒有辦法使人們對瓊·蘭丹有什麼印象。而問起美國人對瓊·蘭丹有何感受,他們往往脫口而出:就是電視上那個開始很瘦,然後變得非常豐滿,後來減肥有成,最近又苗條下來的女主持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