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先哲告誡世人說:“認識你自己”。然而這一告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在實際中,人們往往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過分低估了自己。
認識自我的喬韓窗口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喬(Jone)和韓瑞(Hary)提出關於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那麼如何認識自己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
1.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係擴展到外麵的友愛關係,進入社會又體會到複雜的人際關係。聰明而善於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係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比如有些大學生來大學學習,認為自己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如別人,開始就把自己置於次等地位,進而影響學習心態和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是大學畢業後各自所取得的成績,而非在學校學習時所具備的條件。
第二,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經常有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他們關注的常常隻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變的條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條件是很難改變的,是沒有實際比較意義的。
第三,和什麼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或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2.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己,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對那些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於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而對於某些比較脆弱的人,因為隻看到失敗反映出的負麵因素,而更使其失敗。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後形成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敢麵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取得成功的機會;而對於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因為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後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敗,
3.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映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係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映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麵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認識自我,克服自卑
幾千年來,哲學家一直都忠告我們,要認識自我,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把這解釋為僅認識自我消極的一麵,大部分的自我評估都包括太多的缺點、錯誤與無能。認識自己的缺點是很好的,可惜卻很難謀求改進。但如果僅認識自己的消極麵,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心理產生的根源在於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自卑,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其生活多多少少會受到自卑的影響。很多不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人,也主要是因為有嚴重的自卑感。自卑心理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悅納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別人喜歡、被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自卑感的產生不是來自“事實”或“經驗”,而是來自我們對事實和經驗的評價。例如,我是個唱歌不行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是,這並不是說我是個“不行的人”,這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自卑感之所以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並不是由於我們在智能上或知識上不如人,而是我們有不如人的感覺,這種感覺常常會使我們不能正確地判斷自己,隻會帶來低人一等的感覺。
自卑感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負麵影響,如自卑的人容易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來往,隻想與人疏遠,因而缺少朋友,甚至感到自責自卑的人;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憊、心灰意懶。可見,自卑的心理會促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它是加速人們衰老的催化劑。因此,我們應該摒棄自卑心理,客觀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熱愛自我。
這裏有幾個戰勝自卑的方法:
1.全麵了解自己
將自己的興趣、嗜好、能力和特長全部列出來,哪怕是很細微的方麵也不要忽略。然後再和其他同齡人做比較。通過全麵、辯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世界,認識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對自己的失敗持客觀理智態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過於嚴重,而是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現實。
2.轉移注意力
一個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無是處。不要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和失敗上,而應將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自己最感興趣,也最擅長的事情上去,從中獲得的樂趣與成就感將強化你的自信,驅散你自卑的陰影,緩解你的心理壓力和緊張。
3.對自己的自卑進行心理分析
這種方法可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具體做法就是通過自己的聯想和對早期經曆的事情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理的原因,讓自己明白自卑情結是因為某些早期經曆而形成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無關,因而是沒有必要在意的。這樣可以從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結。
4.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看一個人有沒有價值,我們常通過他所做的事情來判斷,能做成多大的事情,就有多大的價值。因此,你可先選擇一件自己較有把握也較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後,再去尋找一個目標。這樣,你可以不斷收獲成功的喜悅,在成功的喜悅中不斷走向更高的目標。每一次成功都將強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連串的成功則會使你的自信心趨於鞏固。當你切切實實感覺到自己能幹成一些事情時,你還有什麼理由懷疑自己的能力呢?
5.從另一個方麵彌補自己的弱點
每一個人都有著多方麵的才能,一個人這方麵有缺陷,但可從另一方麵謀求發展。一個身材矮小或過於肥胖的人,可能當不成模特和儀仗隊隊員,可是這世界上對身材沒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的是。一個人隻要有了積極心態,能對自己揚長避短,就會將自己的某種缺點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因為它會促使你更加專心地關注自己選擇的發展方向,往往能促成你獲得超出常人的發展,最終成為卓越人士。這方麵的著名事例數不勝數,如身材矮小的拿破侖、身短耳聾的貝多芬、下肢癱瘓的羅斯福、少年坎坷艱辛的巨商鬆下幸之助、霍英東、王永慶、曾憲梓等,這些人要麼有自身缺陷,要麼有家庭缺陷,但他們都成了卓越人士,都從某個方麵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