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順水推舟,摸清說話者脾氣(3 / 3)

每個人都喜歡談論自己感興趣和熟悉的話題。投其所好就是與人交談的萬能鑰匙。與誌趣相投的人談話會感到其樂無窮,因此,碰到陌生人不妨就從談論對方的誌趣和愛好開始,這樣不僅會引起對方極大的興趣,避免吃個閉門羹;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對方將你劃入他的朋友範圍內,至少不是陌生人的範圍內;然後再進一步展開深入的交流,則易如反掌。

但是投其所好可不是讓人信口開河、瞎說胡扯,要是自己沒有點真水平,或者根本不了解就胡編亂造,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不僅達不到“套近乎”的效果,反而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如果你根本就不了解別人某項愛好,譬如網球、高爾夫等,還冒充對此十分感興趣,那談話之中難免露出馬腳,不僅會聊得不開心,還會讓對方懷疑你故意造假,人品有問題,那談話自然不歡而散,那還能辦成事情呢?所以,投其所好不是胡吹亂造,先要自己有水平才行,這樣才能讓人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效果,那自然就傾心交往了。

投其所好的要領,其實就是找到你和對方的共同語言。一般人都會喜歡與有“共同語言”的人說話交流,找到對方的愛好、興趣、所長,也就找到了交流的突破口,使後麵的交談熱烈地進行下去。如果你事先知道對方討厭什麼、反感什麼,就要避開那些令他敏感的話題和行為。

1979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首次來華講學,在科學界引起了轟動。但是他聲明不見記者,原因是當時某些媒體對科學的報道不“科學”,盡用一些不合實際、故意拔高的形容詞,李政道對此十分反感。

新華社記者顧邁南卻別出心裁,他天天跑到科學會堂去聽李政道的課,從側麵了解他的經曆、成就、治學精神以及他拒絕同記者交談的原因。有一天,顧邁南在休息室裏見到了李政道,幾句寒暄之後,他誠懇地對李政道說:“李教授,我知道您對國內一些報刊頗有微詞,對他們用些故意拔高的詞很不滿。您的批評是中肯的,我們十分感謝。如果我寫了有關您的報道,一定請您過目之後再發表。”

“這樣才好,這樣才好……”李政道點頭說道。他被記者的誠懇態度打動了,同他交談起來,談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顧邁南據此寫出了長篇通訊《李政道在中國講台上》,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這名記者首先了解了李政道反感媒體采訪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投其所好,消除了對方的顧慮,於是距離拉近了,才有了這次暢所欲言的坦誠的交談和效果非凡的稿子。要是他也跟其他的記者一樣,一見麵就大肆恭維李政道先生的成果,那不正是犯了人家的忌諱,惹得先生不高興嗎?還何談采訪、報道等下一步的工作順利開展呢?

工作中、生活中,隻要你有求於人,就得在打交道的過程中先做好準備工作,了解對方的喜好,最起碼得搞清人家忌諱什麼、討厭什麼,如果像一個愣頭青一樣冒失地闖過去,一句話不對頭,惹得人家發了火,不僅你的事情辦不成,還搞得別人也不高興,這豈不是損失太大!如果你能投其所好,找到彼此的共同點,並以此切入,娓娓展開談話,不僅容易建立良好的氣氛,使得交流起來更加順暢,也能讓別人感覺遇到這樣一個有見識的人真好,也會開開心心地辦事情。這樣的交流效果,隻不過需要花點時間多觀察、多了解一下,何樂不為呢?

我們也並不總是跟地位高於自己的人交往,許多情況下我們接觸的都是和自己一樣的普通人。跟他們接觸那就更容易了,隻要你找到他們願意聽的話題,自然就會很快混熟。比如,孕婦最關心營養和胎教問題,父母最關心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問題,年輕人最關心未來發展和業餘休閑等等,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是歡暢交流的萬能鑰匙。

小常是村子裏唯一的大學生,村裏人對他讚譽有加,張口閉口要自己的孩子向他學習。暑假時,小常去看望同村的劉大爺。劉大爺就指著外麵打工回來的兒子說:“你瞧瞧,當時讀書不用功,現在就去賣苦力!古話講得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啊。”言語中透露出對小常的羨慕和對自己兒子沒出息的遺憾和責備。

小常擺手說道:“大爺呀,您可說錯了。現在時代不同了,行行出狀元。我們讀書之後,也一樣要到外麵去找工作、打工,也要去賺錢過日子啊。隻是我還要多吃幾年父母的飯。如今大學畢業生工作也不好找啊,有的大學生本科畢業後還是又去讀技校,為啥?好找工作唄。您的孩子邊幹邊學,學個一技之長,可以當技工、技師,一點都不比大學生差!”劉大爺聽得高興了,樂嗬嗬地說:“哈哈,還是讀書人有見識啊!”結果他們聊得很投機。

小常知道自己的大學生身份無形之中比劉大爺和他兒子高了很多,使交談雙方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產生了尷尬的差異,所以他極力投其所好,認為劉大爺一定喜歡兒子被誇獎,也寄希望於兒子的前途,所以他說其實大學生和打工仔一樣也要出去找工作,並且學技術也許比大學學曆更加吃香。這樣一來,劉大爺也高興了,雙方的距離拉近了,交談也變得更加和諧順暢。

其實說到底,“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是讓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想,別讓話題總圍著你一個人的成功轉,想一想別人最關心什麼,最希望聽到什麼樣的建議,然後由此展開話題,還愁交往不順利嗎?

當然,這裏說投其所好,不是讓你沒有原則地諂媚、討好,那樣不僅容易惹人厭煩,還會損失你自己的人格。地位、身份、財富可能有差異,但是交往都是平等的。投其所好是出於尊重對方的原則,也必須維護住“尊重自己”的底線,這樣才能把握好度,使得交往輕鬆而又愉快。

談對方喜歡的話題,談對方有興趣的事物,人與人的距離就會馬上拉近。這就是以上故事教會我們的交際準則,你學會了嗎?

有一位窮秀才想赴京趕考,卻苦於沒有盤纏,無奈之下他想起當地有一位隱居山間的姓劉的老翰林,希望能從他那獲得些資助。但是聽人說這個老翰林生性孤敖,於是在登門拜訪之前這個秀才先獻上一首詩:“翻山度水之名郡,竹仗草履遏學尊,途見白雲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餓身。”詩的前兩句寫經過長途跋涉前來歸地拜訪學尊,第三句暗指劉氏能擺脫俗事糾纏,在山間過隱居生活,末句則寫明了他目前遭受饑餓的現狀,也暗示了前來拜訪的目的。劉翰林一見信上的詩,對他的才氣很是讚賞,不僅熱情接待了他,還給了他不少紋銀。

這個窮秀才通過展示自己的才華順利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他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準確把握了自命清高者的心理特點:他們往往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但卻大都潔身自好,所以不願與常人交往,卻傾心於有才華的人,因此想要獲得他的青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交談中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你的才華與學識,因其愛才便會自開家門。

與機靈的秀才相比,下麵的這位麵包商是在屢經失敗之後終於變聰明的。所幸的是,他們都得償所願:

達威爾諾先生原想為紐約一家旅館供應麵包。4年期間每周他都去找旅館負責人。他甚至在旅館裏租了間房間,住在那裏,以便達成交易。不過,到底還是沒能談成。“但後來,”達威爾諾先生說,“我考慮了人的相互關係的本質以後,我決定改變策略,弄清旅館負責人對什麼感興趣。”

“我了解到,他是美國旅館服務員協會的成員。不僅是這一協會的成員,而且還是協會的主席。無論這一協會的代表大會在什麼地方召開,即便是跋山涉水,漂洋過海,他也會出席。於是,第二天見到他,我開始談起這個協會。結果如何?他非常起勁地跟我談了半個小時。我一下子明白了,協會是他愛談的話題,是他的嗜好。當時,我壓根兒沒談麵包的事。可沒過幾天,旅館的財務管理員給我打電話,請我帶樣品和價目表去。‘我不知道您和他在一起幹了些什麼,’財務管理員對我說,‘但是您可以相信,您現在可以和他達成協議了。’”

“想想吧,我想達成這個協議已經有4年了,假如我早點費些勁了解到這個人對什麼感興趣就和他談些什麼話,早就達成協議了。”

你見過那種不聽不問,一見到病人就開藥方的醫生嗎?你和一個陌生人初次見麵的時候,不管不顧就滔滔不絕地說話,就相當於不問病人就開藥方的醫生,效果怎麼會好呢?你一定要對對方有所了解,才可以確定自己該怎麼做才會最有效。

查爾斯屬於紐約市一家大銀行,奉命寫一篇有關某一公司的機密報告,他知道某人擁有他非常需要的資料。於是,查爾斯先生去見那個人,他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當查爾斯先生被迎進董事長的辦公室時,一個年輕的婦人從門邊探進頭來,告訴董事長,她這兩天沒有什麼郵票可給他。

“我現在為我那12歲的兒子搜集郵票。”董事長對查爾斯解釋。

查爾斯先生說明他的來意,開始提出問題。董事長的說法含糊、概括,看樣子不想把心裏的話說出來,無論怎樣好言相勸都沒有效果。這次見麵的時間很短,沒有實際效果。

“坦白說,我當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查爾斯說,“接著我想起他的秘書對他說的話——郵票,12歲的兒子,我也想起我們銀行的國外部門搜集郵票的事,從來自世界各地的郵件上取下來的郵票。”

“第二天早上,我再去找他,傳話進去,我有一些郵票要送給他的孩子。我是否很熱誠地被帶進去呢?是的。他滿臉帶著笑意,客氣得很。‘我的喬治將會喜歡這些。’他不停地說,一麵撫弄那些郵票。我們花了一個小時談論郵票,瞧瞧他兒子的照片,然後他又花了一個多小時,把我所想知道的資料全都告訴我,我甚至都沒提議他這麼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訴了我,然後叫他的下屬進來問他們一些問題。他還打電話給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實、數字、報告和信件全都告訴了我。”

如果你能事先探聽到對方的消息自然好,如果不能也沒關係,你照樣可以臨時了解他,並根據得到的信息做出反應。當然,這需要你處處留心。

一次,一名推銷員去一位大學教授家裏推銷保險。這位教授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動物學專家。他對自己以前的保險代理人不滿意,認為他們沒有向自己提供較為完善的保險計劃。

見麵後,教授細致地介紹了自己目前的保險安排和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所做的調整計劃,並問了很多技術性問題。他問這些問題的目的好像並非是想知道答案,他的目的更像是在考查推銷員的知識。推銷員屢次想要把談話引入正題,但教授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

推銷員覺得自己是在浪費時間,畢竟他不是專程前來聽這位先生講課,況且他的“課程”並沒有拉近彼此的距離。於是他準備告退。

這時候教授接了一個電話,內容是關於他的課程。大概可以聽得出來,他下學期要開一門關於考拉熊的課程。在電話結束後,推銷員便和他談起了這種澳洲的小動物。

“你知道考拉熊?”教授的表情讓他感到他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這確實是一種很可愛的小動物。以前我看過有關的報道。”推銷員實事求是地回答。

教授的態度徹底改變了,他不再提問,而是對推銷員的提問給予詳細的回答。

於是,那天除了從教授那裏知道了許多有關考拉熊的專業知識外,推銷員還收獲了一張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