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先聲奪人,第一印象得高分(2 / 3)

這時候鬆下的事業剛起步,為了推銷照明燈和配線器具等產品經常去拜訪顧客和批發商,來往於大阪、東京之間,所以才得以拜訪岡田先生。他們會麵後,鬆下告訴他,為了配合一種新的照明燈,需要一種新的幹電池,希望他能提供,岡田先生非常爽快地答應了鬆下。但就在這時候,鬆下提出一個新的構想。

“岡田先生,關於這件事,是不是可以請您免費供給我一萬個幹電池呢?”

一直正在喝酒的岡田,一聽到這句話,顯然非常驚訝,隻瞅著鬆下的臉看,一句話也沒說。但是在一旁的老板娘就開口了。

“鬆下先生,我有點不懂您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請您再講一次。”

於是鬆下就說明了原因:

“岡田先生,我的意思是,最近我發明的這種角型照明燈試用結果非常好,既然那麼實用,我想盡早推廣它。而且它看起來也挺有發展潛力的,與其一個一個慢慢地賣,倒不如把這一萬個當作樣本,散發到各個層麵去。所以,我希望您能跟我配合,供應幹電池。”

“什麼,要一萬個,而且還是免費的?”老板娘一臉緊張的表情。這也難怪,鬆下的計劃確實是看起來有些荒唐。岡田先生終於開口說話了:

“鬆下先生,你不覺得這有點胡鬧嗎?”他以驚愕的表情說著。於是鬆下進一步向他說明:

“岡田先生,也難怪您驚訝,但是我對自己的作法卻非常有自信,不論如何,我決心要這麼做。但我不會無緣無故白拿您一萬個幹電池,我們不妨先談談條件。現在是四月,我有把握在一年內賣掉二十萬個幹電池,請您先送一萬個給我。若您願意照我們的約定,我現在就把這免費的一萬個幹電池裝在照明燈裏當樣本寄給各個階層。”

岡田先生又說:“你的想法倒是很偉大,但若賣不出二十萬個,你將怎麼辦?”

鬆下說:“若賣不出去的話,您就照規矩收錢了,這是我自己的虧損,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我一定要照我的構想去做。”

鬆下繼續向他們解釋:“我現在30歲,正值年輕,無論如何都會很拚命,不論是開發產品或從事販賣,我日夜都在想,怎麼做才能做到最好,終於得出這個結論,才到岡田先生這裏來請求幫助。”鬆下說得非常認真、坦誠,使岡田先生覺得年輕人確實該這麼做,也應該有這種氣概,於是他突然展現笑顏,“我做買賣以來,還不曾遇到你這樣的交涉方法。好吧,如果你能在一年內賣出20萬個,我這一萬個就免費送給你。”當寄出差不多一千個左右的樣本時,就有人一次又一次訂購,就在12月,已經突破和岡田先生約定的20萬個,另外賣出了27萬個。鬆下憑著自己的熱忱和坦誠,成功地征服了岡田,並從中獲益。

一個舉人經過三科,又參加候選,得了一個山東某縣縣令的職位。第一次去拜見上司,想不出該說什麼話。

沉默了一會,忽然問道:“大人尊姓?”這位上司很吃驚,勉強說了姓某。

縣令低頭想了很久,說:“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沒有。”上司更加驚異,說:“我是旗人,貴縣不知道嗎?”

縣令又站起來,說:“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說:“正紅旗。”縣令說:“正黃旗最好,大人怎麼不在正黃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問:“貴縣是哪一省的人?”縣令說:“廣西。”上司說:“廣東最好,你為什麼不在廣東?”

縣令吃了一驚,這才發現上司滿臉怒氣,趕快走了出去。

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改任一個閑職。究其原因,便是太沒眼裏勁。

對一個人說的話和表情進行分析研究(包括對說話人的個人信息資料、背景等),從而了解那個人沒有表達出來或故意隱藏在心裏的內在的東西,才會讓你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當然,這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有關的知識(如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還要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等能力。

在交際中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是一種本領。例如在訪問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訪問者應全神貫注地與主人交談,與此同時,也應對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銳地感知,恰當地處理。

假如你正在說話,對方卻不時地移開目光,那麼他很可能對你的話沒有特別在意或沒有興趣,那麼就不要繼續滔滔不絕了,轉換話題才是明智之舉。

假如你去拜訪別人,主人一麵跟你說話,一麵眼往別處看,同時有人在小聲講話,這表明剛才你的來訪打斷了什麼重要的事,主人心裏惦記著這件事,雖然他在接待你,卻是心不在焉。這時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丟下一個最重要的請求告辭:“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擾了,過一兩天我再來聽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裏對你既有感激,也有內疚:“因為自己的事,沒好好接待人家。”這樣,他會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來補報。

假如在交談過程中突然響起門鈴、電話鈴,這時你應該主動中止交談,給對方時間來處理,不能聽而不聞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使主人左右為難。

王小姐剛開始工作不久,在大學學業優秀的她本以為自己在公司裏會如魚得水,可沒想到結果卻是處處碰壁,好像公司的每個人,同事、老板、客戶,都在給她臉色看。

同事Amy滿臉不快地從老板辦公室裏走出來,想必是挨罵了。王小姐立即走過去表示關心:“是不是又被老板罵了,別放在心上。”結果卻遭來Amy的冷眼相對:“哪有的事!”

國外的朋友來北京,王小姐想請半天假,話才說出口又被老板訓了一頓:“沒看到公司這段時間的業績在下滑嘛,還請假,不賣力工作業績怎麼升!”碰了一鼻子灰的她從同事處得知,老板今天上午才被他的老板叫去談過話……

為什麼她總是說錯話呢?

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懂得“看臉色”十分重要,不論是跟上司要求加薪,還是與客戶談判,你都需要敏銳的觀察力來解讀對方心思,這樣才能知道進退,從而圓滿完成任務。她需要做的是趕緊修煉自己的EQ(情緒智商:Emotion Quotient)。

對他人的言語、表情、手勢、動作以及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有較為敏銳細致的觀察,是掌握對方意圖的先決條件,測得風向才能使舵。

除了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以外,下麵還有一些基本原則可以讓你討人歡心,給人留下好印象:

如果和別人是初次見麵,那麼用心了解與利用對方的興趣、愛好,就能縮短雙方的距離,加深對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談健康長壽,和少婦談孩子和減肥,和孩子談米老鼠、唐老鴨等。即使是對自己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談談新聞、書籍等話題,這都能在短時間內使對方喜歡上你。

任何人都有自覺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如果沒有他人的詢問,自己也不能主動提及而這時,你若能適時而恰到好處地將它提出作為話題,對方一定會欣喜萬分,並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適當地給人以機會,你們的關係會更加融洽。

心理學家認為,人是這樣一種動物,他們往往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然而又無法加以改變,因此隻能各自持有一種幻想中的形象或期待中的願望。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對自己有好的評價,比如:胖人希望看起來瘦些,老人想顯得年輕些,急欲得到提拔的人期待著夢想實現的那一天,等等。如果你能確切地把握這種內心期待評價的心態,想出應對的方法,並從自己的言談中表現出來,人們自然能因你善解人意而心情愉快,並進一步對你產生好印象。

盡量不說意義深遠而新奇的話語,而以身旁的瑣事為話題作開端,是促進人際關係成功的鑰匙一味地說令人咋舌和吃驚的話,容易給人嘩眾取寵的感覺,而受人愛戴和信賴的人,大多並不是屬於以驚人之語博得他人喜愛的人。尤其是對於一個初識者,寧可讓對方覺得你是個平凡的“普通人”,也不要刻意去顯示自己的“博學”,否則對方就很難對你產生好印象。如果你擺出一副超人一等的樣子,對方也會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你。

“附和”是表示專心傾聽對方說話的最簡單的信號,體現談話雙方的情感交流真正用心聽他人談話時,總會發現談話中有自己不懂的、有趣的或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如果能夠將聽時的感想積極地表現出來,隨聲附和,在談話中加入“真是這樣嗎?”“你說的是……”“為什麼?”之類的話,定能使對方的談話興趣倍增,樂於與你交談。

懂得察言觀色是一切人情往來中操縱自如的基本技術沒點眼裏勁,等於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世事圓通無從談起,弄不好還會在小風浪中翻了船。言辭能透露一個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讓我們窺測他人內心,衣著、坐姿、手勢也會在毫無知覺之中出賣它們的主人。敏銳地觀察洞知,並且準確地推理和判斷,定會讓你迅速得到對方歡迎。

任何人都有“求同”心理,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因同族或同伴意識而親密地連結在一起,同鄉會、校友會之類的組織便應運而生。如果你能找出與對方擁有的某種“共同點”,即使是初次見麵,也會在無形中讓對方產生親切感,一旦心理上的距離縮小了,雙方便很容易推心置腹了。

首先從衣著儀容等方麵觀察這個人可能的性格,然後再試著從這點去順著他的性格。第一次見麵,如果對方發現你的做法能讓他很喜歡,這樣你就成功了。記住,人們總是會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如果你的做法對方發現適合他,會覺得很親切和驚喜。

有一次,一位業務員到某公司去聯係業務,一進董事長辦公室,隻見牆上掛了幾幅裝裱精美的書法長幅,仔細一看,是篆書,便同董事長閑聊起來,“劉董,看來您對書法一定很有研究,這幅字,稱得上是‘送腳,如遊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妙!您這懸針垂露之法的用筆,沒有一定年頭是難以這般純熟的,好,好極了!”

董事長一聽,此人談吐不俗,居然還知道漢代曹全的懸針垂露之法,連忙熱情地招呼,“來來來,請坐,坐下細談。”這樣,董事長無意中已把這位業務員視為書法同好的知音了。當後來業務員引入談業務之事時,自然就好說多了。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

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麵前。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還是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懂了“價”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於是付了錢擔著柴走了。

像這樣的談話方式,怎麼可能完成一次完美的交流?

一般來說,人們喜歡態度、信念、價值觀和自己相似的人,最好的朋友大多是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相似性包括年齡、學曆、興趣、態度、嗜好、容貌等個人方麵的相似,同時也包括民族、階級、行業、工種等社會方麵的相似。

任何人都有求同的心理特性,例如,同一故鄉或同一母校的人,往往不知不覺地因同伴意識、同族意識而親密地連結在一起,同鄉會、校友會應運而生,這有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

小李坐火車出差,悠閑地躺在床上翻看雜誌,另一位剛上車的乘客放下旅行包,稍拭風塵,衝了一杯濃茶,邊品茶邊打量著小李,“師傅上車多久了?”“兩個多小時吧。”小李回答說。“聽口音是山東人吧?”“對!山東棗莊人。”“啊,棗莊是個好地方啊!我小時候看《鐵道遊擊隊》的連環畫就知道了,兩年前我去了一趟棗莊,玩得可盡興了!”小李一聽,馬上來了興趣,二人從棗莊和鐵道遊擊隊談開了,聊得津津有味,接著就是互贈名片,一起進餐,最後居然還成了一批買賣。那位客人從小李這裏弄到了一批價格比較合理的議價煤。

與別人溝通一定要選對話題和切入點——與伯樂談馬、伯虎論畫,尋找雙方的共同語言,切忌以自己為中心喋喋不休。要想與人建立認同心理,就要設法尋找談話雙方的共同語言,以求得心理上的接近與趨同。

認同心理是互相溝通的基礎,要努力設法尋找共同點,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為進一步交談創造有利的和諧氣氛,需要注意兩方麵:求同存異與設身處地。

求同存異需要溝通的雙方有時會存在嚴重的分歧,即使如此,雙方還是可以先找到大家都無法拒絕的客觀事實,而取得共識。待雙方有了接近的氣氛和印象之後,再轉入需要溝通的話題,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設身處地先繞開敏感話題,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層層分析。當他覺得你的確為他著想的時候,他在精神上就會處於鬆弛和開放的狀態,也就可能會較為客觀地理解和評價你的看法、觀點,溝通的目的也就容易達到了。有時雙方的情感落差很大,這時也需要設身處地體察領悟對方特定境遇中的情感,形成情感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