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常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在等待幸運之神降落到自己頭上。雖然他們無法確定這些幸運的事情會是什麼,但是他們總是在期待著、盼望著,希望自己生命中的貴人早日出現。因此,在這樣的想法下,他們不願意主動地接受良好的教育,不願意去努力地積聚獲取成功的資本,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在某種冥冥之中的力量幫助下,他們在起步的階段就會比他人具備更大的優勢;就會獲得啟發,找到一種領先他人的方法。
或許,最讓我們感到惡心的事情就是,一個健康的小夥子,他有著寬厚的肩膀、粗壯的小腿、適當的體重,但是他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將自己的雙手插在褲兜裏,站在那裏向別人尋求幫助。
可是,“天道酬勤”。那些隻知道等待別人的幫助,等待幸運女神的眷顧,等待別人把錢主動地方在他的麵前,或者祈求任何形式資助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就的。
事實就是,那種從來不寄希望於他人的幫助,能夠堅定的依靠自身奮鬥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最終的成功。
如果你養成了依靠他人的習慣,那麼你的自信心將會受到極大的摧殘。要知道,自信才是取得所有成就的奠基石。
一個大型公司的高層領導曾經談到,他一直試圖將自己的兒子趕到其他公司去,因為在那裏他將受到真正的磨煉。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剛剛步入職場就跟隨在自己的左右,這樣做,很可能使兒子對自己產生依賴,進而妨礙了兒子前進的腳步。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在受到父親或者親屬的扶持時總是難有成就,而當他們完全自食其力,被迫去做一些事情或是讓自己承擔失敗的後果時,他們往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培養起驚人才幹的原因吧。
一旦你拒絕了外界對你的幫助,那麼你就會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技能;一旦你克服了依賴的秉性,那麼你就踏上了成功的道路。
認識充滿神秘感的“自我”
人在認識“自我”方麵,即使是一件再明確不過的事情,往往不經別人提醒,自己也無法感覺到。
——阿德勒
有位社會學家曾經調查過,在100個人當中,僅有七八個人才真正知道自己或認識自己,而且還是比較抽象的認識。
不信,問問自己,究竟對自己了解到了怎樣的程度?你能具體說出你的視覺速度、注意力的範圍、記憶力的好壞、反應的快慢、聯想力的強弱?不知道這些,或知道得不大清楚,怎麼能說了解自己呢?你是不是覺得這太偏激了?
阿德勒曾說過:“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對人最殘酷的事情。人,這個奇怪的生靈總是在企圖永遠逃避現實!”有人說,“我知道一切,但不知道自己。”還有人把“知道你自己”列為人生最大的難題。
“認識自己”是個重大課題,曾使人類文明史上多少思想家為之困惑,多少哲學家為之歎息,多少心理學家為之焦灼!
認識自己難,實在難。而且這種現象有著極大的普遍性。甚至許多偉大人物也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歌德早年喜歡繪畫,到發現自己的詩歌天賦,“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陰”。巴爾紮克辦過印刷廠,當過出版商,曾經經營過軟木樹,開采過廢棄的銀礦,致使債台高築,難道說這與他缺乏自知之明無關嗎?
阿德勒認為,在人的靈性裏麵隱藏著眾多深邃複雜的元素。人有一種神奇的“自我”世界。一本書曾這樣寫道,在學校裏,學習語言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時,你能夠保持最佳思維;在工作崗位上,你可以提出卓越的分解和處理問題的巧妙辦法,可一涉及“自己”,大腦的運轉往往會變得意想不到的遲鈍,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阿德勒提出了“你了解自我嗎”這個問題,要你能夠毫不猶豫地在“是”和“不是”兩種答案中作出選擇。他接著指出,如果不了解自我的深層含義,在這樣或那樣感覺的支配下,你是很難作出回答的。
我們知道,“自我”人稱“社會我”,而這個“社會我”無疑是自我創造的,但是自己卻不一定認識。這是因為在對象認識的類別中,並不包括以自身為對象的情況,它必須是對脫離對象以外事物的認識。這樣,在“對象認識”以外,還應該有“自我認識”。這就是說,人的認識大概可以分為“對象認識”和“自我認識”。由於常常犯角色混淆的毛病,這種認識能力總是很容易向對象認識方麵偏離,而要想轉向自我認識這方麵,則是很困難的。比如說,如果有人問你,在這個世界上,對你自己來說,最親近的是誰呢?是父母?兄弟姐妹?老師?親密朋友?戀人?還是其他?一般人在填寫中很容易首先意識到從父母到戀人這五種人,尤其是難舍難分的戀人和親密無間的朋友,但卻忘記了這個世界上與自己最親近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讓我們拿小孩做遊戲來說明。倘若有五個小孩在做遊戲,如果你問其中一個小孩:“這裏有幾個小朋友在做遊戲?”奇怪的是大多數小朋友在認真計算後,會鄭重其事地告訴你:“四個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僅隻出現在小孩子身上,也同樣發生在青年人和成年人身上,可以說是常見的、人類自身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
一定要積極認定自己
當你明白自我認定的演變過程,那麼就有機會去拓展你的自我認定,乃至整個人生。
——阿德勒
阿德勒說:“你所持有的觀念常常對你一生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中,對自我的客觀認定和評價更具重要意義。可以說對自己有一個什麼樣的認定就可能決定你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因為一個人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之後,就會給自己隨時補課或讓自己的優勢進一步擴充。這樣的觀念和意識必然導致一個人的人格和能力進一步完善、進而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常常會一味認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卻無視於這樣的認定是否正確;也就是因為這樣的認定,所以大大地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有一個人參加同學會時,突然被要求談一些有關最近盛行的海外旅遊話題。由於這是他頭一次在眾人麵前講話,所以話中常有斷續和緊張的情況出現。但是同學會結束後,其中有一位老同學卻跑來跟他說:“你所講的內容非常有趣,希望今後有機會能再聽你演講。”在被這位老同學恭維之前,他從未想過嚐試在公眾麵前講話。於是他開始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差勁,對自己的演講才能多了一份信心。後來,這個人竟然成為企業經營問題的專門演說家了。
人生實在是奇妙,不管我們是怎樣地認定自己,哪怕那種認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最終我們的人生必然會跟著那種認定走。
譬如說,你堅決相信自己不夠聰明,那麼當這個念頭真的控製了你的腦子,你就會發現它真的無法靈光起來。改變自我認定是件不可能的事,也就是我們常聽人們說的:“我就是這個個性,改不掉!”人生若是持這種態度,根本就是在扼殺可能的機會,從而給自己留下永久而無可改變的難題。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要他改變某些行為並不是件多麼困難的事,然而要他改變自我認定就不簡單了,甚至還會招來他的敵意。一個人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對自我的認定,假若觸犯了這種認定就會給他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有些人就因為堅守對自我的認定,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阿德勒看來,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嚐試作某些特別的改變,卻一再地失敗,千萬不要灰心。自我認定可以從多次嚐試改變著手,隻要你能表裏如一,最後就必定能夠成功。如果你還有心,更可以擴展這個自我認定,它必然可以迅速且奇妙地改善你的人生品質。他說:“當你明白自我認定的演變過程,那麼就有機會去拓展你的自我認定,乃至整個人生。”
紫博拉是一位精力充沛、熱愛冒險的女性,但她可不是一開始就是這個樣子。她是經過一個自我認定的轉變才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她說:“我小時候是個膽小鬼,我不敢做任何運動,凡是可能受傷的活動我一概不碰。”參加過幾次羅賓的研討會後,她有了一些新的運動經驗(潛水、赤足過火和高空跳傘),從而知道自己實際上可以做到一些事,隻要有一些壓力即可。雖然她是這麼想的,可是這些體驗還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變她先前的自我認定,她自認為是個“有勇氣高空跳傘的膽小鬼”。依她的說法,當時轉變還沒發生,可是她不知道,事實上轉變已經開始。她說其他人都很羨慕她那些表現,告訴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樣的膽子,敢嚐試這麼多的冒險活動。”一開始,她對大家的誇獎的確很高興,聽多了之後她便不得不質疑起來,是不是以前錯估了自己。
“最後,”紫博拉說道,“我開始把痛苦跟膽小鬼的想法連在一塊兒,我決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個膽小鬼。”事情並不是這麼說說便完了,事實上她的內心有很強烈的爭戰,一方是她那些朋友對她的看法,一方是她對自己的認定,兩方並不相符。後來又有一次要高空跳傘,她把它當成是改變自我認定的機會,要從“我可能”變成“我能夠”,而讓想冒險的企圖從而擴大為敢於冒險的信念。
當飛機攀升到12500英尺的高空時,紫博拉望著那些沒什麼跳傘經驗的隊友和他們都極力壓抑著的內心的恐懼,但故意裝作興致很高的樣子,她告訴自己:“他們現在的樣子正是過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屬於他們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展示一下自己的魅力。”她運用了他們的恐懼,來強化出她希望變成的新角色,她心裏說道:“那就是我過去的反應。”隨之,她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剛剛已曆經了重大的轉變,她不再是個膽小鬼,而成為一個敢冒險、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女性。
她是第一位跳出飛機的隊員。下降時,她一路興奮地高聲狂呼,似乎這輩子就從沒有這麼有活力過。她之所以能夠跨出自我設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她一下子采取了新的自我認定,從而自心底想好好表現,以作為其他跳傘者的好榜樣。
紫博拉的轉變很完全,因為新的體驗使她能一步步淡化掉舊的自我認定,從而做出決定,去拓展更大的能力範圍。她新的自我認定使她成為一位真正敢於冒險的領導者。
自我認定的轉換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經驗,這也就是何以有那麼多成人會一整年都盼望著新年和自己的生日,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兩個節慶能使他們走出自我,而改換成期望的另外一個自我。這個暫時的自我可能會讓他們有勇氣去做那些平常不敢做的事,而那些事他們一直想做卻不敢做,跟他們平日的自我認定不夠積極有關。
隻要我們能積極地認定自我,我們就可以隨時去做我們想做的事。人的潛能是無窮的,或者純粹就是讓“真實的自我”顯現出來,去除過去及現在所貼在身上的一切標簽,那麼你就一定會是最棒的!
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潛能
每一個人,即使是創造了輝煌成就的巨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的潛能還是很少的。
——阿德勒
你的潛能有多大?請你仔細回憶自己有沒有做過連自己也吃驚的事情。隻要下決心想,肯定能找出來。
有一天,拿破侖和一個侍衛策馬揚鞭,在一片大森林裏馳騁。“救人!救人!有人掉進水裏啦!”遠處傳來一陣陣緊急的呼救聲。“啪!啪!啪!”拿破侖用鞭猛抽三下馬,坐騎便風馳電掣般地向呼救的地方奔馳而去。
當趕到湖邊時,拿破侖看到一個士兵正在水裏手忙腳亂地掙紮,同時尖叫著向湖中心漂沉,岸上的幾個士兵則驚慌失措地大聲呼喊。
拿破侖高聲發話:“他會遊泳嗎?”
“他隻能比劃幾下,現在已不行了。請問陛下,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一個士兵惴惴不安地答話。
“別慌!”拿破侖馬上從侍衛手裏拿過一隻步槍,並向落水士兵大聲吆喝:“你還往湖中心遊嗎?還不快向岸邊遊來!”話音剛落,他平端槍身,朝那人的前方連開兩槍。
落水者剛聽到拿破侖的命令,就傳來“叭!叭!”兩聲槍響,隻見身前高高地濺起兩朵水花。他在驚恐中急忙調轉方向,“撲通撲通”地朝拿破侖所站的湖邊遊來。一會兒,這士兵便遊到了岸邊。
落水的士兵得救了,他渾身濕漉漉的,像一隻“落湯雞”。他轉過身子,發現持槍站在那幾個士兵旁邊的竟是拿破侖,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拜謝:“陛下,我不小心掉進湖裏,幸虧您救了我。隻是卑下不懂,我快要淹死了,您為什麼還要槍斃我?”
拿破侖哈哈大笑:“傻瓜,不嚇你一下,你還有勇氣遊上岸嗎?那樣你才會真的淹死呢!”
士兵們拍拍腦袋,恍然大悟,朝拿破侖投去敬佩的目光。原來,拿破侖是用死來逼出士兵的求生意識,進而遊回岸邊,達到了救人的目的。
阿德勒說:“每個人對自己了解最少。對一個人來說,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難的。對自己的顯能也並不完全了解,更何況潛能。”
世界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曾講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有個叫梅爾龍的美國人,19歲到越南打仗,被流彈打傷了背部,經治療後沒法行走了,被醫生確診為殘疾,此後靠輪椅生活了整整12年。可生活在輪椅上的日子實在太難熬,於是他經常借酒消愁。有一次他飲酒後坐著輪椅從酒館回家,途中碰上三個劫匪搶他的錢包。他拚命掙紮,劫匪竟放火燒他的輪椅,灼熱的大火燒得他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一口氣跑過了一條街,竟全然忘了自己是一個殘疾人。事後他說:如果當時我不逃跑,就會被燒傷燒死。我忘了一切一躍而起,拚命逃跑,及至停下腳步,才發覺自己能夠走動。從此他丟掉了輪椅,正常地生活工作。
心理學家耶爾說:人腦是一種比原子彈更具威力的心理炸彈,能在每個人封閉的力量的內部引起分裂,相應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創造世界跳高紀錄的運動員布魯梅爾在一次摩托車事故中受傷,無法行走,醫生們一致認為,他將借助拐杖支撐他的人生。然而沒過多久,他在多次手術後又越過了2米高度,再次回到了運動場上,這在旁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梅花香自苦寒來,他的成功來自驚人的鍛煉強度:47噸舉重,肩負160千克重物的2500次彈跳……人的潛能之巨大可見一斑。
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人平常隻要發揮了小部分潛能,就可能成為各行各業的排頭兵;如果能發揮大腦潛能的一半,將輕易地學會40種語言,背誦整本百科全書,拿幾個博士學位。
壓力是潛能之舟,壓力會把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促使人戰勝困難,找到更好的處事方法。
兩個孩子的母親茉莉離婚後不久又失業了,沒有固定收入,且未受過正式教育,又無謀生經驗,在決定試著創業後,又選錯了從商時機,似乎一切都落空了。有一次她去市場選購服裝,發現隻有一種尺碼,式樣呆板,做工粗糙。困境中的她發現了希望,她拿出全家僅有的100美元,開始在家裏為別人改縫她設計的衣服。結果由於風格獨特,很受當地人歡迎。後來茉莉的生意越做越大,服裝銷到全美各地,公司也越來越壯大。
阿德勒告訴我們,大凡成功的人都曾經受過各種壓力。戰勝壓力的過程,這就是開發潛能的過程。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當你為自己定位時,要充分估計自己的潛能,否則,定位反倒會成為限製自己更大發展的一把鐵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