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言必有中,談話之中的博弈(2 / 3)

“我們賣了幾千套這樣的衣服,”售貨員聲明說,“您是第一個找上門來抱怨衣服質量不好的人。”他的語氣似乎在說:“您在撒謊,您想誣賴我們。等我給您點厲害看看。”

吵得正凶的時候,第二個售貨員走了過來,說:“所有禮服開始穿時都會褪色,一點辦法都沒有。特別是這種價錢的衣服,這種衣服是染過的。”聽了這番話,這位顧客差點氣得跳起來,他說:“第一個售貨員懷疑我是否誠實,第二個售貨員說我買的是二等品。我快被氣死了。我準備對他們說,你們把這件衣服收下,隨便扔到什麼地方,見鬼去吧。”

正在這時這個部門的負責人出來了。他很內行,他的做法改變了這位顧客的情緒,使一個被激怒的顧客變成了滿意的顧客。首先,這位負責人一句話沒講,聽顧客把話講完。其次,當顧客講完後,那兩個售貨員又開始陳述他們的觀點,負責人開始反駁他們,幫顧客說話。負責人不僅指出了顧客的領子確實是因衣服褪色而弄髒的,而且還強調說商店不應當出售使顧客不滿意的商品。後來,負責人承認他不知道這套衣服為什麼出毛病,並且直接對顧客說:“您想怎麼處理?我一定遵照您說的辦。”

出乎意料,顧客說:“我想聽聽您的意見。我想知道,這套衣服以後還會不會再染髒領子,能否再想點其他辦法。”負責人於是建議顧客再穿一星期,“如果還不能使您滿意,您把它拿來,我們想辦法解決。請原諒,給您添了這些麻煩!”顧客滿意地離開了商店,七天後,衣服不再掉色了,他完全相信這家商店了。

以退為進的說服方式,是一種有效的說服策略。表麵為退,實則以退待進,通過退可以積蓄更大的進的力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就像拉弓射箭,先把弓弦向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得更遠。

不管事情有沒有錯,有時候認錯是以退為進的高招。不敢自己出麵處理問題的人性弱點,通常是一般人潰敗的主要原因。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錯,也可以心平氣和地出麵澄清,堅持自己的立場。最容易把自己推入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沒有使用一致的態度與口徑來麵對風暴的各個部分。因為沒有誠懇的態度與堅定的立場,絕對無法真正說服他人。

漢代的公孫弘,年輕的時候家裏很貧窮,後來貴為丞相,他的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他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份量。

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沽名釣譽了,因為這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他以退為進的回答,說服了皇帝,說服了大家,沒有傷和氣便把事情給解決了,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也是一個有“口才”之人,更是一個懂得以退為進、懂謀略的人。

彼得是礦冶專業的高材生,他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之後,又進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深造,並且拿到了碩士學位。雖然他有著這樣的文憑,當他來到美國西部的一個大礦找工作時,卻發現並不像他想象中的那麼順利。

按照預約的時間,彼得走進大礦主的辦公室,準備麵試。他先把自己的文憑遞上,心想對方看了之後一定會感到滿意。可大礦主對此一點也沒有興趣,斷然拒絕了他的求職要求。

“先生,正因為您有碩士學位,所以我就不能聘用您。”大礦主毫不客氣地說,“我知道,你們學了係統的理論,可那些東西並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我可用不著這種溫文爾雅的工程師。”

原來,這位大礦主並不是什麼有學曆的人,他是工人出身,一步一步地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後來成為大礦的“掌門人”。此人生性耿直,脾氣還很倔強。由於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所以他不喜歡有學曆的人。尤其對那些張口能講出一大套理論的工程師,更是沒有一點的好感。麵對應聘時出現的這種尷尬和無奈,聰明的彼得腦子一轉,很快想出了對策。

他微笑著說:“大礦主先生,我想向您透露一個秘密,可您得事先答應我的一個條件——不告訴我父親。”大礦主對此頗感興趣,表示決不泄密。

“說真的,我在德國佛萊堡大學的3年時間一直是在混日子,什麼東西也沒有學到。”他小聲地告訴對方。一聽完這話,大礦主的臉馬上由“陰”轉“晴”,哈哈大笑起來,然後當場拍板:“很好,您被錄用了,明天就可以來上班。”

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看到彼得審時度勢,靈活多變,他采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說服他人時,讓步是一種暫時的虛擬的後退,是為了進一尺所做出的退一步。所以,要說服他人,學會以退為進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在談判中占得主動,一方麵,要防止對手翻看自己的底牌;另一方麵,自己也要想辦法摸清對手的底牌。摸清對方的底牌,才能做到充分的“知彼”。在這裏我們介紹一種透視法,注意,這裏所說的透視並非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幾種類似於透視的辦法,來達到洞察對手底牌的最後目的。那麼,如何才能“透視”對手的底牌呢?下麵有10個策略:

“錯誤”策略賣主以很低的價錢吸引顧客前來購買,等到顧客真有興趣要買的時候,賣主又說,由於先前估價過程有錯誤,所以價格必須重新審定。

“提高品級”策略賣方要知道買主到底有多少預算,於是便在停放“雪佛蘭”車型的場地,詢問買主對“奔馳”車有沒有興趣。

“降低品級”策略買主不知道出多少價錢賣方能接受,於是就先告訴賣方,他在考慮買一種品級較低的產品,然後再用這種較低的價位去試探賣主,看賣方能不能以這個價格賣給他品級較高的產品。

“步步高升”策略買賣兩方談好價之後,賣主反悔,這時他說經過一番“思考”,認定應該提高售價。

“心有餘錢不足”策略買主表示,他確實很有誠意想買下賣方的產品,可是因為預算有限,無能為力,所以,他們開始商量是否有其他辦法,可以做成這筆生意。

“調解”策略因為談生意進行速度過快,買賣雙方已竭盡其能,做出最後的讓步,但還是沒有達成協議,甚至使談生意陷入僵局。這時候,運用仲裁從中調解,或許能使生意重現生機。

“要不要,不要拉倒”策略賣主提出這種條件,目的是要試探買方的反應。

“禮尚往來”策略買方提出一個可能的讓步方案,並希望賣方“禮尚往來”。如果賣方果真依計讓步的話,買主就會從較低的價位開始和賣方談生意。

“二選一”策略買方得知兩幅畫的價格是800元,如果你僅買一幅,單價就提高到500元,於是,買主詢問對方,兩幅才800元,這幅是500元,那另一幅300元,你賣不賣?

“單刀直入”策略假如以上策略全行不通,那建議你不妨采用“單刀直入”法,事實上,不少人對“你來我往”、“討價還價”缺乏耐心,所以他寧願直截了當告訴你底價,至於你接不接受,那是另外一回事。

掌握透視對方底牌的訣竅,你才能操控談判的全局。

但是,由於慣性使然,人們在反複做某項工作時,往往會產生思維定勢,形成一定的心智模式。所以,某些談判老手往往可以據此猜到對方可能提出的要求,以及對方對其提議所持的態度。如此,談判的主動權就會落在他的手中。

如果你在談判博弈時發現對方對你的思路比較熟悉,你最好是動動腦筋,采取一定的策略來設法彌補這一劣勢。比如,你可以趁休會之機,找一個可以替代你的談判者登場,這很可能會使對方大吃一驚。因為對方不知道新的談判者與前一個談判者相比,是不是很難對付?新的談判者其談判手法如何?這樣,對方的心中就會因此而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會自動瓦解。

其實,更換談判者是一種談判藝術,它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藉此摸透對方的意圖,摸清對方的底牌。就以美國史考樂斯三兄弟為例吧,他們善於運用談判中途更換談判者的談判藝術,而且效果頗佳。

史考樂斯三兄弟共同經營一家公司,他們在與對手談判時,在不同的階段分別登場。通常都是老三第一個上場,提出非常強硬的條件,待雙方爭執不下,談不下去的時候,史考樂斯一方便提出暫停會議。當談判再次開始時,一旁觀陣的老二便出場。這時,老二會針對對方的目標和態度,與對方認真較量,直到對方幾乎無力應戰之際,老二又退出,老大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