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6 阿德勒談交際——不為人際關係而煩惱(2 / 3)

“我的孩子,你完全沒有弄懂我的這番苦心,”老查威克回答說,“我現在就是在向你傳授我的成功秘訣!我敢說在這個州裏沒有哪個人擁有像我這麼多的朋友,這些朋友就是我最寶貴的財富。從年輕時起,我就很注意培養人緣,努力地打造屬於我的關係網,因為我相信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成功是密切相關的。我的朋友裏有達官顯貴、有學者、有生意場上的搭檔,甚至對手,還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這些年來,他們給了我許多幫助:當我還是個毛頭小子時,是公司裏的一個前輩鼓勵我自己開公司;我的朋友文迪亞借給我一大筆錢;前任林業官給我介紹了第一筆生意;我的公司一度瀕臨破產,是建築商弗蘭克·貝特挽救了我……總之,如果沒有他們我就無法成功!我的孩子,現在我把他們介紹給你,希望你能夠珍視這筆財富。當然,更重要的是,你也要像我一樣努力打造一張適合你的關係網,把事業做得更成功。”

老查威克的成功秘訣也是很多人的成功秘訣。成功者大多是擁有龐大關係網的人。外國成功學有“友誼網”之說。認為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有句諺語說得好,每個人距總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你認識一些人,他們又認識一些人,而他們又認識另外的一些人……這種連鎖反應一直延續到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而且,如果你僅僅距總統六個人的距離,那麼你距你想會見的任何人也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不管他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還是好萊塢的製作人,還是你想讓其加入你的團隊支持你的名人。

交往越廣泛,遇到機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是在漫不經心之間,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都可能化作難得的機遇。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沒有人能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達到事業的頂峰。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努力地培養人緣,吸收大量對你有幫助的人和資源,構建有助於你的事業的關係網。

如果人們擁有更為令人滿意的人性知識,那麼他們將相處得更為容易,這樣令人不安的社會關係就可能得到排除。因為我們知道,不安的社會關係隻有在我們相互不理解時才可能發生,由此我們會陷入被表麵的裝腔作勢所欺騙的危險之中。

隻有沒有教養者才希望與人保持距離

教養欠缺的人隻希望保持自己與他人生活的距離,不願合作。

——阿德勒

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通常我們對那些懂得謙讓、互助的孩子會報以“真是有教養的孩子”的評價,而對於那些調皮搗蛋、不願與人合作甚至破壞他人之間的合作關係的人,則成為沒有教養的孩子。可見我們對於有無教養的基本評斷,就是能否很好地與同伴之間合作。有教養的人必須能夠懂得互助、欣賞他人的魅力。這樣教養良好的孩子必然能夠影響他們整個家庭生活的質量。獨立、樂觀、善於合作的品質使他們成為父母們最大的安慰和助手。

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有教養的人,但教養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和學習,因此也可以這麼說,教養是很容易學會的,阿德勒就曾說過:“可是教養也是簡單易學的,隻要你能抓住它最基本的精髓,那就是合作與欣賞。學會了它們,就如同獲得了教養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的種子,從此,隻要願意持之以恒地灌溉,必然能夠獲得豐碩的‘果實’。 ”

喬治與查理在同一時期進入同一家公司做事。這兩個人學曆一樣,工作也同樣努力,但愛好卻完全不一樣。喬治注重穿著打扮,說話總是帶著紳士風度,顯得很有品位。查理則不一樣。查理穿著隨意,因為他認為他反正在公司是做苦力活的,隻要賣力幹活就是了,穿著品位再高又不能當飯吃。

一次,公司要從基層提拔一個主管,經理將查理和喬治同時報了上去。因為這兩個人工作能力都很強,所以他拿不定主意該選哪一個較好。老板接到報告後,用紅筆在喬治的名字上打了個勾。老板說:“喬治不錯,這小夥子秀外慧中。查理太不注重外表了,這麼沒品位,讓他管人,誰會服他?恐怕將來出去和客戶談合同時,還能將客戶嚇跑了呢。”

教養是一個人建立高檔人脈圈的墊腳石。很多時候,人們會根據一個人的衣著教養來決定來評判。衣著裝束在關鍵時候能成為你獲得別人信賴的資本呢。也許你還在倔強地認為,人有豐富的內在氣質就好,不必在乎有沒有品位。話雖如此,但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重衣不重人,你又何苦穿得寒酸小氣,甚至邋邋遢遢,讓別人把你看低呢?

現代社會中,有教養的人在事業、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個性,受到人們的歡迎。阿德勒總結出了“有教養的人”具有的十大特征:

一、守時:無論是開會、赴約,有教養的人從不遲到。他們懂得,即使是無意遲到,對其他準時到場的人來說,也是不尊重的表現。

二、談吐:尤其注意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總是先聽完對方的發言,然後再去反駁或者補充對方的看法和意見。

三、態度和藹:在同別人談話的時候,總是望著對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東西,看書報,心不在焉,顯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四、語氣中肯:避免高聲喧嘩,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氣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扯開嗓子說話,既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會影響周圍的人,甚至使人討厭。

五、注意交談技巧:尊重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確同意,也不當著他人的麵指責對方是“瞎說”“廢話”“胡說八道”等,而是陳述己見,分析事物,講清道理。

六、不自傲:在與人交往時,從不強調個人特殊的一麵,也不有意表現自己的優越感。

七、信守諾言:即使遇到某種困難也不食言。自己說出來的話,要竭盡全力去完成,身體力行是最好的諾言。

八、關懷他人:不論何時何地,對婦女、兒童及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是表示出關心並給予最大的照顧和方便。

九、大度:與人相處胸襟開闊,不會為一點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鬧意見,甚至斷絕來往。

十、富有同情心:在他人遇到某種不幸時,盡量給予同情和支持。

有教養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受到很好的教育,並且養成優良的品質和習慣的人。良好的教養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那麼何為良好的教養?他不一定有人類所有的優秀品質,但是他一定對那些諸如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富於社會感等優秀的品質,充滿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極力營造歡樂的生活氣氛

能給他人帶去歡樂的人顯得更加妙趣橫生。

——阿德勒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慨歎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太厚,於是小心謹慎,以致人情冷漠。其實,這隔膜很脆弱,問題是敢於先打破它的人太少。哪怕隻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次輕輕地點頭,你就已經主動地邁出了第一步。隻要每人都邁出一小步,你就會發現,一個微笑,就能讓這層隔膜倏忽不見。

微笑這個最簡單的表情,卻是每個人最美的名片,也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但是總有人忽視它的存在,甚至誤用。比如在他人痛苦的時候表現出快樂。歡樂產生於不合時宜的時間和地點,實際上是對社會感的排斥和破壞,這隻能是一種分離性的情感,一種征服的工具。好在還有一些人很會運用它,他們總是處在快樂的情緒之中,他們極力營造一種歡樂的氣氛,以之作為他們生活的必要基礎。他們強調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在他們中間,我們能夠發現處於不同層次的歡樂。他們中有些人有著孩子氣的歡樂,並且在他們的孩子氣中,有著某些感人的東西。他們對待工作依靠的不是逃避,而是用某種遊戲的、孩子氣的方法,並像在遊戲或猜謎中一樣去解決他們的工作。或許,再也沒有比這種態度中的人更富有同情心和更為美麗迷人的了。

希望獲得幸福的人們,請將你的嘴角輕輕上揚,真誠的微笑就會為你打開一扇心門,打開了心門,你將擁有整個美麗的世界。微笑吧,用微笑傳遞我們的愛心,讓愛遍布神州大地,遍布世界角落,讓每個地方都常駐春天!

“笑,能夠建立聯係,同時也能夠摧毀它。”阿德勒如是說。

笑,這種情緒的表達是個奇妙的矛盾體,有時它給人們帶來夥伴,有時又將他們帶走。生活中,我們都願意和這樣的人交往:每一個笑容都飽含真誠。麵對他人的成功,他總是真誠地送出祝賀;得知他人的失敗,他總是流露出真心的同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通過一個人的笑比通過一種乏味的心理學調查更能認識一個人的性格!”通過他們真誠的微笑,我們知道他們必然有高度的社會感。因為隻有具有高度社會感,將生活的意義定義為與人為善、共同合作、麵對生活問題的人,才能對生活中的他人永遠麵帶真誠的微笑。

同時,我們都聽到過那些嘲笑他人不幸的帶有攻擊性的笑聲。這類人必然不善於或者根本不樂於與人合作,他們不願意真誠地對待他人,總是豎起一道自我防備的牆。他們幾乎不能笑,自然也就喪失了給予或表現歡樂的能力。因為缺少了笑這個與人連接最好的手段,他們變得越來越孤立,自然也就看不到生活的快樂所在,因為沒有一種快樂是隻屬於一個人的。它總是在人們的親密合作之中產生的。

可見微笑是擁有一種多麼神奇的力量,它能將人帶入快樂的中心,也能將人帶入孤獨的崖邊。在生活中,人們臉上的微笑,就是向人表示:我喜歡你,我非常高興見到你!在交際中,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鐵吸引鐵片一樣,吸引著你,誘惑著你,使你無法拒絕它。微笑在人際關係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它可以創造人際關係的奇跡,同時也改變著我們自己。

快樂是彌合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情感

快樂是一種能夠徹底彌合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情感。它不能忍受人與人之間的隔離。

——阿德勒

有一句古老的西方諺語說:“你笑,全世界都跟著你笑;你哭,全世界隻有你一個人在哭。”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我們表達了,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意義。阿德勒說:“快樂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都願意和你分享你的快樂,因為生活中的歡樂是不斷積累的。而當你難過的時候,隻能是你一個人在痛苦,沒有人能夠為你解憂,並不是不願意,而是隻有你自己才知道你究竟是為了什麼事情而悲傷!”在阿德勒看來,正因為快樂的真諦在於分享,如果快樂不能分享,就不是真正的快樂。它的表現是尋找一個同伴,互相擁抱。快樂的人需要共戲、共性、共賞。因此,它尋求同伴之間的手牽手,它類似於溫暖從一個人身上連接到另一個人身上。沒有減少,隻有共享。

事實上,快樂可能是征服障礙的最好表現。歡笑與快樂緊密相隨,一起超越了個性的界限,使自身和對他人的同情緊密相連。於是阿德勒說:“快樂的最高境界是朋友之間的互相信任,即使被離間被挑撥也從未懷疑過彼此,而後幾個人一起實現人生的夢想。”這告訴我們快樂並不是坐等分享,既非一份禮物,也不是一項權利,你得主動尋覓、努力追求,才能得到。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之道。

二十世紀美國最傑出的無神論者——西多·德萊特,他把所有的宗教都看成是神話。人生隻是一個傻瓜說出的故事,沒有任何意義,但是他卻遵循耶穌所講的一個道理,那就是幫助他人。德萊特說:“如果每個人想在漫長的人生中享受幸福,就不能隻想到自己,而應為他人著想。”

有一位學者已很多年沒下床走了,但許多媒體卻高度評價他是最無私的人。

很多常年臥床的人連自己的煩惱都無法化解,他又是如何成為一個無私的人的呢?答案就是,他一直遵循著“為他人服務”的信念,並努力去實踐它。

他想盡辦法,收集到了全國各地癱瘓病人的通訊地址,他給他們每個人寫信,通過信件鼓勵他們、關心他們,激勵他們勇敢地與病魔作鬥爭。他把這些病人組織了起來,讓大家相互寫信鼓勵。

這位學者每年要在床上發出1400多封信,給成千上萬的病人帶來了快樂和笑聲。

這位學者與其他癱瘓在床的病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深切體會到真正的幸福是在幫助他人當中獲得的。蕭伯納說過:“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一天到晚都在抱怨別人不能使他開心。”隻有樂於助人,為他人帶來笑聲,那麼你才能真正的快樂。

海倫·凱勒說過:“任何人出於她善良的心,說一句有益的話,發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為別人鏟平粗糙不平的路,這樣的人就會感到歡欣是他自身及其親密的一部分,以至於他會終身去追求這種歡欣。”

自私的人很難獲得他人認可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缺少同類感和社會興趣。在處理工作、友誼和性生活中的問題時,不相信這些問題能通過相互合作得到解決。他們所賦予生命的意義是個人所有的意義。

——阿德勒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人都不能從個人成就中獲益。那種隻追求個人成功的人,實際上僅僅是謀求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而他們的成功也隻對他們自己有意義。我們的意圖及行為也是如此:它們的真正意義僅在於它們對於他人的意義。每個人都努力想使自己變得重要,但是人的重要性在於他對其他人所做的責獻。如果一個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必會誤入歧途。

阿德勒講述了這麼一則故事,是關於一位小宗教團體領袖的。一天,她將所有教友召集起來,告訴他們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教友們驚恐萬分,馬上變賣一切財產,拋棄所有塵世雜念,惴惴不安地等待這個傳說的災難到來。然而星期三過去了,什麼事都沒發生,於是星期四他們要她解釋。

“瞧瞧你給我們帶來的麻煩,我們拋棄了所有財產,告訴遇到的每個人星期三是世界末日,受到嘲笑時,我們還毫不氣餒地重申我們消息的來源絕對可靠。但是現在星期三都過了,而整個世界還是絲毫未變呀?”這位女先知卻回答道:“我的星期三與你們的星期三不相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