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心理學(3 / 3)

幸福與快樂有關,又不完全等同於快樂。詞典上說,“感到幸福或滿意”即為快樂。感到幸福當然是快樂的,但感到滿意與快樂不一定會感到幸福。幸福是一種更高、也更深刻的人生境界。

幸福是一種理想的實現,更是一種對理想的追求。追求即幸福,一如馬克思所說的“鬥爭就是幸福”。德國學者萊辛說,幸福存在於追求理想的過程中,追求理想比實現理想更有意義。追求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崇高的人生境界,就有了高品位的幸福人生。盡管我們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實現人生理想,但追求過、奮鬥過、拚搏過就是幸福。這就像體育比賽中的“重在參與”,沒有跑道上其他7位運動員的參與,也就沒有了精彩的比賽,更不會有冠軍的誕生。為理想和事業而奮鬥的過程使我們感到充實,充實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幸福是一種“善”的品格,是一種愛心的奉獻,是一種關心他人勝過自己的人生大境界。“他為人民謀幸福”的領袖是幸福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領導幹部是幸福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人誌士們是幸福的。“把大寫的人字寫向蔚藍的天空”是幸福的;“他心裏裝著廣大人民群眾,就是沒有他自己”是幸福的;“把藏族人民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疾苦,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是幸福的……這可都是金子般珍貴的“精神幸福”啊!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人,哪有什麼真正的幸福呢?那是對真正幸福的踐踏……

我們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呢?有些小建議可以提供給大家分享:

不抱怨生活:幸福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因為他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態度不同,他們不會在“生活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平”的問題上作長時間的糾纏,而是努力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貪圖安逸:幸福的人總是離開讓自己感到安逸的生活環境,幸福有時是離開了安逸生活才會積累出的感覺,從來不求改變的人自然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就難感受到幸福。

感受友情:廣交朋友並不一定帶來幸福感,而一段濃厚的友誼才能讓你感到幸福,友誼所衍生的歸屬感和團結精神讓人感到被信任和充實,幸福的人幾乎都擁有團結人的天才。

勤奮工作:專注於某一項活動能夠刺激人體內特有的一種荷爾蒙的分泌,它能讓人處於一種愉悅的狀態。工作能發掘人的潛能,讓人感到被需要,這給予人充實感。

降低負麵影響:少接受些有關災難、謀殺或其他的負麵消息,這樣,無形中就保持了對世界的一份美好樂觀的態度。

生活的理想:幸福的人總是不斷地為自己樹立一些目標,通常我們會重視短期目標而輕視長期目標,而長期目標的實現更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你可以把你的目標寫下來,讓自己清楚地知道為什麼而活。

給自己動力:通常人們隻有通過快樂和有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輕鬆的心情,但是幸福的人能從恐懼和憤怒中獲得動力,他們不會因為困難而感到沮喪。

規律的生活:幸福的人從不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至少在思想上是條理清晰的,這有助於保持輕鬆的生活態度,他們會將一切收拾得有條不紊,整齊而有序的生活讓人感到自信,也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

珍惜時間:幸福的人很少體會到被時間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另外,專注還能使身體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因為,每30分鍾大腦會有意識地花90秒收集信息,感受外部環境,檢查呼吸係統的狀況以及身體各器官的活動。

心懷感激: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之處,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所以,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麵,因為對生活的這份感激,所以他們才感到幸福。

幸福是心靈的一種狀態,它伴隨著寬鬆歡愉的想法,幸福是我們內在的一種功能,要充分理解這一點,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內在的憂慮。它們是不同的實體,像人的兩隻耳朵,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聯係,相互製約。隻要我們理解自己是誰,我們就能決定用哪一個功能為自己服務,因為我們能夠控製它們。我們既能養成憂慮的習慣,也能養成幸福的習慣。

學會享受幸福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不幸福,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在幸福的時候享受幸福,更不懂得在苦難的時候回味幸福。幸福是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晶,它是快樂的時刻,是一種心靈的感覺。

既然幸福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那麼,我們怎樣來享受它呢?享受幸福就要快樂地享受生活。當幸福來臨的時候,我們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鍾,讓它像純淨的酒精一樣燃燒成淡藍色的火焰,不留一絲渣滓。當苦難來臨的時候,我們要經常回味以前幸福的時光,這樣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得愉快,麵對困境也就比較樂觀,從而能夠更好地迎接下一個幸福的到來。我們雖然不能夠讓自己的每天都充滿幸福,但隻要我們更積極地把握幸福,我們就有可能擁有更多的幸福。

不要活在過去中或隻是為了未來而活,而輕易地讓你的生命由指端滑落。重視現在、把握當下,才能每天都過著很充實的生活。當你仍可以給予時,不要輕言放棄;在你停止嚐試之前,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已經結束的。不要害怕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不要害怕麵對風險,我們在嚐試中學會勇敢;不要說真愛難尋,而將愛排除在你的生活之外。

你應該善於投資運用,以換取最大的健康、快樂與成功。時間總是不停地在運轉,你可以努力讓每個今天都有最佳的收獲。記住別讓生命都用在等待之中。“等我20歲以後,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等到結婚以後,等到我買房子以後,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等到我退休以後……”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個時間或某件事完成之後,再采取行動。

然而,生活總是一直在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是層出不窮,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鍾,會發生什麼事。那間,生命的巨輪傾覆,你可能就因此闖進一片黑暗之中。

那麼我們要如何麵對生命呢?我們無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無需等到一切都平穩時才做,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遲想過的生活,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因為,生命隻在一瞬間。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盡頭,許多人經常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有許多話來不及說,這實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實時掌握的當下,往往在這兩者蹉跎間,轉眼即失。這也道盡了人生如寄,轉眼即失的惶恐。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憾事,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不斷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那時候”已經過去,你追念的人也已走過了你的生命。

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一直在前進。人生並未出售返程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回來。將希望寄予“等到空閑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道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鬆口氣”,或是“麻煩都過去了”,才去實現你的目標或理想。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享受它們、品嚐它們,善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都有完滿結局。

順境感恩,逆境喜樂

北歐一座教堂裏,有一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來這裏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

教堂裏有位看門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般地伸張雙臂,本來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的群眾不疑有他,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

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裏,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他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裏麵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覺得耶穌真好,有求必應,便萬分感謝地離去。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他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就裏,兩人吵了起來。

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化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了,指著十字架上的人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看門人說:“我說出事實來,難道不對嗎?”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揮霍,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馬斯洛曾說: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們應認真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