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附錄(3)(2 / 3)

2.《寡婦斷根》的批判立場及其強大的輿論作用

《寡婦斷根》這樣記述,給地主張芝當長工的徐天寶家窮且不務正業。老婆懶頓,被張芝勾引。妻哥牛萬金為了巴結張芝抽大煙,串通張芝,成全他們好事,攛掇妹妹離婚再嫁。徐天寶的母親氣極喪命。徐天寶帶著敲竹杠的報複心理明搶暗偷,先後盜搶張芝騾馬,最後一次搶馬被李生華、張蘭追到長流墩活活打死。人命案發,徐家七寡婦的娘家人找張芝鬧事,告到區上。然而,區上扯皮,告到縣上,縣長回避,縣長老婆辦案,讓兩家協商處理,將徐天寶厚葬了事。

王有是舊時的一介草民,甚至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他沒文化,覺悟低,他的創作基本上以個人好惡,或者民間評判為標準。那種口口相傳的消息也往往難以確實,他對人物的評價難免局限或偏頗。《寡婦斷根》的根本問題在於立場偏差。首先,作者混淆、顛倒了人物關係。張芝不是地主,是勤勞致富的新生富農。徐天寶是沒落地主家族裏的敗家子,他也不是張家長工,二人沒有雇傭關係。《寡婦斷根》對邊區革命政府的批評也值得商榷,這是社會變革時期新舊道德和價值標準衝突下的評判。《寡婦斷根》中諷刺的那位讓老婆當家、收受好處、枉法斷案的閻縣長實際是鹽池抗戰時期擔任縣領導職務時間最長的一位廉潔有為的縣長。但是,對王有來說,徐天寶一案處理得不好,於是想當然地就會把賬算到你縣長頭上。王有還寫過的《紅軍打屈縣長》,這個縣長屈伸後來是國民黨的一個中將,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有革命氣節,在國共合作方麵曾作過積極貢獻。解放前夕,國民黨軍政要員紛紛逃往台灣,南京衛戍區司令張耀明約他去台灣,屈伸稱病謝絕。然而,在王有筆下,他的形象是這樣的“花馬城,四四方,坐的個壞屍從屈縣長,屈縣長來心太硬,他把百姓趕進城,太不講良心”。當然,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首先,王有所獲的信息未必準確,其次,他的立場也做不到客觀。由此可見,他對《寡婦斷根》部分事實的歪曲也在情理之中。當然,我們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王有沒有處理好生活和藝術的關係,沒有將源於生活的藝術升華,甚至連人物的姓名都不改。這樣,傷及無辜是難免的,尤其是即時創作。如果擱到今天,肯定涉及損害他人名譽問題。更有戲劇性的是,王有的外甥女後來嫁給張芝做了續弦,這本身就很耐人尋味。如果張芝真如他的《寡婦斷根》裏所說的那樣惡,這樁婚姻能成麼?

《寡婦斷根》在周邊流傳,甚至在國民黨統治區西峰還編成戲劇演唱,嚴重損毀了紅色邊區政府形象。邊區政府1945年秋將王有羈押進行教育。就在處理王有問題時,時任縣委秘書的李季認識了王有,並受《寡婦斷根》民歌演唱形式和張芝牛氏衝破世俗追求愛情的啟發,創作了著名的《王貴與李香香》,《寡婦斷根》也因此名噪一時。王有也從此受李季引導教誨,作品思想逐漸進步,後被譽為民間詩人。《寡婦斷根》的走紅在於它以百姓喜聞樂見、膾炙人口的藝術形式,加之當時封建遺老遺少將牛氏離婚再嫁視為桃色新聞,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於是傳言主導了輿論。人們同情徐天寶,因為他是徐門兩個寡婦守的一個獨子,徐天寶死後徐門斷了香火。於是,民怨沸騰,輿論嘩然並呈一邊倒的態勢。“三邊”公安處處長趙文獻聞聽後責令鹽池司法處重審此案。

邊區政府對王有隻是教育改造,不是打擊報複,而且成功地將他引上了正道。由此看來,當時的政府是開明的、寬容的,是能夠接受群眾批評的。尤其對此案的負責的反省和重審,體現了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坦蕩胸襟和光明磊落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