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練就交際口才:能言善辯的語言藝術(3 / 3)

別人對你還不十分了解,沒有十分信任,你偏力求討好,對他說極深切的話,即使采用你的話,實行結果,並不理想,他一定疑心你是有意捉弄他,使他上當,即使實行結果很好,對你未必增加好感,以為你是偶然看到,實行又不是你的力量,怎好算你的功勞,所以你還是不說話的好,這是說話的第四忌。

你知道他人的罪過,過錯全在於他自己,不惜直言相勸。他本覺內疚,唯恐人知,而你卻去揭破,自然令他十分羞慚,則往往由慚愧而生憤恨,由憤恨而與你發生衝突。所以,你還是不說的好,即使勸告,也以婉轉為宜,這是說話的第五忌。

如果你上司的成功是你的功勞,你的上司會深恐好名譽被你搶去,內心自會惴惴不安。你明白這種心理,就應該到處宣揚,逢人便說,極力表示這是上司的上司有方,是上司的遠見,一點也不要透露你有什麼能力,這是說話的第六忌。

別人能力所做到的事,你認為應該做,而強迫他必須去做;對於某件事,他正是箭在弦上,騎虎難下,而你認為不應該做,令必須中止。如果你這樣做,都是強人所難,與人情相反。你認為朋友那一件事該做或不該做,在道義上,應該進言相勸,使他自己覺悟,自己去行動,自己去中止,這才是上策,萬一他不願接受你的勸告,你也隻好相機而作,適可而止。遇事強求,徒傷感情,這是說話的第七忌。

打斷他人的談話或搶接別人的話頭,這是談話的第八忌。

注意力不集中,讓別人多次重複說過的話,這是談話的第九忌。

強調與主題風馬牛不相關的細枝末節,使人生厭,這是談話的第十忌。

克服成功說話的障礙

1.鍛煉你的膽量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訓練說話膽量的前提。說得具體一點,就是要求說話者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應不驕不躁,不卑不亢。

生活中,像啞巴一樣不能用嘴說話的人畢竟寥寥無幾、屈指可數,所以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並非對談話之事一竅不通。但是,我們一般的人也不能說是很會說話、很會駕馭語言的人,盡管大家或多或少有些長處,懂得些談話的常識與方式,但很少有人去鄭重其事地、科學地分析過它、研究過它。所以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或多或少在某些場合具有不敢說話的毛病。

下列20個問題是影響提高你說話膽量的因素:

(1)我口齒清楚嗎?

(2)我的聲調是否悅耳?

(3)我是否見了別人就覺得好像無話可說的樣子?

(4)我是否在某些人麵前就有很多話說,而在另一些人麵前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呢?

(5)我是否遇見別人不同意我的意見時,我隻是再三地重複我已經說過的話呢?

(6)我是否喜歡與他人發生爭論?

(7)我是否常常被別人認為“固執”呢?

(8)我是否常常忘記他人的姓名?

(9)我是否常用一些不文明的語言?

(10)我是否一開口說話就會使別人產生反感情緒?

(11)我是否不能運用不同方式來對不同對象談同一個問題?

(12)我是否很難找到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

(13)我是否常說些令人禁忌的話?

(14)我是否在談話中不注意敬老尊賢?

(15)我是否未留意自己跟人談話的態度?

(16)我是否根據別人的態度來調整自己的態度?

(17)我是否不能引起別人的發言?

(18)我是否不能使談話很順利地進行而不中斷?

(19)我是否能夠很自然地改變談話題材?

(20)我是否不知道應該在何時結束我的談話?

如果你照如下方法堅持練習3個月,其說話膽量便可得到驚人的提高:

用一個筆記本逐項地記下上麵的每一個問題,並把自己過去的經驗如實記錄下來。例如,記下來究竟自己在什麼人的麵前不敢說話,找出原因;再仔細想一想,記下自己跟別人談話時的情形;然後記下自己認為應該最先要改進哪一點。若說話者照此堅持做下去,一邊看筆記本,一邊研究自己的情況;一邊看筆記本中所講的20個問題能否解決,一邊又把自己所得的經驗記在筆記本上,這樣就功到自然成了。

2.消除恐懼感

有的人一站到講台上,臉漲得通紅,兩腿微微顫抖,說話的聲音變調,呼吸也顯得急促起來。唯一能感覺到的是心跳加快,腦子裏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詞句全都飛得無影無蹤。這是一種由自卑和消極心態引起的膽怯病。膽怯病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精神失常的病態,一種是個性上的自卑心理。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生理上有什麼毛病,而是害怕緊張的心理引起了臉紅、心跳、胃痙攣和出汗等生理上的變化。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必然會刺激感應神經係統,使之開始分泌出過多的腎上腺素,使機體處於警覺和緊急狀態。於是,人體內就發生了異常的變化,而一係列的生理變化都會在人的麵部和身體表現出來。一般來說,這是心理素質問題,並不是天生如此。

膽怯恐懼心理比世界上任何事物更易擊垮一個人。這不是生理病態,而是心態消極。這說明解決口才與交際的問題,改變消極心態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因此,日常生活的閑聊,讓人感到輕鬆,沒有約束,不需要擔心,沒有一個人會在聊天的時候,覺得緊張或壓抑。

但在正式場合談話卻不一樣,需注意:

(1)先得注意討論的事情為何。

(2)要依照某些規定或約定來發表意見。

(3)不能隨自己高興任意發言,也不能隨便改變話題。

(4)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把該說的話說完。

(5)自己要盡量把所有的話用最準確簡潔的方法說出。

(6)不能隨意使用方言。

(7)要注意自己的用語。

(8)不可使用不常用的代表性符號或暗號。

(9)在公開場合所說的話應盡量避免重複。

(10)說話之前要多考慮,以免讓人誤會你的意思。

(11)必須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如果引起別人的反駁或質問,要能加以補充或說明。

(12)有時候,你所說的內容會被留著記錄,日後被“文字化”或“印刷化”。

(13)不宜有含糊不清的言語、不負責任的說法以及不實的傳說或笑話。

可見,在正式場合談話前要花大力氣做許多準備工作,而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都來不及準備,或者即使準備了,自己也很難感到滿意,於是往往說話前沒有把握,這樣就必然產生緊張、恐懼心理,並出現喉嚨幹澀、呼吸急促的現象。

所以,用什麼樣的方法,說什麼樣的內容,也就是如何組織演說或公開發言的內容,是我們在發言之前所必須先要想到的。很多人都為此感到過困惑,不知從何著手進行組織。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隻要我們牢記了正式場合談話的特征,並靈活自如地運用它們,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總之,對一般人而言,在人前發表談話,最好的態度就是:不要太高估自己,不要在乎別人,就算獻醜,又何妨。如果能這樣大膽地放下包袱,放鬆自己,就一定能消除緊張、恐懼的不健康心理,大膽地說話。

3.要敢於說話

鍛煉口語必須從開口說話開始,一直沉默寡言的人,怎麼也練不出好的口才。無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具有從容自如的說話信心,渴望自己能展示超凡脫俗的說話魅力。但我們須知,說話的信心和魅力如何,與說話的水平和技巧是休戚相關的。敢於說話而不善於說話,不行;善於說話而不敢說話,也不行。隻有既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才能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所謂“會說話”,亦即善於說話,意指說話者能夠準確自如、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圖等;能夠把道理講得條理清楚、形象生動;能夠輕鬆自然、簡潔明了地使他人聽清和理解自己的話語。同時,善於說話者能夠從與他人的交談之中,測定他人說話的意圖,得到有效的啟迪;而且還能夠通過談話,增加自己對他人的了解,跟他人建立深厚的友情。由此可見,是否善於說話,與是否敢於說話,二者均舉足輕重,不可偏廢。

是否敢說又善言,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事業乃至閑暇娛樂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處處都受人喜愛和歡迎。他能使許多本不相識的陌路人走到一起,攜手共進;能使許多誌趣各異、性格有別的人互相了解,互相感覺彼此的需要;能夠排難解憂,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隔閡;能使愁苦煩悶、鬱鬱寡歡者得到安慰,使悲觀厭世、不思進取者得到鼓勵;能夠讓周圍的人變得更快樂、思維更活躍。

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來說服他人,使工作順利進行,左右逢源。可以說,說話的自信心與說話的魅力,是一個事業出色的成功人士的必備條件。

在閑暇娛樂中,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能隨時隨地給生活增添樂趣。無論是朋友結伴,還是與家人相聚,他都可以使人快快活活,令大家感到更多的樂趣。

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許多不敢說話、不善言辭的人所遇到的難堪、尷尬情形。他們說話不能準確、完全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讓聽者覺得十分吃力費神,這樣就造成了交際上的種種困難,影響工作,影響生活,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諸多苦惱。

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總是使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圖,而不敢說話又不善說話的人,則經常使人產生誤解;敢於說話又善於說話的人,總可以很愉快地在各種場合取得成功,而不敢說話又不善說話的人,卻不容易在談話中使人信服,因而往往成為失敗者,十分狼狽。由此可見,如何提高自己的說話信心和增強自己的說話魅力,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學會委婉地拒絕他人

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千變萬化,要想完全駕馭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說“不”吧,它表達否定的意思,但並非所有的否定都要用它來表示。現實生活微妙複雜,你既可以斬釘截鐵地拒絕某人的無理要求,說一聲“不行!”你也可以態度鮮明地在會議表決中表明“不同意”;但當你的女朋友興致勃勃地邀請你去郊遊,而你偏偏有要事纏身無法接受邀請,這時你該怎樣去回答她呢?難道也是生硬地說一聲“不行”這兩個字嗎?類似的情況恐怕遠不是這幾種吧!

謝絕人家的請求,否定人家的意見,往往需要委婉的表達,這樣既能使對方接受你的意見,又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你準備說“不”時,要學會讓“不”有一幅可親的麵孔,拒絕別人的藝術在於減少別人的不快。不妨采取下列14種策略和口氣來應付:

1.用感歎的口氣拒絕

小王給他的女友小李買了一件連衣裙,小李從心裏不喜歡:顏色太鮮豔了。但她隻是說:“要是素淡一點就好了,我更喜歡淺色的。”小王連忙說:“下次我一定給你買一件素淡的。”這樣,雙方雖都有一點失望,但彼此都能互相體諒。

2.用肯定的口氣拒絕

一位長期從事軍需工作的部門上司說,他最喜歡的語句是“這個提議非常好,但目前我們還不宜采用”,“好主意,不過我恐怕一時還不能實行”。用肯定的態度表示拒絕,可以避免傷害對方的感情,而用“目前”、“一時間”等字眼,則表示還未完全拒絕。

3.用客套的口氣拒絕

假如妹妹打電話問道:“今天早晨你能幫助我照看一下孩子嗎?我有好多東西要去買。”也許你會本能地答道:“哎,今天上午可不行。”

為了慎重對待,或許你應該這樣客氣地說:“我很願意幫你的忙,但實在不湊巧。我能幫你幹點別的嗎?比如我買東西時順便給你帶點什麼?”

4.用恭維的口氣拒絕

一位資深的攝影家,拒絕的做法是先恭維對方。有一次,有人邀請她加入某委員會,她婉轉地說:“承蒙邀請,我很高興。我對貴機構真的十分欽佩,可惜我工作實在太忙,無法分身,你的美意我隻能心領了。”

這一套也可用於社交。想推辭某約會時,可以說:“和你一起吃飯,我真的很開心,可惜……”至於在公事方麵:“你是個非常好的上司,我知道你覺得我力能勝任,但我的工作確實已經過多。”

5用緩和的口氣拒絕

張老師從前一說“不行”,學生就往往大吵大鬧。後來,有位朋友提醒了他:“當場回答‘行’或‘不行’的畢竟不多。”現在,當她麵臨一個不想接受的要求,她會說:“讓我考慮一下。”這個緩兵之計使她有時間去找一個易為學生接受的借口。

在公事上,有些上司常說:“這件事,我們還要研究一下。”很少有人會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後一定要辦,但這句話衝淡了冷冰冰的氣氛,使拒絕變得有人情味了。

6.用商量的口氣拒絕

如果有人邀請你參加某集會,而你偏偏有事纏身無法受邀請,你可以這樣說:“太對不起了,我今天的確太忙了,下個星期行嗎?”這句話要比直接拒絕好得多。

7.用同情的口氣拒絕

最難拒絕的是那些隻向你暗示和唉聲歎氣的人。例如,一位外地朋友對你說:“老李要出差到你們那邊。如果不是住旅館費那麼貴,我也會跟他一起去。”這時你應該采取的策略,是以同情的口吻說:“啊,對你的問題,我愛莫能助。”然後就住口。你沒有義務伸出援手。

8.用自嘲的口氣拒絕

幽默也是拒絕的好方法。當我們聽到出乎我們意料的自嘲語,都會覺得有趣。例如,“你會認為,我之所以說不行,全是因為我卑鄙自私。嗯,你猜對了。”小孩尤其喜歡聽笑話,如果你能逗得他們開懷大笑,即使你拒絕他們的要求,他們也不會介意的。

9.用委婉的口氣拒絕

試比較一下:“我認為你這種說法不對”與“我不認為你這種說法是對的”,“我覺得這樣不好”與“我覺得這樣好”這兩種表達方式,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前後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後者更為委婉,較易為人接受,不像前者那樣有咄咄逼人的感覺。

10.用含糊的口氣拒絕

A畫了一幅畫,自覺不錯,問B覺得如何。B一看,心裏直嘀咕,一點也不漂亮,可是B回答“還可以”。他雖然回答得很模糊,但如A明智一點,就會明白B的意旨所在。

11.部分地承認或稱讚對方的說辭,使拒絕易於接受

首先認同對方的意見或肯定對方的人格,再予以拒絕。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心理技巧,用起來十分有效。因此,采用“是、是,不過……”的拒絕方式,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從人的心理而言,被說“是”總比斷然說“不”字要愉快得多。因此,為了友好地拒絕他人,有必要先用“是”來獲取對方的好感。如:“我知道你的困難,但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也讚成你的看法,不過……”,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先肯定對方,使對方獲得重要感,即使再聽到“不”字也不會引起反感。

12.降低自己以滿足對方的自尊心,借此緩和拒絕造成的心理衝擊

主要是為了顧及對方的“麵子”,用含蓄的方式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要求不感興趣。在對方提出要求之後,給以籠統的或者模棱兩可的答複,或者尋找其他理由進行拒絕,如一位婦女去買東西,受到賣貨者的糾纏,可以說,“這件衣服確實是很漂亮,但不知道我丈夫是否喜歡,我們商量好了再來買吧!”“這次漲工資雖然沒輪上你,但我相信,隻要你好好幹,下次一定能輪上你的。”這樣,讓對方在心理上獲得某些滿足,不至於產生絕望感。

13.讓對方明白,此次被拒絕,以後還有機會

在日常交往中,有時我們會認為許多要求很難完全拒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退步拒絕法,也就是不直接拒絕對方,而是作出某些退讓,答應對方的一些請求,從而達到在總體上拒絕對方的目的。如一位熟人找到教育局幹部,請他幫忙讓孩子轉到重點中學,這位幹部可以說:“我試試看吧,不過在這方麵的規定很嚴,如果辦不到的話,其他普通中學可以嗎?”這樣的回答,讓別人覺得你是盡力的,不會產生抱怨情緒。

總之,否定和拒絕的藝術有一條原則,就是在不誤解意思的情況下,盡量少用生硬的否定詞,把話說得委婉一點。

說服他人的技巧

1.措辭要恰當

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地方含有不同的意思。在我國,諸如“天氣冷,多穿點衣服,別著涼了”之類的話在同事朋友之間說是很正常的,它顯示著關心與友好。但如果你這樣對一個美國人說,他可能會很反感,認為你把他當成了一個小孩子,連多穿衣服的事情也不知道,還要你來教訓他。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類話還有很多,對於他們都是應該避免的。

中國人重視朋友之間的互相體貼,而在歐美,人們則強調自己的獨立個性,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者與聽者相去甚遠的情況的根源所在。因此,與西方人交往時,應特別慎重地對待建議或勸告。

在措辭上,歐美人的建議與勸告也與我國不同。中國人用詞比較直接,常常是“應該”、“不應該”、“要”、“不要”一類詞,尤其是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這在西方人看來,未免太粗魯,也太多教訓味了。在同樣的情況下,他的措辭更加委婉,比如“我要是你的話,我就……”、“我恐怕不會認為……”、“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希望……”、“你如果能……我將會非常高興”等。

2.使用善意的謊言

大家也許看過劉青雲、張柏芝主演的電影《忘不了》,其中有些鏡頭很值得回味。影片中女主角在男友因車禍去世後,仍然信守“一生一世”的承諾,對她的去世的男友念念不忘,沒有開始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男主角為安慰女主角,告訴她其男友在臨死前沒有任何痛苦,並鼓勵她一定要開心地活著。女主角聽後很受感動,逐漸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其實,男主角說的全是謊言,因為她的男友在死前根本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更不用說那些掛念她的話。但這些“謊言”卻給了女主角繼續生活的勇氣,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我們稱類似的謊言為“善意的謊言”。

所謂善意的謊言,指的是在特定條件下,為減輕他人痛苦、不幸,給別人以生活的勇氣、信心和力量;或者為避免不必要的、非原則性的摩擦;或者隻是單純地讓別人心情愉快而說的謊言。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在不經意之間,你或者他都有可能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下麵這篇文章是善意謊言的經典。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隻有她的兒子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你的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在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從這以後,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家長會結束,都沒聽到她兒子的名字。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聽了這話,她驚喜地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對兒子說過,相信他能考取重點大學。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就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盡管那是騙我的話。”聽了這話,媽媽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章裏的母子故事真是讓人感動,這是位可敬的母親,這是位可敬的兒子。在這裏,母親善意的謊言給了兒子多大的鼓舞,多大的信心與多大的力量啊!

讓語言的魅力助你成功

談吐是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生活、成長背景和可信度的有效工具之一。談話的內容和技巧也是一把衡量人的品格的尺子。通常人們能從交談中了解你的思想脈絡和個人修養,你的言談有聲有色地描述著你的故事,一筆一筆地勾畫著你的形象。

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克在《格調》一書中精辟地指出:“一個人的言談永遠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告示牌。”“語言最能表現一個人。你一張口,我就能了解你!”美國人本?瓊生在17世紀真知灼見地總結了在交談中的秘密。哲學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書》中危言警告:“沒有一種人類活動像說話一樣需要如此謹慎小心,因為沒有一種活動比說話更頻繁、更普通,甚至我們的成敗輸贏都取決於此。”我們中國的先人也含蓄地告訴我們:“聽其言,知其人。”

許多人都願意與談吐不凡的人交往,因為與熟練掌握說話藝術的人交談,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娓娓道來的聲音就像音樂一樣,鑽進我們的耳朵,打動我們的心靈,或讓人精神振奮,或給人安慰。

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你能夠表達清晰、用詞簡潔,再加上抑揚頓挫、娓娓道來的語調,就能夠吸引聽眾、打動別人。這是你的秘密武器,可以在不經意中助你事業成功。如果你善於辭令,再加上周到的禮節、優雅的舉止,在任何場合,你都會暢通無阻、受到歡迎。人們都喜歡與這樣的人交往。

在非洲有個傳道的牧師,有一次他在給非洲熱帶的土著居民宣講《聖經》時人們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當他念到“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但也可以變成像雪一樣的白”這句話時,他一下子愣住了。這時牧師就想,這些常年生活在熱帶的土人,他們怎麼會知道雪是什麼樣子和什麼顏色呢?而他們經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來比喻呢?於是,機靈的牧師便將《聖經》改念為:“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的,但也可變成像椰子肉一樣的白。”

“雪白”雖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這位機靈的牧師隻用了後者,卻把這個信息已經有效地傳給了土著居民。這就使他的講話有了戲劇性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願意窮其一生去學習科學、文學和其他各種知識,卻完全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這常常使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在社交場合卻羞於開口,沉默不語,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還有比這更令人沮喪的嗎?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自己卻靜靜地坐在一旁,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心裏能平衡嗎?你們的區別在於,他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已經讓自己養成了一種良好表達的習慣,而你卻沒有這樣的習慣,甚至沒有這樣的意識。

從今天開始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吧!也許你不能成為律師、醫生或商界精英,但你每天都要說話,也就必然要運用語言的獨特力量。在培養這方麵的能力時,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研究修辭,留心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使自己的用詞更豐富、談吐更優雅。還要盡力增加自己的詞彙量,隨時查閱工具書,注重平時的積累。這本身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對自己的成長很有幫助。

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應該掌握談話的技巧,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能夠在各種場合做到談吐優雅,從容不迫,應付自如,讓別人對自己感興趣,這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素質,值得每一個年輕人努力。提高自我表達能力,會使你受益無窮,可以稱得上是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