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行字寫的是什麼呢?
“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卻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
她開始非常失望,還有幾分生氣,怎麼父母回的是這樣的一封信?!但盡管如此,這幾行字還是引起了她的興趣,因為那畢竟是遠在故鄉的父母對女兒的一份關切。她反複看,反複琢磨,終於有一天,一道閃光從她的腦海裏掠過。這閃光仿佛把眼前的黑暗完全照亮了,她驚喜異常,每天緊皺的眉頭一下子舒展了開來。
原來這短短的幾行字裏,她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她過去習慣性地低頭看,結果隻看到了泥土。但自己為什麼不抬頭看?抬頭看,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我們生活中一定不隻是泥土,一定會有星星!自己為什麼不抬頭去尋找星星,去欣賞星星,去享受星光燦爛的美好世界呢?
她這麼想,也開始這麼做了。
她開始主動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結果使她十分驚喜,因為她發現他們都十分好客、熱情,慢慢都成了朋友,朋友們還送給她許多珍貴的陶器和紡織品作禮物;她研究沙漠的仙人掌,一邊研究,一邊做筆記,發現仙人掌是那麼的千姿百態,那樣的使人沉醉著迷;她欣賞沙漠的日落日出,她感受沙漠的海市蜃樓,她享受著新生活給她帶來的一切。慢慢地她找到了星星,真的感受到星空的燦爛。她發現生活一切都變了,變得使她每天都仿佛沐浴在春光之中,每天都仿佛置身於歡笑之間。後來她回美國後,根據自己這一段真實的內心曆程寫了一本書,叫《快樂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大家看,這件事情是不是太有意思了。這位女士前後簡直判若兩人:一個是無限的痛苦,一個是不盡的快樂;一個是陰雨連綿,一個是陽光燦爛。但對於這位女士來說,她所處的環境並沒有改變!我們大家一起再想一想:沙漠變了沒有?沒有變!鐵皮房變了沒有?沒有變!仙人掌陰影下華氏125度的高溫變了沒有?沒有變!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變了沒有?沒有變!這一切都沒有變,那變的是什麼呢?顯然變的是她的內心,是她內心習慣性的思維方式——過去她習慣性地選擇看泥土,選擇事情的消極一麵;後來她習慣性地選擇找星星,選擇事情的積極一麵。大家看,其他什麼也沒變,變的就那麼一點點。但就這麼一點小小變化,帶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一個痛苦,一個快樂;一個失敗,一個成功。這很像一個叉道,剛開始就那麼一點點偏差,但走到後來,差異會如此之大。因此,對這一點我們就要深入開拓,因為這一點太寶貴,太重要了。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快樂,而不希望痛苦,都渴望成功,而不希望失敗,而這一切卻與這一點密切相關。
思維慣性是沉重的包袱
英國一家報紙舉辦一項高額獎金的有獎征答活動。題目是:在一個充氣不足的熱氣球上,載著3位關係人類興亡的科學家,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一個人減輕載重。3個人中,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生命因環境汙染而身陷死亡的噩運;一位是原子專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戰爭,使地球免遭毀滅;另一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夠使不毛之地長出穀物,讓數以億計的人們脫離饑餓。
獎金豐厚,應答信件眾說不一。巨額獎金的得主卻是一個小男孩,小男孩的答案是——把最胖的科學家丟出去。
這個故事帶給人們深刻的啟示。有時,複雜的不是問題,而是看問題的眼睛。人們在考慮問題的同時,把自己生平所有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加了進去,殊不知,這不隻是一個人的思維慣性,而且是人的包袱。
自然界裏最後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物種,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物種,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
人是慣性的動物,抗拒改變是自然反應,也是必然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立即全心全意地接受改變,接受新事物意味著放棄舊東西,意味著改變舊有生活模式。人類天生是拒絕改變的,所以抗拒改變出於人的本能。我們今天用慣了電話,沒有電話已經無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要知道貝爾剛發明電話時,人們嘲笑說人是不可能對著一個裝滿電線的匣子說話的。
如果你隻想保持眼前舒適順暢的生活而亳不思變,很可能是因為習慣了,或害怕失敗,反對任何新的嚐試。“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我做這一行以來,從沒聽說過這種事”……一旦自我設限,隻會墨守既有規則時,有趣的新組合以及打破規則的創新就永無出頭的機會。不管怎樣,抗拒改變的心態會牽絆你前進的腳步。
我們都聽說過關於青蛙的故事:如果將一隻青蛙放到80度的熱水中,它會馬上跳起來直到逃出熱水來拯救自己,但是如果將這隻青蛙放到一鍋冷水中,青蛙是不會跳躍的,因為這是它喜歡的環境。但是,當我們慢慢給鍋加熱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隻青蛙很可能最終被燙死在鍋裏。因為水溫變化太慢,青蛙感覺不到,等到它感覺到必須離開的時候,它已經喪失了生理的機能。
當青蛙被放到80度的熱水中的時候,它很快就發現了變化,它知道繼續呆在這種水裏是危險的,是在做錯誤的事情,必須逃出去才能存活。但當鍋裏的水由冷水慢慢加熱的時候,它沒有很快感覺到變化,繼續呆在那裏,即便感覺到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它仍然僥幸地認為自己是可以承受這小變化的,於是繼續停在鍋裏,這無疑是做了錯誤的事情,直到生存的機會完全喪失。
再看看我們人類在這方麵的反應吧,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不久,到下屬的部隊檢查炮兵操練的情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相同的情況:在一個操練單位中,總有一位士兵始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麵,一動不動。軍官實在想不通怎麼回事,就上前詢問,得到的回答是:操練條例是這樣要求的。軍官覺得奇怪,回去查閱條例,終於搞清楚了。
在非機械化時代,是用馬車運載大炮到前線的,站在炮管下麵位置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以便在大炮發射後調整由於後座力產生的距離偏差,縮短再次瞄準的時間。現在大炮已經機械化和自動化了,不再需要拉馬韁繩了,操練條例卻沒有及時調整,因此出現了不拉馬韁繩的士兵。長期以來,炮兵的操練條例始終堅持著原來那個時代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