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辦公室交際3:用魅力征服下屬(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7078184356296002568,6890728370670144526,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7220732984595319869,68389362849672099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和下屬相處,說到底就是要學會和下屬交朋友。但是在和下屬相處時,並不是鼓勵你完全忘掉自己的身份,一味地去同下屬“打成一片”,甚至失去自己應該有的上司風度,和下屬幺五喝六,而是應該掌握一些方法、技巧,有助於自己架起和下屬溝通的橋梁,從而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

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

1.積極的心態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

相傳在古代有位秀才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旅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到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第三個夢到和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上司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上司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覺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要徹底鏟除消極心態,因為消極的心態消磨人的意誌,摧毀人的信念,讓你失去前進的動力。無論做什麼事,隻要想做,就要認為能夠做成,不為失敗找借口,隻為成功尋出路,大膽去想,大膽去試,成功之路就在腳下。

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把握它的寬度;不能左右天氣的陰晴,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不能改變自己的容貌,但可以展現自己的笑容;不能控製別人,但可以把握自己;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

領導者的態度更重要,因為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心態和精神麵貌。成功的領導者總是懷有積極的心態、飽滿的熱情,充滿熱忱。他們具有很強的事業心和進取精神,樂觀自信,富有激情,他們的工作熱情總是超過一般人,而且常常能夠感染和帶動周圍的人。熱忱是火,可以融化堅冰;熱忱是愛心,可以征服和感染顧客;熱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沒有人不喜歡充滿熱忱的人,因為熱忱使人更有朝氣、有活力,使人感到溫暖,催人奮進。

2.飽滿的精神風貌

鬼穀子《本經陰符》的第一篇是盛神法五龍。其中盛神,就是精神飽滿旺盛,熠熠生風,神采奕奕。在英文裏有一個單詞 charisma ,被翻譯為:領導者對部下或群眾的吸引力。其實也是一個做領導者的言語、行動,隨時飄逸著一種令人難以形容的風采,無形中具有一種力量,能使人們甘心情願地跟從他或效忠他。如果一個領導者雖然居於領導者的地位,但不具有charisma,就很難成為成功或大有作為的上司。

唐太宗在他還在做秦王的時候,他的手下一幫子人坐在那裏,一般都死氣沉沉。隻要具有一股英爽之氣的秦王李世民一到,大家馬上就眼前一亮,都覺得生氣勃勃,凡事都像有了新希望。曆史描寫他:光彩照人,談笑風生,語驚四座,言服八荒。所以他的部下都是能為他肝腦塗地的人物。

凡40歲以上的美國人,都會記得卡特當總統的時期。當時美國是漫天的愁雲慘霧,利率漲到23%,全國缺乏汽油,依照車牌號碼,在單雙日排隊買油。車隊大排長龍,往往在排到時,油已賣完,連開車回家都成問題。更兼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伊朗扣押美國大使館人員400多人,卡特束手無策,援救無方。卡特總統有一對八字眉,眉心豎著一條深紋;說起話來,身體總是兩邊擺來擺去。每次他出來講話,大家隻要見到他,就馬上覺得烏雲罩頂,生趣全消,覺得美國好像已經頹廢破敗,毫無希望了。好不容易熬過了四年,裏根總統取而代之。裏根說話幽默而斬釘截鐵,加上英俊健壯,讓人一見就覺得他是個有見解、說到做到、麻利痛快、毫不含糊的人。伊朗一見他當選,立刻自動放人。商人不敢囤積居奇,利率立即降到7%,汽油馬上就不短缺了。在美國國內,他用老子思想治國,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到兩年,美國經濟騰飛,文治武功,遂成世界第一強國。

3.有主見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伊索寓言有一個故事:父子二人趕驢到集市去,途中聽人說:“看那兩個傻瓜,他們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騎驢,卻自己走路。”於是老頭讓兒子騎驢,自己走路。又遇到一些人說:“這兒子不孝,讓老子走路他騎驢。”當老頭騎上驢,讓兒子牽著走時,又遇到人說:“這老頭身體也不錯呀,讓兒子在下麵累著。”老頭隻好讓兩人一起騎驢,沒想到又有人說:“看看兩個懶骨頭,把可憐的驢快壓趴下了。”老頭與兒子隻好選擇抬著驢走的方法了,沒想到過橋時,驢一掙紮,墜入河中淹死了。

這則流傳已2500年之久的寓言,提醒我們必須學會有主見,掌握自己的命運,因為你無法得到每一個人的認同或讚許。

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決賽中,按照評委會給他的樂譜指揮樂隊演奏的時候,發現有不和諧的地方。起初他以為可能是樂隊演奏錯了,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然有個地方不和諧,不如意。小澤向評委們提出樂譜有問題,但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權威人士都鄭重說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小澤的錯覺,請他找出原因把樂曲演奏好。當時小澤還不是一個世界級的指揮家,隻是一個參賽者,但他稍加考慮,麵對一批音樂大師和權威專家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判台上立刻報以熱烈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故意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參賽的指揮家們在發現樂譜有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題,終因趨同權威而遭淘汰。小澤征爾自信堅定,因而摘取了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自信不是主觀武斷,是建立在真才實學的基礎之上的,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難,在遭到權威、大人物否定後還堅持自己的正確立場,實屬難能可貴。管理人員在實戰中會遇到各種複雜局麵,在關鍵時刻要做到不唯上、不唯大、不唯官、隻唯實,自主意識要強,要有主見。

提高自身的領導魅力

山東省龍山店有位古稀老人王荊三,解放前經營過交通、信托、銀行等企業,是全省有名的實業家。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兩三年內,四鄉八鄰請他去辦工業的人踏破了檻兒。老先生說:“要俺出山,合作人要有五個條件,年富力強,有事業心,有膽有識,經濟清白,作風端正。”蓬萊縣振華實業總公司總經理司繼雙,專程去拜訪老人,一下車就對老人說:“王大爺,你提的五個條件我都夠。”他倆談了三天,司繼雙又請老人到村裏轉了一圈。看了田,看了山,又看了村辦電器廠、塑料廠,老人都沒放在眼裏。當他一腳踏進小軋鋼廠時,卻脫口急問:“你們一個小小村子,怎麼敢投資25萬元搞軋鋼廠?”司繼雙說:“就是贏不了利,單賺一批技術人才也值。有了人才,我們什麼不能上?”老人佩服司繼雙的魄力,當場決定:“就衝這個廠,我不走了!”三年過去了,1985年這個村已辦起了11個企業,年總產值達700多萬元,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12倍!

市場經濟為人才流動大開了方便之門,“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在自由選擇的條件下,領導者物色人才,人才也同樣在物色領導者。劉備在聘請諸葛亮的時候,分析了諸葛亮的條件,認為可用時才聘請了他;同樣,諸葛亮也分析了劉備的條件,認為和他在一起有成就一番事業的可能,才同意出山。領導者要考慮人才能否發揮作用,人才也要考慮上司的素質如何,有無魅力,與他一道工作將是否有所作為,然後才能決定去留。“有了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想得到優秀人才,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好本職工作,創造一個可發揮人才作用的良好環境,才能吸引有所作為的人才與之共同奮鬥。所以,在上司用人的實踐中,人們常把通過自身魅力將人才吸引到自己身邊的做法稱之為“魅力吸引法”。那麼領導者自身魅力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呢?

第一,德才兼備。由於領導者大都掌握一定權力;所以要耍一耍權威大概是沒有什麼困難的。但是一般來說,單憑權力隻能吸附那些趨炎附勢之徒,而廣大賢才並不“買賬”。賢才對那些權威型上司雖然也能夠服從,但對領導者個人卻總是敬而遠之的。他們對於上司,固然不能無視他手中的權力,但是更看重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隻有那些本身道德高尚,有較高聲望的領導者,才能成為眾望所歸的幹部,大家才願意跟著他幹工作。如果一個領導者缺乏道德修養,號召別人大公無私,自己卻個人利益第一;教育別人要“五講四美”,自己卻不講文明道德,別人怎麼會服氣呢?如果再嚴重一點,排斥異己,打擊報複,下級便會有“伴君如伴虎”之感。賢才即使不能“彈劾”他,也會紛紛要求調離,還談什麼魅力吸引力!

第二,寬宏大度。春秋時期,齊桓公要去征服宋國,路過貂山,遇見一個牛倌,名叫寧戚。桓公對此人很欣賞,哪知寧戚當麵指責了齊桓公許多的過錯,惹得齊桓公要“綁出去殺了”。寧戚麵無懼色,桓公覺得此人是個有本領的人,趕快命左右鬆綁,並說:“我隻不過試試你的膽量而已。”這時,寧戚才拿出管仲的薦舉信,原來他是來投奔齊桓公的。桓公埋怨他不該不早拿出信件來,寧戚笑著說:“國君用人得挑選挑選,還得試試他的膽量,我要幫助國君也得挑選挑選,試試他的度量啊!”度量確實是衡量一個領導者有無魅力的重要因素。“胸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作為領導者,大度容人,首先要容人小過,容人小短。“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於他人的小過,需要有點“糊塗”。 “寬小過,總大綱”,“以綱行律己,不以綱行取人”,這些都是值得記取的經驗。相反,吹毛求疵,就會失去恢弘氣象,這樣是最容易失掉人心的。另外,領導者大度容人還要善於容納異己。容人的要害之點在於“容異”,就是能容納不同意見的人。特殊地位決定了領導者最容易犯的一個缺點,就是喜歡順耳之言,甚至喜歡阿諛奉承之辭。曆史上許多英雄、偉人,在這個問題上鑄成大錯者也不乏其例。所以領導者隻有做到對人寬宏大度,容人以德,才能感人肺腑,令人敬重,也才能吸引大批賢才。

第三,博古通今。領導者的魅力不是上司權力帶來的,而是憑其本身學識才幹贏得的。沒有學識才於,有了權力也不會產生多大魅力。比如紅軍時期,共產國際曾一度把王明及其追隨者推到了黨和紅軍的最高上司崗位,但由於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革命的實際,不懂軍事指揮藝術,在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戰略戰術上都死搬教條,使根據地越打越小,紅軍越打越少,很快失去了紅軍將士的信賴感和上司資格。由此看來,一個領導者隻有具備所管業務的具體知識和上司工作的規律等方麵學識才幹,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和擁戴,賢才才有可能向你靠攏。

第四,禮賢下士。所謂“禮賢下士”,意為降低身份,敬重賢人,延攬群士。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尊賢思才、禮賢下士的軼事掌故,至今仍被人們傳為美談佳話。除了眾所熟知的文王渭水訪子牙、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請孔明、孫策登門拜“二張”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外,一些政治家思賢、論賢、禮賢的記載更是史不絕書。周公姬旦“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楚莊王經過申侯之地時,一心思賢而“口中忘食”。魏文帝“思賢甚於饑渴”,他對陳群“待以交友之禮”。這些有作為的帝王將相之所以獲得了大批治國安邦的賢才能士,使之在政治舞台上能夠大展宏圖,正是由於禮賢下士的結果。作為封建階級的政治家尚能如此,那麼我們無產階級領導者就更應該“禮賢下士”。在這方麵,周恩來總理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全國各個層次的領導者中也不乏其例。實踐證明,隻要我們領導者放下架子,求才若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實踐中樹立禮賢下士的形象,你的身邊就會吸引大批人才。

練好自己的訓話口才

麵對公司的大眾,訓話通常是鼓足下屬士氣的最好辦法。出色的領導人,對自己的訓話口才都具有很高的自信,而他們正是通過下列方法練好自己的口才的。

1.做好準備

訓話之前,要做充分的準備。這包括起草講稿、熟悉講稿和確定講述方式等項工作。領導得要親自寫講稿。講稿內容和講述方式一定要從聽眾的特點出發。講稿的觀點要反複推敲,對重要的詞語,也要反複推敲。

2.注意表達

有這樣一則笑話:某廠長準備為職工幹點實事,安排一次參觀博物館和洗澡。於是召集所有男女職工訓話。“大家注意,明天,上午女同誌洗澡,男同誌參觀。下午男同誌洗澡,女同誌參觀。要遵守紀律,啊,隻準看,不許摸,是絕對禁止拍照的。”台下嘩然。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卻說明了一個道理:領導訓話時,要表達的清晰有條理。說理要觀點分明,理由要充分;推理要合乎邏輯;敘事,要線索清晰,首尾完整;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要交代得清清楚楚。講述應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采用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方式進行。講話要有足夠的音量,使到會的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速度要適當,語調的輕重緩急恰如其分。

3.姿態大方

要端莊大方地站在或坐在講話的位置上,讓每個聽眾都看得見你的表情,聽得見你的聲音,使他們感到你是和他們講話。心理要鎮定,表現出親切與坦誠的神情,不故作姿態。眼睛要柔和地看著聽眾,但不能做不禮貌的凝視。手勢和表情的運用要大方得體,不可做作,還要控製不良的習慣動作。

4.注意話風

領導講話的目的無非是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部署工作、解決問題等幾個方麵。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在聽眾“聽得進”上下工夫。因此,領導講話講什麼、怎麼講,就有一個技巧和藝術的問題。如果總是幹巴巴、文縐縐的,官氣十足,官話連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用到哪裏都行的大道理,肯定沒有願意聽。因此,領導幹部講話時應盡量做到尊重聽眾,不對聽眾擺架子,打官腔,要講真話、實話,不故弄玄虛。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切忌拖拖拉拉,冗長繁瑣;講文明,講禮貌,不說粗野庸俗的話;不大嚷不叫,不拍桌子瞪眼睛;避免使用招使聽眾反感的言詞;不訓斥人,不惡語傷人;用得體的語言維持秩序;遵守時間,不遲到,不無故拖延時間。

做到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的謀略,仔細分析起來應該包含兩方麵的內容:第一是真的知人而不疑;第二是以不疑的態度或表現去對待下屬。事實上,許多用人者,在使用人才的過程中,都不能夠做到真正的不疑,他們始終都還是在觀察手下的人才,時刻抱一份警惕之心,一旦發現下屬有不軌行為或動向,便立即采取果斷措施,先發製人,將其扼殺在搖籃裏。所以,我們所言的“用人不疑”,並不是要求用人者完全放心、完全坦然,對任何人都以誠相待、投之以一片真心,而是要求用人者在謹慎的前提下,能夠看準人,然後再大膽使用;在用人的過程中,不聽信讒言,不亂生懷疑;別人沒有過錯,沒有異己之心,就應該對別人懷有信任,在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之前,千萬不可亂懷疑別人而倉促采取行動,否則後悔莫及。

領導者在用人的過程中,千萬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人的信任。尤其是當有人故意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時候,讒言聽得多了,假的也會變成真的。做到用人不疑確實很不容易。

春秋時期,魏國太子要到趙國去做人質,魏王派龐恭陪同太子一起去。

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人跑來對您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虎,您相信嗎?” 魏王說:“簡直胡說,街市上哪來的老虎。” 龐恭又問:“假如又有人來報告,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遲疑一下說:“不相信。” 龐恭再問:“假如又有第三人來報告,說街市上跑來一隻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說:“大家都這麼說,大概就真的有虎吧?” 龐恭說:“街市上本來不可能有老虎,這是誰都知道的,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邯鄲離魏國比離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人遠遠不止三個,願大王詳察。” 魏王讓龐恭放心前去,寬慰他不會相信讒言,但是後來還是有不少人說龐恭的壞話,魏王聽得多了,受了影響,龐恭從邯鄲回來,魏王竟然見也不見。 信任能讓下屬對上司更忠誠,能促使他們死心塌地為你努力工作,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才能。但是,能做到用人不疑是非常困難的。當領導者交代部屬做事時,心中總會存在著許多疑問,比如說:“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一個人處理,能負擔得起嗎?”或者想:“像這種敏感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會不會泄露出去呢?”所以,用人者常會有這種微妙的矛盾心理。

而更為微妙的是,當用人者以懷疑的眼光去對待他人時,就好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鏡,一定會有偏差,也許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會變得疑團叢生了。相反的,以坦然的態度會發現對方有很多可靠的長處。所以信任與懷疑之間,就有這麼大的差別。

因此,無論對待任何人,首先就是信賴,並且要抱著寧願讓對方辜負我,我也不願去懷疑他的誠意,如此才能更好、更多地贏得別人的效勞。

或許,在“用人不疑”的過程中,用人者可能會有一兩次“受騙”;也許,在獲取信賴的果實之前,用人者要付出一點小小的學費。然而,隻要能和絕大多數的人才編織起一張互相信賴的友誼之網,即使用人者為此付出一點微不足道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善於激勵你的下屬

激勵的關鍵在於找到切入點,通過研究人的本性、需求、心理、習俗、性格、愛好、家庭情況以及周圍環境等因素,從中發現影響其思想和行為的真正動機和根本原因。找到了激勵點和激勵目標之間的聯係,就找到了激勵方法。在實踐中常用的激勵方法主要有:

1.以情勵人

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獲得下屬的衷心擁戴。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擔任魏軍統帥時,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層士兵的擁戴。當然,吳起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士兵在戰場上為他賣命,多打勝仗。他的戰功大了,爵祿自然也就高了。正所謂“一將成名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