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1 / 3)

華萊士:硬派風範 一代楷模

提起邁克·華萊士,中國的觀眾應當是比較熟悉的,自他於1968年出任美國CBS《60分鍾》節目的主持人以來,他成功地采訪了曆屆美國總統和眾多外國首腦。他在1986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獨家采訪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還以80高齡獨家在中南海采訪了江澤民主席。在長達40多年的記者生涯中,他目睹了風雲變幻的世界,以高超的硬派采訪風範和爐火純青的采訪技巧確立了在美國新聞界的地位,並成為一代年輕美國記者學習的楷模。丹·拉瑟曾說:“華萊士影響了一代年輕記者,其中也包括丹·拉瑟。”

要談到華萊士在美國如何受歡迎且又大名鼎鼎,我們可以先來看一段小故事。

有一次,華萊士去采訪鋼琴大師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他等在空蕩蕩的舞台上,四周一陣靜謐。此刻,華萊士自己倒感覺像一位中學交響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而不是一位世界聞名遐邇的采訪大師。約定的時間到了,霍洛維茨準時出現了,身著夜晚音樂會的演出服。華萊士十分尊敬地走上前去打招呼,不料霍洛維茨像個小孩看見了他向往已久的寶物,情不自禁地大叫起來:“邁克·華萊士!”“我在每個星期天的晚上都要看見你。”正如《60分鍾》另一位著名主持人安迪·魯尼在他75歲生日那天評述的那樣:“這麼多年以來,邁克已經采訪了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赫赫有名的人物。而現在更棒的是,邁克比他采訪過的許多名人更加有名。”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華萊士一投身電視業,便在電視采訪和電視新聞寫作方麵下了大功夫鑽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50年代中期在獨立的紐約WABD一TV電視台開辦並主持了《夜晚獨家新聞》,以頑強的職業作風和尖刻機智的采訪風格引起電視新聞界的矚目,這就是其揚名天下的“硬派采訪風格”的起點,即“如果有必要就不用對采訪對象表示尊敬,甚至表麵上看起來十分尖刻,毫不留情”。采訪氛圍就像在警察局裏,雪茄的煙霧在頭頂的燈光中繚繞不定。有人稱他把新聞采訪提高到了一種藝術境界,令人耳目一新。采訪人物時,他通常坐在采訪對象對麵的一把椅子上,表情嚴肅但又生氣勃勃,連珠炮似地提問。采訪對象回答問題時,他總是專心致誌地傾聽,一旦發現重要線索或話題,就立即抓住機會,提出新的問題。後來,許多美國記者和主持人深受其影響,都模仿他的這種采訪風格,因而華萊士被美國電視界譽為“開創硬派采訪風格的記者”。

但是這種“硬派風格”並不簡單生硬,硬派隻是指他采訪的風格氣勢,華萊士可不是一個隻知猛衝猛打、有勇無謀的人,恰恰相反,他的采訪和主持技巧可以說是爐火純青,正如CBS新聞部原副總裁比爾·列昂納德所描述的那樣,“我們大多數記者都相當不錯,但他們在采訪中都會遇到一個困窘的極限。但華萊士卻無所畏懼,他總是處在一個有利地位”。

確實,在技巧上華萊士自有一套,他認為在采訪時要想象自己處在最最不利的窘境時的感受,找到令被采訪人感到自信和鬆弛的那一個片刻,使兩人處於同一種地位和狀態。就像《60分鍾》總編導唐·休伊特說的那樣,“他就像拳王阿裏一樣,他有很好的感覺知道什麼時候該退讓,什麼時候該繞圈子,什麼時候看準時機給出致命一擊”。

華萊士采訪阿拉法特時,事先做了許多案頭工作,他在采訪開始時顯得小心謹慎。當他看見這位巴解領袖取下了他的遮陽鏡,放在手中把玩,將它當做一小塊鏡子並掩飾自己時,華萊士明白,他已經控製了局麵。

華萊士在電視采訪上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人物采訪看重深度,注重采訪前的調查研究。采訪重要人物,他會事先準備100個問題,再從中經過反複篩選確定20至30個問題。但在正式采訪開始後,他並不被預先準備好的問題所限製,有時進一步濃縮問題或展開問題——完全視現場情況而定。在他看來,采訪猶如戰場,機會稍縱即逝,成功與失敗隻在這一念之差。他在采訪巴列維國王時,把100個問題濃縮成了50個問題,分成若幹類型,如權力問題、貪汙腐化問題等。但實際采訪時,他隻用了其中的十幾個問題。他認為事先精心設計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有益的訓練,如果沒有充分準備,是很難提出好的問題的。

問題是華萊士最感興趣的。他善於開門見山,提出尖銳問題,同時啟發對象回答他的問題,他深知電視記者的采訪尤其是現場直播不同於文字采訪,沒有“回旋”餘地,沒有補救的辦法。所以必須當機立斷,迅速進入主題。為此他總是設法打斷采訪對象離題太遠的話,以求回答簡練,講到點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