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辦公室交際3:用魅力征服下屬(2 / 3)

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個膿瘡,作為一軍統帥的吳起,竟然親自用嘴為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而這個士兵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時卻哭了。有人奇怪地問道:“你的兒子不過是小小的兵卒,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瘡,你為什麼倒哭呢?你兒子能得到將軍的厚愛,這是你家的福分哪!”這位母親哭訴道:“這哪裏是愛我的兒子呀,分明是讓我兒子為他賣命。想當初吳將軍也曾為孩子的父親吸膿血,結果打仗時,他父親格外賣力,衝鋒在前,終於戰死沙場;現在他又這樣對待我的兒子,看來這孩子也活不長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樣“愛兵如子”的統帥,部下能不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

感情投資,事半功倍。《三國演義》第42回載:長阪坡一戰,劉備被曹操打得丟盔卸甲、倉惶逃命,連愛子阿鬥也陷落敵陣。當趙子龍冒死救出阿鬥來到劉備麵前,把阿鬥交給他時,劉備卻將其丟在一旁:“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也許劉備愛子不如愛將,也許劉備“口是心非”耍詐術,但不管怎樣,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劉備這一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上:使趙子龍感到在劉備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鬥更重要,從而激發了趙子龍為劉備打天下的熱情。劉備不但善於抓住任何一個機會進行“感情投資”,而且方法獨到,確實值得我們每一個領導者借鑒。

2.以恩勵人

民國年間,身為一世梟雄的“北洋之父”袁世凱在統禦部下方麵也很注重感情投資。早在小站練兵時期,他就從天津武備學堂物色了一批軍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個人: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後來這三個人都成了北洋係統中叱吒風雲的人物。袁世凱為了讓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為其利用,可謂煞費苦心。

袁世凱在創辦新軍時,相繼成立了三個協(旅)。在選任協統時,他宣布采用考試的辦法,每次隻取一人。第一次,王士珍考取。第二次,馮國璋考取。從柏林深造回國的段祺瑞,自認為學問不凡,卻連續兩次沒有考取,對段祺瑞來說,隻有最後一次機會了。第三次考試前,他十分緊張,擔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試前一天的晚上,正當段祺瑞悶悶不樂地坐著發呆時,忽然傳令官來找他,說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帥府,晉見袁世凱。袁世凱令他坐下,東拉西扯,說了些不著邊際的話。臨走,袁世凱塞給段祺瑞一張紙條,段祺瑞心中納悶,這紙條是什麼呢?又不敢當麵拆開看。他急忙回到家中,打開一看,不覺大喜,原來是這次考試的試題。

段祺瑞連夜準備,第二天考試時,胸有成竹,考試結果一出來,果然高中第一名,他終於當上了第三協的協統。

段祺瑞深感袁世凱是個伯樂,對於自己有知遇之恩,決心終身相報。後來,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都成了北洋軍閥政府的要人。段祺瑞談起當年袁世凱幫他渡過難關的事,仍感恩不盡,誰知馮國璋、王士珍聽了,不覺大笑,原來王、馮兩人考試時也得到過袁世凱給的這樣的紙條。

袁世凱這種辦法,可謂妙不可言,既可以使提拔的將士報恩,又能使沒升官的將士心服口服,便於統率,還給被提拔者創造了很高的聲譽。由此可見,袁世凱在耍弄權術上是個高手。

3.分層激勵

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誌認為,他們所麵臨的難題是如何調動三個截然不同的群體的積極性:經理班子成員、中層管理人員、流水線上的雇員。每個群體有不同的期望,也各自需要不同的激勵方式。

經理班子需要有一種主人翁意識。中國的許多國有企業麵臨一個特殊的難題:他們無法給高級管理人員分配股份。聯想采取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改革所有製結構,使聯想成為一家合資企業,這樣就可以給所有的經理班子分配股份。另外高級經理需要得到承認,所以要為他們提供對媒體講話的機會。直到今天,聯想沒有一位高級經理跳槽到別的公司。

中層管理人員希望升職,成為高級經理,所以他們往往會最積極地應對挑戰,抓住機會展示和磨煉自己的才能。因此聯想給中層管理人員確立了很高的標準,並允許他們自己作出決策並予以執行。如果他們工作出色,就會得到非常好的回報。

流水線上的工人需要穩定感。如果他們工作認真勤勉,就可以得到提前製定的獎金。聯想還把小組的工作成績與公司或部門掛鉤,把個人的工作成績與小組掛鉤。例如,有時會讓小組來決定如何分配全組得到的獎金,公司隻提供總的指導方針。

聯想的物質激勵包括了四個方麵:薪金、獎金、福利和認股權證。薪金發放采用國外通用的CRG的方式,CRG方式在企業裏有多種用途,薪金是其中的一種。它強調公平、公正和公開,即同等級的同類人員的薪金在同等級中。其實,公司還需考慮多種因素:相同與不同的子公司、銷售部或交際部、規模和能力等等。集團製定了評估標準,放到下麵去,評級時定一級、看一級,比如總經理看基層副總經理,副總經理看下麵經理,要求方式公開、方法透明,做好後,由決策者批準實施。第二是獎金。獎金多寡基本上是按集團效率、部門效率和個人表現。比如,做研發的和做銷售的不同,銷售部60%~70%取決於個人表現,30%~40%是部門效率,而研發部60%~70%取決於部門和集團效率。另外子公司由其經營的效益來決定,總部根據整個集團效益來決定。第三是福利。如保險,住房基金等,聯想按社會標準取高不取低,國家規定個人工資的4%~8%存起來作為住房基金,聯想就給每個員工存8%。最後是認股權證。聯想是香港上市公司,其中有10%的股票是給員工的,聯想是全員持股,凡是在公司工作兩年以上的員工一律都有認股權證。比如1994年聯想股票是1.33元一股,你認了10萬股,當時不交錢,5年以後兌現。5年後多少錢一股呢?是8元一股,而你隻需交1.33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這些錢不是聯想給的,是員工自己掙得的。認股權證其實體現了員工努力工作的激勵反饋。

幽默為領導者增添風采

幽默是人們調節生活的味精,對企業的領導幹部而言,幽默的談吐不僅可以增加親和力,而且可以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幽默的領導者能使他的下屬體會到工作的愉悅。在工作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有的領導者幽默,做報告時饒有風趣,群眾和下屬們都愛聽;做思想工作時,語言生動,容易入耳入心,群眾和下屬都樂於接受;平時和下屬接觸,大家覺得他可親可愛,都願意和他接近。這樣的領導者,必然會贏得群眾的尊重和愛戴,人際關係也會協調得好,在工作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說管理是科學嚴謹的事,那麼,適當的幽默管理就是管理中最能體現幽默的調味品,它有利於更好地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加強團隊成員的親密度,提高溝通的效率,緩解工作壓力帶來的緊張感。如果說嚴謹是管理的常態,那麼,幽默就是嚴謹之外的潤滑劑。

幽默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在企業的管理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富有幽默藝術的領導者周圍,很容易聚集一批為他效力的下屬,下屬在與他們的領導者共事時,領導者的幽默會擺脫許多尷尬情景,使下屬保住麵子,並為有你這樣的領導者而高興,並為你勤奮工作。

據美國針對1160名領導者的調查顯示:77%的人在下屬會議上以講笑話來打破僵局;52%的人認為幽默有助於其開展業務;50%的人認為企業應該考慮聘請一名“幽默顧問”來幫助下屬放鬆;39%的人提倡在下屬中“開懷大笑”。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上至總裁下到一般部門經理,已經開始將幽默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活動當中,並把它作為一種嶄新的培訓手段。

領導者進行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使他的下屬能夠準確、高效的完成工作。輕鬆的工作氣氛有助於達到這種效果,而幽默則可以使工作氣氛變得輕鬆。

馬歇爾擔任英國航空公司的最高行政主管之時,有一次主持股東會議,與會者情緒非常激昂,會議中的緊張氣氛隨著大家對馬歇爾的質問、批評和抱怨而升高。其中有一女股東不斷質問部門在慈善事業方麵的捐贈,她認為應該多些。

“部門在去年一年中,用於慈善方麵有多少錢?”她帶著挑戰性問道。當卡普爾說出有幾百萬元時,她說:“我想我快要暈倒了。”

馬歇爾麵不改色地說:“真那樣倒是好些。”

於是,隨著會場中大多數股東的笑聲——包括他的挑戰者自己,緊張的氣氛輕鬆了下來。

馬歇爾將看起來似乎有些敵意的質問轉變為幽默力量,化解了緊張的一刻,解除了大家焦慮的心情。他的幽默表達了重要的信息:“這個部門重視人性的需要。我們的確關心,並且分享彼此的關心。”

可見,善用幽默的領導者具有很強的領導魅力,更容易獲得下屬的認同與追隨。很多成功領導者的實例都表明,通過幽默使自己的形象人性化是使下屬與自己齊心合作的關鍵。運用幽默進行管理,就是幽默管理,就是在管理工作的用人、溝通、激勵,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麵,恰當地運用幽默的力量,把幽默的人性與管理的嚴肅性有機結合起來,在恰當的場合與時機,用幽默緩解氛圍,提出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建議,增強領導者的親和力,如此等等。

運用幽默進行管理,領導者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幽默的力量還可以融洽人際關係,化解公司的內部矛盾。經濟的衰退使公司不得不麵對裁員問題時,還可以利用幽默化解裁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美國歐文斯纖維公司曾在新世紀之初解雇了其40%的下屬,考慮到可能由此而引起的種種問題,該公司管理層聘請了專門的幽默顧問,利用兩個月的時間對1600多名下屬施行了幽默計劃,在公司內開展了各種幽默活動。結果,沒有出現公司所擔心的聚眾鬧事、陰謀破壞、威脅恫嚇、企圖自殺等可怕後果。

幽默作為領導者的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恰如其分地運用會激勵下屬,使之在歡快的氛圍中度過與你相處的每一天。幽默的領導者比古板嚴肅的領導者更易於與下屬打成一片。有經驗的領導者都知道,要使身邊的下屬能夠和自己齊心合作,就有必要通過幽默使自己的形象人性化。

當然幽默是一種創造性的本領,要隨機應變,根據對象、環境以及刹那間的氣氛而定,但也需注意以下技巧:一是不要隨意幽默。幽默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的,應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和條件下發揮幽默。例如:在一個正式的會議上,當你的下屬在發言時,你突然冒出一兩句逗人的話,也許大家被你的幽默逗笑了,但發言的那位下屬心裏肯定認為你不尊重他,對他的發言不感興趣。二是幽默要高雅才好。三是不幽默時無需硬要幽默。如果當時的條件並不具備,你卻要盡力表現出幽默,其結果必定是勉為其難,到底該不該笑一笑呢?這會令彼此陷入更尷尬的境地。

主動是溝通的要點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領導者喜歡高高在上,缺乏主動與下屬溝通的意識,凡事喜歡下命令,挑毛病,而忽視溝通。長此以往,由於得不到應有的鼓勵與肯定,下屬就會日漸喪失工作的動力與開拓進取的銳氣。要想改善這一局麵,領導者就要樹立主動的溝通意識。

在企業中,領導者的決定作用比一般職工要大得多,企業領導者的溝通意識,直接關係到企業內部溝通的有效開展。因為領導者要做出決策就必須從下屬那裏得到相關的信息,而信息隻能通過與下屬之間的溝通才能獲得;同時,決策要得到實施,又要與下屬進行溝通。再好的想法,再有創見的建議,再完善的計劃,離開了與下屬的溝通都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溝通的目的在於傳遞信息。如果信息沒有被傳遞到所在單位的每一位下屬,或者下屬沒有正確地理解領導者的意圖,溝通就出現了障礙。所以,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具有主動溝通的意識,通過有效的溝通統一思想、統一目標、化解矛盾、消除誤解,通過溝通的形式解決存在的問題,或通過溝通消除隱患。

主動與下屬進行有效溝通,就是要求領導者主動創造與下屬交流的機會,而不隻是被動地等待。一起吃飯是一個好主意,尤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飯桌上的交流可能是最推心置腹的。當然,即使是一起吃飯,形式也可以多樣,和團隊,還是和個人;工作餐,還是正式的晚餐;在公司內,還是在公司外,都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進行選擇。有的公司每隔一段時間就舉行一次全體人員的早餐會,在公司中以自助的形式舉行,幾個人圍在一起,沒有級別的束縛,顯得其樂融融。相比較來講,工作午餐是簡便的,晚餐則要正式一些。聯想的領軍人物楊元慶的工作午餐就很有特色,與下屬共進,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除了吃飯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活動,根據公司的不同情況,交流機會也不同,但隻要你肯尋找,總能找出適合你們公司的方式。

著名職業經理人唐駿曾是微軟中國公司的總裁,他在日常工作中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主動和下屬保持順暢交流的:

第一,建立一對一製度。唐駿每月都要和一名下屬麵對麵交談,而且要求一線經理也必須每周安排一個小時,另外,每三個月再安排兩個小時進行一對一交流,隨時了解下屬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問題。

第二,鼓勵下屬隨時找CEO。唐駿說:“隻要在辦公室,我的房門就是開著的。”但這個隨時上訪也是有條件的,就是你反映的問題已找過了所在部門的直線經理,該直線經理不能或沒有給予解決。

第三,把與下屬的交流形成一種製度。微軟(中國)每周都有一場圓桌會議,下屬自己報名參加,每周討論的議題都不同。“我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很難和微軟的每個下屬進行單獨對話,圓桌會議解決了這個問題。”

憑借著與下屬的主動溝通,唐駿領導下的微軟(中國),在銷售方麵,成為了微軟全球唯一一個連續6個月(2002年7月到2003年1月)創造曆史最高銷售記錄的公司。

對領導者來說,與下屬進行主動溝通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一個企業或部門的領導應有主動的溝通態度,給予下屬由衷表達意見的機會,以促使上下意見一致,從而培養上下的整體利益觀念。那麼,領導者如何才能與下屬進行主動的溝通呢?

1.讓下屬對溝通行為及時做出反饋

溝通的最大障礙在於下屬誤解或者對領導者的意圖理解得不準確。為了減少這種問題的發生,領導者可以讓下屬對領導者的意圖作出反饋。比如,當你向下屬布置了一項任務之後,你可以接著向下屬詢問:你明白了我的意思了嗎?同時要求下屬把任務複述一遍。如果複述的內容與領導者的意圖相一致,說明溝通是有效的;如果下屬對領導者的意圖的領會出現了差錯,可以及時進行糾正。或者,你可以觀察他們的眼睛和其他體態舉動,了解他們是否正在接收你的信息。

2.善於激發下屬講實話的願望

談話是領導和下屬的雙邊活動,所要交流的也是反映真實情況的信息。下屬若無溝通的願望,談話難免要陷入僵局。因此,領導首先應具有細膩的情感、分寸感,注意說話的態度、方式以至語音、語調,旨在激發下屬講話的願望,使談話在感情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務。同時,領導一定要克服專製、蠻橫的封建家長式作風,代之以坦率、誠懇、求實的態度,並且盡可能讓下屬在談話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所感興趣的是真實情況,並不是奉承、文飾的話,消除對方的顧慮或各種迎合心理。

3.減少溝通的層級

人與人之間最常用的溝通方法是交談。交談的優點是快速傳遞和快速反饋。在這種方式下,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傳遞,並得到對方回複。但是,當信息經過多人傳送時,口頭溝通的缺點就顯示出來了。在此過程中卷入的人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信息,當信息到達終點時,其內容常常與開始的時候大相徑庭。因此,領導者在與下屬進行溝通的時候應當盡量減少溝通的層級。越是高層的領導者越要注意與下屬直接溝通。

4.積極傾聽下屬的發言

溝通是雙向的行為。要使溝通有效,雙方都應當積極投入交流。當下屬發表自己的見解時,領導者也應當認真地傾聽。 當別人說話時,我們在聽,但是很多時候都是被動地聽,而沒有主動地對信息進行搜尋和理解。積極的傾聽要求領導者把自己置於下屬的角色上,以便於正確理解他們的意圖而不是你想理解的意思。同時,傾聽的時候應當客觀地聽取下屬的發言而不作出判斷。當領導者聽到與自己的不同的觀點時,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這樣會使你漏掉餘下的信息。積極的傾聽應當是接受他人所言,而把自己的意見推遲到說話人說完之後。

讓下屬充分發表意見

領導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對所屬的所有業務都能做到非常熟悉,即便一個領導者的水平再高,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去實現全部的工作程序,也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就要集思廣益,組織“智囊團”,讓一班人為著一個共同目標,盡其智慧,獻計獻策,共同去實現目標。因此,凡事高明的企業領導者,無不把下屬的參謀作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注意讓他們充分發表個人意見。這樣既有利於工作,也有利於二者關係。

1.創造有利於下屬充分發表意見的環境

讓下屬充分發表意見,首先需要有一個允許人充分講話的良好環境。在這個環境裏,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既可報喜,也可以報憂,不同意見之間可以開展心平氣和的討論和爭辯。

在聽取下屬意見時要禁忌三點:

第一,不要心不在焉。上司聽取下屬意見時的態度,對下屬的情緒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態度認真,精神專注,下屬會感到上司是重視聽他的意見的,從而把自己的想法無保留地講出來。如果心不在焉,一會兒打個電話,一會兒向別人交代點事,一會兒插進與談話內容不相幹的問題,就會使下屬感到上司並不重視他的意見,不是真心誠意聽他講話,從而偷工減料,把一些準備談的重要意見留下不講了。所以,聽取下屬意見時,隻要不是臨時倉促確定的,談話之前一定要把其他事情安排好,避免屆時發生幹擾。

第二,不要倉促表態。有的上司在聽取下屬意見時,往往好當場倉促表態。這對下屬充分發表意見是很不利的。對讚成的意見表了態,其他人有不同意見就可能不談了;對不讚成的意見表了態,發言者就會受到影響,妨礙充分說明自己的想法,甚至話講到一半就草草結束。領導者在聽取意見時,最好是多作啟發,多提問題,不僅使下屬把全部意見無保留地談出來,還要引發他談出事先沒有考慮到的一些意見。為了使談話緊緊抓住主題,提高效率,也可以先拋磚引玉,把你對問題的考慮、設想,特別是問題的難點、症結給大家說說,以啟發下屬的思考。但不應把意見講得太死和過於肯定,以免影響不同意見的充分發表。

第三,不要隻埋頭記錄,不注意思索。埋頭記錄,固然表示上司重視,但不注意思索,往往會把下屬意見中可取之處或蘊含著的有價值的意見漏掉。下屬意見中,除完全讚成上司意見或應付了事者外,不管是補充性意見或是不同意見,不管是長篇大論或是寥寥數語,多少都會有點可取之處,甚至有能幫助打開思路、非常值得探討的有價值的內容。所以,領導者在聽取意見時,固然要用筆記記下要點,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思索,要善於從下屬發言中捕捉和發現有意義的內容,並及時把它提出來,以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