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拆掉思維裏的牆——成功思維課(3 / 3)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不拉馬韁繩的士兵”到處都是,慣性思維真的是前進途中的一個羈絆。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人們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抱著舊觀念、舊框框去看待新情況,必然是行不通的,這樣容易在取舍、肯否之間形成“定而不移”之勢。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勢的辦法,就是極大地開闊我們的視野,改變我們既有的思維方式,時刻警惕陷入“經驗”中去。

有個教徒在祈禱時,煙癮來了,他問在場的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煙,神父回答:“不行。”另一個教徒也想抽煙。他問神父,在抽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神父回答:“當然可以。”

同樣是抽煙加祈禱,要求祈禱時抽煙,那似乎意味著對耶穌的不尊重;而要求抽煙時祈禱,則可以表示在休閑時也想著神的恩典,神父當然沒有反對的理由。

我們通常會犯同一個錯誤——在同一麵牆上撞來撞去,直到撞得頭破血流。從相反的角度去觀察你所要解決的問題,你也許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兩個兒子大了,富翁老了。這些日子以來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讓哪個兒子繼承遺產?富翁百思不得其解。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時代,他忽然靈機一動,找到了考驗他們的好辦法。

富翁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一百裏外的一座城市裏,然後給他們出了個難題,誰答得好,就讓誰繼承遺產。他交給他們一人一串鑰匙、一匹快馬,看他們誰先回到家,並把宅門打開。

馬跑得飛快,所以兄弟兩人幾乎是同時回到家的。但是麵對緊鎖的大門,兩個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試右試,苦於無法從那一大串鑰匙中找到最合適的那把;弟弟呢,則苦於沒有鑰匙,因為他剛才光顧了趕路,鑰匙不知什麼時候掉在了路上。

兩個人急得滿頭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腦門,有了辦法,他找來一塊石頭,幾下子就把鎖砸了,他順利進去了。

自然,繼承權落在了弟弟手裏。

人生的大門往往是沒有鑰匙的,在命運的關鍵時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規的鑰匙,而是一塊砸碎障礙的石頭!

住在佛羅裏達州的一位農夫買下一片農場。買下以後,他覺得非常頹喪。那塊地壞得使農夫既不能種水果,也不能養豬,能生長的隻有白楊樹及響尾蛇。然而,農夫卻想到了一個好主意,要把他所擁有的變做一種資產——他要利用那些響尾蛇。

農夫的做法使每一個人都很吃驚,因為他開始做響尾蛇肉罐頭。每年來參觀他的響尾蛇農場的遊客差不多有兩萬人,他的生意做得非常大。由他養的響尾蛇中所取出來的蛇毒,運送到各大藥廠去做蛇毒的血清;響尾蛇皮以很高的價錢賣出去做女人的鞋子和皮包;裝著響尾蛇肉的罐頭送到全世界各地的顧客手裏。

為了紀念這位先生把“有毒的檸檬”做成了“甜美的檸檬水”,這個村子現在已改名為佛羅裏達州響尾蛇村。

事情發生了總會有解決的方法的——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通常就會使一些困擾我們的問題迎刃而解。

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

公司招聘職員,有一道試題是這樣的:

一個狂風暴雨的晚上,你開車經過一個車站,發現有3個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車的到來:第一個是看上去瀕臨死亡的老婦,第二個是曾經挽救過你生命的醫生,第三個是你的夢中情人。你的汽車隻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選擇誰?

每個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選擇老婦,是因為她很快就會死去,我們應該挽救她的生命;選擇醫生,是因為他曾經救過你的命,現在是你報答他的最好機會;選擇夢中情人,是因為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也許就永遠找不回她了。

在200個候選人中,最後獲聘的一位答案是什麼呢?“我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他趕緊把老婦送往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著我心愛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車的到來。”

我們常常會被“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所限,自己“從車上下來”,拋開思維的固有模式,我們可以獲得更多。

法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有一個美麗的私人園林。每到周末,總會有人到她的園林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帳篷,在草地上野營野餐,弄得園林一片狼藉,肮髒不堪。

管家曾讓人在園林四周圍上籬笆,並豎起“私人園林禁止入內”的木牌,但均無濟於事,園林依然不斷遭踐踏、破壞。於是,管家隻得向主人請示。

迪梅普萊聽了管家的彙報後,讓管家做一些大牌子立在各個路口,上麵醒目地寫明:

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距此15公裏,駕車約半小時即可到達。

從此,再也沒有人闖入她的園林。

“私人園林禁止入內”和“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有什麼不同?——有時成敗隻在於一個觀念的轉變。

作家毛姆成名之前,生活清苦。為求文章有價,有一次寫完一部小說後,毛姆在報紙上刊登了這樣一份征婚啟事:

“本人喜歡音樂和運動,是個年輕又有教養的百萬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說中女主角完全一樣的女性結婚。”

幾天之後,毛姆的小說被搶購一空。

應當說,毛姆開了現代暢銷書炒作的先河。隻不過,今天的這些文人炒作手法比毛姆要差遠了。

你穿過牛仔褲吧,可你知道牛仔褲的來曆嗎?

在美國西部,一個鄉下青年要去參加鬥牛賽,可他窮得除了一條破褲子,再也沒得換了。事先,他曾想借一條褲子,可朋友們說,他要去參加鬥牛賽,回來時,好褲子可能又成了破褲子。於是,誰都不肯借給他。

青年隻好穿著露了膝蓋的破褲子到了賽場。沒想到,他竟奇跡般地得了第一。他上台領獎時,破褲子使他很難為情。台下十幾名攝影記者卻不管不顧地為他拍照,他簡直無地自容。

誰想,他的相片被登在報上後,他的破牛仔褲,竟然成了當時許多年輕人效仿的款式。幾天之後,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穿著破褲子的青年。這一景象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這個性缺失、模仿成風的年代,所有的人都能弄一條破褲子穿在身上,可英雄的膽略,智者的智慧,成功者的思維他們都能繼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