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在關鍵時刻說適當的話,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公關專家往往有卓越的說話技巧,譬如討好重要人物、避免麻煩事落到自己身上、處理棘手的事務等等。怎樣才能擁有行之有效的談話技巧呢?俗話說“打鼓打在點子上”,說話亦如此。隻要你能敏銳地聽出別人的弦外之音,婉轉地用別人愛聽的漂亮言辭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就能順利打開別人的心理防線。
有個窮人患病,病情漸漸沉重,醫生說他沒有希望了。病人禱告眾神,說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話,一定設百牛祭,送禮還願。他妻子正站在旁邊,聽他這麼說,便問道:“你從哪兒弄這筆錢來還願呀?”他回答說:“你以為神讓我病好下床,是為了向我要這些東西嗎?”
這故事是說,實際上不想做的事情,人們倒最容易答應下來,人有時候心口不一。由此看來,察言是很有學問的技巧。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流露出來,因此,與別人交談時,隻要我們留心,就可以從談話中深知別人的內心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美國出生的女權主義者南希·阿斯特到布雷尼宮拜訪。丘吉爾熱情地接待了她。在交談中阿斯特大談特談婦女權力問題,並懇切希望丘吉爾能幫助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眾議院的女議員。
丘吉爾嘲笑了她的這一念頭,也不同意她的一些觀點,這使這位夫人大為惱火。她對他說:“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會在您的咖啡裏下毒藥的。”
丘吉爾溫柔地接著說:“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喝下去!”
丘吉爾巧借弦外之音,既針鋒相對,反駁了對方,又不會讓場麵太尷尬。可以說,不失尊嚴,又考慮到了對方的感受。
在某些場合,懂得變通,巧用話外之音能化腐為奇,博得喝彩。
有一次,周恩來接見美國記者,有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挑釁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周恩來總理聽了,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們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為馬路。”
那個記者聽後啞口無言,一副窘態。周總理這一妙答,既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又巧妙地回擊了那個美國記者。
中國人的普遍特點是含蓄,特別是在講話的時候,要表達什麼意圖不會直接說出,會迂回委婉地講出。聽話人需要細心領悟與揣摩,聽不出“弦外之音”的人會被視為智力低下的愚蠢之人。中國人語言的精深,全在“弦外之音”上。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
比如朋友背地裏吃了你的東西,你發現後很生氣,會嚷“是誰吃了我的東西!”朋友一聽就知道你生氣了,但他會這樣說:“對不起,我剛才實在是太餓了,有空請你吃飯好嗎?”簡單的一句話既沒有直接說他偷吃了你的東西,又為自己挽回了餘地,還維持了你們之間的友誼。他說他實在太餓了,就是弦外之音,意思是說他吃了你的東西,並希望你能原諒他。
又如夫妻之間,妻子禮拜天要去逛商場買東西,她會這樣跟你說:“你禮拜天有事嗎?我想去商場買些東西。”這時你要理解妻子的用意,她想讓你陪她一起去。你若把她的話扔在一邊,說你自己的事情,她會很失望。你要認真聽好伴侶的話,在生活中多一份體貼,家庭會多一份溫馨。
有些弦外之音我們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另外一些可能你不會太留心。正因為這些疏忽,影響了你的交際能力。所以,在與人交往中,要時時注意留心對方的言外之意。
如果對方是在炫耀他那光榮的過去,這時候你就要留心了,因為此時他心裏正在期待著你的誇獎,所以,隻要是認為值得或應該誇獎的,你不妨就誇獎他一下。當對方在顯示他的博學或機智的時候也是一樣,你也應該誇獎他,這樣你一定能獲得他的好感。
如果對方向你講述著另外一個人的是非,你千萬不可隨聲附和,也不要直接打斷對方的話,你可以間接的將話題引開。要懂得閑談少論他人非,更要聽出他言語的暗含之意。他向你說一個人的過錯,不是攻擊他,就是挑撥你與那人的關係,你要靈敏一些,不要被對方的言語蒙蔽。須知,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談話當中,你要學會聽出譏諷、嘲笑、挖苦之類的特殊語。對方之所以會向你說這種話,一定是因為對你感到不滿才會這樣的。遇到這種情況,你不要立刻反駁或一味生氣,最好拿出自己的宰相度量,權當沒聽見,免得和對方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不過,事後最好能自己檢討一下,為什麼他會譏諷你、嘲弄你?是你自己做錯了事情,還是無意中得罪了他,引起他對你的不滿,抑或是對方無中生有來打趣你呢?考慮過各種情況,明白原因之後再做出恰當的回複。如果真的是自己做錯了事,對方已為你指出,你該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慶幸自己“因禍得福”了。
下麵又為你提供一孔之見,希望以後你能準確聽出別人的話外音:
當對方談話的語氣突然改變時,你要留意是否有話外之意;
對方的個別音調加重時,要仔細揣摩是否有什麼意圖;
當對方故意做出暗示的肢體動作或特殊表情時你要明白他的意思;
當對方突然停止談話,你要領會對方的用意;
當對方認真地看著你並將一句話重複著說時,一定含有弦外之音了;
談話結束時仔細觀察對方有無特殊的舉止;
散席前對對方最後的幾句話要特別留心;
對方想插話,欲言又止,你結合自己剛才的言語要推斷出他想說什麼;
當你不經意的言語引起對方的注意時,你要做事後猜測;
對方欲言又止,必要時你可追問一下下麵的話。
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所說的那些,你會愈來愈覺得能找到口才藝術的奇妙性。研究交際中的對話是一種很有趣的享受。聽出弦外之音,並能巧妙地回應,你就是口才高手了。
作家馮驥才在美國訪問時,一個美國朋友帶兒子去看望他。說話間,那孩子爬上馮老的有些搖晃的床鋪,站在上麵拚命蹦跳。這時,馮老如果直接喊孩子下來,勢必會使其父產生歉意,也讓人覺得自己不夠熱情。
於是,馮老笑著對朋友說:“請您的孩子到地球上來吧。”那位朋友沒有對孩子進行指責,而是順著馮老的思路,同樣不失幽默地回答道:“好。我和孩子商量商量!”
馮老的話使本來也許是困難的批評,變得順利起來,而且創設了比較融洽的氛圍。委婉,能夠在不“傷人”的境況下展開溫馨的批評。
誰都不喜歡被拒絕,但有時候我們又必須去拒絕他人,該怎麼做呢?這就需要你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仔細斟酌你的語言,把話說得漂亮些,既達到目的也保全了他人麵子。
有一位婦人來找林肯總統,她理直氣壯地說:“總統先生,你一定要給我兒子一個上校的職位。我並不是要求你的恩賜,而是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權利。因為我的祖父曾參加過雷新頓戰役,我的叔父在布拉敦斯堡是唯一沒有逃跑的人,而我的父親又參加過納奧林斯之戰,我丈夫是在曼特萊戰死的,所以……”
林肯一邊聽一邊點著頭,接過話頭兒說:“夫人,你們一家三代為國服務,對於國家的貢獻實在夠多了,我深表敬意。現在你能不能給別人一個為國效命的機會?”
那婦人無話可說了。
麵對別人無理的要求,你想拒絕,明言拒絕,會讓人難堪,而運用幽默委婉的語言拒絕,既表達了自己的拒絕意圖,又會使對方樂於接受。
洛克菲勒一生中至少賺了10億美元。但他深知過多的財富會給子孫帶來麻煩,所以一生中捐出的金錢竟高達7.5億美元。然而,在捐錢之前,他都一定要搞清款項的用途,從不隨便捐。
一天,洛克菲勒在下班的途中被一個懶人攔住,向他訴說自己的不幸,然後恭維他說:“洛克菲勒先生,我從20裏外步行到這裏找您,路上碰到的每一個人都說你是紐約最慷慨的大人物。”
洛克菲勒知道攔路人是在向他討錢,可他非常不喜歡這種捐款方式,但又不願意使對方太難堪。怎麼辦呢?洛克菲勒想了一下,便對這個懶人說:“請問,過一會兒你是否還要按原路回去?”
懶人立即回答:“是的。”
洛克菲勒就對懶人說:“那再好不過了,請您幫我一個忙,告訴剛剛碰到的每個人:他們說的都是謠傳。”
以上情況都是不忍讓對方太難堪所以幽默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還有一些情況是不敢拒絕,不能拒絕,但又不得不拒絕。這時候該怎麼辦呢?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可他又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天子。天下百姓都忌他萬分。一次,著名畫家周玄素奉朱元璋之命入宮,在宮殿牆壁上描繪明朝的江山地理圖。周玄素深知朱元璋的為人,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畫他朱家地圖,弄不好,豈不是保不了腦袋。思慮再三,周玄素伏地請命:“臣不曾遍走天下九州,孤陋寡聞,未敢受此命,奉請皇上先給出個草圖,待臣再依此描繪潤色,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周玄素用他的機智巧妙地拒絕了朱元璋。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周玄素直接拒絕了朱元璋,那下場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因為周玄素深深地了解朱元璋,他這樣做,既保住了自己的腦袋,又維護了皇帝的自尊和麵子,同時又顯示了自己的謙恭和才華。
一位客人從商店買了一套衣服,很快他就失望了:衣服會掉色,把他的襯衣的領子染上了色。他拿著這件衣服來到商店,找到賣這件衣服的售貨員,想說說事情的經過,但沒做到。因為售貨員總是打斷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