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2 / 3)

過分自信的投資者通常會表現為頻繁的交易,他們不停地買進賣出,對所獲得信息的準確性以及自己的判斷能力都非常自信,曾有經濟學家專門研究過券商的賬戶數據,他們發現更高的交易量並不能帶來更高的回報,事實上買賣頻繁的人平均而言回報率更低——他們支出了大筆的傭金。

再者過於自信的心理除了導致頻繁交易外,還會導致投資者買入錯誤的股票——他們賣出表現好的股票,買入表現不好的股票。

同時,過於自信的心理還會影響投資者的冒險行為,導致他們低估風險,從而使他們的投資組合承受更大的風險,比如他們會傾向於購買一些來自新公司和小公司的高風險股票,選擇比較單一的投資組合等。

趨向性效應:出售盈利股票並不總是理性的

假如一個投資者急需用錢,他手頭有兩隻股票,一隻股票已經盈利20%,另一隻則虧損了20%,如果該投資者不得已必須要出售其中一隻的話,他會選擇出售哪隻股票呢?一般而言,人們都會選擇出售盈利的股票,這是因為出售股票A再買進新股,這便表明你先前的投資是明智的,這會讓人感覺自豪,而如果虧本出售股票B的話,則證明你先前的投資行為是錯誤的,人們便會產生懊悔的心理。一般而言,人們都會努力避免那些可能產生懊悔心理的行為,積極尋求能夠產生自豪心理的行為,這便導致投資者傾向於在過短的時間內出售盈利股票,反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這種行為被稱為趨向性效應。

對於投資者而言,趨向性效應是十分不理性的,因為如果過早出售盈利股票的話,股票的股價在售出之後會繼續上漲,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則暗示股票的價格會繼續下跌——產生趨向性效應後,投資者一般不太可能實現財富最大化的目標,他們獲得的投資組合收益率往往較低。

稟賦效應:人們為什麼不賣出虧損的股票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人們為獲得某商品願意付出的價格和失去已經擁有的同樣的商品所要求的補償是一樣的,即自己作為買者或賣者的身份不會影響自己對商品的價值評估,但稟賦效應理論否認了這一觀點。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與此緊密相關的一種行為就是人們傾向於持有自己的東西而不願意進行交換,這種行為被稱為現狀偏差。

經濟學家曾發現捕獵野鴨者願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費用以維持適合野鴨生存的濕地環境,但若要他們放棄在這塊濕地捕獵野鴨,他們要求的賠償卻高達平均每人1044美元。稟賦效應的存在會導致買賣雙方的心理價格出現偏差,從而影響市場效率。

為了調查稟賦效應對人們行為的影響程度,經濟學家對大學生做了如下實驗——總共有44名大學生參與了實驗,隨機抽取其中的一半人,給他們一張代幣券和一份說明書,說明書上寫明他們擁有的代幣券價值為x美元(x的價值因人而異),實驗結束後即可兌付,代幣券可以交易,其買賣價格將由交易情況決定。

對於那些得到代幣券的學生,實驗者讓他們從0~8.75美元中選擇願意出售的價格。同樣,實驗者也讓沒有得到代幣券的學生開出他們願意為代幣券所支付的價格。當收集到他們的價格後,實驗者發現買賣雙方預期的價格是相似的,也就是平均出售價格與購買價格很接近。

隨後,實驗者用杯子和鋼筆分別代替代幣券再次進行這一實驗,結果卻顯示,報出的平均賣價可達到買價的兩倍多。

以上的實驗直觀地證明了稟賦效應的存在:一旦人們得到可供自己消費的某物品,人們對該物品賦予的價值就會顯著增長。稟賦效應是現實市場交易中的普遍現象,經濟學家對收藏品市場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使是那些對交易市場比較熟悉的投資者,當他們得到一件收藏品後,也很少有人願意用其交換其他同等價值的其他收藏品。

對於投資者而言,稟賦效應導致他們傾向於保持自己已經進行的投資,當麵對成千上萬的公司股票、債券和共同基金時,他們索性選擇保持不變——這種行為並不總是那麼理性的,因為如果投資者仍然保留已經虧損的股票,這往往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羊群效應:投資市場上的趨同性心理

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指的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由於對信息缺乏了解,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便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了從眾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製。

凱恩斯曾經指出:“從事股票投資好比參加選美競賽,誰的選擇結果與全體評選者平均愛好最接近,誰就能得獎,因此每個參加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美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一般人認為最美者。”出於歸屬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慮,小投資者往往會采取追隨大眾和追隨領導者的方針,直接模仿大眾和領導者的交易決策,以此來規避投資風險。除此之外,係統機製也可能引發羊群效應。比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追加保證金或者遵守交易規則,一些投資者便不得不將他們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如果很多的人都投資股票市場,便可能導致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從而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在追漲的時候大家都蜂擁而至,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滿山遍野,每個人都恐慌出逃,此時極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這就是為什麼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

“假如你在絕望時拋售股票,你一定賣得很低”,這是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金玉良言。其實當市場處於低迷狀態時,正是進行投資布局、等待未來高點收成的絕佳時機。但是由於大多數人存在著羊群心理,當大家都對未來悲觀時,一些具有最佳成長前景的投資品種也無人問津;等到市場熱度增高,大家又爭先恐後地進行搶購,隨著市場的調整,再一窩蜂地匆忙殺出——可以說,羊群效應是大多數投資人都無法克服的投資心理。