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6 阿德勒談交際——不為人際關係而煩惱(3 / 3)

對此,阿德勒說:“她用私人的意義來逃避譴責,因為私人的意義是無法考驗的。但是任何以私人意義為生活意義的人都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尊重。”

自私是天性,它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在我們的成長過程,我們懂得要不斷地克服自私這一毛病,漸漸地使自己變得不那麼自私自利,但有些人不但不克服反而讓自私變本加厲,眼中除了自己,再也容不下其他任何人。

自私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最重要,隻有自己的東西才是來之不易的,所以他們對自己和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格外珍惜。要想讓他們付出哪怕是一點點,他們都會覺得難以忍受,他們根本有朋友。

有一位富人,他擁有的財富很多,可是卻特別自私,好東西全都留著自己用,對自己的妻子、兒女很苛刻,對別人就更是吝嗇。他從來不向別人吐露他的心事,不管是苦還是樂都是一個人獨自感受著。時間久了,大家都不願和他多說一句話,並且慢慢疏遠了他。隨著他的年齡越來越大,他開始覺得自己很孤獨很不快樂。他想得到親人的關心,朋友的親近,但他卻發現,別人都不願靠近他,甚至躲著他。

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當他的家人都在談笑風生的時候,他獨自在外徘徊。他來到懸崖邊想一死了之,卻被一個流浪漢攔了下來。流浪漢問他為何想不開,是子女不孝,還是無依無靠。他說不是。流浪漢又問了他許多問題,可他一直都在搖頭,最後,他忍不住哭了,並把大家對他的態度告訴了流浪漢。流浪漢在傾聽的過程中也找到了原因。於是,流浪漢問:“你現在的心情如何?”富人停止了抽泣,說:“心情好像舒暢了一些。”流浪漢接著說:“你的心情好了一點,是因為你讓我分享了你的苦惱,既然和我分享能讓你快樂,那為什麼不和你的親人分享呢?如果你願意分享你的快樂、你的財富,也包括你的煩惱,你會找回你的快樂。你先前的不快樂和被大家疏遠,是因為你把一切都看得太嚴、太緊,你太自私,不願讓別人與你分享。你把自己拋向了一個死角。由於你的自私,你的世界越來越小,你感到越來越窒息。你要想不再孤獨,就必須告別自私,學會分享。”

聽完這番話,富人若有所思,他謝過流浪漢回家了。從那以後,他一改往日的吝嗇和自私。慢慢地,大家接受了他,他的世界也變得寬闊起來,充滿了歡聲笑語。

人生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分享,隻有分享才能獲得更多,隻有分享才會有更多的朋友。自私的人很難與別人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這樣一顆私心隻會把他們領進失敗者的隊伍中,特別是在當今社會,沒有合作很難成就一番事業,更談不上有較大的成功。

忽視身邊人即將其推向冷漠的世界

有些人因為曾經遭遇社會對他的冷模,從此以後他就錯以為它永遠是冷漠的。

——阿德勒

現在高度發達的文化傳播渠道,讓我們在精神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的同時,也成為我們了解某些問題的媒介。因為現實條件的製約,我們不可能回到每個人的童年看他經曆過怎樣的生活,但是影視、文學作品會將他們的經曆傳授給我們,給我們提供一些信息,因為藝術作品雖然高於生活卻是源於生活的。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很冷漠的同伴,他們拒絕與他人合作,或者在麵臨問題時隻會做出消極的反饋,即使你想去接近他,給予幫助,也很難找到那個與之接近的機會。這是一個令人困擾、卻很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我們找不到問題的根源。這時文化媒體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在一些作品裏我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這些冷漠的同伴,大多數都在兒童時期被家人和周圍的環境所忽視。曾經遭受冷漠的他們,不知道愛和合作是什麼,在他們曾經的歲月裏沒有友善的力量出現過,所以就錯以為這個世界是沒有友善存在的,也就不知道怎樣回應他人的友善,而隻以冷漠做回應。

這是一個令人警醒的現象,因為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大多忙於自己的事業,忽視周圍的朋友與家人,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冷漠的世界,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涼薄。這樣下去的結果是不敢想象的。

《阿德勒的智慧》中說:“每個人都有對別人產生興趣的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被啟發、被磨煉才能得到發展,否則將受到挫折。”我們發現,那些被忽視、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兒童,會顯得很孤單,他們不能和別人交往,無視合作的存在,同時也對那些能幫助他和別人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毫無興趣,甚至會產生一些怪異的行為方式與社會認知。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他們對別人產生興趣的能力,沒有被啟發出來。因為被忽視、被冷落,在他們開始對他人發生興趣的初期,這種能力就被扼殺了。他們對社會感的認識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阿德勒認為,多數情況下,出身為孤兒或者私生子的兒童,通常很難獲得成功,因為他們在兒童時期,沒有父母共同的撫養,沒有被很好地重視。

所以當生活中我們麵對從這種情境中成長起來的同伴時,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耐心。因為他們幾乎都需要很多幫助,來修正他們對待問題的方式。盡管有些人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是正常而積極的,但是這種兒時被忽視的印象必然在他們的人格形成中產生某些影響,隻是暫時沒有遇到讓他們爆發的情況。比如一個事業成功、友愛夥伴的人,卻對感情生活不認真,其實就是因為兒時的經曆讓他們對愛情不信任。因此,要想更好地幫助周圍這樣的人,首先就需要幫助他們認清生活的意義,重新建立對感情的認知。

合作是開啟人格之門的鑰匙

如果我們發現並了解了生活的意義,那麼我們就擁有了開啟人格的鑰匙。

——阿德勒

阿德勒說:“人的特征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但事實上,這隻對那些未曾把握住解開這種困境的鑰匙的人來說是正確的。因為他沒有找出最初的錯誤,那麼再如何討論當然都是沒有意義的,唯一能夠改進的辦法就是訓練自己能夠更合作和更有勇氣地麵對生活。合作,是我們所擁有的、能夠形成健康的人格的唯一的保障。”在生活中不難發現,那些長期被父母的羽翼保護著、沒有鍛煉合作的機會的孩子,一旦進入學校,問題就出現了。他們不怎樣與人交流,不懂分享與合作的意義,隻知道關注自己的需要。這並不是自私的表現,隻是因為他們沒有要關注的認知。在家中自己是時刻被關注的對象,沒有人需要得到他們的關注,他們也很少有機會與人合作。

個人的脆弱、缺陷和限製是天然存在的,這注定了我們每個人都要以群體的形式生活,那麼如何能更好地與我們的同伴共贏,是我們每個人唯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整理,使我們認清阿德勒這一人生哲學:一個人對於自己和全人類利益的最大貢獻,就在於與他人合作。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需要合作,包括生命的延續。缺少合作精神的人注定被周圍的人所拋棄,因為他的存在對於他人沒有意義,對整個人類更談不上貢獻,最終隻能被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不留一絲痕跡。

在非洲叢林中,號稱“叢林之王”的獅子往往長期處於饑餓之中,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就是獅子捕獵的時候都是獨來獨往,而叢林裏另一種食肉動物——鬣狗,則是成群活動,大的鬣狗群有數百隻,小的也有幾十隻,它們很少自己獵食,而是等獅子把獵物殺死以後,從這個“叢林之王”嘴裏搶食!

雖然單個的鬣狗對於強大的獅子來說根本不值一提,可是成群的鬣狗團結起來卻讓“叢林之王”望而卻步——爭奪的結果,往往是獅子在旁邊看鬣狗分享自己辛苦狩獵的成果,等到鬣狗吃完了揀一些殘羹冷炙聊以果腹。

有這麼一種人,他們像獅子一樣,能力超群,才華橫溢,自以為比任何人都強,但他們不會團隊合作,因此他們幾乎找不到一個可以合作的同事和朋友。其實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並不就意味著自己吃虧,其結果很可能是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麵。

丟勒和奈斯丁是一對好朋友,都是在奮鬥中的畫家。由於貧窮,他們必須半工半讀才能夠繼續學業。可因為工作占去他們許多時間,兩人的畫藝進步很慢。夢想的遙遙難及撕扯著兩個人。困惑了良久,兩個人想出一個辦法,決定以抽簽的方式決定,一個人工作來支持彼此的生活費,另一個人則全心學習藝術。

丟勒贏了,得以繼續學習。而奈斯丁則辛勤工作,供應兩個人的生活所需。不久後,丟勒前往歐洲各城市學習,奈斯丁繼續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地工作著,賺取兩個人的生活及奈斯丁的學習費用,守衛著自己的承諾。

幾年後,丟勒成功了,他按照兩個人當初的約定找到奈斯丁,履行支持奈斯丁學習的協議。可他發現,由於為了支持自己而辛勤工作,奈斯丁那原本優美敏感的手指已經僵硬扭曲,遭到終生的損壞,已經不能靈敏地操作畫筆了。丟勒心痛如絞。奈斯丁卻寬厚地笑著,他竟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無法完成自己藝術家的夢想而難過,心中卻盡是為朋友的成功而得到的興奮。

這天,丟勒去拜訪奈斯丁,發現奈斯丁正合著雙手,跪在地上,安靜而誠摯地為他做成功禱告。天才藝術家雙眼潮濕,將朋友那雙禱告的手畫了下來。這幅畫成為舉世聞名的《禱告的手》。

在現代社會,想成功,很多時候需要合作者的幫助。一個人如果能夠遇到願意無私地幫助自己的人,則是非常幸運的。

阿德勒在《生命對於你意味著什麼》中說:“沒有人是人類的唯一成員,我們身邊有其他人,他們與我們息息相關。”人從出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我們不會是人類社會中的唯一,即使聲稱自己離群而居、隱世的人也不敢宣稱自己與世隔絕。因為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離開群體生活的個體是無法生存的。

人類身體的天然的脆弱性注定了單獨的個體是無法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甚至是無法生存的,所以我們身邊必然有其他人伴隨,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關愛周圍的人,其實是為了建立更完美的個人人際關係。

以謙卑的心獲得更多的人讚揚

過分自以為是的人和極度驕傲自大的人是無法觸及人性的科學的。

——阿德勒

阿德勒自己說過,他的心理研究是一門為了更好地為人類謀利益的學問,而且人性科學應該被視為是一門有許多工具可供使用的藝術,這是一門與所有其他藝術緊密相關並且對其他藝術有指導性的藝術。他在《生命對於你意味著什麼》中說:“可以說對人性問題的解答是生活向我們提出的一個巨大的任務,解決它是自古以來我們人類文化追求的目標。由於現在我們相互隔離的生活,所以我們當中沒有人能真正深刻地理解人性。而那些聲稱自己精通這門科學的人,基本上對此沒有什麼必備的研究,隻是如孩子般地把自己所知的隻言片語展示出來,並奉為經典。這種自以為是的精神根本無法觸及任何科學的內涵,討論人性的科學。”

阿德勒認為,“因為人們對人性的理解上格外敏感,以錯誤的方式對他人性格做出斷言或在不適當的時候對他人性格做出結論都隻會對人造成極大的傷害。”

人性科學迫使我們謙虛,因為它是從靈魂深處探尋出來的事實。人們隻有用謙虛和謙卑的態度才能到達科學的彼岸。如果你將你的想法說成是別人的創造,讓他產生一些優越感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正如法國一位哲學家說:“如果你想樹立一個敵人,那很好辦,你拚命地超越他,擠壓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贏得些朋友,有個好人緣,那就必須得做出點小小的犧牲——那就是讓朋友超越你,走在你的前麵。”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當重要人物的需求,一旦別人幫助他實現了或讓他體驗了這種感覺,他當然會對這個人感激不盡的。當別人超過我們、優於我們時,他會感受到一種超越感,但是當我們淩駕於他們之上時,他們內心便會感到憤憤不平,有的產生自卑,有的嫉恨在心。

一位專門設計花樣草圖的推銷員尤金·威爾森,他推銷的對象是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連續幾年,他幾乎每個月都去拜訪紐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從來不會拒絕我,每次接待我他都很熱情,”他說,“但是他也從來不買我推銷的那些圖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談話,還很仔細地看我帶去的東西。可到了最後總是那句話:‘威爾森,我看我們是做不成這筆生意的’。”

經過無數次的挫敗,威爾森開始認真地總結經驗,得出的結論是自己太墨守成規,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銷方法,一見麵就拿出自己的圖紙,滔滔不絕地講它的構思、創意,新奇在何處,該用到什麼地方……聽煩了的客戶出於禮貌會等到他將話講完。威爾森認識到這種方法已太落後,需要改進。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晚上去看處世方麵的書,思考做人的哲學,創造新的熱忱。

沒過多久,他想出了對付那位服裝設計師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裝設計師比較自負,別人設計的東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幾張尚未完成的設計草圖來到買主的辦公室。“鮑勃先生,如果你願意的話,能否幫我一個小忙,”他對服裝設計師說,“這裏有幾張我們尚未完成的草圖,能否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完成,才能對你有所用處呢?”那位買主仔細地看了看圖紙,發現設計人的初衷很有創意,就說:“威爾森,你把這些圖紙留在這裏讓我看看吧。”

幾天後,威爾森再次來到他的辦公室。服裝設計師對這幾張圖紙提出了一些建議,威爾森用筆記下來,然後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圖完成了。服裝設計師對此非常滿意,並且全部接受了。

你看,當你不再極力顯示自己的聰明時,人家就接受你了。

當美國總統羅斯福入主白宮的時候,他認為自己如能有75%的時候是對的,那就已經達到他希望的最高程度了。

當你能確定你55%的時候是對的,你可以到華爾街去一天賺一百萬元。假設你不能確定你55%的時候是對的,為什麼要告訴別人他們錯了呢?為此阿德勒說:“如果你想要別人討厭你、排斥你,那就盡管表現你的聰明,但如果你希望被人喜歡、受人歡迎,那就虛心一些吧,多聽聽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肯定,有個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