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一直認為肉體不能缺少靈魂,但是,如何讓心靈和肉體更契合呢?阿德勒這樣說:“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淩駕於其他族類之上,究其根本,是因為人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而動物一般則不會同時具備這兩項功能。盡管現在在某些實驗中也發現了一些靈長目(比如猿、猩猩)對事物也有喜、怒、哀、樂之表情和一些簡單的表現,但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它們並不具備的。”
在這裏,阿德勒強調的是思考對肉體和心靈的重要性。在阿德勒看來,人類的精神與肉體就猶如人與自己的住宅的關係一樣,精神是我們肉體的主人,精神不在了住宅也就沒人住了,就成空宅了。所以,我們人類對已經去世的親人的屍體頂禮膜拜、痛哭流涕,說明我們人類還沒有自省呀。我們應該記住的是這個人的人品、思想等精神方麵“麵目”,而不是對這個“人”住過的“家宅”追思及膜拜。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人天生的相貌,也就是精神(生命)的“住宅”都不一樣,有的人住的是“豪宅”,有的人住的是“茅草屋”,無論你住什麼樣的住宅,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精神的寄居體。因此,“住宅”與“住宅”是沒有等級區別的,隻是“布局”不同罷了,人與人的區別在於“居住”自己肉體內的精神境界。有的人潔身自好,悲天憫人,以一顆慈悲心對待所有的生命,這些人的精神世界無疑是高尚、聖潔的,因而,自然而然地會有一些天性淳樸或者一心向善的人集聚在他們的身邊(也可以講“住宅”),時常地與其進行精神的交流(也可以講精神間的串門)。這些人一生都不會感到恐懼、寂寞與孤獨的。而那些心底齷齪,凶狠狡詐之徒,則不會有人願意與其為伍。即便身邊有幾個人,也都是各自的精神“住”在各自“住宅”內,老死不相往來。他們每日裏都會感到恐懼、寂寞與孤獨,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人性最終走向毀滅,被其他的人將它們的“住宅”給拆掉了。
由此可見,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修心是何等的重要呀!我們常說精神長存,我們也同樣講生生不息,人類也隻有精神有條件做到此種境界。而我們的肉體,也就是我們精神的家園,由於“風吹雨打”再加上我們平時不精心地護理、保養及清掃,還經常長時間不“歸宿”導致“住宅”過早地敗落。就如我們平時住的房子一樣,任你再堅固的大樓,隻要長期沒人住,要不了幾年這大樓便會倒塌。我們的身體也需要我們經常地內省(打掃),精心地保養,如果我們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全身心地關注自身以外的事物,忘卻了我們精神(人品)方麵的自修與自省,我們人就很有可能過早地失去自己的“住宅”。
所以,要時刻使自己的體能處於最佳狀態,這樣自己才有可能修得高深的智慧,才有可能獲得巨大的能量已達到生生不息的境界呀。阿德勒說:“我們要不斷地鍛煉和運用我們的智慧,使得我們的心靈和肉體的合作更為契合,從而為這個世界的美好添一份力量。隻有如此才能不辜負上帝的賦予,從而使人類向更高級的層次衝擊。”當然,人不能隻滿足於軀體的發展。因為這種不滿足,我們才得以由猿變人。因為這種不滿足,我們才能超越肉體的極限,飛向天空,進入宇宙。我們都應該珍惜這種人類的擁有,而最好的珍惜就是充分實現它的價值。
不要讓自己的肉體缺乏意識
在人類大腦中的潛意識裏,總是不斷地進行著相互擊打、碰撞、摩擦,那裏蘊藏著無窮的寶藏,那是人類所有創造性的源泉。
——阿德勒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意識的作用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但對於潛意識在無形中所發揮的力量,卻很少有人能夠了解。然而事實上,潛意識對人的影響之大是令人震驚的。有時候,能否充分認識和發揮潛意識的力量,可能是影響人生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阿德勒看來,“心靈和肉體存在同一個個體裏,必然以一種神秘卻永恒的模式共存著。”學者都對於此種模式的存在深信不疑,但是卻沒有誰能夠真正地找出這兩者之間的必然聯係。即使有人得出了某個結論卻很難得到整個領域的普遍認同。例如德國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恩斯特·克雷奇默,在其著名的《體型和性格》一書中對正常人的體型與心理類型建立了對應關係,他將絕大部分人分成幾個類型,他認定心理特征和體格有關。但是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對此抱著否定態度,他指出:“克雷奇默想把地球上生存的全體人類都打進他自己的兩種臨床病型,為什麼要把幾種占多數的、歸根到底陷入了精神病院的病型認為是基本的類型呢?要知道絕大多數人是與精神病院毫無關係的。”
在阿德勒的眼裏,肉體依賴於意識,人們會用潛意識將人的外在表象與人的內心活動相聯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阿德勒的這種觀點是絕對正確的。
在古代,赫爾墨斯·特利斯墨吉斯武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占卜師。他死後,過了很多世紀,仍有很多人孜孜不倦地探詢他強大占卜力的原因,有人甚至懷著極大的期待和好奇心打開了他的墳墓。據說那個時代最大的秘密的答案就在這個墳墓裏。答案刻在墓碑上:上行,下效,存乎中,形於外。
換句話說就是,不管你內在的潛意識是什麼樣的,它都會在外在空間裏變成現實。釋迦牟尼、老子等這些古代的先哲們都曾宣揚過這個真理,如上天會怎麼樣(就像你的頭腦),地上就會怎麼樣(正如你的身體和環境)。這就是偉大的生命法則。
你會發現,自然界有許多定律,像作用與反作用、運動和靜止,都是在兩股力量達成平衡以後,才會出現和諧、和平。而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命的定律和節奏,你的精神和身體必須和諧,這樣才能生存下去。付出和收獲一定是對等的。大腦中的思想和它在現實中的表現一定也是對等的。你的挫折都源於你沒有被滿足的欲望。
如果你的想法消極、有害或邪惡,這些想法就會生出有害的情緒,這些情緒需要發泄。而這些消極情緒一旦發泄出來,就經常會表現為潰瘍、緊張和焦慮等症狀。看到這個,你現在有何感想呢?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其實你的現狀都已經有所表達了。你的活動、身體、朋友、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全部都反映了你所想的。這就是潛意識能表達一切的真正含義。
事實上,潛意識的力量是無法衡量的。它激勵你,引導你,向你展示記憶中儲存的場景、姓名、事件等;它控製著你的血液循環,調節著你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你吃完一片麵包,你的潛意識就會把那片麵包轉化成組織、肌肉、骨頭和血液,這一過程無人能夠洞曉,唯有潛意識對其了如指掌,並控製著整個過程、潛意識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你的潛意識從不休息,它永遠在工作。你隻需要在睡覺之前告訴它你要做一件特殊的事,就能夠見識到它的神妙之處。第二天醒來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內在的力量被釋放出來,將你引向目的地。
內心忠於自己所堅持的目標
人能夠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現實原因是心裏有一種充滿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
——阿德勒
在阿德勒看來,“人從出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描繪優越的希望圖景。這種圖景是在無意識中形成的,但卻伴隨一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著我們一生的所有的具體行為,包括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然與我們無形中形成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相一致。”
的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生的目標是人類前進發展的動力,沒有目標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即使不自知,但它就是存在於你的生命中,融於你的血液裏,人生當中的大多數時間就是要把它從我們的生命中找出來。
目標是人們心底的渴求,但是能否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能否將這種充滿活力的、對目標的追求堅持下去。而能夠讓人願意用一生去追求的目標,必然不會一帆風順地就達到,其中難免遇到許多的挫折與困難。能在強大的心靈指引下,勇往直前,執著地努力的人,才能夠最終完成心底的期盼。
目標,就像是海岸上的燈塔,它指引著我們航行的方向,使我們可以勇敢地麵對一望無垠的大海,毫無顧慮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將目標定得高一些,這樣就可以增加燈塔的高度,擴大燈塔照耀的範圍,進而使我們的航線可以行走的更遠、更好。
邁克爾是一個狂熱的音樂愛好者,成為一個音樂家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目標。但他知道寫歌詞不是自己的專長,所以又找了一個名叫凡內芮的年輕人來合作。然而,麵對那遙遠的音樂夢想,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1976年的冬天,在一次閑聊中,凡內芮對邁克爾說:“想象一下你5年後在做什麼?你先仔細想想,完全想好,確定了再告訴我。”
邁克爾沉思了幾分鍾後說:“5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而這張唱片很受歡迎,可以得到大家的肯定;我還要住在一個有很多很多音樂的地方,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音樂家一起工作。”
凡內芮據此列了一個單子:
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那麼第四年就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
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
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
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全部編曲,排練好;
第六個月,就是要把那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修飾好,然後讓自己可以一一篩選;
第一個月,就是要把目前這幾首曲子完工;
而你的第一個禮拜,就是要先列出一個清單,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然後,凡內芮說:“瞧,一個完整的計劃已經有了,現在你所要做的,就是按照這個計劃去認真地準備每一步,一項一項地去完成,這樣到了第五年,你的目標就可以實現了。”
事實果真如此,1982年,恰好是在第五年時,邁克爾的唱片開始在北美暢銷起來,他每天都忙著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在一起工作。
有人說“人生是可以策劃的”,同樣,成功也是可以策劃的。讓計劃成為行動的先導,將使我們不再在行動中茫然、盲目和盲從,會使我們擺脫紛雜和焦慮的困擾,讓成功從遙遙無期變成指日可待!阿德勒曾說:“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正是因為他樹立了偉大的目標,造就出了一顆偉大的心。偉大的目標可以激發出人們潛在的動力,在這種動力的刺激下,人們便會積極地尋找各種途徑來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
胸懷偉大目標的人,他們絕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利益而偏離了自己的軌道,也不會因為不時地磨難而動搖了自己的決心。對於這些利益和磨難,他們心中早已明了。因為他們知道,一個偉大的目標必須要有偉大的挑戰,否則的話,目標便不能通過實現而展現出自己偉大的價值。一個擁有偉大心靈的人,他想到的遠遠不止這些豐厚的物質利益,他更關心的是自己個人價值的完全實現。
偉大的目標會告訴人們能夠得到什麼,能夠升華什麼。一些人之所以覺得自己如同行屍走肉般活著,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偉大的目標,所以他們隻能成為生活中的泛泛之輩。古羅馬哲學家小塞涅卡就曾說:“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是河中的一條水草。其實,他們不是在行走,隻是在隨波逐流。”
肉體裏的意識才是人生的寶藏
我們心裏最為奇妙的地方,就是我們對事實的看法,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方向,而不是事實本身。
——阿德勒
“人類生活在同樣的事實世界之中,因為每個人對事實的看法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我們都知道,心靈的首要功能就是對個體未知的行動進行指導,而它指導的依據則是來自於它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獨特認知。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心理發展曆程,而每個人對相同事物的心理認知則受心理發展中所形成的個體的人格特征所影響著。也就是說決定個體最後的行動方向的事實,其實是受到一係列心理認知闡釋過的事實。這就使得每個人在進行任何一個行動時,都是展現出自身的性格特點。”在阿德勒的這段論述中,強調的是意識對肉體的重要性。
的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埋藏著一個巨大的寶藏。通過挖掘這巨大的寶藏,我們完全可以滿足自己的一切願望。然而,許多人卻緊盯著外麵的花花世界,希望在與他人的競爭中分得一杯羹。結果,他們不但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反而耗費了自己的精力,敗壞了自己的情緒。盲目的人啊,他們永遠不會發現自己靈魂深處的寶藏——潛意識。
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擁有潛意識這巨大的寶藏時,他就會與其他人產生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他會變得更加自信,對未來充滿期望,並能夠快速地找到獲得成功的途徑;而那些對潛意識依然無所知覺的人,則會經常被外部的消極情緒所影響。他們內心充滿著恐懼與焦慮,當機會來臨時,他們常常患得患失,最終與機會失之交臂。這樣的人,無法從自己的內心獲得強大的心理支撐,結果他們的道路總是充滿坎坷。
阿德勒曾這樣說:“潛意識在你我出生之前,在所有的教堂甚至這個世界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是一種真實而偉大的永恒力量,主宰著你我生命的運行。我以我全部的經驗真誠地告訴你,如果你要愈合心靈的創傷,治愈身體的創痛,克服心中的恐懼,遠離貧困、失敗、和沮喪,你就要緊緊抓住這個可以戰勝一切的魔術般的力量。此刻,你隻需要將你的精神、情感與你期望的美好願望融合在一起,餘下的事情,則可以放心地交給富有創造力量的潛意識。”
是啊,潛意識具有一種可以改變一切的魔力。它悄無聲息地參與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並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求助於潛意識的力量,比如,我們內心的祈禱。每當我們遇到關係自己利益的重大事件時,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從內心發出祈禱。但是,我們也會因此而常常失望,因為這樣的祈禱大多數並不會實現。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會對一件事情抱有一定的預期,這時,我們就會做出一定的祈禱。這種祈禱是一種個人願望的表達,它能否實現,還要看個人的具體努力。但是,從另一個方麵講,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祈禱可以產生效果,那麼你的願望就必須與你的潛意識產生默契,這樣,潛意識才會使你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最終助你實現自己的祈禱。
或許,你會覺得獲得潛意識的力量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其實,獲得這種力量並不需要特殊的努力,它就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所需要的隻是掌握使用它的方法。
1843年至1846年,一名名叫詹姆斯的蘇格蘭醫生在孟加拉從事醫學工作。在這短短的三年間,這位醫生實施了400多次大手術,有截肢手術,有切除腫瘤的手術,還有其他眼耳喉鼻的手術。在所有手術中,這位醫生都沒有使用麻藥,而是采用了精神麻醉法。他會對將要上手術台的病人進行暗示,告訴他們這些手術不會產生疼痛,也不會使他們患上敗血症,出現細菌感染等症狀。經過不斷地暗示,這些患者在手術期間並沒有出現不適的感覺,並且術後的死亡率也隻有2%~3%。這是一個超乎想象的真實事例,它無疑使我們更加確信潛意識能夠為我們提供巨大的能量。正如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所說,你的潛意識是你獲得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你改造世界時的依靠。它由內在的生命法則灌溉,一旦你在潛意識中輸入了決定,它將不遺餘力地完成你的目標。因此,你必須輸入正確的、富有建設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