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善於洞悉人心:瞬間看透他人的心思(3 / 3)

荀攸是曹操的謀士,他從小就有奇才,13歲那年,他的祖父去世了,就在一家人極為悲痛的時候,他祖父昔日的下級張權跑來吊喪。

張權一走到荀攸祖父靈柩前麵,就大放悲聲,如喪考妣。他哭著,還一再表示要為故去的老太守守墓,以報答老太守的深恩大德。張權的虔誠表現令荀家上下十分感動,全家都懷著感激的心情準備答複他提出的請求。這時,始終不動聲色的荀攸,經過觀察,覺得此人態度反常。他想到祖父生前從來沒有向家人提起過張權這個人,可見他與祖父並無深交,更沒有聽誰說過祖父對此人有什麼值得厚報的深恩。他覺得一個人施之過重,必有他意。此人對死者的悲情是言不由衷,對死者之愛也是言過其實。而且此人請求過切,談吐又閃爍其詞,料他必有所隱;再者此人麵帶憂愁,必有所懼。荀攸看出破綻,忙找叔父荀村談了自己的疑慮。果然,待叔父喚過張權,經過一番盤查,此人便招認自己犯了殺人之罪,是想借為老太守守墓之名,逃脫法律的製裁。

荀攸識破張權的言行,是采取站在一旁靜聽,與說話人保持距離審視地聽,一邊聽他說話一邊搜索記憶,從記憶裏尋找祖父對這個人的影響和說話人所表示的態度的差異,經過對照,確定張權言行有詐。

總之,對向你花言巧語的人,應該采取警惕、戒備和慎聽的態度,這樣你才不會受騙上當。

當年,呂布戰敗後被曹操手下擒獲。

曹操得知生擒呂布大喜過望。曹操愛才,素知呂布驍勇善戰,武藝高強,天下無敵。虎牢關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也隻不過打了個平手。曹操有意想勸呂布歸降自己。

呂布這個人,武藝雖然高強,但是缺乏政治立場,先時做丁原的幹兒子,被董卓用高官厚祿收買,殺了丁原;後做了董卓的幹兒子,又被王允設美人計離間了他與董卓的關係,他又殺了董卓。他唯利是圖,反複無常,對他這個人的品性,天下人都有評論。到他被曹兵所擒時,他的貪生怕死的性格又暴露了出來。當他被推到曹操帳下時,他便用可憐的聲音試探曹操,說:“縛得太緊了,實在難受,請稍鬆一點行嗎?”曹操訕訕地說:“縛虎不得不緊。” 呂布聽出曹操對自己有憐惜之意,便乘機說:“丞相所顧慮的,不過是我。今我為你所擒,隻要不殺我,我真心實意輔佐你,天下何慮不定?”呂布一席話說出來,有哀有求,正對了曹操的口味。曹操聽後,就打算收用呂布。

可是曹操佯裝思索。呂布擔心曹操猶豫,見劉備坐在曹操身邊,便又懇求劉備替他在曹操麵前說幾句好話。曹操這時也想聽聽劉備的意見,便兩眼看著劉備。沒料想劉備冷不防冒出一句:“丞相難道不記得董卓和丁建陽嗎?”

就是劉備這句話提醒了曹操,曹操立即命令刀斧子將呂布推出斬首。

曹操熟知呂布為人,出於對他武藝的偏愛有意要將他收用,又被他花言巧語所迷惑,正要免他死罪收在麾下,卻被劉備一句話提醒,立刻改變主意將其斬首。姑且不論劉備一句話出於何種用心,單就呂布這樣品質的人,曹操一旦留下來,對他自己來說,也可以說是凶多吉少。

總之,對花言巧語要存有戒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突然闖進來的“善意”,對超越範圍的“親熱”,對為了達到某種個人願望的“乞求”,都應該慎聽、嚴察,一旦被花言巧語所困,又不聽人提醒,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通過握手方式判斷人的性格

握手,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交往一種較為普遍的禮節。雖然隻是簡單的一握,但這其中卻也有很大的學問。有專家研究表明,握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很多信息。通過握手的方式也可以觀察出一個的性格特征。

行為是心理的體現,這一點還可以從手的表現上看出來。從“握手”、“易如反掌”、“袖手旁觀”等字句的探討可以發現,握手時表現人際關係最有力的情感傳達工具,利用手與手的關係,或是手的動作便可易如反掌地解讀出對方的心理,並且還可以不費事地將自己的意 思傳達給對方。

握手是一種禮節,握手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據說握手開始於人類仍然處於赤身裸體生活的階段。在開始的時候,男人之間初次見麵通常要用手來掩蓋對方性器官表示友好。不久,

這個動作逐漸演變手與手之間的行為。所以對原始人來說,握手不僅表示問候,也是表示手中未持有任何武器,是一種信賴的保證,包含著契約、發誓的觀念。

握手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主要的是在握手的一瞬間有可能識破對方的性格。從這個意義上說,握手不僅僅是一種禮貌行為,而且還是傳達人際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觀察握手也是“察人”的重要途徑。

握手時的力量很大,甚至讓對方有疼痛的感覺,這種人多是逞強而又自負的。但這種握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說明了握手者的內心比較真誠和煽情。同時,他們的性格也是坦率而又堅強的。

握手時顯得不甚積極主動,手臂呈彎曲狀態,並往自身貼近,這種人多是小心謹慎,封閉保守的。

握手時隻是輕輕的一接觸,握得不緊也沒有力量,這種人多屬於內向型人,他們時常悲觀,情緒低落。

握手時顯得遲疑,多是在對方伸出手以後,自己猶豫一會兒,才慢慢地把手遞過去。排除掉一些特殊的情況以外,在握手時有這種表現的人,性格多內向,且缺少判斷力,不夠果 斷。

不把握手當成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而把它看成是例行的公事,這表明此種人做事草率,缺乏足夠的誠意,並不值得深交。

一個人握著另外一個人的手,握了很長的時間還沒有收回,這是一種測驗支配力的方法。如果其中一個人先把手抽出、收回,說明他沒有另外一個人有耐力。相反,另外一個人若先抽出、收回手,則說明他的耐心不夠。總之,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勝算的把握就大一些。

雖然在與人接觸時,把對方的手握得很緊,但隻握一下就馬上拿開了。這樣的人在與人交往中多能夠很好地處理各種關係,與每個人都好像很友善,可以做到遊刃有餘。但這可能隻是一種外表的假象,其實在內心裏他們是非常多疑的,他們不會輕易地相信任何一個人,即使別人是非常真誠和友好的,他們也會加倍地提防、小心。

在握手時,非常緊張,掌心有些潮濕的人,在外表上,他們的表現冷淡、漠然,非常平靜,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是非常的不平靜。隻是他們懂得用各種方法,比如說語言、姿勢等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避免暴露一些缺點和弱點。他們看起來是一副非常堅強的樣子,所以在他人眼裏,他們就是一個強人。在比較危難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把他們當成是一顆救星,但實際上,他們也非常慌亂,甚至比他人還要嚴重。

握手時顯得沒有一點力氣,好像隻是為了應付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被迫去做的。他們在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十分堅強,甚至是很軟弱的。他們做事缺乏果斷、利落的幹勁和魄 力,而顯得猶豫不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引起他人的注意,可實際上,其他人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將他們忘記。

把別人的手推回去的人,他們大多都有較強的自我防禦心理。他們常常感到缺少安全感,所以時刻都在做著準備,在別人還沒有出擊但有這方麵傾向之前,自己先給予有力的回擊, 占據主動。他們不會輕易地讓誰真正地了解自己,如果是這樣,他們的不安全感更加強烈。他們之所以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卑心理在作怪。他們不會去接近別人,也不會允許 別人輕易接近自己。

像虎頭鉗一樣緊握著對方的手的人,在絕大多數時候都顯得冷淡、漠然,有時甚至是殘酷。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征服別人、上司別人,但他們會巧妙地隱藏自己的這種想法,而是運 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在自然而然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用雙手和別人握手的人,大多是相當熱情的,有時甚至熱情過了火,讓人覺得無法接受。他們大多不習慣於受到某種約束和限製,而喜歡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他們有反 傳統的叛逆性格,不太注重禮儀、社交等各方麵的規矩。他們在很多時候是不太拘於小節的,隻要能說得過去就可以了。

從電話中分析人的個性

接電話是交際中必需的動作行為,從接電話的方式中,我們可以分析出人們個性特征。我們平時與一個人交談時,可以從他的聲音判斷出他的性格。那麼,在“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電話裏,我們又怎麼通過聲音斷定他的性格呢?

(1)外向型

外向型的人一開口說話聲調就富於節奏感,給人一種爽朗而活潑的感覺。他能夠禮貌周到地報上自己的姓名,雖然說話多少快了一些,但是能夠很快地說明他打電話的用意。這一種外向型的人,都希望麵談的時間越快越好,至於見麵的地點,他也會配合著對方的意思,很快做出決定。

(2)內向型

內向型的人在開始的“喂……喂……”時,就叫人覺得聲音低沉而混濁,好似在打探這邊人的情緒似的。如你回答:“您有什麼事情”時,他往往會一時為之語塞,然後再以緩慢

的口吻開始打招呼。這種招呼打起來聲音細小,很難聽清楚。

(3)溫和型

這種人對待電話會很有耐心,如果手頭工作較忙,他會讓電話在長久的等待中響著鈴聲,然後不緊不慢地踱步過去。如果此時的電話是多日不見的老熟人,便會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與人天南地北地聊起來,並不在意身邊是否有同事恰巧要用電話。這種人有太強的自我意識,容易在上司麵前做假態,在弱者麵前逞強。

(4)急躁型

電話鈴聲剛響一兩聲,無論自己身在何方,都會快步衝來,拿起聽筒,如果對方暫時沒有回應,會對著話筒高聲嗬斥幾聲,然後啪的一聲摔上電話,再接著忙自己的事情。如果電話要找的人恰好不在現場,你就永遠不要要求他會耐心地詢問對方單位名稱、姓名。這種人一般脾氣火暴,容易與人計較從而發生口角。

(5)清高型

這種人接電話總是嗯嗯啊啊,沒有更多的話,對於再熟悉的人,也不會家長裏短,甚至連一句禮貌的問候都沒有。他們對待任何事情往往不會有太多的熱情,經常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的態度。

(6)悠閑型

這類人用電話時舒舒服服地坐著或躺著,一副泰然自若狀。他們生活沉穩鎮定,泰山壓頂麵不改色。

(7)緊張型

這類人習慣於用手中的圓珠筆等去撥動號碼。這類人個性比較急躁,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而且不讓自己有片刻的空閑。

(8)好奇型

他們通電話時從不喜歡坐立在同一位置,喜歡在室內走動,邊走邊談。這類人好奇心極重,喜歡新鮮事物,討厭任何刻板性的工作。

(9)謹慎型

他們喜歡把聽筒夾在手和肩之間。此類人生性謹慎,對任何事情必須先考慮周詳才做出決定,他們處處小心從事,極少犯錯誤。

(10)分心型

通電話的同時,常常要做一些瑣碎的工作,比如整理文具等。此類人富有進取心,珍惜時間,分秒必爭。

(11)豁達型

打電話時不停地玩弄電話線。此類人生性豁達,玩世不恭:天下來當被蓋,非常樂天知命。

(12)堅毅型

通話時緊握聽筒的下端。這類人外圓內方,表麵看似怯懦溫馴,其實個性堅毅,無論對事對人,一旦下定決心,永不改變。

(13)藝術型

一邊通話,一邊在紙上信手塗鴉。這類人大多具有藝術才能和氣質,富於幻想。他們獨具的樂觀個性使他們經常能度過困境。

從待人接物中看人

有些待人態度與接物姿勢,對一個人來說是比較穩定的。他如果對上司和前輩不很積極,那對你自己也就不會怎麼積極,如果他對上司和前輩忠誠厚道,那也就會一如既往對待你。

—個人在工作中,往往因為他與上司之間的隔閡,而使得自己的工作難以進行。能夠與上司融洽相處的人,一般認為是把握別人情感,了解他人性格的高手。因為他知道上司並非—開始就像現在這樣難以接近,這道理正如同現在的你不難接近一樣。幾年前、十幾年前,他們像現在的你—樣,才剛進入單位,既單純,又直率,是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能夠與上司融洽相處的人,因為他可以把上司跟自己的家長做比較,善於理解別人,把別人放在自己的長輩的位置去看待,這才使得自己易於讓上司接受,這一點不難理解。我們知道—個人的父親在家庭中是好父親,但到單位後,就像自己的上司一樣,變成了鬼臉, 就紿人以可陷和難以接受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這僅僅是因為他們擔負的工作很重,還要挑著家庭負擔,所以從這兩個方麵去對待你的上司,就找到了正確的態度。也就能了解他們就像你父親一樣,原本絕無惡意,也非凶神惡煞,跟你的父親不同的是,反正他是個外人而已,除此之外,他並無任何特殊的地方。

能夠與上司融治相處,他必定是—個善於了解別人性格、善於掌握別人做事風格的人。一個人隻有了解自己的上司是一個什麼樣性格的人,他通常的處事方式如何,他才能超前—步理解上司的意圖,避其鋒芒,以博得上司的賞識。

前輩和上司不同,前輩與自己沒有職位的差距,但是前輩有長於自己的優點。與前輩結交,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謙虛、變通、知禮節等許多優點,這是考察一個人對待他人的重要指數。

前輩與自己的差別不是年齡的不同,而是進入公司時間長短和工作經驗多少的不同。在自己的前輩中,也許會有比自己年紀小的前輩。前輩與晚輩之間沒有像大學生運動會上劃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那樣的具體嚴格。雖然如此,作為晚輩,意識裏也一定要經常記著自己是晚輩。

比如,在上司交給前輩一件工作時,作為晚輩如果想幫忙的話,就要試著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或者在上司說:“誰幹都可以,把這件事處理一下”時,自己要搶著說, “我來做吧!”這樣的主動姿態非常重要。相反,“他雖然是前輩,可年齡與自己沒有什麼差別嘛!”“我也正忙著嘛!”“什麼事都要由晚輩做不是太可笑了嗎!”這樣想、這樣做的話,你和前輩的人際關係是不會很好的。

在工作上經常給予自己提醒和警告的多是前輩。前輩提醒和警告自己時的說話方式和態度,自己當時可能難以接受。可是,前輩能直接給予提醒已是很難得的了。

一位有名的作家以前是某個有名的月刊雜誌的編輯。他在回憶自己做編輯的時候說:我非常懷念那個嚴厲的前輩。一般的前輩在你稍微出錯的時候會說:

“年輕人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或“工作經驗少嘛,出錯是難免的。”隻有那個前輩叱責我說:“笨蛋!重做!做到好為止!”當時我很生氣,為了證明自己並非無能,為了要幹出點成績來讓那個前輩看看,我就拚命地工作。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前輩的嚴厲對我來說真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所以,在前輩警告或批評時,一個人如果可以認識到別人為自己好,能倘然接受的話,這個人則被認為是積極上進,明白事理之人。

在公司中,可以說同事是最知心的人,因此考察一個人對同事的態度與觀點,可以體現一個人的隨和、開朗、謹慎等人格魅力。

事實說明,—個能夠與上司和前輩融洽相處的人,他可能是升遷較快,前途較為寬廣的人。—個在人生奮鬥中,都離不開上司和前輩,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如果把與上司和前輩的關係處理好了,有的群眾都會主動靠近你,從古到今都這樣,這就是生活的擒王之計。與上司和前輩的關係好壞,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個人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