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鋼琴家波奇在美國密歇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當時座位有一半多還是空著的,對於這種難堪的局麵,波奇卻說:“福林特這個城市一定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於是整個大廳裏充滿了歡笑,波奇也以寥寥數語化解了尷尬的場麵。
由此可見,幽默不僅反映出一個人隨和的個性,還顯示了一個人的聰明、智慧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既不是毫無意義的插科打諢,也不是沒有分寸的賣關子,耍嘴皮。幽默要在入情入理之中,引人發笑,給人啟迪。這需要一定的素質和修養。
生活中應用幽默,可緩解矛盾,調節情緒,促使心理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通過幽默,我們在貌似正常的現象中看不出不正常的現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不出不重要的事物。”
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在會場或課堂上,一席趣語可使笑語滿堂,氣氛和諧而輕鬆,增加了接受效果;在友人間的笑談中,一則笑話,常令人捧腹不止,在笑聲中交流和深化了感情;在旅遊登山時,一句幽默,引出一陣嘻嘻哈哈,頓使人倦意全消,鼓勁前行。可見,幽默與笑是情同手足的姐妹。上乘的幽默是鼓勁的維生素,是交際的潤滑劑,是智慧的推進器。
“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這是俄國文學家契訶夫說過的一句話。幽默是一種特殊的情緒表現。它可以淡化人的消極情緒,消除沮喪與痛苦。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滿情趣。許多在他人看來痛苦煩惱之事,他們卻應付得輕鬆自如。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幽默這一適應環境的工具,學會了麵臨困境時減輕精神和心理壓力的有效方法。
那麼,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幽默感呢?下麵是一些小建議。
1.擴大知識麵
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它必須建立在豐富知識的基礎上。一個人隻有具備審時度勢的能力、廣博的知識,才能做到談資豐富,妙語成趣,從而給出巧妙的應答。因此,要培養幽默感必須廣泛涉獵不同知識,充實自我,不斷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從名人趣事的精華中擷取幽默的寶石。
2.陶冶情操,樂觀對待現實
幽默是一種寬容精神的體現,要善於體諒他人,要使自己學會幽默,就要學會雍容大度,克服斤斤計較的弊端,同時還要樂觀。樂觀與幽默是親密的朋友,生活中如果多一點趣味和輕鬆,多一點笑容和遊戲,多一份樂觀與幽默,那麼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不會出現整天愁眉苦臉,憂心忡忡的痛苦者。
3.培養深刻的洞察力
提高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機智、敏捷的能力,是培養幽默感的一個重要方麵。隻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質,以恰當的比喻,詼諧的語言,才能使人們產生輕鬆的感覺。當然在幽默的同時,還應注意,重大的原則總是不能馬虎,不同問題要不同對待,在處理問題時要有靈活性,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夠為人類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養料。
逗笑是幽默的基本表現特征,“無笑無以言幽默”。康德說:“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感動人的大笑裏必須有某種荒謬悖理的東西存在著。”“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康德的這兩句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幽默致笑的因果聯係。
4.巧妙地說一些可產生幽默效果的話
(1)奇異的話。幽默的結構常常能造成使人出乎意外的奇因異果,從而令人驚奇地發笑。康德所講的“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正是來自幽默的結構常常能造成使人出乎意外的奇因異果。
例如,老師對學生們說:“牛頓坐在蘋果樹下,忽然有一個蘋果掉下,落在他的頭上。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是個科學家!”
“可是老師,”一個學生站了起來,“如果牛頓也像我們這樣整天坐在學校裏埋頭書本,會有蘋果掉在他頭上嗎?”本來老師是講牛頓受蘋果落地的啟示,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為了科學家,而學生卻冷不丁冒出一句含有不應該埋頭讀書的結論,真是出乎意外,超出常理。
下麵的例子也是如此:
經理正忙得不可開交,電話鈴響了,女秘書起身接電話。
“誰的電話?”經理問。
“您的太太打來的。”女秘書說。
“說什麼了嗎?”經理又問。
“她說吻你。”女秘書說。
“好極了,”經理頭也不抬地吩咐道,“你先替我收下,然後再還給我。”
真虧經理想得出,吻居然也能轉接。這實在是不合常理的,但這樣的話新奇怪異,使人大大出乎意料,所以能引來別人的笑。幽默就是要能想人之未想,才能出奇致笑。有人說:“第一個把女人比喻成花的是智者,第二個把女人比喻成花的是傻瓜。”這句話似乎有點偏激,但新奇、異常的確是幽默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2)巧妙的話。幽默的核心是應該有贏得使人讚歎不已的巧思妙想,從而產生令人欣賞的歡笑。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巧可以是客觀事實上的巧合,但更多的是主觀構思上的巧妙。巧是事物之間的某種聯係,沒有聯係就談不上巧。如果能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麵發現或建立某種聯係,並順乎一定的情理,就不能不令人賞心悅目。
下麵的兩個例子就是以回答巧妙而產生幽默效果的:
例一:某學生的英語讀音老是不準,老師批評他說:“你是怎麼搞的,怎麼一點都沒進步呢?我在你這個年紀時,已經讀得相當準了。”
學生回答:“老師,我想一定是您的老師比我的老師好。”
例二:林肯總統小時參加一次考試,老師問他:“你是願意答一道難題,還是願意答兩道簡單的題?”
林肯答:“還是答一道難題吧。”
“好,請你回答:雞蛋是怎麼來的?”
“雞生的。”
“那麼雞又是從哪來的呢?”
“對不起,老師,這已經是第二道題了。”
(3)荒謬的話
幽默的內容往往要含有使人忍俊不禁的荒唐言行,從而使人情不自禁地發笑。俗話說:“理不歪,笑不來。”荒謬的東西是人們認為明顯不應該存在的東西,然而它居然展現在人們麵前,不能不激起人們心靈的震蕩,從而使人發笑。
例如下麵這個例子:
一人要出遠門,臨行時囑咐其子:“我走後,如果有人來找我,你就說我有點小事出門了,並請他進屋喝茶。”此人深知其子愚呆,怕他忘記,又把這番交代的話寫在紙上。兒子把紙條放在袖子裏,時不時拿出來看看。可是過了三天,還不見有人來。兒子以為這紙條沒用了,就把它給燒了。燒後第二天,來了個人找他父親。兒子急忙到袖子裏找紙條,找不到,便說:“沒了。”客人一聽,以為他父親死了,驚問:“幾時沒的?”兒子對曰:“昨天晚上就燒了。”風平浪靜的水麵,投進一塊石頭,就會一下子發出響聲。常規思維的心理,被超常的信息攪擾,也會引起心波蕩漾、心潮起伏、心花怒放。奇異、巧妙、荒謬就是這種超常的信息,就是幽默之所以致笑的要因,也是我們學會幽默應把握的要訣。
刻板效應:你總會受到刻板偏見的左右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被試者看,照片上的人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翹。包達列夫向兩組被試者提供了截然相反的介紹,他告訴甲組“此人是個罪犯”,對乙組則說:“此人是位著名學者”,然後,請兩組被試者分別對此人的照片特征進行評價。
關於人物特征的評價,出現了非常有趣的現象,甲組被試者認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翹反映著其頑固不化的性格;乙組的判斷則是這樣的: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翹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針對同一張照片的麵部特征,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迥然有異的評價呢?心理學家分析說,這是因為人們對社會各類的人有著一定的定型認知——把他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歸類為凶狠、狡猾和頑固不化,而把他當學者來看時,便把相同的特征歸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誌的堅忍性。
探究這種現象的本質,可以發現刻板效應其實來自於認知偏見,人們對不同人進行分類,然後產生了不同的固化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對不同的人群產生了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傾向。就像笑話中的上帝為不同膚色的小朋友安排了不同的命運一樣,你也常會受限於既有的刻板印象,從而用刻板印象的信息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比如,身為中國人,你多會認為日本人更加有暴力傾向,美國人則更喜歡插手別人的事情。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總是占據著主導地位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麵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麵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麵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麵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於按照前麵的信息解釋後麵的信息,即使後麵的信息與前麵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麵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在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每個關係的建立都肯定會有第一次見麵,如果一個人無法為他人留下較好的第一印象,將不利於以後人際關係的發展,至少會對人際發展進程產生負麵影響。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發製人”“惡人先告狀”便利用了首因效應的正麵影響,很多人極為注重出現在一個陌生場合的首次印象。爭取讓自己為他人留下正麵的印象,便是希望可以借此帶來更和諧的人際關係發展。
近因效應: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按不同順序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以致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比如,讓你此時此刻判斷一下你與某個朋友的關係,如果你們幾天前剛剛吵過架,你就會認為你們的關係不是很好,而如果這個朋友昨天剛剛借給你1000塊錢,你就會將你們的關係定義為“患難之交”,認為對方是你真正的朋友。
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以實驗的方式證明了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在實驗時,盧欽斯準備了兩段文字,在第一段文字中將一個叫做吉姆的男孩描述為熱情外向的人,在第二段資料中將吉姆描述為冷淡而內向的人。然後,盧欽斯將這兩段材料組合成四組:
第一組 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二組 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三組 隻顯示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組 隻顯示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
盧欽斯讓四組被試分別閱讀一組文字材料,然後回答一個問題“吉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被試者中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組中隻有18%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組中認為吉姆是友好的被試者有95%,第四組隻有3%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
通過上述實驗,盧欽斯得出結論:信息呈現的順序會對社會認知產生影響,先呈現的信息比後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作用。
後來,盧欽斯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描述某些活動的文字內容,如吉姆做數學題、吉姆聽故事等,則大部分被試會根據活動以後得到的信息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最近獲得的信息對他們的社會知覺起到了更大的影響作用——這一實驗結果證明了近因效應。
通常來說,近因效應一般不如首因效應明顯和普遍。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當不斷有足夠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來的印象已經淡忘時,新近獲得的信息的作用就會較大,就會出現近因效應。
暈輪效應: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根源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麵效應,指的是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麵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人們對於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所以暈輪效應也形象地被稱為光環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麵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即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效應。
通過上麵的笑話,由此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明星總是有那麼多緋聞了,我們總是對媒體關於明星的醜聞爆料十分感興趣,對此津津樂道,然而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關於明星的形象都是媒體所展現給我們的那圈“月暈”,或許這些故事隻是媒體的斷章取義,與事實的真相相距十萬八千裏。
名片效應:相似的態度和價值觀有助於形成優質人脈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很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對方與你的心理距離,使其願意與你接近,從而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便是名片效應,相似的態度和價值觀就猶如一張心理名片,將自己以實現良性互動的目的介紹給了對方。
如果希望在人際交往中產生名片效應,首先便要向對方傳播一些他們可能感興趣和喜歡的觀點和思想,其次再不經意地將自己的觀點滲透其中,這樣便會讓對方產生一種印象,認為你的思想觀點與他們的極為類似,從而拉近彼此的關係,增加交際對象對你的認同感。
有這樣一個關於裏根總統的笑話,一次,裏根麵對的是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他說道:“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我總是想起溫暖的廚房以及更為溫暖的愛。有一家意大利人剛開始住在狹小的公寓房間裏,後來他們遷到了鄉下的一座大房子裏。一位朋友問這家一個12歲的兒子托尼:‘喜歡你的新居嗎?’孩子回答說:‘我們喜歡,我有了自己的房間。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間。我的姐妹們都有了自己的房間。隻是可憐的媽媽,她還是和爸爸住一個房間’。”毋庸置疑的是,裏根在講話中傳達出自己對於意大利人的正麵印象,這種說辭自然能贏得意大利血統美國人對自己的認可,拉近自己和選民的心理距離。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裏根正是恰當運用了名片效應對人際互動的積極影響。
一般而言,人們總是更喜歡與自己價值觀和情感傾向類似的人,這有助於他們提高自我認同度,減少自己和外界的衝突,由此也可以理解人們為什麼總是對偶遇知音如此歡欣雀躍了。
變色龍效應:模仿對方的身體語言,你會更受歡迎
變色龍效應是指人們經常無意識地模仿其他人的姿勢、怪癖和麵部表情的心理學現象。通過實驗,心理學家巴奇和查特朗識別了以變色龍效應表現出來的部分肢體語言,他們進而得出結論:如果一個人模仿了他人的手勢或者身體姿勢,人們往往會更喜歡這個人。
巴奇和查特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78名被試者坐下來分別與一名實驗者進行交談,在交談的時候,實驗者故意改變交談中的習慣動作,比如露出更多的笑容,與被試者進行頻繁的麵部接觸、腳部不停地擺動。
結果發現,被試者確實會不經意地模仿實驗者的習慣動作。心理學家發現,在所有的被試中,麵部接觸的比例上升了20%,被試腳部擺動的比例上升了50%。
繼而,巴奇和查特朗便想驗證“模仿是否能增進好感”的觀點,於是,他們又做了第二個實驗,他們安排78名被試者在一個房間與另一名實驗者(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現)就一張照片分別進行交談,在交談的過程中,實驗者會主動模仿一部分被試者的肢體語言,當交談結束後,心理學家讓被試者對實驗者的好感度和交流的順利程度作出評價。
結果顯示,針對好感度和交流順利程度兩個方麵,被模仿者給實驗者打出了6.62和6.76的平均分數,而未被模仿者提供的平均分數隻有5.91和6.02。實驗說明,人們的確更喜歡那些模仿自己身體語言的人。
“變色龍效應”屬於一種社交互動中的溫暖回應,實驗表明,確實大多數人會在交談中不自覺地模仿對方的身體語言,而且人們還會從這種模仿行為中無端受益,因為人們傾向於喜歡那些模仿自己的人。
蹺蹺板互惠原則: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丹尼斯·雷根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有兩個人被邀參加一次所謂的“藝術欣賞”,也就是兩人一起給一些畫作評分,其中一人是喬,他是雷根教授的助手。實驗在兩種情況下進行。在第一種情況下,喬主動送了那個真正的實驗對象一個小小的人情,在評分中間短暫的休息時間裏,他出去幾分鍾,回來時帶回了兩瓶可口可樂,一瓶給實驗對象,一瓶給自己,並告訴實驗對象,“我問他(主持實驗的人)是否可以買一瓶可樂,他說可以,所以我給你也帶了一瓶。”在第二種情況下,喬沒有給實驗對象任何小恩小惠,中間休息後隻是兩手空空地從外麵進來。但在所有其他方麵,喬的表現都一模一樣。
稍後,當評分完畢,主持實驗的人暫時離開了房間,喬要實驗對象幫他一個忙。喬說自己在為一種新車賣彩票。如果他賣掉彩票的數目最多,他就會得到50塊錢的獎金。喬想要實驗對象以25分一張的價錢買一些彩票:“買一張算一張,但當然是越多越好了。”結果那些得過他的好處的實驗對象所購買的彩票數目是另一種情況下的兩倍。平均下來,在這種實驗條件下,喬做了一筆很合算的生意:他的投資回報率達到了500%。
在上述實驗結束後,雷根讓實驗者填寫關於是否喜歡喬的問卷,結果發現,在未接受喬的可樂的條件下,實驗對象購買彩票的數量與對喬的喜歡程度成正比。但在接受了喬的可樂的情況下,這種正相關關係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說,不管他們喜不喜歡喬,他們都覺得有責任來報答他,因此都買了較多的彩票。
由此可見,當人們接受了某人的好處後,很容易答應對方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以此來實現利益的互惠交換。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偶爾處於低勢,偶爾處於高勢,通過高勢與低勢的轉換,個體並不會損傷自己原來的利益,反而在轉換的過程中,既實現了利益所得的豐富化,也體會到了贈送與回饋之愛。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果不懂得人際互惠原則,從不將自己擁有的物品與他人分享,擁有桃子的一方很難品嚐到李子的味道。
心理測試:
你能和朋友們融洽相處嗎
盡管朋友之間可以相互理解和寬容,但有時也難免會產生一些小的矛盾或摩擦。這些矛盾或摩擦產生的根源在哪裏呢?趕緊自己反省一下吧。
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興致勃勃地請一些同學和同事來參加你精心準備的生日宴會。新朋舊友齊聚一堂,其中有個家夥竟然穿著一身“乞丐服”出場,使你覺得渾身不自在。請問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呢?
A.直接對他說:“你不覺得破壞了今天的盛會嗎?”
B.在他背後貼個標語整整他。
C.調侃著說:“不錯嘛!這身打扮很適合你。”
D.一句話都不說,一笑而過。
E.間接地提醒他,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選擇分析:
選擇A:你的個性十分爽直,做事從不拖泥帶水,也不會像一些敢怒不敢言的變色龍一樣心口不一,頗具“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氣魄。可是這種性格最顯著的缺點就是不給自己和別人留後路,容易得罪人。
選擇B:你的方式總是很特別,而且你很容易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這個“打”字有兩種意義:第一是熱烈的意思,第二是真的“打”起來。無論如何,你的開放性格,是這個社會動力的源泉,值得提倡。不過要注意場合和分寸,方式不能太過激。
選擇C:你總是喜歡故作神秘狀,但是任誰都知道你在諷刺他,但也隻是心照不宣。幸好,你善於和顏悅色,頗有人緣。你的危險之處在於說話時流露出的惡意的諷刺,這樣很容易傷人的。
選擇D:你總是含蓄地不肯表達對別人的看法,讓人覺得很冷。不善人際關係是你的隱憂,因為你的本質較為內向,行事太過保守,不能給他人特別的幫助。不過你的本性是非常善良的。
選擇E:你始終不能和親戚朋友以不拘小節的方式進行溝通,人際關係雖好,但不見得真實。即使是再親密的朋友,總給人一種刻意經營的感覺,不夠自然,不夠真實。乍看之下,你好像是真心對待朋友,時間久了,就會讓人產生疏離感。
貝勃定律:為什麼你的好心總是付了東逝水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並不會覺得兩者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的砝碼,而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重量才能感覺到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貝勃定律,意思是:當人經曆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在人際交往中同樣有貝勃定律,有的人常常抱怨:我對他那麼好,他卻總是不知足,別人隻是偶爾對他表示了一下關心,他就將對方視為大善人,太沒天理了!進而產生這種疑問:為什麼我的好心總是付了東逝水呢?究其根本,原因便在於貝勃定律。
在距情人節來臨兩個月前,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學家曾在兩對具有大體相同的成長背景、年齡階段和交往過程的戀人當中,做了這樣一個送玫瑰花的實驗。心理學家讓其中一對戀人中的男孩,每個周末都給自己心愛的姑娘送一束紅玫瑰;而讓另一對戀人中的男孩,隻在情人節那一天向自己心愛的姑娘送去一束紅玫瑰。
由於兩個男孩的送花頻率和時機不同,導致了結果的截然不同:那個在每個周末收到紅玫瑰的姑娘,表現得相當平靜。盡管沒有大的不滿意,但她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我看到別人送給自己女友大把的‘藍色妖姬’,比這普通的紅玫瑰漂亮多了,心裏真是很羨慕!”而那個從來沒有接過紅玫瑰的姑娘,當手捧著男朋友送來的紅玫瑰花時,表現出了被嗬護、被關愛的極度甜蜜,隨後竟然旁若無人、欣喜若狂地與男友緊緊擁吻在一起。
相較那個每個周末都送玫瑰花的男孩,另一個男孩隻是在情人節送了一次玫瑰,就讓女朋友感激涕零起來,用經濟學的視角來打量,可以說,第二個男孩的做法實現了更高的投入產出比。
因此,這便提醒我們,雖然人際交往遵循互惠原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竭盡全力地對一個人好便是最優選擇,有時候對一個人的好漫不經心一些,反而會獲得更高的人際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