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的人是智慧的人。一個人對別人寬容時,也為自己拓寬了一條生活大道。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有位l7歲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級珠寶店當售貨員的工作。在聖誕節前一天,店裏來了一個30歲左右的貧民顧客,他衣著破舊,滿臉哀愁,用一種不可企及的目光,盯著那些高級首飾。
姑娘要去接電話,一不小心把一個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絕倫的鑽石戒指落在地上。她慌忙撿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麼也找不著。這時,她看到那個30歲左右的男子正向門口走去,頓時意識到戒指被他拿去了。當男子將要觸及門柄時,她柔聲叫道:
“對不起,先生!”
那男子轉過身來,兩人相視無言,足有幾十秒。
“什麼事?”男人問,臉上的肌肉在抽搐,再次問: “什麼事?”
“先生,這是我頭一回工作,現在找個工作很難,想必您也深有體會,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說。
男子久久地審視著她,終於一絲微笑浮現在他臉上。他說:“是的,確實如此。但是我能肯定,你在這裏會幹得不錯。我可以為您祝福嗎?”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給姑娘,那枚鑽石戒指就在他的手上。
“謝謝您的祝福。”姑娘立刻也伸出手,戒指戴在了她的手指上。姑娘用十分柔和的聲音說,“我也祝您好運!”
這個小姑娘很會照顧對方的情麵。那男子也很珍惜沒有露醜丟臉的時機,非常體麵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這正是寬容給人們帶來的回報。
真誠的寬容應該不在心中譴責別人,評價別人,不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責怪和憎惡。
寬容的人能正視現實。他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事業上,或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都不會脫離實際。一是能努力通過認清別人的真實麵目而真正認識人的價值。二是能留心其他人的感情、觀點、欲望和需求,多考慮其他人要做些什麼、有麼感受。例如有一位人常跟他妻子開玩笑,每次問:“你愛我嗎?”她說:“每次我留心想一想,我的確是愛你的。”這句話很有道理,除非我們留心想一想別人,否則就感覺不到他們身上的一切。三是懂得待人接物,想到別人是重要的,能把別人當作重要的人來對待。在與人交際時能考慮對方的感情。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同樣能怎樣對待你。雙方都寬容一些,還有什麼誤會不能消除,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寬容的人不僅寬容別人,更要寬容自己
一是不能苛刻自己。不要計較出身,不要計較名利,不要計較權勢,不要計較得失,不要計較打擊,不要計較挫折。自己出了錯誤也不要自怨自責,知錯就改就行了。
二是要把自身的目標訂得實際。目標是前進的動力,不可缺少。對自己應有清醒的認識,知道到底想幹什麼、應該怎麼做,才能事半功倍。不可盲目,也不可不切實際。有的人理想遠大,期望值很高,卻沒有實際能力,失敗後就自怨自艾,反倒影響了工作和事業。
寬容自己就是寬厚了生活,是為了生活的質量更好。但,寬容自己絕不是縱容自我,否則就會失去理想的內驅 力。
寬容,還要寬容親人。
一是夫妻要寬容。夫妻是世間最親密的人,夫妻之間的感情是任何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莫要為了非原則的事情惡語相向,乃至拳腳相對。
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會總是豔陽高照、鮮花盛開,也同樣有夏暑冬寒、風霜雪雨。互相寬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寬容的天地一定和平美麗。
二是要寬容長輩。我們的長輩也許沒有本事,也許言語粗俗,也許沒有家產,也許疾病在身,也許有許多的也許,我們千萬不能因為他們過去“無能”、粗暴,心存記恨,冷淡對待。是的,在過去歲月裏,他們打過你罵過你,他們沒有給你添置多少新衣,他們對你關心得很少很少,要求得很多很多。他們幹涉過你的戀愛、婚姻,他們武斷地讓你絕對服從。但那已經過去了,當初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苦衷呀。
三是必須注重寬容孩子。這是十分容易忽視而又忽視不得的問題。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是父母的安慰劑,也是父母的情結。許許多多的父母都是那樣的心態----我這一生就這樣了,我的孩子一定要有出息。所以,迫切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考得第一第二,上名牌大學,做人家羨慕的事。那些家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規範孩子的一言一行,糾正孩子的一舉一動,抓緊孩子的一分一秒,關注孩子的一文一題,好惡孩子一試一卷,一差一錯。可謂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心急的幾乎揠苗助長。一旦失望,重則打罵,輕則指責。寄予燦爛的希望未可厚非,但這樣的父母,你要想一想啊,當初你是如何呀?你的父母難道就沒有寄厚望於你?你當學生時就是得的第一?你就是出類拔萃,獨占鼇頭的?假若你確實做過“狀元”,可曾做過世界第一。就算世界冠軍,也隻是某一方麵的突出,你不是樣樣都行啊。再說了,你能做到,孩子就一定做得到嗎?想想呀,別人做到的事情,你自己不也是做不到麼?為何不能寬容孩子呢?
多多寬容吧,有了寬容的心態,與人有什麼還不能溝通呢?
對人要坦誠相待
坦誠待人是指坦率真誠地與他人互相交往。應當說,坦誠是最吸引人的品格之一。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希望對方對自己坦誠相待,而不是信口雌黃或口蜜腹劍。做生意要坦誠,搞事業要坦誠,贏得愛情也要坦誠。坦誠比任何力量都強大,它能使你贏得對方的信任和尊重,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可靠保障。
坦誠,其含義是指真實不欺、誠實無妄。坦誠如神,有了這種品德與態度,就可以貫通仁義道德,成己成仁,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今天,人們強調坦誠待人,可說是抓住了為人處世的真諦。
學會坦誠,不僅是為人處世的起碼道德品格,也是立論、立言、立學、立身的基本素質。這種傳統美德在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又有了新的升華。德高望重的彭德懷,令世人仰慕,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具有坦誠的品格。在蒙受不白之冤時,他還教育自己的侄女,“茄子不開虛花,小孩不講假話。”鄧小平當年麵對“四人幫”的迫害,麵對著第二次被罷官的危險,麵對著當時國家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他力挽狂瀾,挺身而出,正確地分析形勢,提出了一係列整頓措施。鄧小平的坦誠無私,世人有口皆碑,其品格猶如光風霽月,光彩照人。
學會坦誠,是美好的品德。有了坦誠,就可以牽係出許多優秀品德來,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許多美德。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坦誠,就失去了人性;失去了坦誠,就失去了光明。有了坦誠,我們才有真正的人性;有了坦誠,人才無愧為萬物之靈。這樣的人,才能勇於麵對現實,能於正視自己的過錯,更勇於對抗外來的一切橫逆、誣蔑、誘惑、冷視。誠能耐久,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一切虛偽矯飾的東西都必定被曆史的大浪滌蕩淨盡。隻有坦誠、真實,才能經曆歲月的磨礪而光彩熠熠。
學會坦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種敢於犧牲自我的精神。它需要襟懷坦白,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它需要當朋友的“諍友”,敢於直言相見;它需要出以公心、成人之美,而不是“氣人有笑人無”,心懷嫉妒;它需要是非分明,當別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或集體、國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失時,敢於挺身而出,堅持原則;它需要平等對待頂頭“上司”和“一般”群眾,實事求是,直言不諱。
學會坦誠,是處世的方式,並不等於處世的藝術。坦誠待人也要講究表達方式,區分不同對象,講究了解、理解他人的心理,才能使坦誠待人的動機和效果達到統一。
學會坦誠,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了一種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和尊嚴感。應當說坦誠待人得益的不隻是他人,而且也增長了自己人格的魅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坦誠待人能使你活得坦然瀟灑,至少不必為一句謊言而費盡心機,也不必為掩飾自己的某些破綻而裝模作樣,搔首弄姿。
應當說坦誠是玉,雖有瑕也不掩其彩;坦誠是冰,雖冷淨卻晶瑩透明。坦誠的人如皎皎皓月之真純,如幽幽白雲之高潔。讓我們永遠對自己說:做一個坦誠的人吧。
平和待人留餘地
平和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態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對待世間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贏得別人的尊敬,這也是低調做人的要義。
古代有個叫韓琦的人,曾同範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時長期擔任宰相職位。韓琦在定武統帥部隊時,夜間伏案辦公,一名侍衛拿著蠟燭為他照明。那個侍衛不小心一走神,蠟燭燒了韓琦鬢角的頭發,韓琦沒說什麼,隻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頭寫字。過了一會兒一回頭,發現拿蠟燭的侍衛換人了,韓琦怕主管侍衛的長官鞭打那個侍衛,就趕快把他們召來,當著他們的麵說:“不要替換他,因為他已經懂得怎樣拿蠟燭了。”軍中的將士們知道此事後,無不感動佩服。按理說,侍衛拿蠟燭照明時不全神貫注,把統帥的頭發燒了,本身就是失職,韓琦責備一句也是應該的,即使不責備,挨燒時“哎呀”一聲也難免。可他不但忍著疼沒吱聲,還怕侍衛受到鞭打責罰,極力替其開脫。他這種容忍比批評和責罰更能讓士兵改正缺點、盡職盡責,而且韓琦統帥的是一個大部隊,事情雖小,影響卻大,上上下下一知曉,誰不願意為這樣的統帥賣命呢?
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隻出土的玉杯,這兩隻玉杯表裏毫無瑕疵,是稀世珍寶。韓琦非常珍愛,送給獻寶人許多銀子。每次大宴賓客時,總要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那兩隻玉杯放在上麵使用。結果有一次在勸酒時,被一個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個粉碎。在座的官員驚呆了,碰壞玉杯的官吏也嚇傻了,趴在地上請求治罪。可韓琦卻毫不動容,笑著對賓客說:“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一定的時數,該有時它獻出來了,該壞時誰也保不住。”說完又轉過臉對趴在地上的官吏說:“你偶然失手,並非故意的,有什麼罪呢?”這番話說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經打碎,無論怎樣也不能複原,責罵、痛打一頓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個仇人,眾位賓客也會十分尷尬,好端端的一場聚會便不歡而散,也會大大有損自己的形象。而韓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眾人的讚歎,而肇事者對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給他做牛做馬也心甘情願了。
元代吳亮在談到韓琦時說:“韓琦器量過人,生性淳樸厚道,不計較疙疙瘩瘩一類的小事。功勞天下無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頂端,但不見他沾沾自喜;經常在官場的不測之禍中周旋,也不見他憂心忡忡。不管什麼情況下,他都能做到泰然處之,不被別的事物牽著走,一生不弄虛作假。在處世上,被重用,就立於朝廷與士大夫們公平議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一切出自真誠。”韓琦一生處於危險之地,而又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為什麼呢?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天下之事,沒有完全盡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不這樣,連一天也過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時,也要以誠相待。隻不過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來往罷了。”這就是韓琦處世高人一籌的秘密。
由此可見,“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1.動之以情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古代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說的是性格中存在著向善的先天因素。其中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你說的話,你設置的情境,如果能打動對方心靈深處的那根情感“弦”,就會很容易引起對方情感的共鳴,你要辦的事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古人又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情感最容易打動人心。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標題叫《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裏錯以錯勸哥哥》,其中的經典對白向來被人們所稱道。寶玉挨打後,賈府中人紛紛來看望他,安慰他。薛寶釵是托著一丸藥來,先給襲人說明藥的功能,再問候賈寶玉身子好不好,對賈寶玉說:“早聽人說一句,也不至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裏也疼。”而林黛玉則不然,她聽到賈寶玉被打得動彈不得,先是在自己房裏痛哭了一番;然後怕人家看到笑話她,等到大家都不去了,才過去看寶玉,見賈寶玉還在睡覺,又是哭了起來,哭聲把寶玉驚醒了。她隻對寶玉說了八個字:“你從此可都改了罷!”可就這八個字,著實打動了寶玉,成為經世傳頌的經典對白。蒙府評價說:“心血淋漓,釀成此語句。”關於這段經典對白的評論文章,多不勝數。這裏隻說一點。從對話中可以看出,薛寶釵雖然心疼寶玉,但含有理性的責備,有道德說教的意味;林黛玉則不然,她的話全是感性的,沒有說教的成分,把自己的一顆心全部投放了進去,裏麵飽含著一種銘心刻骨的感情,賈寶玉能不被打動嗎?
其實,隻要你留心,你就會發現生活中以情動人的事例幾乎無處、無時不在,善於利用以情動人的談話術,往往能夠得到別人的諒解,化解矛盾,或者化險為夷。這裏隻說幾件生活中簡單的小事。
(1)小明上學遲到了,他到教室門口時,班主任正在等他。班主任:“怎麼遲到了?全班就你一個人遲到!”老師的話很嚴厲。小明說:“昨天晚上我爸爸加班沒回家,我媽媽出差了,我一個人在家,不會調鬧鍾,今天早上睡過了頭,請老師原諒。”說著說著小明就哭了。班主任:“趕快進教室,準備一下,認真聽課。”班主任原諒了他。這裏,小明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他講的理由是實實在在的,是很容易讓人原諒的——畢竟是一個孩子嘛,一個人在家,確實不容易;而且他還哭了,至少認錯態度很好嘛。
(2)王阿姨在服裝城看中了一款衣服。她問攤主說:“多少錢?”攤主說:“100元。”王阿姨:“能不能便宜些?”攤主:“80元。”王阿姨:“能不能再便宜些?”攤主看了看她:“最低65元,少了一分錢也不能賣。”王阿姨:“再便宜些,50元錢吧。你看我是下崗工人,沒掙錢的法子,身上隻帶了50多元錢……”攤主:“那好吧,就按進價賣給你,50元就50元吧。”王阿姨之所以成功買下這件衣服,就在於她的經曆贏得了攤主的同情——下崗工人實在不容易啊,原單位好點,還有勞保,單位不好的話,一分錢也沒有,生活真是很艱難啊!
(3)在一家門市前,攤主扯著嗓子喊:“大家瞧一瞧、看一看,本店虧本大甩賣,跳樓大甩賣啦。”有顧客進去,攤主說:“我們這家店鋪要拆遷,這片房子再過兩天就要推倒,現在實在是沒有辦法,隻好跳水啦。怎麼樣,要不挑兩件?”顧客在店裏,仔細地挑選了一番,買了兩件走了。這裏,攤主在利用顧客貪小便宜的心理基礎上,又曉之以情,有的顧客當然要花錢了。
(4)一所學校想方設法招進了一名姓王的博士,但王博士在單位裏工作並不是很安心,剛來沒幾天就有要調走的想法。學校的校長找他談話。校長:“王博士,你在這裏工作覺得怎麼樣?”王博士:“還可以。”校長:“生活上有沒有困難啊?”王博士:“也還可以吧,就是住的地方有點亂,做學問不太安靜。”校長立即叫來辦公室主任:“看看學校有沒有空房子,給王博士換一套安靜點的房子。”校長接著對王博士說:“聽說你的孩子在這裏上小學很不方便,你來回接送需要花很多時間,我已經跟咱們學校附近的小學聯係好了,叫你孩子下周到學校報到就可以了。怎麼樣?”王博士已經深深地被感動了,主動說:“校長,你放心,我在這裏一定會好好地工作。”這裏,這位校長知道王博士工作不安心,但他沒有談這一敏感問題,而是從王博士的實際生活困難談起,給他解決了房子、孩子上學等問題,王博士怎麼還好意思提調走的事呢。
2.準備充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能夠真正做到“未雨綢繆”,個人還必須要具備以下幾種基本素質或者說是能力:
(1)口齒要清楚。這是一種最基本的素質。說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給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談話的結果可想而知。
(2)要有一種憂患意識。憂患意識並不是患得患失,隻有具有了憂患意識,才能夠在談話前進行認真的準備,才能夠進行前瞻性的預測,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這個道理。
(3)富有想像力。想像力是在談話前進行準備工作所必需的,要對談話的各個細節進行合理的想像,並在此基礎上,對談話進行合理的安排。
(4)思路要開闊。要想到談話的各個方麵,不要囿於一點或一個方麵。否則,隻能是畫地為牢,對意外情況不能隨機應變。
(5)要有思辨力。思考問題要有邏輯性,環環相扣,對可能發生或者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通過自己的推理做到心中有數。
(6)要有競爭精神。就是敢去想,敢去說,敢去爭,要有“舍我其誰”的勇氣和信心。這不隻是談話,也是做好其他任何工作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7)要富有才華。這是一種多年積累的能力,是一個人想做什麼事情或者就能夠做什麼事情的基礎。
總之,成功的談話,屬於未雨綢繆的人,屬於有準備的人,屬於會預測的人,屬於善應變的人。因為他們知道這個道理:不打無準備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