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2月,蘇聯元帥鐵木辛哥受命去波羅的海,協調一二方麵軍的行動,什捷緬科作為他的參謀長同行。什捷緬科早知道這位元帥對總參部的人抱懷疑態度,思想上有個疙瘩,心想:“命令終歸是命令,隻能服從了。”
等上了火車吃晚飯時,一場不愉快的談話開始了,鐵木辛哥先發出一通連珠炮:“為什麼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來教育我們這些老頭子,監督我們的吧?白費勁!你們還在桌子底下跑的時候,我們已經率領著成師的部隊在打仗,為了給你們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奮鬥。你軍事學院畢業了,自以為了不起了!革命開始的時候,你才幾歲?”
這通訓,已經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緬科卻老實地回答:“那時候,剛滿十歲。”接著又平靜地表示對元帥非常尊重,準備向他學習。鐵木辛哥最後說:“算了,外交家,睡覺吧。時間會證明誰是什麼樣的人。”
應該說,“時間證明論”是對的。他們共同工作了一個月後,在一次晚間喝茶的時候,鐵木辛哥突然說:“現在我明白了,你並不是我原來認為的那種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專門派來監督我的……”後來什捷緬科被召回時,心裏很舍不得和鐵木辛哥分離。又過了一個月,鐵木辛哥親自向大本營提出要求,調這個晚輩來共事。
什捷緬科在受辱之時並沒有惱怒,過了鐵元帥關,體現了後生的謙卑及對長者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許多時候,必須掩藏你的聰明。
自以為是的人容易把話說滿。總覺得自己的見解沒有錯,根本不容分辯,於是馬上蓋棺定論,不留餘地。可是,要知道杯子留有空間,是為了輕輕晃動時不會把液體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是為了不會因輕微的擠壓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是為了防止“例外”發生而讓自己下不了台。
某公司新研發了一個項目,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下屬於亮,問他:“有沒有問題?”
於亮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
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經開始反感。
成熟的成功者,他們將信念牢牢把握在心中,並不寄希望於誇誇其談來博得別人的尊重,也並不指望說出來祈求別人的幫助,他們有著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追夢理念,他們要的,隻是一個自我的空間,無自由實現夢想。展示給外界的,隻是成績,而不是過程和宣言。
失敗者或是不成熟的人則恰恰相反,往往事情隻是初露端倪,他們便迫不及待地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一五一十地大講未來的規劃,拍胸脯向別人保證美好的發展前景。即便真的做到了,也未免給人留下輕浮、張揚的壞印象,不僅會招致妒忌,還可能招致別人的反感,無形中給自己樹立了一堆障礙。
你一定知道杜甫,但未必知道誰是杜審言。他是杜甫的爺爺,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五言律詩格律謹嚴。他本來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可是名聲和成就比起自己的孫子杜甫來說就差遠了。
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太過恃才自傲,常常口出狂言,不肯好好做學問。他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麵朝拜。”
一次他大嚷,這回蘇味道必死無疑!別人大驚,問是什麼原因。他笑著說,我和蘇味道一起撰寫評語,他讀了我寫的東西,一定會羞愧而死。好在蘇味道寬宏大量,即便是後來做了宰相,也沒有跟他算這筆帳。
杜審言的疏狂是出了名的,他狂傲的名聲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文名”。當時他與蘇味道、崔融、李嶠齊名,合稱“文章四友”。這四個人,一起在宮廷做官,當然他們的任務主要是起草文書。後來蘇味道和李嶠都做到了宰相一級,崔融也是深得皇室賞識,就數杜審言官位最低。
數文采,杜審言在四人之中最為斐然,但他既沒有像孫子杜甫一樣留下千古流傳的名篇,也沒能憑借精彩的文書得到更高的職位。倘若他能少說幾句大話,也許就會有大大不同的境遇了。
人人都討厭空話大話連篇的人,吹得天花亂墜,實際行動卻不見幾分,難免讓人覺得你華而不實,難以信任。不如低調一點,做的比說的多,多幹活兒少說話,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把話說得太滿、太大,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再倒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灌飽了氣,再灌就要爆炸了。不如留有一點餘地,自己何時都能從容轉身。
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即使這樣,說滿話也不可取,畢竟,謙虛一些能留給人美好的印象,而一味拍胸脯,總是讓人覺得你不夠穩重。何況,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
真正的成功者有著成熟的心態,從幼稚膚淺走到現在的成就,他們無一不體會到一個真理:不說大話,隻做實事,這才是心態成熟的標誌,也是屢試不敗的策略。
在看電視時我們發現,很多名人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考慮等等,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兒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不是很難堪嗎?
在做事的時候,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了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沒做好,也不會太責怪你。
用不確定的詞句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順利地做成某件事情,人們因對你期望不高,最後總能諒解你,而不會對你產生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煞你的成績;如果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往往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話不說滿也表現在不要對他人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浪子還有回頭的時候,人一輩子很長,變化還很多,你怎麼能憑主觀就評定別人的一生?
與此同樣道理,事情也不要做得太絕,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別人也給自己留條後路。
楚莊王有次夜宴群臣,滿庭歡聲笑語,酣暢淋漓。忽然,一陣風過,燭台燈滅,漆黑一片。侍者急急忙忙尋火點燈的時候,楚莊王的愛妃輕輕拽住他的袖子說,剛才有人對她不軌,她掙脫時順手扯去了他帽頂的纓子,燈一亮自然就知道那個人是誰了。
“慢。”楚莊王突然喝住正要點燈的侍者,在黑暗中,命令群臣拔掉各自的帽纓。燈再次點亮的時候,眾人都沒有帽纓。
幾年後的一次大戰中,楚莊王困厄絕境,身旁一員猛將死命拚殺,護駕突圍。化險為夷後楚莊王躬身相謝。該將領頓然跪拜道:“上次卑臣酒後失禮,若非大王寬容,早已是刀下鬼了。”楚莊王以他的寬容贏得了人心,也帶來了回報。
楚莊王的做法實在是很高明,既保全了將領的名譽,也保全了自己和愛妃的名譽。而他寬容的做法,最後產生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效應。
做人做事,都應該多一些寬容和體諒,學會斡旋,學會柔軟,學會變通,不要一根筋,把話講得太滿,把事做得太絕。留有餘地,進可攻,退可守,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有人說剛勁才是有力,還有人說以柔能克剛。但其實介於剛柔之間的才是最有力的,這就是韌性的力量。
如果手上拿的是一根繩子,隻要輕輕地撥一下就變了過來。如果是一根筷子,隻再用一點力也能將它扭斷,之後它再也不會直了。如果是一根柳枝呢?用了不大不小的力氣將它彎了過來,但一鬆手,它又直了,永遠也不能使它屈服,這就是韌性的力量。
過分的剛強,不如適度的柔韌。我們應當多一點韌性,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彎一彎,轉一轉。太堅硬的東西,容易折斷。唯有那些不隻是堅硬,而更多有一些柔韌的彈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承受更多的挫折。
我們推崇一個人的剛烈,說是“寧折不彎”。但是也有更多的時候,當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還有更崇高的任務要完成;當我們生命的力量尚未充分發揮的時候,如果懂得怎麼樣使自己彎而不折,可能更需要一些智慧、勇氣和毅力。
“百煉鋼成繞指柔”。一個人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會成為繞指柔的純鋼。而一個柔順如純鋼的人,卻正是一個堅韌如純鋼的人。我們應該讓自己更堅強,但不要讓自己缺少那以柔克剛的韌性。能忍的人不一定是柔弱的人。表麵上的強硬,有時正足以換來不可挽救的失敗。隻要你懂得怎樣容忍,隻要你容忍得有風度、有目的,隻要你能把容忍變成內在的力量,你的容忍就正是可貴的堅強。
柔韌是一種智慧,它和剛強是可以轉化的。橡樹因為強壯而死去,又會因為死後腐朽變得柔弱;蘆葦因為柔弱而得以保全,獲得存在,因能抵禦風雨而顯得堅強。周易上說:陰陽相生,陰極必陽,陽極必陰,互相轉化。世間萬物大都如此。
軟弱的人不能抵抗環境,所以隻好讓環境把他征服。柔韌的人能利用環境的壓力,產生更大的彈力,結果壓力越大,他跳得越高。
美國的一個山上,長年積雪,山的兩麵氣溫相同,一邊樹木鬱鬱蔥蔥,而另一邊沒幾棵樹,讓人覺得非常奇怪,有一對情侶來到這裏旅遊,看到這種現象覺得要明白個究竟,所以就住在那邊一直看。他們看到山的兩邊長著不同種類的樹,一個非常挺拔,一邊有點柔弱,每到下雪的時候,挺拔的樹木上麵會有很多的積雪,等到積雪太多的時候,樹枝就被壓斷,而另外一邊的樹上掛上一定的雪後,樹枝就開始往下彎,雪滑落,這樣就出現了剛開始的現象。
其實人也是一樣,堅強地麵對生活固然很重要,可是有時候我們也要為很多不得不麵對的事實彎下腰來,以保周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該柔弱時就柔弱,該彎腰時就彎腰,彎腰是為了保護脊梁骨不折斷。狂風肆虐時蒲草九十多度大彎腰,才有疾風知勁草。隻要你做事有原則,彎而不折,曲直分明,就不怕暫時的柔弱。該彎腰時就不妨彎一下,總比被刮倒好吧。你該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
人的一生需要韌勁。生命如草,人當如蒲草,溫柔而又剛直。百折不撓是不可能的,但彎而不折、直而不驕還是可以的。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有一句讚揚劉備的話:“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細想這麼說也不為過。你看劉備的手下,諸葛亮足智多謀;關羽智勇齊備,而傲慢自大;張飛勇猛而暴躁。這幾個人不是很好駕馭的。但劉備這個“一把手”頗具長者風,且能紆尊降貴,屈己待人。所以,大家團結協調得很不錯,經常打勝仗。
一個好的領導,應該像劉備那樣多一些韌性。因為一個團隊,一個組織中的人來自四麵八方,要求大家“性相同,習相近”是不可能的。除了重大原則問題,相互間要多體諒、包涵。這就需要領導集剛柔於一身。要求他們果敢而又理智,嚴厲而又寬容,堅持而又能忍耐,在強敵麵前“橫刀立馬”,在部屬麵前“暖如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