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1 / 3)

擁抱幸運女神—主持人星路視點之六

獲得命運的垂青,能與幸運女神緊緊擁抱,是多少人終生夢寐以求的,明星主持人抓住了千載難逢的巨大機遇,走上了光芒四射的星路,他們獲得了人生與事業的成功,是我們時代的幸運兒。

但縱觀明星主持人的成功經曆,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或是再次證實一句名言:“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明星主持人之所以能夠獲得命運的青睞,之所以能在機遇來臨時牢牢地掌握命運,就是因為他們較之常人為此進行了更為漫長而充分的準備。他們就像一顆顆種子,在黑暗的泥土裏蓄積著養份和能量,一旦聽到春風的呼喚,他們就會破土而出,生長成挺拔俊秀的棟梁之材。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這樣一些問題。即:為什麼明星主持人總能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遇?為什麼麵對同樣的機遇他們成功了而別人失敗了?為什麼有些天資並不好的明星主持人卻得到了命運的垂青,而某些天資甚佳者卻最終庸碌無為?為什麼明星主持人總是比別人幸運?等等。

這些問題的回答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幸運女神隻擁抱那些為了事業的成功做了最充分準備的人。在“萬事俱備”時,“東風”則顯得珍貴和富於價值,否則,隻能是風過不留痕。

從某種意義上說,機遇是被人創造出來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外界環境變化的客觀必然性的有機結合,主觀方麵條件的增強,會影響到客觀環境的變化,使好的機遇更容易產生。同樣,當一定的客觀機遇已經出現後,那些不斷在提高自身素質方麵苦下功夫的人,則更容易接近和抓住這些機遇。

許多名主持人就是創造機遇的高手,他們總在努力,總在奮鬥,開始時他們是在追尋機遇,而一旦當他們自身的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機遇便會自動登門拜訪。而且,隨著他們自身才能的不斷提高,知名度的不斷增加,其所麵臨的發展機遇也會相應地大大增多。可以說,沒有主觀努力,就不會有這麼多良好機遇。從這種角度上說,機遇是對努力的一種肯定和回報。

如果幸運女神的擁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那麼這種機遇也就毫無價值了。事實上,機遇往往是一種稀缺的、條件苛刻的社會資源,要得到它,必須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和成本,必須具備相應的足以勝任的資格,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長期艱苦的準備。

我們或許會發現,命運有時是不公正的,有些毫無準備的人卻獲得了某種機遇,但從長遠來看,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樹。而在我們目力所及的明星主持人的成功史上,則清晰地記載著他們為迎接機遇所做的種種艱辛努力。

下麵,我們通過對明星主持人的案例剖析來看看他們是如何抓住機遇,取得成功的。

倪萍:劉導慧眼 新星初升

在萬眾攢動之中,能樣才能異軍突起,星光耀眼?倪萍的成功給了我們以啟示和回答。人們都向往“一夜成名”,然而更多的成功往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的每一步都為個人展示自我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隻有表現出比別人更好的素質和品德,諸如敬業、成熟、天賦、才能等,伯樂才會將他的慧眼投向你身上,成功的機遇才會臨降。

1987年春節,倪萍從濟南回青島老家過年,和唐國強、宋佳一起被電視台作為家鄉的名人請到劇組。當時倪萍在山東小有名氣,她已經拍過了電影《女兵》、《山菊花》、《流淚的紅蠟燭》、《祁連山的回聲》等影片。倪萍剛一出現,就被從中央電視台趕來的女導演劉瑞琴喜歡上了。劉導說:“這個姑娘不錯,願不願意主持節目?”倪萍爽快回答:“願意。”就這樣,倪萍生平第一次做主持人,她和唐國強共同主持了1987年青島春節聯歡晚會。當時由於錄製時間緊,台詞本子邊拍邊改,給了倪萍許多創作上的自由。她主持節目得心應手,也第一次在世人麵前顯示了做主持人的潛能。倪萍的敬業精神和潛在的天賦給劉導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決定邀請倪萍在自己導演的大型係列片《人與人》中擔任第三主持人。

專題係列片《人與人》以短劇、小品、歌舞的形式藝術地表現了生活中一幕幕真實的悲喜劇。整個節目以主持人貫穿前後,邊介紹邊議論,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很重要,也很有光彩。《人與人》當時已有兩位主持人,一位是李小玢,她的主持風格既親切自然又不落俗套,是當時全國最紅火的女報幕員。另一位是方舒,她因主演《日出》中的陳白露而榮獲1987年的《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可謂是如日中天的明星。和她倆相比,倪萍一不漂亮,二沒名氣,是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壓力很大,但倪萍很珍惜這次藝術道路上的難得機遇,她知道幹大事必須從點滴做起。

進劇組的第一天,劉導忙於拍攝工作,倪萍沒和她打招呼,悄悄地找個角落坐下,誰也不認識她。輪到她正式錄像了,她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麵對鏡頭,麵對那些大明星們,自己心中卻暗中鼓勵,壓力反而使她竭盡全力。這次錄像的效果令劉導演和劇組的其他人都很滿意。

倪萍清楚地記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言:隻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她有自知之明,她的先天條件和外型不能和李小玢、方舒相比,《人與人》都是十幾集一拍,每次都由李小玢和方舒先挑劇本,剩下的才輪到她。但她沒有氣餒,一直在努力工作,把每一集都盡力做得精益求精。後來,李小玢婚期已到,《人與人》才開始由倪萍和方舒主持,山東妹子開始在劇組站穩了腳跟,不久,倪萍調到了中央電視台。

《人與人》係列節目給倪萍提供了一個充分施展才華的舞台,使她能從容地麵對鏡頭,自如地調動億萬觀眾的情緒,這一切的成績取得與她善於在細微之處表現自身的最佳素質是分不開的。倪萍被劉導相中擔任《人與人》節目的主持人,是因為她在主持青島春節聯歡晚會中的出色表現令劉導心動。而倪萍在《人與人》節目中令人稱道的表現,又使得她獲得了調到中央電視台的機會。可以說,倪萍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創造另一個更美好的機遇。

調到中央電視台不久,文藝部主任鄒友開就安排倪萍接手《綜藝大觀》節目主持人。

倪萍在第一次主持《綜藝大觀》時就開了個好頭,她現在看看當時的節目帶,依然覺得極其順暢自如。

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三個多月後,倪萍就因為主持《綜藝大觀》的出色表現而獲得了空缺四年的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的榮譽。這意味著在倪萍剛踏入電視圈時,她的主持就得到了行家們的肯定與認可。倪萍抓住了主持《綜藝大觀》這個千載難逢的巨大發展機遇,她以自己真誠的情感、質樸大方的“中國味”,以愛心和笑容征服了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也使自己的事業達到了頂峰。

宗毓華:東方式微笑的絢麗

“水門事件”露臉

宗毓華1969年大學畢業時,繼續在華盛頓各大電視台尋找工作,CBS的新聞經理威廉·斯莫爾,這位黛安·莎耶的伯樂此時卻對她說:“10年以後再來吧。”

1971年,她第二次申請CBS的工作正是時候——在平等權益運動的聲勢下,聯邦通訊委員會下令,各電視台要有一定婦女和少數族裔雇員,各台正忙不迭地補充人員。當時CBS新聞部門隻有一個女雇員,“他們正想多雇幾個填數呢。所以他們雇了我,還有一個黑人女孩、一個猶太姑娘,這下就很完美啦!”

確實,美國平等權益運動助了宗毓華進三大網中的CBS一臂之力,但是否隻是因為“女性”和“少數族裔”而受到關照呢?顯然不是。由於在地方台WTTG的業績,康妮(宗毓華的美國名)當時在華盛頓已很有名氣了,《華盛頓郵報》評論道,CBS雇了她是找對了人:“康妮可不是每棵樹下都找得到的。”CBS也表示他們可絕不是“隻看重漂亮臉蛋的”。事過幾十年,事實早已證明,CBS當時所雇的婦女和少數民族人士都是優秀的電視新聞工作者。

宗康妮抓住了時代賦予的絕好機遇,加上自己平時在地方台的刻苦努力,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她向往以久的CBS,為她獲得更多更好的事業發展機遇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進了CBS新聞部,康妮懂得要在男性一統天下的新聞領域殺出一條路來,還得勤學苦幹才行。她什麼都幹,有一股不會就學的精神。為了搶到新聞,電視記者首先得學會如何從人們嘴裏問出話來。康妮承認:“從人們嘴裏掏出東西來真是困難。你怎麼提問題很有講究。即使這一次你用一種辦法成功了,下次就不一定還靈。”時間有限,一共就45秒鍾,哪裏來得及換一種情緒並且立即進人最佳狀態?采訪藝術是從實踐中學來的,康妮就是在CBS這所學校裏逐漸學會了如何尋得新聞,如何歸納合並,再如何用口頭語言傳播出去。她這些錘煉來的本領在她采訪“水門事件”時正好派上了用場。機遇不是坐等而來的,機遇到來之前你得努力加強自身的實力,機遇來臨時才能不辜負命運的青睞,變機遇為成功,康妮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自CBS的克朗凱特所主持的《晚間新聞》對“水門事件”作了係列報道後,“水門事件”一夜之間成了頭版新聞,各媒體競相報道,窮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