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拆掉思維裏的牆——成功思維課(1 / 3)

在完美人生的追求中,一切都取決於對自己、對他人、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和觀念。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得到的。所以,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更具活力的創造者,就一定要意識到你的觀念,讓你的觀念擺脫一切偏見、一切固執、一切套子,讓一切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東西生長。如果一個人不改變對現實的看法,不改變看待事物的觀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改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長。

思維定勢束縛你的自由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麵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小象出生在馬戲團中,它的父母也都是馬戲團中的老演員。

小象很淘氣,總想到處跑動。工作人員在它腿上拴上一條細鐵鏈,另一頭係在鐵杆上。

小象對這根鐵鏈很不習慣,它用力去掙,掙不脫,無奈的它隻好在鐵鏈範圍內活動。

過了幾天,小象又試著想掙脫鐵鏈,可是還沒成功,它隻好悶悶不樂地老實下來。

一次又一次,小象總也掙不脫這根鐵鏈。慢慢地,它不再去試了,它習慣了鏈子,再看看父母也是一樣嘛,好像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小象一天天長大了,以它此時的力氣,掙斷那根小鐵鏈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可是它從來也想不到這樣做。它認為那根鏈子對它來說,牢不可破,這個強烈的思維定勢早已深深地植入它的記憶中了。

一代又一代,馬戲團中的大象們就被一根有形的小鐵鏈和一根無形的大鐵鏈拴著,活動在一個固定的小範圍中。

有形或無形的鏈條正在束縛著你,隻有從內心深處掙脫它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身與心的自由。

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它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麵,從來不會換一種思維方式,另尋出路。發現這種蟲子後,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後把它們一隻隻首尾相連,放在了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個小時之後,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隻隻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後,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隻緊接一隻地圍繞著花盆疲於奔命。七天之後,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隻隻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

後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隻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思維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

其實,該換一種思維方式生存的不僅僅是蟲子,還有比它們高級得多的人類!

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業務經理,豐厚的薪水和各項福利待遇吸引了數百名求職者前來應聘,經過一番初試和複試,剩下了10名求職者。主考官對這10名求職者說:“你們回去好好準備一下,一個星期之後,本公司的總裁將親自麵試你們。”一個星期之後,10名作了準備的求職者如約而至。結果,一名其貌不揚的求職者被留用下來,總裁問這名求職者:“知道你為什麼會被留用嗎?”這名求職者老實地回答:“不清楚。”總裁說:“其實,你不是這10名求職者中最優秀的。他們作了充分的準備,比如時髦的服裝、嫻熟的麵試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準備這樣務實。你用了一種超常規的方式,對本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及別家公司同類產品的情況作了深入的調查與分析,並提交了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你沒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這麼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誰呢?”

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麼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隻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不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像那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一樣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隻有改變看法,才能改變想法

現實生活中,有人會因為失敗而跳樓,也有人因為戰勝失敗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有人會因為對手強大而畏懼,也有人會因為挑戰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為巨人;有人會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抱怨產品,抱怨公司,抱怨顧客,也有人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創新出大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有人會因為受不了上司的嚴厲而每每跳槽,也有人會因為“嚴師出高徒”而使自己能勝任更複雜的工作後不斷晉升到高位!

對事物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而且每個人都必定要為自己的看法承擔最後的結果。消極思維者,對事物永遠都會找到消極的解釋,並且總能為自己找到抱怨的借口,最終得到了消極的結果。接下來,消極的結果又會逆向強化他消極的情緒,從而又使他成為更加消極的思維者,形成惡性循環……

所有的這一切正如叔本華所言:“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即使我們不能改變環境,至少我們可以改變內心的想法和看待事物的態度;我們不可以改變自己的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我們不能控製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我們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利用好今天;我們不可能每戰每勝,但我們可以盡心盡力……

在美國,一位叫塞爾瑪的女士內心愁雲密布,生活對於她已是一種煎熬。

為什麼呢?因為她隨丈夫從軍。沒想到部隊駐紮在沙漠地帶,住的是鐵皮房,與周圍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語言不通;當地氣溫很高,在仙人掌的陰影下都高達華氏125度;更糟的是,後來她丈夫奉命遠征,隻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我們能想象她內心的痛苦,就像我們自己也會經常碰到的那樣。

怎麼辦呢?無奈中她隻得寫信給父母,希望回家。

久盼的回信終於到了,但拆開一看,使她大失所望。父母既沒有安慰她幾句,也沒有說叫她趕快回去。那封信裏隻是一張薄薄的信紙,上麵也隻是短短的幾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