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智慧》reference_book_ids\":[6955675062963866661,7254863607404432441]}],\"1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10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阿德勒的智慧》reference_book_ids\":[6955675062963866661,7254863607404432441]}],\"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8,\"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1},\"quote_content\":\"《戰爭與和平》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29915413539,7259681029907024932,6867361923558542343,7259681030645222461,6988533058454457381,7259681029919607866,725968103036420404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阿德勒認為,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會產生“自尊情結”,從而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起來。這個觀點被後來的學者認為是阿德勒“社交學”。所謂的“自尊情結”和“缺乏社會興趣”,就是疏遠他人,疏遠社會。當然,阿德勒認為這是不可取的,認為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建立和睦和諧的關係,注意彌合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締結友誼是人類最古老的願望
人類最古老的願望之一就是彼此之間締結友誼。
——阿德勒
阿德勒這樣評價友誼:“一個人要獲得真正的友誼,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雙方都以真誠、不功利的心去對待。有的人今天想要友誼時對他人就好得不得了,明天不想要友誼時則冷若冰霜;有的人需要幫助時才想到朋友的重要,不需要時,則特別怕麻煩,甚至懶得搭理他人,這樣的人很難獲得真正的友誼。”
中國人對友誼有很多經典的見解。孔聖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那麼什麼是友誼?梁實秋在他的《談友誼》一文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所謂友誼實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係,其中包括了解、欣賞、信任、容忍、犧牲……諸多美德。如果以友誼作一基礎,則其他的各種關係如父子夫婦兄弟之類均可圓滿地建立起來。”中國人很早認為,真正的友誼不能從個人的私利出發,帶有功利心締結的友誼是不能長久的。就如古人說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交者,利盡則散。這也就解釋了人們為什麼對青少年時代建立起來的友誼最珍惜,因為那時的人們最純潔、最真誠、最無私、最沒有利己心。
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都對友誼滿懷憧憬,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阿德勒哲學裏的一個真諦:締結友誼是人類最古老的願望。
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逝世後,有關他的傳記和回憶錄出了許多,不少書說他專橫、愛財、自私,甚至把他描寫成“魔鬼”、“虐待狂”。然而,巴黎畢加索博物館最近展出了理發師厄熱尼奧·阿裏亞斯的一些私人資料,呈現給觀眾的卻是另外一個畢加索。這位95歲的老人與畢加索的友誼持續了30年,他至今珍藏著對這位大師的美好回憶。
阿裏亞斯是畢加索家裏的常客。在畢加索的畫室裏,阿裏亞斯給他剪頭發、刮胡子,所有這些都是在極其融洽的氣氛中進行的,兩人總有說不完的話。一天,畢加索發現阿裏亞斯徒步而來,就送給他一輛小轎車。
阿裏亞斯是畫家名譽的堅定捍衛者,誰說畢加索的壞話他就跟誰急。阿裏亞斯回憶說,畢加索來店裏理發,其他顧客都起身對他說:“大師,你先理。”但畢加索從來不願享受這種特殊待遇。
阿裏亞斯認為畢加索非常慷慨。有一次,當他聽到有人說畢加索是“吝嗇鬼”時,他怒不可遏,當即反駁說:“對一個你並不熟悉的故人進行這種攻擊是幼稚和卑鄙的,畢加索一生都在奉獻和給予。”隨後,阿裏亞斯舉了許多例子。“畢加索的大型油畫《戰爭與和平》是為瓦洛裏的小教堂創作的,他還捐獻了一件雕塑作品,是他為我們的城市添了生機。”阿裏亞斯說,畢加索一共送給他5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妻子雅克琳的肖像畫。理發師將這些畫都捐給了西班牙政府,並在家鄉布伊特拉戈建了一個博物館。博物館中還陳列了一個放理發工具的盒子,上麵有畢加索烙的一幅《鬥牛圖》和“贈給我的朋友阿裏亞斯”的親筆題詞。一位日本收藏家曾想購買這個盒子,他給了阿裏亞斯一張空白銀行支票,說數目他隨便填。可收藏家沒想到,他竟遭到了理發師的拒絕。阿裏亞斯說:“不論你用多少錢,都無法買走我對畢加索的友情和尊敬。”
難以想象,一個性格怪異的藝術大師,居然能和一個理發師締結友誼。理發師和畢加索之間的友誼,正印證了阿德勒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友誼的基礎在於兩個人的心腸和靈魂有著最大的相似。”真正的友誼要忠實、要真誠、要赤誠。既是朋友,就要彼此信任,就要誠懇老實,就要襟懷坦白,就要推心置腹。甚至有種觀點:隻有諍友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朋友。因為他敢於冒和你翻臉的危險去指出你的缺點,卻隻為了讓你更優秀,而於他自己毫無利益可言。
當一個人對友誼抱持認真、投人、熱誠、參與的態度,就會收獲真正的友誼,就如俄國詩人普希金所說:“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不論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情。”得不到友誼的人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可憐人。
用一生去嗬護你的友誼
友誼是一個可愛而又挑剔的孩子,如果你怠慢了他,他很快就會從你的身邊溜走。友誼是需要嗬護的。
——阿德勒
朋友之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甚至是在生死之間,但隻要有一份忠誠,朋友就會讓我們充滿力量。有這樣朋友的陪伴,任何困難我們都有勇氣去征服它!
薩克雷高燒不退。透視後發現胸部有一個拳頭大小的陰影,醫生懷疑是腫瘤。
同事們紛紛去醫院探視。回來的人說:“有一個女的,名叫德麗絲,特地從紐約趕到加州來看薩克雷,不知是薩克雷的什麼人。”又有人說:“那個叫德麗絲的可真夠意思,一天到晚守在薩克雷的病床前,喂水喂藥端便盆,看樣子跟薩克雷可不是一般關係呀。”
就這樣,去醫院探視的人幾乎每天都能帶來一些關於德麗絲的花絮,不是說她頭碰頭給薩克雷試體溫,就是說她背著人默默流淚,更有人講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奇事,說薩克雷和德麗絲一人拿著一把叉子敲飯盒玩。德麗絲敲幾下,薩克雷就敲幾下,敲著敲著,兩個人就神經兮兮地又哭又笑。心細的人還發現,對於德麗絲和薩克雷之間所發生的一切,薩克雷的妻子居然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醋意。於是,就有人毫不掩飾地豔羨起薩克雷的豔福來。
十幾天後,薩克雷的病得到了確診,腫瘤的說法被排除。不久,薩克雷就喜氣洋洋地回來上班了。有人問起了德麗絲的事。
薩克雷說:“德麗絲是我以前的鄰居。大地震的時候,德麗絲被埋在了廢墟下麵,大塊的樓板在上麵一層層壓著,德麗絲在下麵哭。鄰居們找來木棒鐵棍撬開樓板,可說什麼也撬不動,就說等著用吊車吊吧。德麗絲在下麵哭得嗓子都啞了——她很害怕,她父母的屍體就在她的身邊。
“天黑了,人們紛紛謠傳大地要塌陷,於是就都搶著去占鐵軌。隻有我沒動。我家就我一個人活著出來了,我把德麗絲看成了可依靠的人,就像德麗絲依靠我一樣。我對著樓板的空隙衝下麵喊:‘德麗絲,天黑了,我在上麵跟你做伴,你不要怕呀……現在,咱倆一人找一塊磚頭,你在下麵敲,我在上麵敲,你敲幾下,我就敲幾下——好,開始吧。’她敲一下,我便也敲一下,她敲了幾下,我便也敲了幾下……漸漸地,下麵的聲音弱了,斷了,我也眯眯瞪瞪地睡去。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下麵的敲擊聲又突然響起,我慌忙撿起一塊磚頭,回應著那個聲音。德麗絲顫顫地喊著我的名字,激動得哭起來。第二天,吊車來了,德麗絲得救了——那一年,德麗絲11歲,我19歲。”
女同事們鼻子有些酸,男同事們一聲不吭地抽著煙,在這一份純潔濃厚的生死情誼麵前,大家都為之前的無端揣測深感汗顏,也就在這短短一瞬間,大家倏然明了:忠誠讓友誼變得更深厚。
在《阿德勒的智慧》中有這樣一句話:“假如一個人獨自進入宇宙,看到了宇宙中光怪陸離的神奇現象,看到了群星的燦爛光輝,但是他並不會因此而感到快樂,他必須找到一個人向他描述自己看到的奇觀,唯有如此,他才能獲得快樂。”是呀,如果一個人沒有傾訴的對象,他又如何能進行感情的交流呢?
在阿德勒看來,我們都是宇宙中孤獨的孩子,在尋找著自己的夥伴。我們大部分人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夥伴。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對於友誼並不那麼在乎,他們內心深處隱約閃現著這樣的想法:“我總是能找到朋友的。”
麗莎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她總是能用自己的幽默逗得周圍的人哈哈大笑,即使對於不熟悉的人也能保持熱情,因此,大家覺得麗莎是一個不錯的交友對象。然而,麗莎身邊的人卻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盡管麗莎活潑開朗、平易近人,但是麗莎並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
麗莎並不是沒有朋友,隻是她不懂得如何維持友誼,所以她的朋友一個個離她而去。原來,麗莎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自私自利、表裏不一。她的一個朋友氣憤地說,麗莎曾經居然瞞著她跟她的男朋友偷偷約會;另一個朋友則說,麗莎看起來樂於助人,其實事到臨頭,她總是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還有人說,麗莎總是喜歡背後說人壞話,這樣的人怎麼能做朋友呢?
就這樣,麗莎總是不斷失去自己的朋友。
不容置疑,麗莎的性格適於結交朋友。她也曾經擁有很多朋友,可是她並沒有將友誼放在心頭,而是將自己放在心上。她還沒有領悟到,當我們擁有朋友的時候,我們還要懂得如何嗬護。或許,你會說,既然友誼是如此脆弱,那麼我就致力於發展基於信念的友誼吧。但再怎樣牢固的友誼,也是需要嗬護的。
當兩個人成為朋友時,我們往往便放鬆了之前的矜持。這樣的心態很容易破壞彼此之間的友誼。因為,一旦你放鬆了自己的矜持,你就可能會出言不遜,不顧及對方的尊嚴。如果你無意之間損害了對方的尊嚴,那麼對方很可能以後對你敬而遠之。所以,即使彼此已經非常熟悉,也要時刻注意維護對方的自尊。
朋友之間即便親密無間,但是還是要分清彼此,不要隨便使用對方的東西,尤其是未經對方的同意。對於一些私人的物品,比如剃須刀、香皂等更是不要隨便使用。此外,對於朋友的物品,要像對待自己的物品一樣用心保管,這樣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
一定要兌現朋友之間的承諾,切不可言而無信。對於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要盲目地答應,也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不願張口拒絕。對於這種情況,要在第一時間向朋友坦承自己無能為力,不要耽誤朋友的時間。
當你需要朋友的幫助時,不要逼迫他們伸出援手。你要適時地站在朋友的位置上,考慮朋友的難處。對於朋友的幫助,你要真心地感謝;如果朋友拒絕幫助,你也不要耿耿於懷,要懂得體諒朋友的難處。
朋友之間的付出應該是無私的,不圖回報的。如果你每次付出之後,都要朋友做出相應的回應,那麼,你的朋友以後便不會再請你幫忙,你們之間的友情也會因此而慢慢變得淡薄。
朋友之間如果能以誠相待,有效地嗬護友誼,那麼友誼必定地久天長。
充分理解朋友是社會關係的基礎
充分地理解朋友是絕對必要的,這是社會關係的基礎。
——阿德勒
阿德勒說:“我們從童年伊始就很少與人性發生聯係,家庭隔離了我們。我們的整個生活方式也抑製了我們與同伴之間那種必需的、親密的接觸,而這種接觸對發展人性的科學和藝術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發現,由於我們與同伴之間缺乏足夠的接觸,我們就本能地與同伴成為敵人。我們對待他們的行為常常是錯誤的,我們的行為也往往是錯誤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充分地理解人性。一個反複被人們提到的事實是:人們天天碰見、天天說話,彼此之間卻沒有交流,認為他們都視對方形同陌生人。這個事實不僅在社會上存在,而且在家庭這個狹窄的圈子裏也同樣存在。我們常聽見父母抱怨他們不理解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們則抱怨自己受到父母的誤解。我們對待同伴的整體態度取決於我們對同伴的理解,因此,理解同伴是絕對必要的,它是社會關係的基礎。
老查威克是個非常成功的生意人,他擁有一間非常著名的房地產公司。年老後,他決定把生意交給有生意頭腦的小兒子打理,自己則去地中海享受溫暖的陽光。在臨行前的那一段時間裏,他安排了大量的聚會,不停地給小兒子介紹自己認識的朋友、夥伴。對此,他的兒子很不理解:“爸爸,你不是應該抓緊時間把你成功的秘訣傳授給我嗎?幹嗎整天給我介紹你的那些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