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自我認知課(3 / 3)

自信心比金錢、勢力、家世、親友更有意義。它是人生最可靠的資本之一。它能使人克服困難,排除障礙,使人的冒險事業走向成功,它比很多東西都更有價值。一個人能夠給予自己很高的估價,則他在做事時,必所向披靡,即使剛剛開始,也可得到一半的勝利,操一半的勝算了。一切橫在自卑自抑者麵前的障礙,在自信的人麵前,是完全不存在的。假如我們去研究、分析一下“自造機會”的人們的偉大成就,就一定可以看出,他們在奮鬥時,一定是先有一個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堅定心理。他們的心情、誌趣,堅強到可以踢開一切可能阻撓自己的懷疑和恐懼,這份自信,使得他們能夠勇往直前。

正確地評價自己

自我評價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人對自身條件、素質、才能等各方麵情況的一種判斷。自我評價得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個人的職業選擇、事業的成功。

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一般可通過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的自我評價,一種是間接的自我評價。

1.直接的自我評價

直接的自我評價首先是認識自己的自然條件,包括健康情況、心理狀態、情感特點、興趣傾向、知識水準、專業特長、智力情況、能力特點,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麵的情況。其次是同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取得的不同成績相比較,以發現自己的長項,確定奮鬥目標。美國華爾街股神沃倫·巴菲特原想成為音樂家,也曾在大學學習音樂專業,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的長處不在這裏,於是便毅然轉到股票投資方麵的學習中去了。

2.間接的自我評價

間接的自我評價是指通過與他人行為的對照、情況的對比,發現自我認識的錯誤。當局者迷,那麼就不妨用與他人相比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相比較的方法鑒別一下。多數人在自我評價問題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喜歡幻想,把個人的境遇、發展、前途畫得絢爛多彩;另一方麵,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評價常常是過謙的,甚至是比較自卑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卻有著高超的組織才能;有的人也許不解數字之謎,但卻心靈手巧,長於工藝;有的人可能不好琴棋書畫,但酷愛自然,精於園藝;有的人或許記不住許多外語單詞,但有一副動人的歌喉,擅長文藝。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幫助我們確定正確的奮鬥方向的前提。在實踐中,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要突破一定的思維定勢,要使思維方法盡可能地全麵些、辯證些、靈活些。

人的知識、才能通常是處於離散的、朦朧的狀態,需要人們不斷地挖掘、探索、發現和開發,從個人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識結構、獻身精神與果敢魄力等多方麵進行全麵的考察和測試,才能為做出科學的自我評價提供有益的幫助。

充滿自信,精神就不會崩潰

哈佛大學有一學生團體,提倡在大學生中每年選出一位最合乎現代標準且美麗的大學生,並且舉辦比賽。以下是那裏的工作人員的介紹。

工作人員到各大學裏,看到美麗的大學生,就把小冊子拿給她們看,請她們參加這個比賽。從市到州,舉辦一次又一次這樣的比賽。而後,大家變得愈來愈美,簡直讓人驚訝。

工作人員說:“大概愈來愈有自信了吧!”這話完全正確。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德國精神病學專家獨自一人駕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試驗,預備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認為,一個人隻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在注視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的冒險。已經先後有100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結果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博士認為,這些死難者首先不是從肉體上敗下陣來的,主要是死於精神上的崩潰,死於恐怖和絕望。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運動感也處於麻木狀態,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隻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夠成功!”生的希望支持著林德曼,最後他終於成功了。他在回顧成功的體會時說:“我從內心深處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信念在艱難中與我自身融為一體,它充滿了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林德曼的試驗表明,人隻要對自己不失望,充滿自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而存活下來。

成就絕不會超過自信所能達到的高度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一隻饑餓的狗放在類似迷宮的木板圍成的甬道中,狗為了覓食不斷地向上竄,向上跳,企圖越過木板出去。但每當狗向上竄時,就會得到一次電擊的懲罰,開始時受饑餓的驅使,狗仍然向上竄跳,但次數越來越少。經過反複幾次懲罰,狗就完全放棄出去的希望,再也不往上竄跳了。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力感”。一個人自信心的喪失與這個實驗過程有相似之處。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缺乏自信心。以學習為例,天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對學習從開始就沒有信心的學生是不存在的。學習上的“無力感”“無奈感”是由於多次學習失敗的挫折積累造成的,若考試成績一連幾次不理想,自信心便一次次被磨蝕,直至內心再也燃不起努力進取的熱情,“學習無力感”便形成了。“學習無力感”形成的原因多是在遭受挫折後,不注意總結經驗教訓,喪失信心,失去了一次次本可以創造走出逆境的機會,最後對自己隻好徹底放棄。

如果首先想到的是“我做不好”這個消極的結果,大腦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抑製,連嚐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自然更談不上探索和提高。

一個人的成就決不會超出他自信所能達到的高度。

據說拿破侖親率軍隊作戰時,同樣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便會增強一倍。原來,軍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基於士兵們對於統帥的敬仰和信心。如果拿破侖在率領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的時候,隻是坐著說:“這件事太困難了。”毫無疑問,拿破侖的軍隊永遠不會越過那座高山。拿破侖的自信和堅強,使他統帥的每個士兵都增強了戰鬥力。所以,無論做什麼事,堅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達到成功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一個士兵快馬加鞭給拿破侖送信,由於跑得速度太快,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那匹馬就此一命嗚呼。拿破侖接到了信後,立刻寫了回信,交給那個士兵,吩附士兵騎自己的馬,從速把回信送去。

那個士兵看到那匹強壯的駿馬,身上裝飾無比華麗,便對拿破侖說:“華美強壯的駿馬不配給我這樣下等的士兵享用。”拿破侖回答道:“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是的,世界上到處都有像這個法國士兵一樣的人。他們以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別人所擁有的種種幸福,是不屬於自己的,以為是不配他們享有的。這種自卑自賤的觀念,往往就成為不求上進、自甘墮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