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郭燕.吳瑜運用涼膈散治療小兒化膿性扁桃體炎經驗.四川中醫,2006,24(11):6
慢性咽炎——清咽湯(孫一民方)
(組成)蒲公英24g,牛蒡子12g,大青葉15g,山豆根15g,馬勃6g,鬱金、炒枳殼、桔梗各9g,玄參24g,石斛、麥冬各15g,甘草3g,化橘紅9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好後去渣。再將藥汁濃縮為100m1,加入蜂蜜20g。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熱,理氣,生津。用於慢性咽炎。咽痛,咽幹,咽緊,堵悶,咽部有異物感。
(方解)本方主要由三組藥組成。清熱組:蒲公英、牛蒡子、大青葉、山豆根、馬勃。理氣解鬱組:枳殼、桔梗、鬱金。生津組:玄參、石斛、麥冬。再加化橘紅利痰,甘草理中。
(按語)慢性咽炎大多由於情緒不舒暢,氣機失調,或過食辛辣,內熱鬱結所致。臨床主要症狀有三:熱毒壅結則咽痛;熱傷津傷則咽幹;氣機鬱滯則咽緊或咽部堵悶有異物感。針對上症,用清熱、理氣、生津法進行治療,經臨床長期觀察確實有效。
如患者以咽痛為主症者,可以清熱組作為方中主藥;以咽緊堵悶為主症者,可以理氣組作為方中主藥;若以咽幹為主症者,可以生津組作為方中主藥。若以上三症有某一症不明顯者,該組藥可以減味或減量。總之,根據咽炎這三個主要症狀表現的不同,而以上述三組藥靈活運用。若另有其他症狀或兼症者,可參考以下用藥規律項內加減之。
慢性咽炎用藥規律。①咽痛:蒲公英、牛蒡子、大青葉、山豆根、馬勃。②咽幹燥:玄參、石斛、天冬,麥冬。③咽緊、堵悶或有異物感:炒枳殼、陳皮、桔梗、瓜蔞、鬱金。④痰黏不易吐:海浮石、海蛤粉、化橘紅。⑤逆氣:旋覆花、赭石、木香。
(方源)《臨證醫案醫方》
耳鳴——耳鳴方(孫一民方)
(組成)生地黃、玄參、磁石、牡蠣各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滋陰潛陽。耳鳴及聽覺不聰。耳鳴嗡嗡作響,或如蟬叫者。
(方解)方中生地黃、玄參滋肝腎之陰,清熱;磁石益腎重鎮潛陽;牡蠣平肝潛陽。共奏滋陰潛陽之功效。
(按語)引起耳鳴、耳聾的原因很多。一般多與肝腎有關,尤其與腎髒的關係最大,腎開竅於耳,腎虛則耳聾不聰。腎經虧虛,肝膽火盛,痰火鬱結等皆可引起耳鳴、耳聾。治療應以滋陰潛陽為主,根據不同病情加用補腎益精、清肝泄熱、化痰清火及和胃降濁之品。
(方源)《臨證醫案醫方》
胃火牙痛——牙痛方(孫一民方)
(組成)生石膏(先煎)15g,知母、生地黃各9g,細辛1g,金銀花、連翹各24g,黃連6g,赤芍9g,牡丹皮6g,玄參24g,菊花9g,薄荷、甘草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止痛。用於胃火牙痛,齒齦紅腫,遇冷遇熱疼痛加重。
(方解)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熱瀉胃火,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涼血清熱,遇熱牙痛加重者以薄荷、菊花散風熱,遇冷牙痛加重者以細辛散風寒,金銀花、連翹、黃連、甘草清熱解毒,玄參清熱養陰。全方配伍,共奏清熱、涼血止痛之作用。生石膏、生地黃、細辛為治牙痛要藥。
(按語)牙痛常見有火牙痛及齲齒痛。上牙痛一般屬胃火,下牙痛屬大腦有熱。火牙痛多是牙髓炎及根尖周圍炎所引起。齲齒痛多為異物壓迫或刺激牙神經所致。臨床以火牙痛較多見。治療應以清胃瀉火通便為法,使熱由大便而去。如兼有肝膽經火可酌加柴胡、龍膽草、山梔子等,如兼有腎火可酌加知母、黃柏等。若配合針刺合穀穴則療效更佳。
(方源)《臨證醫案醫方》
梅尼埃病——定眩飲(陳潮祖方)
(組成)桂枝6g,茯苓30g,澤瀉30g,白術15g,半夏20g,人參10g,天麻10g。
(功效主治)益氣通陽,解表導濁。用於梅尼埃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