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阿德勒談個性——用完美性格麵對世界(3 / 3)

十三、謙遜文明:要像耶穌、蘇格拉底那樣立身處世。

製定完畢後,富蘭克林就把它們記在了一個小本子上。然後一周七天,富蘭克林都要記錄自己違反了其中哪些準則。慢慢地,富蘭克林發現,他在上麵能夠記載的缺點越來越少了。

運用這種方法,富蘭克林使自己成了當時人格最完美的人。每個人都尊重他,敬佩他,很多作者更是把他作為性格改造的最佳例子而廣泛引用。無獨有偶,戴爾·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一書中,也為我們記述了美國商業銀行和信托投資公司的董事長H·P·霍華德是怎樣運用這種方法來完善自己的。

阿德勒在解釋他成功的原因時說:“多年來,我一直在一個記事本上記下當天所有的約會,然後,在禮拜天的晚上,我會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裏進行自我反省,重新回顧和檢討這一個星期的工作。我會問自己:‘我在這一周的工作中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我做對了哪些事情,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我能從中學到什麼?’剛開始使用這種方法時,我會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感到吃驚,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發現自己犯的錯誤越來越少。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偉大如富蘭克林、成功如阿德勒這樣的人,也是需要不斷地改造自己才能走向最完美的自己。我們又何必自暴自棄呢?

好性格是錘煉出來的

性格的自我修養,是指自身為了培養良好的性格而進行的,自覺的性格轉化與行為控製的活動。自我修養是培養優良性格的必要途徑,又是個人掌握自己、控製自己的必備能力。

——阿德勒

同樣是紅磚和水泥,建築師可以把它們建造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或許會建成宮殿,或許會築成平房,或許會建成倉庫,或許會建成別墅……這關鍵看建築師們如何塑造。人的性格也是一樣,同樣在於自我的發現和創造。阿德勒說:“不經過一番努力,良好的性格也不會自發地形成。它需要經過不斷自我審視、自我約束、自我節製的訓練。正是在這種不斷地努力下,才會使人感到振奮,令人心曠神怡,從而發現一個獨特的自己。”

每年的十二月一日,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前麵的廣場,都會舉辦一次為聖誕樹點燈的儀式。

碩大的聖誕樹堪稱完美,據說它們都是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千萬棵巨大的杉樹中挑選出來的。

一位畫家深深地被聖誕樹的完美吸引住了,他帶領自己所有的學生去寫生。

“老師,你以為那巨大的聖誕樹真的那麼完美嗎?”一個中年女學生神秘地笑道。

畫家十分奇怪:“千挑萬選,還能不完美嗎?”

“多好的樹都有缺陷,都會缺枝少葉。我丈夫在賓夕法尼亞當木工,是他用其他枝子補上去,才令這些聖誕樹看上去如此完美的!”

畫家恍然大悟: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源自於修補。

每個人,不管他多偉大、多出名,都不過是那棵需要不斷修補的樹。任何性格,都是在不斷地修補中日臻完美的;任何人,都是在不斷地打磨中錘煉成才的。

在阿德勒的人生哲學裏,自我修養在個人性格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補充力量,也是良好性格的發展方向。他的觀點正印證了中國的那句俗話:“玉不琢,不成器。”不論是偉人,還是庸人,每個人的優良性格都是在後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修養的結果。

性格即命運,掌控命運需要主動,良好性格需要打磨。自然狀態下的鐵礦石幾乎毫無用處,但是,假如把它放到熔爐中鑄造,進一步提純,再進行錘煉和高溫鍛冶,放入一個流筒模型中,它就可以製成優良的器具。

正是這種烈火焚燒、反複錘煉的過程,賦予了自然狀態下的鐵礦石以實用的價值。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自我完善的一生,自我塑造的一生。塑造性格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的性格,實現性格優化的轉變,從而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性格的修養是一種完善自我的自覺行動。有無性格修養的自覺性,將決定能否在性格修養方麵取得成效。性格修養的自覺性,首先來自於主體對性格缺點危害性的認識程度;其次,還取決於個體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程度。成功的人,大多是從性格改造與完善中訓練出來的。一個胸有大誌的人,對自己才會有嚴格的要求,他的理想越崇高,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積極改造自我性格的決心就越大。

美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企業家富蘭克林能用13項內容來錘煉自己,緣於一位以嚴格要求和博學多才而聞名的編輯——弗恩。

富蘭克林每次向他交稿時,弗恩總是一句話:“如果你對某一個字的寫法沒把握,就去查字典。”同時,他規定富蘭克林每天寫一篇文章交給他。假如哪天沒有,弗恩就敲著桌子說:“文章呢?”這樣,在日積月累中,富蘭克林的文章大有進步。

之後,弗恩去世了。富蘭克林在整理弗恩遺稿時,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個人。我並不懂寫作。你讓我教你,我盡量去做,其實多數時候是你自己打磨自己。”富蘭克林終於明白:自己的寫作才能,其實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文章的積累中打磨出來的。

此後,富蘭克林一直以敬畏的心情,按照弗恩的嚴格要求,不斷磨礪自己,終於養成了良好的性格,也在寫作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打磨自己。隻有自己不斷地磨礪自己,不停地在勤奮的熊熊爐火中錘煉,性格才會鋒銳明亮,最終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自己的性格自己來決定

在自我調節變化自己性格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先改變自身的世界觀、信念,改變自身的態度特征,進而改變自己各方麵的性格特征。

——阿德勒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種觀念在人們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它主要是指人的性格很難改變,比江山更替還要難。然而從阿德勒的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性格不但具有可變性,而且它變化的難易程度,遠比江山社稷簡單得多。

那些諸如“性格一旦定型,人的一生就決定了”“18歲前性格還可以變,之後就難以改變了”等思想需要更新了。性格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隻是隨著年齡而有難易不同罷了。所以阿德勒說:“性格就是態度、意誌、情緒、理智四個方麵結合起來的混合體,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態度特征。態度特征是由一個人的世界觀、信念、理想、興趣等組成的需要係統決定的,這個需要係統是人一切行為的動力。態度特征直接體現著一個人對事物所特有的穩定的傾向,是人的本質屬性的反映。而恰恰正是這個最能反映人的本質屬性的態度特征是可以改變的,而且並不是很難改變。”

我們常說“成見”這個詞,就可以看出人的態度特征。“成見”不容易改,但不是絕對的不能改,在多次實踐之後,“成見”終將消失在正確的認識之中。比如,一個懶惰、無所事事的人在絕境和逆境之中,還是會認識到勤勞的意義的。實踐活動是改變一個人的態度特征的根源,一旦在實踐中被證實的觀念就會毫不猶豫代替以前的錯誤觀念,使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變成大公無私的人,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變成一個慈悲為懷的人,一個孤獨偏激的人成為一個樂群熱情的人。而相對於態度特征,性格的其他三個方麵的特征,改變則難一點。究其原因,意誌、情緒、理智等方麵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生理、遺傳的先天因素的影響。“性格特征,比如說勇敢與否,與人的世界觀、信念大有關係。有些人主導心境常是悲傷,就是源自他世界觀的悲觀;有些人情緒很穩定則很有可能是其恬淡、不貪的世界觀所致。”阿德勒如是說。

所以,性格的其他三個方麵的改變相對於態度特征來說,要難一些,而我們平常所說的本性,也有相當部分指的是這三個方麵。但是態度特征對其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態度特征的改變也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其他意誌、情緒、理智方麵的性格特征。而這三個方麵受生理因素影響的特征也不是不能改變的,在人的實際生活中,可以逐漸地改變,比如一個急躁的人當了醫生之後,逐漸養成耐心的特征,逐漸改變著其神經類型。隻是比起態度特征來,要緩慢一些,複雜一些。

態度特征的改變可以標誌人的性格的改變,態度特征一般在兩種條件下改變的,環境的外力改變和自我調節的內力改變,而前者也需要作用於自身的態度,改變原有的態度,從而使自身的性格發生變化。性格環境的外力改變,主要發生在重要的人生變故之後,比如家道中落、親人去世、重大意外打擊或者逆境中突遇機緣、天降洪福等。這些人生變故可以使一個原本外向活潑的人變成一個內向沉默少言的人,也可以使一個自卑悲觀的人成為一個自信樂觀的人。

性格自我調節的內力變化相對前者更加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性格可以是自己來決定的,這方麵不乏例子,眾多逆境中成材、夢想成真者都可以說明。因此,對自身的要求,對自己的督促,對社會、他人與自己關係的思考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自己的性格。

從改變你的態度來改變你的性格,性格既然是由你來決定的,你就更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你的個性、特性結合你先天的性格優勢充分發展完善,從而打造一個趨於完美的獨特的你。

人可以通過改變態度特征來改變其他三個方麵的性格特征,更為重要的是,人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改變自己的性格,從這個意義上講,你的性格,你來決定!

換掉性格係統中的那塊短板

充分把握性格與生俱來的特征和後天環境造成的變化,才能準確地把握人的性格。

——阿德勒

阿德勒說:“性格比人性、人格的概念更為廣泛,它既有天生的、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的、社會的因素。我們隻有準確地把握性格決定行為的規律,才能對性格與成敗的關係有深刻的了解。充分把握性格與生俱來的特征和後天環境造成的變化,才能準確地把握人的性格。”在這裏,阿德勒提出了優化性格對人生的巨大作用。

生活告訴人們,人隻能尋求近似的完美,而絕對找不到絕對的完美。在生活中的任何領域尋求完美,都不過是抽象的、病態的或無聊的幻想而已。可即便是這樣,也並不能使我們回絕完美性格的誘惑,這就使我們不能忽視性格“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因為,即使構成你的性格“木桶”的木板都比較長,但總有一塊相對較短的,起決定意義的就是那塊最短的木板。

奧賽羅的天性是高貴、勇敢、溫和、大方,但他的妒忌心和複仇心一旦燃燒起來,竟是那樣無法控製。他上了野心家埃伊古的當,殺死了無比純潔的妻子苔絲德蒙娜,然而,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又無比地悔恨,毫不推卸自己的責任,最後毅然地毀滅了自己,以生命來彌補他不可寬恕的過失。

奧賽羅與苔絲德蒙娜之間有著偉大的愛,但最終卻因愛而毀滅了自己。假如奧賽羅是一個明察秋毫的英雄,當埃伊古誣蔑他的妻子時,他馬上察覺到而且懲罰了這個壞蛋,就不會作出殺死妻子如此愚蠢的舉動了。

有致命缺陷的奧賽羅被莎翁賦予了靈魂和生氣,充滿了性格魅力。但在真實的人生中,假如性格裏有一塊類似於奧賽羅性格“木桶”中的短板,你的命運恐怕就不會那麼走運了。由此,無論如何,一定要換掉性格“木桶”中那塊短板。

要學會自我拯救性格。你掩住性格“木桶”那塊短板,不給人看,並不能使“木桶的水”增加,更不會消除那塊木板的致命隱患。因此,找到那塊短板,並把它堅決地替換掉,是你的必然選擇。

破譯性格係統的“木桶效應”,即使構成你的性格“木桶”的木板都比較長,但總有一塊是相對較短的,起決定意義的就是那塊最短的木板。換掉那塊木板,你就鏟除了性格中最大的弱點,性格係統中最大的隱患將不複存在。

破譯性格係統的“木桶效應”,就要換掉最短的木板,就要鏟除致命的缺陷。“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沒有明顯性格缺陷的你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當然可以從從容容,不用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